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丕站在一旁,看着曹昂翻看浮屠经,与刘忠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关于浮屠经的事。
听了一会儿,曹丕突然若有所悟,抬起手,虚掩着嘴,轻轻咳嗽了一声,然后又咳嗽了一声。
曹昂转过头,关切地看着曹丕。“太累了?”
“不是。”曹丕连忙摇摇头。“我有一事不解,想请大王指教,不知可否?”
不等曹昂说话,刘忠连忙说道:“不敢当,小友尽管发问。”
“听大王所言,这浮屠经重参悟大道本原,不问世间俗事。”
“正是。”
“那祖宗还敬不敬?”
刘忠迟疑了。
曹丕又问:“父母还敬不敬?妻子还要不要?子女还养不养?”他顿了顿,又道:“这君臣之义又当如何?”
刘忠沉默了良久,苦笑道:“曹相,这是……”
曹昂说道:“舍弟曹丕,一直随母侍驾行在。这是第一次随我来甘陵。”
刘忠点了点头,重新打量了曹丕一眼,拱手道:“曹相仁厚,而令弟却聪慧过人。不瞒曹相说,这浮屠经传入中原已有百余年,但一直传播不广,就是因为这浮屠道的教义与我中原重君臣父子的礼教格格不入。”
曹昂如梦初醒,吓出一身冷汗。
怪不得天子当时很不高兴,原来这浮屠经看似高深玄妙的经义背后,还有这样的隐患。
如果人人都信浮屠道,都不再重视君臣父子的礼义,置儒门于何地,又置朝廷于何地?
“大王既然知道这些,为何还迷惑至此?”
刘忠一声叹息,神情黯然。“曹相,我虽贵为宗室,封国一郡,但世事无常,受黄巾之累,身为俘虏,嗣子夭亡。我自问上溯三代,虽无大善,亦无大恶,何以至此?我心不安。东海刘伯安(刘虞)任国相时,我也曾向他请教,他也无法解释。读了这浮屠经后,才知道可能是我上一世有罪,这一世才有了报应。我读浮屠经,信浮屠道,也只是信这一点,不敢有无君无父之心。”
曹昂同情地看着刘忠,一时难以断决。
刘忠已经心死,对朝廷无害。天子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不同意除国为郡,明知刘忠读浮屠经,也没有惩处。
但浮屠经无君无父的教义对治国极其不利,不能不予以重视。现在传播不算广,还有控制的机会,等信的人多了,再想取缔可就难了。
大乱之际,像刘忠这样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心中痛苦无处排解,从浮屠经里找原因的不是一个两个。之前笮融在徐州传教,就搞得沸沸扬扬,声势甚大。
如何解决,成了他必须考虑的问题。
“大王,你的遭遇,我能理解,但浮屠道既是蛮夷之道,这经义又大逆不道,有不臣之嫌,你还是别再信了。天子仁慈,不追究你的过失,可若是别人也学你,那就不好办了。”
刘忠一声长叹,无奈地挥了挥袖子。
“多谢曹相,这些经书,就由曹相处理吧。”
第九百八十四章 正中下怀
出了甘陵王府,曹昂、曹丕上了马,并肩而行。
曹昂转头看看曹丕,伸手摸了摸他的头。“你以前了解过浮屠经吗?”
“听过一些,但没仔细研读过经义。”
“听谁说的?”
“徐州人信浮屠道的很多。”曹丕想了想,又道:“其实宫里也有浮屠经,我之前在洛阳时,就听人说过,孝桓皇帝、孝灵皇帝都拜浮屠的神,也就是佛。如今天子想取缔浮屠道,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曹昂赞成曹丕的意见。
曹丕虽然年轻,却说得有理,取缔浮屠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不说宫里也曾祭拜浮屠道的神,天子正筹备用兵西北,与浮屠道的接触会更多,恐怕不是能一禁了之的。
刘忠说,浮屠道的历史和儒门一样长,将近七八百年。如果能禁,早就灭绝了,岂能还传到大汉来?
说到这里时,曹丕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曹昂,生怕被曹昂责备。
曹昂却看着随从怀里的那些浮屠经,决定回去之后好好读一读,找到解决之道。
天子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是对他的信任,他不能辜负。
——
杨彪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找刘协谈谈。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一个刘协出营陪马云禄散步的机会,杨彪独自一人,在刘协的必经之路上候着。
负责安全的散骑看到了他,却没有阻拦。
他们知道,老司徒又遇到了新麻烦,要找天子私聊了。
这种事,不用他们通报,天子看到杨彪自会明白。
只有新入职的童子郎曹彰不明就里,拦着杨彪盘问了几句,满脸的警惕,仿佛杨彪就身怀利刃的凶徒。看他那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杨彪还真有些担心。
曹彰虽然年纪不大,却天生神力,放倒他绰绰有余。
曹彰的确有这个想法,但是被孙权拽住了。
孙权比曹彰年长几岁,却一见如故,非常照顾曹彰,就像照顾自己的弟弟一样。见曹彰有动粗的可能,他连忙拦住,悄悄说明了惯例。
曹彰这才悻悻作罢。
“我有个妹妹,和你一样好武,年纪也差不多。”孙权说道:“再过几年,我就让她来考女骑,到时候你看看。”
“我看她做甚?”曹彰还没明白什么意思,心不在焉地说道,甚至还有点嫌弃。
孙权咂了咂嘴,觉得这孩子有点傻。
刘协陪着马云禄,沿着河边的小道,缓缓走了过来。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杨彪,轻声对马云禄说道:“真是不得安生,又有捣乱的来了。”
马云禄抬头看了一眼,转身对甄宓招了招手。“陛下,我和阿宓说说话,先走一步。”
刘协无奈地点头答应。
甄宓加快脚步,跟了过来,陪着马云禄继续向前走。
刘协留在原地,看着被两岸垂柳映绿的河水,整理了一下思绪。
杨彪用这种方式求见,自然是遇到了大麻烦。而最近的麻烦只有两件:一件是辽东依附公孙度的士大夫,一件是西域的战事。
杨彪看到机会,迅速走了过来,向刘协行了礼,有些尴尬地说道:“臣惭愧,打扰陛下散心。”
刘协摆摆手。“杨公既然来了,就不必说这些了。能让杨公为难至此的事,想来也不多。”
杨彪更加尴尬,天子这等于是说他违背原则。
一直以来,他和天子之间都比较坦诚。天子相信他,他也不转弯抹角,有什么话就直说。
所谓理直气壮,大概就是如此。
问题就在于这一次理不直,气自然也就不壮,无法公开说,只能利用私人感情,等于卖老脸。
“陛下,臣以为,泛海辽东的士大夫虽然有错,却也有无奈之处。稍加惩处即可,似乎不必禁锢终身。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如今天下太平,君臣一心,行王道于天下。这些人既经苦难,更知君恩,正可大用,弃之岂不可惜?”
刘协转头看看杨彪,无声而笑。“杨公什么时候如此惜才,以至于不顾德行?难道你觉得,眼下之大汉还缺少人才,以至于不得不降格使用德行有亏的附逆之臣?”
杨彪语塞。
“退一步说,就算情况如杨公所言,的确需要人才。那这些人真是杨公认为的人才吗?”
“陛下?”
刘协抬起手。“就算不从袁绍、袁熙父子撤离青徐算起,朕到冀州也近一年了吧?中原太平,是人所皆知的事,他们为何不及时返乡,依旧为公孙度父子之臣?”
刘协脸色沉了下来。“他们是觉得无力平定辽东,还是觉得朝廷度田必败?”
杨彪的额头沁出了冷汗,一句话也不敢说。
天子这是铁了心,要拿那些依附公孙度父子的人开刀,威慑益州、交州。
“读书是为了知古今,明是非。这些人既无节操,又无见识,不值得杨公为他们饶舌。若是杨公担心伤了朝廷的仁慈,那也行,就让他们留在辽东,别回中原了,省得看了心烦。”
刘协甩甩袖子,缓步向前走去。
杨彪没有跟上去。
天子已经做了决定,再劝也没有用。
让那些人留在辽东,不回中原,以免终生禁锢的处罚,已经是天子最大的让步。
他想了想,提高了声音。“陛下,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随刘备、孙策征讨海外,将功赎罪吧。”
刘协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杨彪一眼,略作思索。
“可。”
杨彪松了一口气,向着天子的背影施了一礼。
刘协扬扬手,示意杨彪自己回去,不要再跟着。
马云禄、甄宓听到杨彪的声音,回头看了一下,见刘协跟了上来,也停住脚步,等待刘协。
刘协走到面前,晃了晃脑袋,示意继续往前走。
马云禄一言不发,只是伸手挽住了刘协的手臂。
甄宓却歪着头,打量了刘协片刻,笑道:“臣冒昧,斗胆猜一下,想必这就是陛下想要的结果。”
刘协瞅瞅甄宓,不动声色。“何以见得?”
“海外征伐,不仅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士,也需要出谋划策的文臣。若是平时,这些人是绝不肯出海的。现在有罪,与其禁锢终生,反倒不如随军征伐海外,或许能建功立业,别开一番局面。”
刘协没有立刻回答甄宓,只是眨了眨眼睛。
马云禄见状,悄悄地给甄宓使了个眼色。
甄宓不明所以,正一脸期待的看着刘协,想听刘协夸她几句。
刘协思索片刻,笑道:“唐夫人说得没错,你虽是女子,却有七巧玲珑之心,可以独当一面。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去海外建功立业?”
甄宓的脸色顿时煞白。
第九百八十五章 春江水暖
马云禄拉过甄宓,调侃道:“看你平时总想着功业,怎么机会来了,倒又怕了?”
“我……”
“舍不得陛下?”
甄宓大囧,抬头看了马云禄一眼。马云禄挤挤眼睛,甄宓恍然,连忙点头表示赞同。
刘协看得清楚,却不说破,只是轻笑了一声。
“我也会去西域的。”他顿了顿,又道:“云禄也会去。”
甄宓微微侧脸,偷偷地打量着刘协,被刘协抓个正着,顿时大窘。
“陛下……真会去西域?”
“只要有可能,我一定会去。”刘协牵起马云禄的手,握在手心里。“这是我答应过你的。”
马云禄红了脸,轻轻地抽了抽脸地,却没能抽出去。
甄宓眼神闪烁。“陛下,西域不是……蛮夷之地吗?”
“地只有肥沃与贫瘠之分,没有文明与蛮夷之别。”刘协悠悠说道:“就算是贫瘠之地,有了人,也就是有了文明。文明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区别只在生产能力高低而已。拥有先进生产力的未必就是文明人,也可能是野蛮的强盗。”
甄宓听得有点晕,想问又不敢问。
马云禄则不想问,只是静静地听着。
刘协也不想解释。
他是真的想去西域,将那些以文明人自居的强盗的祖先暴揍一顿,送到山里挖矿。
但中原的改革还没有完成,他走不开。
这也是他不愿意再对杨彪等人让步的原因所在。太好说话了,他们会得寸进尺,改革也会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变形,走了弯路。
他虽然年轻,时间比较充裕,却也不能一味绥靖。
他必须让他们明白,他只是愿意给他们机会,而不是有求于他们,不可能任由他们摆布。
主动权一定要控制在手中。
人才?在印刷术的加持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再说了,只会读圣贤书,嘴上仁义道德,身体无比诚实的算什么人才。
信仰要落在实践上才是真正的信仰,否则都是谎言。
相比之下,他反倒有些赞赏李膺、范滂等人,虽然有些偏激,却愿为理想牺牲。
依附公孙度的那些人算什么东西。
这类人,全部送到海外去,让他们自生自灭。能不能幡然醒悟,杀出一条血路,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
杨彪回到自己的临时公廨,想了一会儿,派人请来了邢颙,向他通报了天子的决定。
邢颙很不甘心,还是觉得这个惩罚太重了。
杨彪却说,他赞成这个决定,相信太尉府、司空府也不会反对。
公孙度只是一个辽东太守,竟敢做出悖逆之举,无异于自取灭亡。如果天子不予惩戒,寄寓交州、益州的士人必然会觉得朝廷软弱,无所忌惮的为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封疆大吏出力,必然会影响天下一统的进程。
退一步说,那些人依附公孙度,可见道德、见识都不足称道,不值得你为他们奔走。
让他们跟着刘备、孙策征伐海外,或者留在辽东,总比禁锢终身好。
邢颙听了,不敢再多说什么。
影响天下一统的责任太大了,他承担不起。
再者,天子将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