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笑着说道:“我是微服,不想惊动百姓。”
  钟繇说道:“司徒爱民,令人钦佩。”
  杨彪没有坐轺车,而是坐四面有帷的安车,随从也没有展开司徒的仪仗,自然不仅仅是不想惊动百姓,更可能是想看看上党的真实情况,不想被前呼后拥的,只能看到他安排好的场景。
  可是这些话,大家心里知道就行,不能说破。
  “当官爱民是本分,有何可钦佩之处?”杨彪含笑说道:“这几年上党发展得也不错,你辛苦了。怎么样,有没有动一动的想法?”
  钟繇松了一口气。
  杨彪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这一路看来,大体上还是满意的。以杨彪的品德,绝不会到了天子面前改口,告他一状。
  “我虽尽力,终究能力有限。几年考功,上党都不过是中流,实在是愧对朝廷。司徒谬赞,繇愧不敢当。若朝廷有安排,繇唯命是从。”
  杨彪笑笑。“张昭将在渤海罢度田令,反对度田的人都可以过入渤海,上党有吗?”
  钟繇微怔。“有这样的事?”
  “我这次赴行在,就是协助天子处理此事。”
  杨彪简单的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钟繇听完,对杨彪平添几分感激之情。
  虽说杨彪取道上党肯定是经过天子同意的,但方案却应该是杨彪主动提出的。杨彪费这么多事,自然是想给他一个机会。
  如果他在上党度田是因为阻力太大,那他现在就可以抢先让那些反对度田,实力又强到让他不敢轻举妄动的人迁入渤海。
  这些人可以和他作对,却未必敢和刚刚平定冀州的天子作对。在度田不可阻止的情况下,迁入渤海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在上党再做一任,完成度田的任务。
  除非他本人反对度田。
  钟繇沉吟良久。“司徒以为,张昭能成功吗?”
  杨彪打量了钟繇良久,缓缓直起腰,靠在车壁上,手掌在膝盖处来回摩挲了几下。
  “你希望他成功吗?”
  钟繇不假思索的说道:“希望。”
  “那转你为渤海一县令,助他一臂之力,你愿意接受吗?”
  钟繇眼皮一抬,盯着杨彪看了好一会儿,缓缓点头。“别说是南皮令,就算是渤海郡太守府一小吏,我也在所不辞。”
  “很好。”杨彪点点头,又说了一句。“你自己上书吧。”


第九百五十一章 名实之间
  钟繇不反对度田,但他反对强行度田。
  不管有多么正当的理由,强行度田就是掠夺,是朝廷利用手中的权力抢劫百姓的财富。
  不正当的手段,能达到正当的目的吗?
  今天可以为了安抚百姓抢劫富民、豪民的财富,将来会不会又以某个理由抢劫百姓的财富?
  比起富民、豪民,普通百姓更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任朝廷横征暴敛。
  一直以来,他赞成的就是荀彧在河东的施政办法。但上党的情况与河东有所不同。黑山军的规模远远超过白波军,上党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安置他们。黑山军在失去耐心之后,最终与他决裂,一部分人返回了黑山。
  当他收到于毒、苦酋等人接受天子诏书,到冀州安置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的努力白费了,天子对他的做法很不满。
  荀彧、荀谌赶往行在之前,给他送了消息,他现在就在等荀彧见驾后的结果。
  对于张昭要在渤海试行德政,他倒是没收到消息。
  最近他关注的重心是天子平定冀州后的人事安排,以及汝颍人的安置。
  天子对汝颍人有所保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如今杨彪亲自赶来,微服私访上党,是杨彪的个人选择,还是天子授意,他不清楚。但杨彪要转他到渤海任职,协助张昭,他正中下怀。
  如果不能秉持良知施政,就算官居二千石又能如何?
  与其如此,不如去渤海做一个县令长。
  钟繇没有问杨彪太多,迅速写好了奏表,请辞上党太守,请求调任渤海,由杨彪带到行在,面呈天子。
  有杨彪从中斡旋,应该可以避免与天子发生直接冲突。
  说完了自己的事,钟繇又向杨彪推荐了王粲。
  王粲是山阳人,名臣王畅之孙,王谦之子,曾流寓荆州。
  没等钟繇介绍完,杨彪就笑了。“我知道他,你让他来吧。”
  钟繇哑然失笑,拍拍额头。“是我露怯了。司徒既是蔡伯喈故交,岂能不知仲宣之名。”
  杨彪笑道:“是啊,当年他去拜访蔡伯喈,蔡伯喈倒履相迎时,我就在座。只可惜……”杨彪一声叹息。“王子师一意孤行,杀蔡伯喈,欲止谤书,却弄巧成拙,将来免不了要在青史上留下污点。”
  钟繇有些诧异。“司徒,王子师虽有不是,终究是朝廷忠臣,护持天子有功。朝廷著史,难道不为贤者讳?”
  杨彪瞅瞅钟繇。“元常,你在上党待得太久了。天子施政的要义,你是一点也没掌握啊。”
  钟繇不以为然。“还请司徒指教。”
  “其实就是四个字。”杨彪举起四根手指,一字一句地说道:“实事求是。”
  ——
  庆功宴会过后,刘备、孙策率先告别天子,率部赶回青州、徐州,作战前准备。
  紧接着,幽燕都护荀攸也率部北返幽州。
  他带走了辛毗。
  荀衍接受士孙瑞辟除,到北军担任射声长史。
  最初他们还担心天子会反对,但刘协接到士孙瑞的上表后,痛快地答应了。
  受到鼓励,更多的汝颍人寻求加入军中。光禄勋马腾突然成了最受欢迎的贵客,每天都有人请他赴宴,搞得马腾不胜其烦,干脆闭门谢客,谁请也不去。
  见加入禁军的难度太大,前后左右四将军就成了目标,尤其是右将军董承。
  董承来者不拒,一口气接收到十几个汝颍人。
  汝颍人各谋出路的时候,冀州人也没闲着。
  虽说审配、田丰自杀,张郃、高览等人皆被流放,但沮俊拜卿,沮授拜侍中,让冀州人长出一口气。那些与邺城之战没什么牵连的人纷纷谋求出仕,有的从军,有的加入冀州印坊之样的机构,更多的人则是加入太守府、县寺为吏。
  这些消息通过不同的渠道,陆陆续续的传到了刘协耳中。
  刘协一直没有表态,只是静静地看着。
  在确认了天子并不反对之后,冀州人入仕的劲头更猛,冀州的人心也因此跟着迅速安定。
  仿佛一切都回到了正轨。
  只有少数人知道,冀州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他们很快就会迎来一场巨变。是兴是衰,或许就在一线之间。
  沮授就是其中一个。
  拜为侍中之后,他因为对冀州形势的熟悉,很快就成了负责渤海事务的联络人。天子派他赶赴渤海,配合张昭,先查清楚渤海有多少耕地,有多少户口,有多少人想迁出,又能安置多少想迁入的人。
  这是一个大工程,忙得沮授头晕脑胀。
  沮授如此,主事的张昭就更不用说了。
  他原本以为这件事不太难,只要文书发出,很快就有人来申请迁入。可是文书发出半个月后,迁出的人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申请迁入的也没几个。
  张昭大惑不解,后来一问,才知道原委。
  渤海的确可以给迁入的人安排土地,却无法安排他们宅院。
  迁出的百姓腾出了土地,却没什么宅院可言。他们那些破屋,根本入不了世家、大族的眼。迁入渤海,且是宅院的损失就非同小可,没几个人能够痛下决心。
  这让张昭很恼火。
  难道德政的号召力就这么可怜,连这点代价都不愿意付出?
  张昭找到沮授,问沮授该怎么办。
  沮授也有些惊讶。
  当初宣布度田的时候,反对的声音那么大,如今渤海罢度田令,为什么响应的人如此之少?
  宅院的损失虽然不小,可是与土地比起来,肯定还是土地更值钱啊。为什么有人宁愿被迫度田,也不愿意迁到渤海来?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沮授主动拜访了几家,打听他们不肯迁的原因。
  结果让人啼笑皆非。
  不是那些大族、世家不肯迁,而是他们的部曲、佃户不肯迁。
  部曲、佃户不仅不肯迁,还要求恢复自由身。有了自由身,他们就可以去占籍名田,谁愿意跟着家主去渤海,继续做部曲、佃户。
  反正都是要交赋税,我交给朝廷不好吗?
  朝廷收得还少。
  出于这样的担心,这些世家、大族明知僵持下去会损失惨重,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没有部曲、佃户,就算渤海补偿了土地给他们,他们也没有能力耕种。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张昭很无语。
  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刘协请旨,希望调整计划,将迁入的范围由附近的几个郡国扩展到天下。
  以天下之大,总有几百户为了德政不计代价的吧?
  带着张昭的上表,沮俊匆匆赶回邺城。


第九百五十二章 下马威
  赵国,邯郸。
  赵相杨俊、邯郸令诸葛亮并肩而立,站在路边,不时的张望着。
  一群掾吏们站在一起,轻声交谈着,既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
  十几辆马车停在远处,马车前站着仆人、婢女,马车里偶尔能看到一两张娇俏的脸。
  王端的夫人张氏坐在车中,阴着脸,心情很不好。
  作为名臣张禹的孙女,她嫁给王端就是相中了王端的身份。作为天子的表兄,王端本应年少多金,拖青纡紫,成为无数人追捧的对象。可是她万万没想到,为了方便诸葛亮推行新政,天子居然将王端留在了行在,王家多占的土地也被分掉了。
  如此一来,这皇亲国戚与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区别?
  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嫁给王端。凭她家的门户,想嫁个比王端强的年轻俊彦太容易了。
  和离的念头不止一次在她的心头泛起,只是找不到机会提。
  “夫人,有人来了。”车外的婢女突然说道。
  “谁啊?”张氏没好气的说着,伸手撩起车帘一角,看了一眼。
  官道上,十余骑飞驰而来,马背上的骑士虽然没有着甲,只是一身绛红色的单衣,却身姿矫健,看起来颇是英武。
  “不知道啊。”婢女迟疑了片刻,突然有些惊讶。“夫人,好像是君侯。”
  张氏本已放下了车帘,听了这句,不禁一怔,再次撩起车帘细看。
  这一次,她终于看清了。
  被两名骑士围在中间的年轻骑士的确是王端。只是瘦了不少,和她印象中那个臃肿的样子相去甚远。而他骑马的样子,更是她从来没见过的。
  王端的祖父王苞官至五官中郎将,也算是武人,但王斌、王端父子都没在武艺上用过心。在民风尚武的冀州,即使是与普通人相比,他的身体素质都算是差的。
  可是眼前的王端却变了一个人,在急驰的战马上稳如泰山。
  张氏眼中不由得露出笑意。
  瘦了一圈的王端让她眼前一亮,颇有几分英雄气。
  正说着,王端等人已经到了杨俊、诸葛亮面前。他勒住坐骑,翻身下马,与杨俊、诸葛亮见礼。说了几句话后,他又快步走了过来。
  虽然听不到他说了些什么,可是看他的举止,张氏便已大感满意。
  王端虽是皇亲国戚,但他向来没什么自信,与人说话时唯唯诺诺,局促不安,连腰都挺不直。现在的他却是从容不迫,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人不敢小觑。
  “夫人。”王端来到车前,隔着车窗,看了张氏一眼,脸上露出几分张氏熟悉的怯意。
  张氏有些失望,刚刚雀跃的心情淡了些。
  “天子要到了么?”
  “马上就到。”王端回头看了一眼,随即咽了口唾沫,轻声说道:“待会儿见驾,你小心些,不要乱说话。”
  “我还能说什么?”张氏不满地瞪了王端一眼。“家里的田都被分了,我们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门户,哪敢在天子面前放肆。”
  “你不要这么说。”王端的脸上急出了汗。“天子这次来赵国,就是来看我姑姑儿时的家园。你要是败了他的兴致……”
  张氏一愣,眼神随即灵动起来。“既然如此,为何不请他驻跸王家?”
  “不行的。”王端嗫嚅着,不敢看张氏的眼睛。
  得知天子要巡视赵国的时候,他的确想过请天子驻跸王家,却一直没敢提。
  正如此时此刻,他不敢对张氏说明原委一般。
  见王端这窘迫的模样,张氏越发心烦意乱,也不顾王端还在车外,“唰”地一下放下了车帘。
  王端尴尬地挠挠头,转身走了,与杨俊、诸葛亮站在一起。
  说来也怪,离开马车之后,王端的腰背莫名的就挺直了,整个人也恢复了自信。
  张氏从缝隙里看去,又气又恼。
  一会儿功夫,一列骑兵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