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孙瑞打量着王端。“天子临冀州已有半年,君侯一直没见过天子?”
  王端有些尴尬。“两军交战,交通不便,未能成行。”
  士孙瑞眉梢轻挑,随即又问道:“是审配、田丰派人拦路?”
  王端咂了咂嘴,强笑了两声,强行扭转了话题。“大战在即,公以为胜负如何?”
  士孙瑞打量着王端,脸色越发阴沉。
  胜负如何?但凡有点见识,都知道这时候应该坚决的站在天子一边,你一个外戚居然问得出这样的话?
  王斌虽然能力有限,为人还算稳重。没想到他的儿子如此愚笨,简直是头猪。
  “君侯见过新任邯郸令诸葛亮了么?”
  王端神情尴尬。“诸葛县尊刚到邯郸不久,公务繁忙,尚未得闲。”
  士孙瑞眼神一闪,颇感意外。
  按理说,诸葛亮身为天子心腹,被安排到邯郸为令,本身就有照顾天子外家的任务,到任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去拜见王端,为何到现在还没有见过面?
  这年轻人,有点意思。原本不打算去打扰的士孙瑞忽然来了兴趣,想亲自去看一看诸葛亮。
  “原来如此。”士孙瑞点点头。“正好我要去见他,君侯有兴趣一起么?”
  王端看看士孙瑞,又看看来路。
  他是从邯郸赶来的,士孙瑞要去见诸葛亮,为何经过邯郸时不见,现在却要回头?只是在士孙瑞面前,他多少有些心虚,只好顺势说道:“能与公同行,是我的荣幸,正好还有几件事,一并请教。”一边说,一边热情地请士孙瑞上车。
  士孙瑞却摇了摇头,拍拍腰间的环首刀。“我在军中日久,习惯了骑马,坐车不方便。君侯不必客气,各随其便。”
  王端面红耳赤,只得命人牵过一匹马来,上了马,与士孙瑞并肩而行。
  士孙瑞瞅瞅他,没有再说什么。他命人传话担任前锋的步兵校尉魏杰,暂代军中事务,他要赶回邯郸去,见见诸葛亮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邯郸令。
  两人往回走了十余里,便遇到了紧随其后的射声营。
  假校尉太史慈带着一些亲卫,走在最前面。
  看到士孙瑞,太史慈有些意外,赶过来行礼。士孙瑞也没多说什么,问他沮俊在哪儿。
  太史慈也没多想,伸手往后一指。


第九百二十二章 户口虚实
  沮俊正坐在路边休息,一边喝着凉茶,一边与沮授说话。
  看到士孙瑞与王端一起走过来,他多少有些意外,与王端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站了起来,露出热情的笑容。
  “君荣,有什么事么?”沮俊亲自倒了一杯凉茶,递给士孙瑞。
  士孙瑞接在手中,喝了一口,如利剑一般的目光扫过沮俊和王端的面庞。
  沮俊嬉笑如常,王端却有些不自在,下意识地避开了士孙瑞的眼神。
  士孙瑞看得清楚,却不说破,和沮俊开起了玩笑。
  “你倒是自在,行军如出游。”
  沮俊摆摆手,哈哈一笑。“君荣,我没法和你比,一把年纪了,还能与年轻人争雄。待拿下邺城,平定冀州,我就准备解甲归田、卧游乡里了。这射声营交给太史子义,我放心得很。”
  士孙瑞哼了一声,却没说什么。
  虽说天子保留了魏杰、沮俊的官职,但他们心里多少有些怨气。两个曾随天子西狩的老臣,又在华阴之战时立过大功,如今却与几个后辈比肩,任谁心里都有些不爽。
  沮俊尤其如此。
  太史慈正当壮年,武艺精湛,尤其是射艺出众,被人称作养由基再世。这样的人被安排到射声营来做假校尉,本身就意识着射声校尉沮俊的任期即将结束,甚至是屈指可数。
  所以沮俊索性将事务都交给太史慈,自己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摆设。
  士孙瑞私下里批评过他,但他改变不了沮俊,也只能听之任之。
  好在沮俊也是个有分寸的人,不会将对天子的不满摆在脸上。
  可是今天情况有些不同。
  王端突然来访,而且和沮俊有不言而喻的默契,很可能和即将合围的邺城有关。
  邺城里不仅有审配、田丰,还有不少沮俊的亲朋故旧。在面临生死之难的时候,向沮俊求救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沮俊的话已经露出了这样的意思。
  如果不能为乡党尽一分力,他岂能从容地卧游乡里。
  “我去一趟邯郸,营里的事,你和伯俊多费心。”
  “好。”沮俊一口答应。
  “公与忙不忙?你不是对天子调教人才很好奇么,随我去邯郸看看吧。诸葛亮可是天子一手调教出来的。”
  沮授与沮俊交换了一个眼神,欣然答应。
  士孙瑞随即与沮俊拱手作别,带着王端、沮授,赶往邯郸县城。
  ——
  邯郸县寺前,立起了十几个长棚,用草席盖着,遮挡阳光,留下一片阴凉。长棚下摆着一只只大桶,桶里装着绿豆汤。排队的人随时可以舀一碗汤喝,既解渴,又消暑。如果运气好,还有几粒煮得开花的豆子充饥。
  上有长棚遮阳,下有绿豆解暑,来核验名籍的人虽然不少,秩序却井然。所有人都站在长棚下,跟着队伍向前走。
  有几个年轻小吏来回巡视,除了维持秩序,就是不停的提醒排队的人根据自己的乡里排队,不要站错了队伍,浪费时间。
  士孙瑞看到这一幕,暗自点头。
  将百姓按乡分开,不仅可以提高登记效率,还能避免混乱。
  混乱会让人焦灼,脾气变得暴躁,如此炎热的天气,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
  分开排队,又提供解暑的食物,秩序就好多了。
  “如何?”士孙瑞回头看了一眼沮授。
  沮授抚着胡须,赞叹地点点头。“思虑周密,很难得。”
  “这得浪费多少石绿豆?”王端有些感慨。“大战之际,每一粒粮食都是有用的,这么做也太奢侈了。”
  “王君侯。”一个年轻小吏赶了过去,向王端拱手施礼,随即又疑惑地看着士孙瑞和沮授。
  王端连忙介绍。
  士孙瑞虽是北军中侯,统领近三万精锐,穿的衣服却很普通,只是一身夏季军服,看起来和普通军官没什么区别。沮授穿得更简单,只作军中文吏打扮。
  听了士孙瑞和沮授的身份,年轻小吏吓了一跳,连忙拱手行礼。
  “邯郸刘劭,字孔才,见过士孙公,沮君。”
  “你就是刘孔才?”沮授很意外。
  “正是,不想沮君也知道小子微名。”刘劭笑得更加灿烂,随即又道:“请三位随我来,县尊在里面。”
  “不用。”士孙瑞摇手拒绝。“我们也没什么大事,不便打扰县尊。你若得空,能为我们解说解说,就可以了。”
  刘劭正中下怀,殷勤地问道:“敢问士孙公有何疑问?”
  “秋收在即,这时候为何要核验名籍?”
  刘劭笑了。“士孙公有所不知,前些日子,县里收到消息,得知有新县尊即将上任,有些乱,县里的名籍散失了不少。不得已,诸葛县尊只得决定提前算人。”
  “名籍散失?”士孙瑞眉头紧皱。
  “是的。”刘劭转身一指正在排队的百姓。“好在邯郸户口虽多,范围却不大,离县城最远的也不过三十里,两天足以来回。诸葛县尊为他们准备了休息的地方,还承诺减免一部分田租,所以百姓还算支持。”
  “今天是第几天?”
  “第三天,再有两天就能结束了。”
  “邯郸还有多少户口?”
  刘劭皱起了眉头。“比我们想象的要少。不出意外的话,整个邯郸剩下的户口不到三千户、两万人,而且……老弱为多。”
  士孙瑞吃了一惊。
  赵国虽不是大郡国,邯郸却是大县,当在万户以上。就算这些年遭了战乱,也不至于损失如此之大。
  王允为司徒时,士孙瑞听他说过冀州的户口,印象中赵国虽然在黄巾之乱时受了兵灾,后来恢复得还算好,一度恢复到八千多户。怎么这几年下来,邯郸的户口不增反减?
  邯郸在西山脚下,袁绍与公孙瓒的交战在东部,应该波及不到邯郸才对。
  “青壮都去哪儿了?”
  刘劭犹豫了片刻,摇摇头。“我等也颇为不解。”
  士孙瑞打量了刘劭一眼,转头问王端道:“君侯就是邯郸人,可知邯郸的青壮都去哪儿了,户口为何不增反减?”
  王端眉头紧皱,不太确定的说道:“我倒是听说,前几年有不少人外出逃难。近的进了山,远的出了塞。具体情况如何,我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看着刘劭,有些不敢置信。“整个邯郸不到三千户?”
  刘劭苦笑着点点头。“也许更少。”


第九百二十三章 心有不平
  士孙瑞在门外站了一阵,还是由刘劭引着进了县寺。
  诸葛亮正坐在堂上处理公务,看到刘劭引着几个人进来,大感意外。不过看到其中有两人是军中打扮,也没说什么。等他发现走在最前面的将领竟是士孙瑞时,才意识到问题,连忙起身相迎。
  “士孙公,莫不是军需不足,需要增补?”
  士孙瑞摆摆手,示意诸葛亮看他身边的王端。
  诸葛亮上下打量了王端两眼,笑了笑。“莫不是都亭侯王君?”
  王端有些意外。“县尊认识我?”
  “听人说过君侯相貌清奇出众,冒昧揣测,不想竟猜中了。”诸葛亮伸手示意,将士孙瑞三人请上堂。
  刘劭拱拱手,出去了。
  士孙瑞也不迂回,直接问起了诸葛亮核验名籍的原因。
  诸葛亮思索片刻,对士孙瑞说道:“名籍核验尚未完成,本不该妄下断言。只是士孙公问起,王君侯也在这里,说说也无妨。若能有所指点,更是求之不得。”
  他说着,拿过一册帐簿来。“就前两天的核算的几个乡来看,人口损失大概在五成左右。如果与黄巾之前的户口相比,则损失在七成以上。黄巾平定之后,因部分百姓返乡,户口曾一度有所回升,有的乡甚至恢复到九成以上。但是很可惜,这些数据都是假的。”
  “假的?”
  “是的,黄巾之后,的确有不少人返乡,但这些人大多没有重新占籍。中平年间的户口就有虚报,初平以后更是无所顾忌,上计的户口数在增加,实际的户口数却一直在减少。”
  诸葛亮顿了顿,又道:“或许这么说不太准确,应该是县里实际掌握的户口一直在减少,增加的只是数字。”
  “那租赋岂不是大量逋欠?”士孙瑞脱口而出。
  “正是如此。”诸葛亮苦笑。“有的户籍已经拖欠了十几年租赋。然后,就在我到任之前,这些人的户籍也不见了。”
  沮授不紧不慢地问道:“那实际户口呢,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诸葛亮转头看了一眼沮授,嘴角轻挑。“增加了,而且这些年一直在增加。我初步估计,邯郸的实际户口当在八千到一万左右。”
  士孙瑞扶着胡须,沉吟片刻,转头看向了王端。
  “君侯以为然否?”
  王端的脸胀得通红,甚至发紫,有如猪肝一般。他一边抹着额头的汗,一边结结巴巴地说道:“我虽蒙朝廷恩荫,袭爵为侯,却不理政事,如何能知道县中户口。”
  “你的户籍上,有多少口?”
  王端低下了头,恨不得将脸埋进地里。“我……我不清楚。”
  士孙瑞眼神蓦地变冷,转头对诸葛亮说道:“君侯既是国戚,又是邯郸第一高门,不查清楚他家户口数量,如何能服众。孔明,这件事就委托你了。”
  诸葛亮眉梢一挑,点头答应。
  王端吓了一跳,一跃而起,正要说话,士孙瑞又道:“君侯自初平元年返乡,有好几年没见天子。不如就随我一起,去邺城见驾吧。”
  一听见驾二字,王端原本红得发黑的脸色顿时苍白,一句话也不敢说,悄悄地坐了回去。
  沮授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却没说什么。
  诸葛亮拱手说道:“君侯,大军合围邺城,急需大量钱粮。我初到邯郸,诸事不明,筹措难度极大。君侯既是国戚,想必一定不吝支持。”
  王端的脸抽搐着。“应该的,应该的。”
  “多谢君侯。”诸葛亮离席,行了大礼。
  ——
  士孙瑞连饭都没吃,匆匆离开了邯郸县城,回到军中。
  王端被他派人看了起来,没有他的同意,不得随意行动。
  他与沮授一起来到射声营,直入沮俊大帐。
  沮俊正在吃饭,看到士孙瑞与沮授一起回来,而且一脸怒气,大感意外。
  “这个诸葛亮也太放肆了,竟然连一顿饭都不留?”
  “他留了,我怕吃不下。”士孙瑞一屁股坐下,又示意沮授就坐。“这里没有外人,你们有什么话,可以直说无妨。这个帐篷里说的话,我可以保密。出了这个帐篷,我就不能保证了。”
  沮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