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建安七年冬,南阳格外热闹。
  一是天子驾巡南阳,天下郡国的上计吏齐聚南阳,带来了四方的消息。
  二是南阳正式推行度田,数以百万的百姓得到了向往以久的土地,生活也看到了希望,热情高涨。而大量织坊、印坊的建立,又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谋生机会,手头肉眼可见的宽裕了。
  新年之前,织坊、印坊都提前发放了薪酬,并且根据自身条件,发了一些过年用得上的东西,比如牛肉、羊肉、油、米之类。条件好的,甚至还发了一些上等衣料,一时间引为奇谈。
  百姓手里有了钱,消费立刻水涨船高,宛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更多的外地客商蜂拥而至。
  南阳太守黄射忙得团团转,乐得开了花。
  仅这市税,就比去年翻了好几番,明年想办的事又多了几分成功的可能。
  没有钱,说什么都是空话。
  建学校,聘教师,买书籍文具,哪样不要钱?
  但眼前的繁荣让他明白了,只要百姓支持,万众一心,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学校可以由当地的百姓一起建,书籍文具可以由学生自己置办,只有教师不够这个问题,百姓自己解决不了。
  南阳郡学的学子们倒是很热心,愿意充任教师,哪怕暂时没有薪酬,只要管饭就行。
  尽管如此,人数还是远远不够。
  左右思想之下,黄射决定还是向天子求援。
  大行教化本来就是天子的决定,他肯定早就想好了这些问题。
  黄射拜见了刘协,将自己的来意做了说明。
  刘协也是吃了一惊。
  他没想到需要这么多学校,这么多教师。
  这就意味着海量的财政支出。
  就算如黄射所说,学校由当地自建,不用郡里提供资金,书籍文具也由学生自给,那教师的薪酬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量。
  一个二三百人的学校,至少要配三个教师。按照之前四百石到六百石的标准,一个就是一个多亿。就算降低标准到百石,那也要三四千万。
  一个读书人,一年挣一万钱,勉强维持生活,不能再低了。
  进工坊做工也不止这个价。
  黄射也觉得不能太低。太低了,读书人过得太苦,仅靠一腔热血是坚持不了太久的。
  既然之前是四百石到六百石的标准,现在还是按这个标准执行比较好。对很多读书人来说,能拿到相当于一县令长的俸禄,还不用办公,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毕竟能继续往上爬的人不多,很多人做一辈子官,也就是个县令、县长。
  这费用的确不低,但南阳郡还是支撑得起的。
  他可以去募捐。
  一个亿看似不少,可是对南阳的大户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大钱。
  当年天子建万金堂卖官,一亿也就是一个三公。愿意拿一亿出来换几个月三公,以便将来能在墓碑上刻上“故太尉”、“故司徒”之类的字样的人,还是很多人。
  黄射说得眉飞色舞,刘协却有些尴尬。
  不读书果然不行,当着我的面,说先帝卖官鬻爵,你还真是得体。
  不过这厮说得也有道理,南阳不缺钱,身家以亿计的大户太多了。当初先帝之所以财政紧张,不就是这因为这些大小封君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却不给朝廷纳贡么。
  现在该让他们出点血了。
  “只要你能筹到钱,就不用担心没有教师。”刘协说道:“司徒府将在邸报上发布公告,到时候会有大量的读书人来应聘。”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老臣深谋
  刘协随即请来了司徒杨彪,一起商量招聘教师的事。
  杨彪听完,原则上同意这个方案,但他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一是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建这么多学校,可以分批建设。
  南阳户口是多,但也没多到需要一千多所学校的地步。之所以有这么多适龄的孩子,是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如此大范围的教化,积累下来的。
  几十年积累的问题,想在一两年内完全解决,不太可能。
  可以分成三批到四批,先让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入学,学制一年。一年之后,再决定他们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工坊做工。
  就目前来看,进工坊做工并不需要太精深的学问,能够基本的读写就可以了。
  一年的教育足以完在这样的任务。
  二是教化的事,最好不用募捐的形式。
  修桥、铺路之类的事,可以由当地富户募捐集资,既能解决财政负担,也能满足他们造福乡里的心理需求。教化是朝廷的事,关系到将来百年的大计,不能被他们左右。
  朝廷教化百姓,本身就是为了对抗这些地方豪强,强化朝廷的威严。
  他们岂能不知,岂能不恨?
  让他们出钱,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施加影响,最后让受到教化的人只记得他们,记不得朝廷。
  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拉拢那些承担教化责任的教师。
  陛下别忘了,他们虽然有一腔热血,却大多是反对度田的。如今想法虽然有所改变,却不见得彻底,很容易被人蛊惑。
  出身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可没有改变态度,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等着反扑的机会。
  刘协觉得有理,决定由杨彪来主持具体的实施方案。
  经过杨彪的调整,推行教化的难度下降了一个等级,看起来也更可行了。
  消息很快公布,在南阳郡内招聘教师三百名,按照既定的标准考试,合格即可入选。
  考试的内容并不复杂,五经的部分很少,熟悉《论语》、《孟子》、《孝经》等书即可。
  要说难,可能就是要考算学等相对比较实用的内容。
  当然,难度也不高,能满足日常的算账即可。
  也许是最后一个要求让很多人知难而退,第一次报名结束,有计划参与考试的人不到两百。
  这时候,杨彪才由司徒府下达命令。
  不足的名额,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
  ——
  看到这个结果,刘协佩服杨彪老辣的同时,又大惑不解。
  南阳人才济济,仅是郡学里的生员就有好几百,而且热情颇高,怎么报名的人这么少?
  杨彪解释说,主要是通算学的太少。
  很多人读书只问经义,不及其余,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教化除了让百姓识字,能够自己阅读朝廷的政令之外,还有让他们进工坊做工的目的,需要算学之类的实学。这是之前的读书人不用考虑的事,愿意花心思去研究算学的自然不多。
  除非是有志研究《易》或音律的,这些学科必须要用到算学。
  所以那些算学大家不是研究易学和天文历法的,就是音律高手。即使是在读书人中,这些人也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真有这水平,他们根本不愁出路,也没兴趣参加考试,去做乡村教师。
  所以说,教化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三五年就能解决的。
  这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急不来。
  最后,杨彪说,郡学的改造已经完成,陛下可以趁着新年的机会巡视郡学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对刘表盖棺论定。
  简单的说,就是定谥。
  严格来说,刘表作为官员是不称职的,最多是守成之辈,没有尽到在乱世时匡扶朝廷的责任。但是作为儒者,他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在乱世之中,为不少人提供了谋生治学的条件,保留了一丝文脉。
  即将担任乡村教师的那些读书人,大多曾受其益。
  此时此刻,为刘表定谥,可以安抚人心,同时表明朝廷对儒门的态度是改造,而不是否定。
  如果考虑到刘表还是宗室,那就更有必要了。
  总体来说,刘表有过失,但无大错。既然陛下不打算单独追究他的僭越之举,而是作为党人、世家的普遍行为,就有必要对刘表的成绩予以肯定。
  趁着巡视郡学的机会,为刘表定谥,对刘表做出评价,安抚人心,也能对郡学的画像事件做个了结,免得人心惶惶,再被某些人利用。
  刘协反复权衡了很久,答应了杨彪的请求,让他领头讨论一下这件事。
  与当初张喜的事不同,如今的形势趋于稳定,朝廷可以释放一点善意,以缓和士大夫们积累的怨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然后将精力集中在必须处理的问题上。
  ——
  建安八年,正月十三。
  天子刘协、皇后伏寿等人幸南阳郡学。
  站在重刻的王畅画像前,刘协看了又看,特意听王粲讲述了当年的故事,表示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以示对王畅矫枉过正的认可。
  王粲心花怒放。
  有了天子这句评价,王畅的身后名不用愁了。
  宋忠听了,却如芒在背,如梗在喉,如坐针毡。
  天子盛赞王畅,就是对刘表的否定,也就是对他之前的事予以否定,这面子算是丢得一干二净。
  刘协看完画像,来到堂上就坐,问起了他们当初在襄阳讲学的事。
  殷鉴在前,没人敢提刘表的事。
  王粲也不想提。当初刘表嫌他丑的事,他一直记在心里。
  见全场鸦雀无声,刘协暗自感慨。
  果然是人走茶凉。相比之下,宋忠虽然糊涂,却还是个重情义的人。
  刘协给皇后伏寿使了个眼色。
  伏寿会意,起身发言,表示刘表治理荆州安定一方,招揽四方学士聚讲,培养出了这么多人才,还是有功的。后来归朝,负责洛阳画卷的绘制工作,也卓有成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刘表治学施政,功大于过,还是值得后人传诵的。
  刘协随即表示了赞同,并问刘表已死,当如何定谥。
  此言一出,堂上堂下都长出了一口气,无数人如逢大赦,甚至喜极而泣。
  朝廷给刘表正面评价,还要定谥,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也证明了他们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天子胸怀,非常人可以揣度,大可不必心怀忐忑,作小儿女态。


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如我所愿
  为刘表定谥,拂去了笼罩在众人心头的乌云,原本有些压抑的气氛立刻变得热烈起来。
  刘协也因此再一次见识了书生意气,以及被后世称为荆州学派的实力。
  俗话说,男人都喜欢谈政治,而且历史越往前越是如此。
  汉代——尤其是东汉——的士大夫可谓是其中翘楚,而不是像某些文人说的那样,混得越差的男人越喜欢谈政治。
  托儒家思想大行,教育相对普及所赐,东汉读书人的地位空前高涨,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态也近乎爆棚,恰如伟人所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党锢发生在东汉末,也是时势使然。
  可惜这样的激情缺乏坚实的基础,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低谷也就接踵而至。读书人不再激昂文字,清谈大行其道,所谓风骨荡然无存,知识分子软弱的一面暴露无遗。
  刘协不喜欢读书人的莫名自负,却又想保护他们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激情,心情难免矛盾。
  打个不确当的比喻,就像人到中年的父亲看刚刚成年的儿子,既骄傲,又嫌弃。
  看着虽然没有交头接耳,却眉目传情的书生们,刘协等了片刻,让他们有个缓冲的时间,然后才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
  “刘景升及诸君在襄阳讲学,成果颇丰,《五经章句》及诸书都有留传后世的价值。”刘协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但是,这些还不够。”
  众人神情一凛,齐唰唰地看向刘协。
  刘协不怒自威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疑惑,或不以为然的脸,缓缓说道:“关心时事之人想必知道,天气渐寒,雪灾、霜冻接踵而至,大漠深处的蛮夷不断南下,边疆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旦力有不逮,草原上的蛮夷入塞,你们的这些学问能挡得住他们的马蹄吗?”
  众人面面相觑。
  这个问题很不礼貌,却很现实。
  向栩说对敌读《孝经》,贼当自灭,不过是激愤之言。学问再好,也挡不住蛮夷的马蹄。这一点,前朝的博士狄山已经用自己的生命做了证明。
  “如果不能,那你们这些学问又是为谁而做?”刘协不紧不慢地又补了一句。“将来留给蛮夷当战利品吗?”
  堂上堂下,鸦雀无声。
  片刻之后,有人起身,拱手施礼。“臣北地傅巽,昧死敢问陛下,什么样的学问才能抵御外敌,使大汉免受蛮夷马蹄践踏?”
  刘协看了过去,见是一年约四旬的高大书生,有西北凛冽之气。
  “北地傅氏,可是傅南容族人?”
  “正是。”傅巽的胸脯又挺高了一些。
  “甚好,你且落座。”刘协伸手轻按,示意傅巽先坐下。
  既是傅燮的族人,这是一个好机会,他想好好说一说。
  傅燮傅南容,北地灵州人,前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后,故太尉刘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