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想了想,又道:“既然如此,臣冒昧,敢请罢度田。”
孙策吓了一跳,连张纮都皱起了眉头,觉得张昭太过份了。
度田是天子既定方针,而且已见成效。你不在渤海彻底推行度田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恢复原状?
一旁的刘备、麋竺等人看在眼里,也有些不以为然。
刘备甚至有些庆幸。亏得张昭不是他的幕僚,否则会被他拖累。
“陛下……”孙策起身,准备为张昭解释。
刘协摆摆手,示意孙策不要着急。“卿欲罢度田,是想证明德治胜于刑治?”
“是。”张昭梗着脖子,抗声道:“诚如陛下所说,德刑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未有定论。臣虽不才,愿行德政,以明天下之乱,非儒门之罪,而是儒门之道不行之故。”
第九百四十五章 以身证道
刘协无声地笑了。
此情此景,他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张昭第一次见面就提出这样的要求,不知道是说他天真,还是说他耿直。
或许是兼而有之。
不意外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很难找到一个直观的判断标准。一个问题可能争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有答案。
儒家的治道究竟有没有用,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在争论,何况现在还没有能与之匹敌的理论。
法家?拜托,名声早就臭了。
儒家好不好,至少传承了近百年。用法家治国的秦二世而亡,妥妥的亡国之道。
有这样的认识在先,刘协也不敢指望自己登高一呼,就能将儒家打倒在地,然后提出一个人人赞成的新理论。
事实也不可能。
所以,他打的旗号一直是改良儒家。
既然是改良,自然只能在儒家的既定公识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比如王道。
致王道这个目标是一致的,不能讨论,也不用讨论,区别只在于实现的手段。
有改良派,就有保守派。
儒家虽然早有比道家开明些,能够因时而变,毕竟也有保守的基因,根子里还是复古思想的变种。
出现张昭这种为儒家辩护的保守派,再正常不过。
该来的总会来。
刘协摆摆手,示意孙策不必紧张,有容乃大的明君范十足。
“卿欲在渤海罢度田?”
“是。”
“理由呢?”刘协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既不生气,也不兴奋,完全是一副畅所欲言、各呈己见的从容。
孙策见状,暗自松了一口气,凝神屏气,倾听天子与张昭讨论治道。
他自知学问有限,治民非己所长,只能依赖张昭这样的读书人。数年相处,他对张昭的人品、能力还是信服的。天子许他将来海外封王,他很想带上张昭,付以政事。
天子想留张昭在渤海,他舍不得,却又不敢拒绝。如今张昭与天子意见相左,要在渤海试行德政,甚至要恢复已经推行的度田,他正中下怀。
如果成了,张昭将来辅佐他施政就更有把握。
如果不成,张昭也能得到教训,避免将来再走弯路。
而且受过挫折,张昭的脾气或许会温和些。
总而言之,对他来说,不管张昭成败,他都有利可图。
见天子态度平和,张昭胆气更壮,平复了一下情绪。“臣敢言,度田虽然有效,终究是强夺民财,不义也。以不义求义,可乎?是以度田可救急,不能致王道。若陛下恩准,臣愿在渤海罢免度田之令,兴教化,使民知耻,然后度田地,均贫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若是四年之后,渤海发展不如河间呢?”
“臣刚才也说了,愿上书请罪,从此归隐,终生不再言政。”
“不。”刘协摇摇手。“这是治道之争,不应该成为个人义气,更不能让渤海几十万人成为你个人的试验品。”
张昭面色微变,随即又说道:“那天下数千万人,又岂能为陛下的试验品?”
刘协嘴角微挑,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朕推行度田,可不是一蹴而就。先河东,再关中,再凉州,今日方至冀州,乃循序渐进之结果。卿之德政可有先例,吴会?”
张昭面色尴尬,红一阵白一阵。
他受孙策信任,施政于吴会,但吴会既没能成为孙策的稳固后方,也与王道没什么关系。如果让吴会人自由发言,骂他的人也许会比夸他的多。
“虽然你除了书本上的子曰诗云,没有任何成功的先例可循,朕还是可以答应你的要求,只是要有所调整,以免渤海百姓遭无妄之灾。”
张昭的脸涨得通红。
听天子之意思,他要行的不是德政,而是乱政。
他正准备反驳,刘协站了起来,双手负在身后,来回踱了几步。
“首先,你回渤海之后,征询百姓意见,看看有多少人支持你,又有多少人反对你。赞成的留下,反对的,朕将下诏,迁往附近郡国。”
张昭吃了一惊。“陛下,大战之后,户口损耗,本就不多。如果大量户口迁出,渤海必然空虚……”
“你也觉得赞成你的人不多?”
“呃……”张昭语塞,欲言又止。
“不过你不用担心,朕自有解决之道。”刘协轻声笑道:“天下之大,反对度田的不少,你可以招引他们迁入渤海。”
张昭苦笑。“陛下,既是反对度田之人,如何肯背井离乡,迁入渤海?”
“他们留在家乡也无法避免度田,或许愿意迁入渤海,奉行卿之德政。至于渤海是偿付同样的土地,还是照比例拨付,全由卿决定,朝廷不干预。朝廷甚至可以不干涉渤海诸县令长的任命,一律由卿任命。朝廷对渤海只有一个要求,按照户口及耕地面积缴纳赋税,并不得禁止百姓迁出。”
刘协脸上再次浮起笑容。“四年之后,看看是迁入的人多,还是迁出的人多,如何?”
张昭眉头紧锁,权衡了片刻,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反对度田的人很多,而且都是有实力的大户。只要能给他们相应的补偿,愿意来的人肯定很多。一旦消息放出,他要担心的不是户口不足,而是想来的人太多,渤海的土地不够安置。
因此,只要周边的河间、清河、平原诸郡国的大户迁入,就能弥补迁出的百姓户口。
“臣愿一试。”
“不要急。”刘协再次摆摆手。“朕刚才说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试验,而是不同治道之间的试验。你要拟一个方案,报送司徒府,供公卿审议,然后在邸报上登出这个消息,通告天下,好让想迁入渤海人都知道这个消息。最后,四年之后,试验的结果也会在邸报上公布。”
张昭深吸一口冷气。
按照天子这个办法,这的确不是他个人的胜负了,而且以德治国的可行与否。
如果他能取胜,那争执了几百年的德刑之争就算不会因此而得出结论,德政思想也会更有说服力,再也不是纸上空谈。将来推而广之,未必没有可能。
“若是四年之后,渤海略胜其他诸郡国一筹呢?”
“那朕就再设十个郡试行。”
张昭眉头轻挑,血往上涌。“若是这十个郡也能大治呢?”
“那这个十个郡也能大治,朕再反对,岂不是逆天而行?”刘协呵呵笑了两声。“为了儒门德政,卿当努力。”
张昭双手举过头顶,深施一礼,大声说道:“臣不才,愿以此身证道。”
第九百四十六章 围三阙一
张昭欣喜若狂,近乎失态。
刘备、孙策却有些懵。
久闻天子开明,能容人,是以大臣们不管是否与天子意见一致,很少会与天子反目成仇。顽固如周忠,因为反对天子的意见,在家赋闲近两年,最后还是被天子的诚意感动,欣然接任司空。
但天子答应张昭,在渤海罢度田令,还是让他们大感意外。
孙策与张昭相处四五年,最清楚张昭的脾气。若非天子所言正中下怀,张昭是不会这么激动,甚至说出“以身证道”这样的誓言。
一瞬间,之前的种种猜疑都化为烟云。
天子的胸怀之广,超出他们的想象。他们大可不必为之前的迟疑担心受怕,一心想着保存实力,脱离天子的掌控,以求自身安全。
“陛下气度,臣钦佩之至。”刘备起身施礼。
孙策也跟着起身,表达了类似的感觉。
刘协摇摇手,心情却有些无奈。
他之所以给张昭这个机会,不是他大度,而是无奈。
凭借着度田带来的军心士气,他在战场上高歌猛进,攻城掠地。可是世家、儒生的反抗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烈。荀彧亲赴行在,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城池可以围而不攻,也可以强行突破,但人心却不能如法炮制。
如果说党锢是强行突破,最后搞得一地鸡毛,那河东就是围而不攻。从这几年的效果来看,实在谈不上理想。那些大族占着土地不放,同时又吃到了重蚕桑、通西域的红利,活得很滋润。
想来想去,围三阙一可能才是上策。
你们不是怀疑度田的好处吗?那就让你们看看度田真正的威力。
不想度田也可以,你们全部搬到渤海去,按照你们希望的方式发展。时代的红利,你们也别想蹭。看你们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又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最后在悬殊的利益面前,能不能坚守你们的原则。
就算张昭一时获得了成功,将试点的郡国扩展到十个,他也不用担心。
大汉有一百多个郡国,拿出十个来做试点,不会影响大局。
相反,给这些顽固分子一个验证的机会,避免他们铤而走险,缓解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利大于弊。
有比较才有鉴别,到时候,他们的失败会进一步证明度田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刘协有足够的自信。
两千年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个规律。
“施政当宽,治军当专。”刘协调整了一下情绪,再次露出笑容。“大汉疆域广大,风土人情殊异,非三代之方国可比,当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张卿,你说是么?”
张昭心情正好,也不计较天子的细微差别,点头附和。
刘协话锋一转。“治军则不然。军议时,固然可以畅所欲言,各呈己见。执行的时候却须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不能令出多门,否则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取胜。二位以为然否?”
刘备、孙策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说道:“陛下所言甚是。”
刘协又看了张昭一眼。“张卿意下如何?”
张昭沉默了片刻,躬身说道:“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非天子谁能为?”
刘协嘴角轻挑,满意地点了点头。
有你这句话,渤海这个试点就值了一半。
——
张昭出帐,就扔下了孙策,直接找到了荀彧。
天子同意在渤海罢免度田令,并不代表这件事就行了。按照朝廷当前的制度,他要提出试行方案,提交司徒府审批,很可能还要经过朝议这样的流程。
他与朝中大臣素无往来,人微言轻,能否通过尚未可知。如果能得到荀彧的支持,成功率就大多了。
两人客套一番后,张昭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
他想请荀彧与他合作,一起拟定方案,并说服三公九卿。
荀彧听了,大为惊讶,随即又喜上眉梢。
冀州平定,辽东的战事交给了荀攸,益州的战事交给了士孙瑞,天子的重心必然会转向朝政,兖豫青徐的度田该如何进行,就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问题。
他最担心的就是天子挟战胜之威,依冀州例,在中原强行度田。
他不反对度田,但强行度田很可能会造成流血,甚至发生叛乱,他不能不关注。
如今天子有意让张昭在渤海试行,无异于打开了一个缺口,也表达了足够的诚意和耐心。
如果张昭能够成功,不仅可以避免激烈的冲突,还能证明度田不是王道的必经之路,德政一样可以实现王道,对儒门的意义非比寻常。
荀彧立刻表示,愿意支持张昭完成方案,并说服朝中公卿。
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荀彧随即又提醒张昭,你应该和虞翻联络一下,征询他的意见。
虞翻是难得的奇才,深得天子信任。如今主持讲武堂,在公卿在臣中也颇有影响力。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将来朝会时会顺利很多。
张昭听了,却有些为难。
他虽然曾与虞翻共侍孙策,相处却不怎么和谐,经常意见相左。这次虞翻去渤海协助孙策军事,两人几乎没怎么交流。对他在渤海推行的度田,虞翻也不怎么赞同。
想寻求虞翻的帮助,恐怕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