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激不尽。”苑珪拱拱手,起身就要走。
  “等等。”刘协叫住了苑珪,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举你为孝廉的人是谁?”
  苑珪一愣。“陛下意欲何为?”
  “他所举非人,朝廷要追究他的责任。”
  苑珪的脸顿时胀得通红。“敢问陛下,臣有何不孝之举,不合乎孝廉之名?”
  “这与你孝不孝无关。”刘协平静地说道:“孝廉是为国抡才,不是你们互相标榜的名号。你不满朝廷所为,也不想为朝廷效力,助朝廷做出改变,又何必接受举荐,侵占名额?渤海一年才六个名额,不应该浪费在你这样的人身上。”


第九百一十二章 出乎自然
  苑珪无言以对。
  刘协并不在乎他孝与不孝,只想收回孝廉之名,并追究他的举主。
  但刘协说得没错,举孝廉是为国抡才。成为孝廉的人理论上都应该接受朝廷的任命,或者为郎,或者外放为官吏,否则就是浪费。
  郡国举孝廉,二十万口举一人,这个名额是非常珍贵的。
  他当初接受举荐,成为孝廉,也是想做官,为国效力。只是不凑巧,刚刚到洛阳,就遇到董卓入京,朝政大乱,他根本没有为官的机会,就成了逃难的一员。
  他现在不想为官,纯属是看不上袁术,连带着看不上重用袁术的天子。
  如果天子只是剥夺他孝廉的名号,那也就罢了。但天子要因此追究他的举主责任,这就有点欺人太盛了。
  举主就是故君,与他有君臣之义。他不能报答举主,却因此连累了举主,有失君臣之义。
  见苑珪僵住,刘协又问了一句。
  “你被举为孝廉,是因为孝,还是因为廉?”
  苑珪的嘴角抽了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有些后悔,自己就不该来。又觉得自己不能再和天子说话了,要不然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打击。
  他很想起身告辞,却又不敢。
  天子虽然和风细雨,说话的声音也不大,却自有一股慑人气度,让他不敢放肆。
  如果说张牙舞爪的袁术只是一头恶犬,那天子就是一头猛虎,不怒自威。
  苑珪能做的,就是不说话。
  刘协也不着急。“若说孝,我看不出你有哪一点像你的父亲。若说廉,虽说没有你收受贿赂的证据,可是看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衣着光鲜,从益州逃难回来还不忘带几匹蜀锦,想必也不是能居陋巷,箪食瓢饮之人。这孝廉之名,你不觉得亏心吗?”
  苑珪忍无可忍。“陛下对臣父子知之甚悉,想必也知道臣父为国尽忠,却不得善终。是朝廷负他,他却不负朝廷。”
  刘协笑了,身子后仰,靠在凭几上,看向苑珪的眼神多了几分嘲讽。
  他知道苑珪说的是什么。
  苑康为人刚猛,是个能做事的人。他被划为党人,多少有些冤枉。他虽然有些党人习气,又名列八及之类的榜单,但他受党锢之祸却是因为侯览的诬陷。
  他当时在泰山做太守。山阳张俭杀了侯览的母亲,又追杀侯览的家人。侯览的家人有一些逃入泰山境内,被苑康抓住,全杀了。侯览因此将他列入党人,一并予以打击。
  当然,论及根本,他也不冤。
  这种只问身份,不问是非,滥杀无辜的行为,就是党人典型的做派。
  李膺如此,张俭如此,后来的袁绍同样如此。
  朝廷档案上说他打击郡内豪右不法,政令威严,可是从他在颍阴令任上的表现,以及后来泰山大族羊陟为他求情来看,他打击的不法豪右只怕也是有选择的。
  关键在于不法的定义。
  此刻刘协无意与苑珪争论不法的定义,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目前来看,他和苑康的举措是一定的共通性的。
  既然已经决定取消宦官的编制,就算有些宦官受了委屈,那也只能这样了。
  至少在反对宦官干政这一点上,他与党人有共同语言。
  “朝廷负不负令尊,将来再论。你既不继承令尊的遗志,又不能固穷,这孝廉之名是留不住的。”刘协扬了扬手。“你可以走了。”
  说着,他又转头对执笔记录的袁衡说道:“去请令史来。”
  袁衡放下笔,起身出去了。
  出帐之后,她叫过一个卫士,低声说道:“待会儿觐见的苑珪出来,让他不要走,且稍等片刻。”
  卫士虽然不知道她在干什么,却还是点了点头。
  袁衡很讨人喜欢,将来大概率还要入宫,天子身边的人都愿意帮她一点小忙。
  袁衡加快脚步,来到蔡琰的大帐。
  蔡琰看书累了,正在帐中踱步,同时用拳头轻轻敲打着酸痛的腰臀。见袁衡匆匆回来,她有些意外。
  “怎么了?”
  “天子召见。”袁衡迅速将刚才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说道:“姊姊认识苑仲真其人吗?”
  蔡琰摇摇头。“不认识,但仔细说起来,也有点渊源。家父流浪江湖时,曾在泰山羊氏小住。既然羊嗣祖(羊陟)曾为他求情,我就不能坐视不理。”
  蔡琰说完,回头瞅了袁衡一眼。“你想让我出面?”
  袁衡笑了。“不是我想让姊姊出面,是天子想让姊姊出面,否则他何必这么急着召你入见?”
  蔡琰不解的皱起了眉头。“天子这是做什么?”
  “也没什么,分而化之罢了。不管怎么说,治天下还是离不开士大夫,愿意合作者则留,不愿意合作者则放归。但朝廷有求贤之意,不能不有所表示。”
  蔡琰略作思索,瞥了袁衡一眼,忍俊笑道:“不愧是四世三公的子弟,朝廷权谋出自天然。你姊姊如此,你也如此,将来或许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袁衡笑道:“姊姊,你这话说得既对也不对。我虽然出自袁氏,但从小跟着家父东奔西走,可没什么家学可承。我这点粗浅见识,更多的是来自姊姊你和天子。”
  “我?”蔡琰连连摇头。“不敢当,不敢当。”
  “姊姊虽然不好权谋,但你以新视角检读史书,不求权谋而权谋自现。所谓权谋,本来也不仅是指阴谋。权者,权衡也。谋者,筹划也。通晓了这个道理,用阳谋更能无往而是不利。”
  “啧啧。”蔡琰连连咂舌。“怪不得你们姊妹一个取名为权,一个取名为衡,原来用意在此。你兄长的名字是谁取的?可不怎么样呢。明明一个隐忍自守之人,偏偏取名为耀,取字伯阳。”
  袁衡红了脸,推着蔡琰就往外走。
  两人一边说笑,一边来到御帐。
  到了门外,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一旁发呆的苑珪。
  苑珪带着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傲姿态而来,本以为可以在天子面前表现一下隐士的高洁,没想到天子不仅没打算委任他为官,还要剥夺他的孝廉之名,有点懵。
  出帐之外,有卫士让他在这里等一下,他也没多想,就失魂落魄的站在这里。
  蔡琰、袁衡并肩走来,他也没反应过来。
  按理说,虽然他不认识蔡琰,看到袁衡,也应该知道这就是天子刚才要见的令史。可是他心态已经崩了,神不守舍,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相反,看到两个年轻女子并肩而来,有说有笑,他还露出了一丝鄙夷之色。
  蔡琰看得真切,不由得面色一冷。


第九百一十三章 滴水穿石
  蔡琰进了帐,向刘协行礼。
  刘协示意她入座,随即说明来意,想让她查一查谁是苑珪的举主。
  蔡琰问清苑珪为孝廉的时候,随即说道:“按时间来算,可能是会稽杨璇杨机平。他在中平末为渤海太守,有机会举苑珪为孝廉。”
  紧接着,她又说道:“陛下处罚苑珪即可,为此追究杨机平,既不合适,也不能。”
  “为何?”
  “杨机平是先帝也曾感到惋惜的能臣,而且他已经死了。”
  刘协来了兴趣,让蔡琰说说。
  蔡琰讲起了杨璇的故事。
  当年她随蔡邕在江东寄寓的时候,就听说过杨璇及其家族的故事。
  杨璇是会稽乌伤人,原籍何东。在光武中兴时,他的高祖杨茂随光武征伐,因功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三世后,因罪国除,杨氏子弟就在乌伤安家。
  杨氏以功封侯,多出能臣。杨璇的父亲杨扶曾任交阯刺史,是知名的能臣。杨璇的兄长杨乔为尚书,也多次上书言事,给孝桓帝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孝桓帝见杨乔不仅有干,而且相貌出众,就想让公主下嫁。杨乔不肯,却无法改变孝桓帝的主意,最后竟绝食而死。
  孝桓帝既生气,又怜惜,也因此对杨璇格外关照。
  杨璇德才兼备,仕途通畅,很快就迁为零陵太守。
  在零陵太守任上,杨璇展现出了他的家学,以少胜多,大破入境劫掠的苍梧、桂阳群盗,枭其渠帅。但荆州刺史赵凯嫉妒他,诬陷他谎报军功。两人互相检举,赵凯在朝中有人,杨璇被槛车征廷尉,上书无门,几乎是死路一条。
  但杨璇毕竟是个狠人。他咬破手臂,撕破衣服,写下血衣,想办法交给家属,上书辩冤。
  看到血书,孝灵帝非常震惊,随即一打听,又知道了杨璇兄长杨乔的事,觉得这样的家风不可能出现谎报军功这样的事,便下令重审。
  杨璇因此昭雪,赵凯则受反诬之罪。
  杨璇一举成名,先拜为议郎,后来三迁为渤海太守,在任上政绩也非常出色。
  他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举苑珪为孝廉的,具体时间当在中平元年以后。
  苑康虽死,但他是被党人,子弟也被禁锢。只有在中平元年解除党禁之后,苑珪才有可能被举为孝廉。
  刘协将信将疑。
  蔡琰手头没有朝廷档案,她了解的这些都是在江东游历时听来的传奇故事,时间点未必准确。
  换句话说,苑珪的举主还有另外一个可能:袁绍。
  中平年间的事,他不太清楚。初平以后的事,他还是略知一二的。
  袁绍出逃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渤海,很快又被任命为渤海太守。苑康是与李膺齐名的党人,以李膺继承者自居的袁绍举苑康之子为孝廉,再正常不过。
  按照蔡琰的说法,杨璇卸任渤海太守之后,还曾转任尚书仆射。这个任命很可能就是在朝的王允等人运作的,就是为了给袁绍腾出位置。
  在袁绍的谋划中,渤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协本人在转为陈留王之前,就曾被封为渤海王。袁绍出逃,又直奔渤海,自然是因为有人在渤海接应,而渤海又有相当根基。
  只是这些猜测暂时无法查证,也许将来也没有机会查证了。
  蔡琰关于杨璇的故事也许是听来的,但她的意思却很明确。
  她不希望追究太广,涉及到苑珪的举主。
  他也没这个意思,只是吓唬吓唬苑珪而已。
  说实话,荐举不实这样的事太多了,真要追旧账,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很可能会涉及大半二千石以上的官员。
  毕竟“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样的事早就不是秘密。
  刘协召蔡琰的目的只有一个,写一篇文章,表明朝廷的态度。
  朝廷愿与士大夫共天下,但也不反对士大夫们耕读自娱。郡国举孝廉、州举茂才、公府辟除都是为国选才的措施,不应该成为某些人邀名的手段。
  有意出仕的再举荐、辟除,不想出仕的就不用举荐了,浪费名额,也浪费人力、物力。
  将机会让给愿意为国效力的人吧。
  再有被举荐的人不愿出仕,不仅要追究被举荐的人,终身不得任命。更要追究举主,以渎职论处,严重者同样终身不得任用。
  蔡琰听了,心中不安。
  天子说得轻描淡写,她却清楚这背后的厉害之处。
  士大夫为什么和外戚、宦官过不去?理念不同固然是一方面,争夺有限的仕途机会才是最现实的原因。官职就那么多,想做官的人却数不清,宦官离皇权更近,利用皇帝的信任,抢夺原本属于士大夫的机会,这才是士大夫视宦官为眼中钉的根本原因。
  现在天子取消了宦官制度,表示了最大的诚意,转手又对士大夫提出了要求。
  不想和朝廷合作的人可以走开,将机会让给愿意和朝廷合作的人。
  如此,主动权就又回到了朝廷手中,回到了天子手中。
  邀誉养名、待价而沽不好使了,想做隐士的就只能做隐士,休想再有三府并征这样的好事。
  虽然这解决不了仕途拥护的问题,却可以让天子有更大的主动权,甚至可以看作天子反攻的开始。
  “有问题吗?”见蔡琰沉吟,刘协问道。
  蔡琰惊醒过来,连忙说道:“没问题,臣立刻去草拟诏书。”
  刘协又道:“你去问问苑珪。他是愿意交还孝廉之名,还是愿意屈就,勉为其难的为朝廷效劳。”
  蔡琰试探的问道:“陛下打算任他为何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