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样的战法,使得能够胜任的将士屈指可数,大部分士族子弟是吃不了那样的苦的。崔琰作为一个士人,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他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说明他的心态已经有所改变。
  作为一个中年人,仅仅进入讲武堂两三个月,能有这样的进步,令人欣慰。


第八百六十五章 思维定式
  崔琰和庞统的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
  天子要在冀州强推度田的心意已决,绝非崔琰所能阻止。作为冀州派往长安的使者,他的身份本就敏感,说得再好也没什么说服力。
  其次,冀州能影响的范围有限,最多也就是弹汗山一带。
  对于天子要控制漠北、保护通往西域的商道,冀州的意义并不大。
  讨论的重心迅速转移到了益州。
  相比于冀州,益州的作用似乎更大的一些。由益州西行,出凉州,走陇西、金城一带,路途更近一些。
  也有人提到了凉州。
  对通往西域的商路而言,凉州最近。如果能将凉州发展起来,意义绝非益州、冀州可比。
  但这个想法也只是想法。
  凉州能利用的耕地太少了,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即使是在度田之后,凉州的上限也只是自给自足,供养不起太多的人。
  即使是刘协本人,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是生产力的极限。他可以通过推行度田等制度,尽可能减少贫富分化,挖掘现有生产力的潜力,但他不可能一步跨入工业化,将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这需要时间。
  但这并不代表他之前的想法错了。
  事实正相反,这些争论说明现有的思维模式已经摸到了上限。不彻底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局限,哪怕是眼前这些深受他影响的年轻人,想摆脱既有的局限也非易事。
  刘协靠在凭几上,听着他们争论。
  这是一个观察他们性格、潜力的好机会。
  周瑜、蒋干坐在一旁,一边听众人争论,一边悄悄地打量刘协。
  庞统、崔琰等人争辩的内容,他们在路上已经讨论过。北疆一行,他们认识到要维护中原安定,必须将战线向北推进,直至漠北。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同样没找到答案。
  太远了。从中原运粮到漠北的消耗太大。
  当然,亲历过北疆的他们也不是一点思路没有,否则他们也不会坐在这里。
  激烈的讨论一会儿后,周瑜站了起来。众人一见,立刻闭上了嘴巴,原本人声鼎沸的大帐内登时安静下来。
  刘协的目光转向了周瑜,嘴角带笑。
  “你有什么建议?”
  周瑜拱手施礼。“陛下,臣听诸君议论,不可谓不周密。只不过他们都忽略了一点,臣斗胆,想提醒他们注意。”
  刘协点点头,示意周瑜不要客气,直说无妨。
  周瑜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还有些拘束。庞统等人早就是老油条了,即便是御前论战,一激动也是出口成章的。
  周瑜转向众人,再次拱手。“诸君所依战例,不出卫霍。卫霍横行漠北,的确是名垂千古。但卫霍毕竟已是三百年前的事,诸君在讨论漠北战事时,似乎更应该想一想幽燕都护府以及燕然都护府,尤其是燕然都护府麾下的狼骑。”
  “狼骑……怎么了?”崔琰不解的问道。
  “燕然都护府只有步骑三万,坐镇北方,消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以五原、朔方一带的屯田收成,已经足以供养这三万步骑。”
  周瑜向刘协请示了一下,走到地图前,指出五原、朔方的位置,然后又以此为中心,换了一个圈,将燕然山一带包括了进去。
  “有精良军械强其外,忠义教化壮其内,这三万步骑的战斗不在当年卫霍大军之下。狼骑更是发挥了霍票姚千里奔袭的精髓,以区区百骑横行漠北,使漠北诸胡闻声色变,小儿止啼。”
  他的手指向前移动,划过河西四郡,最后落在西域之西。
  “这一带虽然不如中原水土,但和五原、朔方相近。若能以燕然都护府为例,就地屯田,供养三万精锐,使狼骑远出,护卫商道并非不可行。就算当地产出略有不足,需要中原支持,数量极其有限。”
  周瑜笑笑。“所以,从东海运粮,数十钟而致一石这样的事,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问题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能让这三万步骑拥有足够的战斗力,不至于因战力不足而渐渐增兵,直至本地屯田无法供应,不得不仰仗于中原的支持。”
  有人问道:“你刚才不是说了么,有精良军械强其外,忠义教化壮其内,难道这些还不够?”
  周瑜回头看了那人一眼。“军械是否精良,在于双方差距。随着边塞胡市开设,交流日广,中原的兵器甲胄迟早会传到中原上,差距必然慢慢缩小,无法形成足够优势。而边军的教化如此成功,亦与陛下巡边密不可分。若不是陛下亲至休屠泽,并凉精锐岂能如此归心?但时间久了,随着这些曾随陛下征战的将士渐渐老去,边军对朝廷的忠心也然消退。”
  周瑜顿了顿,又道:“是以,我以为,如何保证这两点优势不随时日而消减才是关键。就眼下而言,这个问题尚未凸显。但君子谋国求其远,必须有所准备,等到问题出现于解决,恐怕就迟了。”
  虞翻抚着胡须,微微一笑。“周郎不愧是周郎。塞外一行,见了天地,这见识也跟着又进了一层。我讲武堂虽然有弟子数百,这样的人才却不多见。想来想去,只有第一期的黄子美庶几近乎。”
  陆议看向周瑜,眼中也露出异色。
  刘协抚掌而笑。“祭酒说得对。周公瑾也好,黄子美也罢,都是难得的人才。聪明固然难得,不辞劳苦更不易。正如宝刀需百炼,人才亦如此。我觉得讲武堂应该立个规矩,将来毕业以后,都应该去边军历炼三年。”
  “唯。”虞翻躬身说道:“不如就从这一届开始吧。十年之后,或许便有人可用。”
  刘协将目光转向了崔琰。“崔季珪,你觉得如此?”
  崔琰想了想,拱手道:“臣赞成,愿赴边军效力。”
  刘协点点头。“甚好。你学完相关理论课程后,就去燕然都护府见习。”
  “唯!”崔琰再拜,脸色平静地回了座。
  众人面面相觑。
  这是嫌崔琰烦,将他赶到边军去。还是对他特别看重,钦点到他边军见习?
  刘协手指在案上轻叩了几下。“诸君,对公瑾刚才所说的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不妨畅所欲言。”


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同意见
  周瑜的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持技术优势,二是如何保持精神优势。
  前一个问题相对好解决,太学诸堂以及讲武堂的规模虽然还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随着技术带来的效率逐渐显现,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士子放弃经学,转为木学、农学等实学,优势会更越来越大。
  后一个问题却比较难解决。
  精神、意志这些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化能起多大的作用,也无法界定。你说有用,他说没用,似乎都有道理。
  唯一看得见的办法,似乎只有让天子隔几年就去一趟边疆。
  且不说可不可行,能起多大的作用,谁也说不准。
  刘协看着众人争论,面色平静。
  他知道一时半会的讨论不出结果,但只要开始讨论,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些人将来都是要派出去的。他们就是他洒下的种子,总有破土发芽的那一天,有些人甚至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正如当初的杨修。
  “嗯咳。”角落里响起一个略显夸张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无数目光转向角落,落在一个年轻人的脸上。
  年轻人站了起来,甩甩大袖,懒洋洋的,仿佛刚睡醒。
  刘协看了一眼,便打起了精神。
  祢衡才学出众,但是他运气不好,没赶上当初散骑侍郎还不考武艺的机会,因此无缘散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尚书郎,负责与司徒府的公文交接与邸报发行。在这样的场合,他一般不发声。
  今天居然有了兴致,要主动发言,比较难得。
  “教化这种事,说难也难。本朝养士百年,养出来一些什么东西,大家都清楚。说易也易,杨德祖在汉阳,羌胡踊跃成军,并不比我汉人落后。关键在哪儿?”
  祢衡环顾四周,又追问了一句。“关键在哪儿?”
  “你说在哪儿,就在哪儿。”一个人悄悄说了一句。
  祢衡瞬间转头,循声望去,却没找到人。
  所有人都一本正经地看着他。
  显然那人也知道祢衡不好惹,吐槽了一句就躲起来了。
  “在名与利。”祢衡一字一句地说道:“远征漠北,千里奔袭,你们以为是坐在这儿吹牛,吹完各自回家吃饭?那是很辛苦,要死人的。没有名和利,谁愿意冒这个险?你愿意吗?你愿意吗?”
  祢衡一边指了几个人。那些人虽然面色通红,一副不屑与祢衡争论的模样,却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这种勇气。
  “你们都说卫霍,却对当今的卫霍嗤之以鼻。”祢衡冷笑一声:“若是温侯在此,你们会将他当作朝廷的栋梁,发自肺腑的敬重吗?你们会请他赴宴,与他交结吗?不,你们不会。在你们眼里,他永远是与董卓一样的乱臣,哪怕他已经将功赎罪,得到了朝廷的赦免。”
  祢衡转身,一指周瑜、蒋干。“他们出塞万里,又日夜兼程地赶回来,沐浴之后来不及束发,你们就一脸嫌弃,将他们当作蛮夷。若他们征战归来,满身是血,发中有虱,身上有蚤,你们还能与他们并坐,把酒言欢吗?你们做不到。”
  祢衡冷笑一声。“对将领都没有敬重,对普通将士就更谈不上了。你们以为朝廷得并凉将士之心,是因为天子巡边?错。如果不度田,让并凉将士有立身之地,就算天子一直住在休屠泽也无济于事。”
  祢衡最后看向崔琰,不屑地哼了一声。“你还想去边军效力?你读几句书就能良田美宅,他们出生入死却无立足之地,还指望他们保护你?真他么异想天开。”
  祢衡说完,甩甩袖子,重新入座,又闭上了眼睛。
  众人面面相觑,神情尴尬。
  尤其是崔琰。
  大家都知道,他其实是反对天子用武力平定冀州,强行度田的。他愿意去边军效力,既是为家族私利,也是为冀州发声。
  但祢衡一句话戳破他的小心思,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度田才是并凉将士归心的基础。你一个反对度田的人,还想得到边军将士的支持?
  刘协咳嗽一声,打破了尴尬。“祢正平,你这个观点虽有失偏颇,却有些新意,不妨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唯。”祢衡拱拱手,连眼睛都没睁。
  ——
  会议一直到戌时初刻才结束。
  蔡琰退下,带着袁衡等人回帐,连夜整理记录。
  刘协有些兴奋,留下了诸葛亮。
  他本想和祢衡聊几句的,但会议还没结束,祢衡就借更衣为由走了,再也没回来。估计是觉得这些人的讨论没什么新意,懒得听了。
  “孔明,今天为什么没说话?”
  诸葛亮笑了笑。“臣能想到的,都已经有人说了,何必赘言。”
  “比如?”
  “比如祢正平所说度田是基础。将领尚有封侯拜将的希望,普通士卒却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不能推行度田,想求将士归心,无异于缘木求鱼。”
  刘协点了点头。
  诸葛亮是明白人,但他太会做人了,不像祢衡那么肆无忌惮。
  他应该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一直没说。今天若不是祢衡说破,而他又当众表示了对祢衡的认可,诸葛亮应该还是不会说。
  这未必是他反对度田,更可能是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毕竟反对度田的士大夫很多,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员的主体还是士大夫。成了士大夫的公敌,他在官场上将举步维艰。
  祢衡不想做官,至少不想做太守这样的政务官,所以无所顾忌。
  诸葛亮不行。他要想成为栋梁,必须由县令长这样的政务官做起,一步步地走到司徒、司空。
  刘协沉吟道:“孔明,我一直没听你说过类似的观点。”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臣的观点与祢衡略有不同。”
  刘协目光一闪。“说来听听。”
  诸葛亮点点头。“臣赞同度田是并凉归心的基础,但臣并不觉得度田能解决所有问题。耕种产出有限,百姓纵使辛苦,积储依然不多,一旦有天灾人祸,只能卖地求生。度田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长治久安。”
  刘协盯着诸葛亮的眼睛。“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