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修跟了过去,走到僻静之处,说了几句,那徐岳忽然一拍手,如梦初醒,也没行礼,匆匆就走了。
刘协很是诧异,等杨修回来,问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杨修浑不介意的说道:“我说他不能总低着头,要抬起头。”他伸手指了指天空。“宣夜说论的是天文,当然应该抬头看天。”
“抬头看天,就能明白宣夜说?”
“陛下,星河灿烂啊。”杨修说话的声音虽然不大,笑容却很灿烂,带着几分得意。“照着星河的样子描绘下来,可不就是宣夜说最好的示意图?”
刘协想了一会儿,还是没太明白杨修的意思。
杨修见状,又道:“陛下不妨将星河想象成大湖,湖上不仅有船,还有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船也好,鱼鸟也罢,都是不同的星,但是从不同的方便看过去,景象完全不同。我们站在船上,看到的就是一条长长的星河,无数船重重叠叠,仿佛堆在一起。可是在河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眼中,就未必是长长星河,而是一片湖水,上面均匀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船。”
刘协脑海中浮出了图像,也明白了杨修的意思。
虽然杨修的观点离真相还有一定距离,但他跳出了固有的视角,能从空中飞鸟、水中游鱼的角度去问题,便已经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以徐岳在天文学和数学上的造诣,他画出宣夜说的示意图应该不难了。
“你是怎么想到的?”
“不是想到的。”杨修说道:“臣是看到的。”
“看到的?”
“陛下,臣有一只上好的望远镜,闲来无事,便观星消遣。”杨修伸手指指天空。“在这只望远镜中,天上的星星大有不同。”
“如何不同?”
“有些星是圆的,有些星却不像是圆的,而是扁的,而且扁得还不太一样。所以臣在想,那些星也许不是一颗星,而是一团星,就像星河一样,只是太远。换言之,星河之所以如带,只是我们站在船上,看起来更扁而已。如果像鸟一样飞在空中,或者像鱼一样游在水中,那就不是带,而是盘了。”
刘协稍一琢磨,就明白了杨修的逻辑。
不得不说,这厮是真聪明。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以身作则
“你应该去做学问。”刘协哈哈一笑,半开玩笑地说道:“是我耽误了你。”
“臣也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学问。不过陛下没有耽误臣。若无陛下指点迷津,臣就算做学问,也是整理旧典,训诂字义,终究只是些纸上文章而已,并无新义。”
杨修露出一丝笑容,抬手一指。“如今则不同,臣上可仰观于天,下可俯察于地。天地之间,大有文章可做,而且都是古人没有做过的新文章。”
刘协来了兴趣。“比如说?”
“比如说两小儿辩日。”
刘协一愣,转头看向杨修。“说来听听。”
“陛下还记得用琉璃片演示光影吗?臣反其道而行,揣摩日与地之间当有一琉璃镜片,通过正斜位置的不同,使朝日大而近,午日小而热。”
刘协再一次沉默了好久,一是揣摩杨修的逻辑,二是对杨修的聪明表示羡慕。
这厮……真聪明,仅由透镜的演示就推理出了接近真相的答案。
“怎么没听你说过?”刘协问道。
换作普通人,有了这样的发现,肯定会大肆宣扬,第一时间在邸报上公布自己的发现。
杨修耸耸肩。“臣毕竟是一郡之守,只能偶尔想一想这些问题,当作公务之余的消遣,不可能全力以赴,又何必与人争一时长短。公开言说,必有人反驳,往来反复,太浪费时间。”
刘协摇摇头,表示不赞成杨修这个观点。
科学发展,尤其是初期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研究方法时,是非常依赖个别人的智慧的。一两个智者的灵光一现,就有可能打开一个新局面。
比如杨修的这些发现,就困扰着很多人。
他虽然可以解释,但说实在的,那些都不是他的智慧结晶。真要人来考问他,他也未必能答得出来。
杨修则不同,他是完全自己想出来的,经得起别人的质问。就算有什么问题,也是向真相逼近一步的契机,而不是拦路石。
“不要怕麻烦。”刘协说道:“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比你治理好一郡更有价值。能做好一郡太守的人很多,但能如此巧妙的解开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多。且往来辩驳,也正是去伪存真的机会,更是锻炼思维的砺石,比玄谈有趣多了。”
杨修听了,欣然而笑。“既然陛下这么说,那臣就放肆一回。”
两人边走边说,谈的内容也很宽泛,没有特定的主题,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不知不觉,两人便谈到当前热议的话题。
杨修直截了当的表示,他赞成文武分途,天子掌握兵权,但是他担心这个方案难以为继。
统兵比施政的要求更高,首先习武这一关就能劝退很多人。每天鸡鸣即起,一般人坚持不了。
杨修举了个例子:黄猗。
如果不是后路断绝,黄猗能吃得下那个苦头吗?不可能的。
你看他现在还能不能鸡鸣即起,每天坚持习武。
他跨过这个门槛是机缘,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同样,后世之君不会像陛下这样面临生死,也不会有陛下这样坚韧的意志,让他们坚持习武,几乎可以说是做梦。
连习武都不能坚持,就算成为三军统帅,也只是象征而已。
刘协笑笑。“的确很难,但不能因为难就不做。当皇室连一个肯吃苦的继承人都找不出来的时候,你觉得王朝不能延续多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这句名言不仅对普通人成立,对皇室更是如此。”
他沉默了片刻,又道:“如果皇帝必须像尧舜一样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还会有人拼命争夺这个位置吗?”
杨修愣住了,嘴角抽了抽,却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以尧舜为标准要求天子,是儒门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实践中几乎不可能做到。如今天子不仅坚持这个标准,而且将标准细化,变成可以执行的制度,简直比儒门更儒门。
而以他中兴之主的身份来制定并亲自践行这个制度,显然要比儒门提出期望更有威信。
有了这个榜样,以后大臣们要求天子就名正言顺、理直气壮了。
天子重践行,他算是真的体验到了。
相比之下,自己吃的那点苦不值一提。
杨修想了半天,说了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陛下比李广更当得起这句话。有陛下为榜样,至少百年之内无恙。”
刘协笑着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杨修这句话看似夸奖,其实还是觉得不可能长期坚持。他现在二十出头,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再活五十年,五十年后,他亲手教育出来的子孙还能坚持一两代人,所以说百年之内无恙。
百年之后,他的余威就会消失殆尽,后世之君就会想办法挣脱这个束缚。
不能说杨修的想法不对,但杨修毕竟还没能完全跳出这个时代的思维模式。
真要让他执政五十年,大汉还会是现在的大汉吗?
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不论是实践还是思想,都会跨上一个台阶,皇权的继承也许就没那么重要了。就算有什么问题,华夏文明、刘氏子孙遍布全球,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总能试验出一个更合理的制度。
“能有百年筑基,足矣。”刘协张开双臂,伸了个懒腰。“周有天下八百年,筑基也不过文武周成三代人。大汉已经有四百年天下,若能再有四百年,与周相齐,我也无愧于列祖列宗。”
“陛下真能这么想,岂止于是无愧于刘氏列祖列宗,当无愧于尧舜禹汤。”
“不敢,不敢。”刘协摇摇手,哈哈大笑。
杨修也笑了。他看得出来,刘协虽然嘴上谦虚,心中志向之高远,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事实上,他也有这样的底气。
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君主既有他的智慧,又有他的坚忍?
有这样的明君,不仅是大汉的幸运,是千万臣民的幸运,更是华夏衣冠的幸运。
逢此盛世明君,我等岂能自甘落后,虚耗光阴?
杨修转头看向石碑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有了主意。
我不仅要做圣人身边的颜回,追随圣人的足迹,更要做圣人身边的子贡,将圣人的事业发扬光大。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有眼无珠
返回公廨后,杨修先找到了父亲杨彪,把自己和天子出游时谈到的问题一一转告。
杨彪听得很认真,也很兴奋。
对祢衡的建议,他虽然原则上支持,心里还有些担忧的。最大的担忧就是天子掌握了兵权后,外以征伐,不恤民力,内以施压,迫使大臣俯首听命。
现在他知道天子志向很大,要建前所未有之事业,任性妄为的可能性极低,最后的担忧也就减轻了许多。
平心而论,天子虽然年轻,却比很多老臣都谨慎。他的担心本没什么必要,只是一种习惯罢了。
政务上的事,由杨彪去和贾诩、周忠商量,最后形成决议。
杨修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公布自己的研究结果上。
正如他与刘协所说,自己想着玩是一回事,公诸于众又是一回事。首先,他要将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为了能让别人看懂,还要绘图。其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向壁虚照,他还要做可以验证的实验,要让别人也能重复的实验。
文章好写,实验难做。
他不仅要通过这些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还要尽可能的周密,不让别人有质疑的机会。
这篇文章并不长,也就是三四百字,几幅图,却花了他好几天时间。
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设计。
数日后,杨修完成了文章,亲自送去印坊。
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徐岳。
徐岳是印坊审稿人之一。来到宛城后,他的才华很快就为唐夫人所知,邀请他来印坊做审稿人,专门负责审核天文、数学这方面的文章。
看到杨修,他就有些激动,热情的邀请杨修到书房细谈。就座之后,他拿出自己新绘制的宣夜图说,向杨修请教。
杨修也觉得有趣,又和徐岳说了自己的相关猜想。
听说天上的星星并非都是圆的,还有扁的,徐岳愣了好一会儿,看向杨修的眼神便有些异样。他也有望远镜,也用望远镜来观星,却没有看到什么扁的星星。
而且照杨修这说法,那些星星就不是星星,更有可能是和星河一样的一大团星。
再往下推理,那这些星团又有多远?
这个结论很惊人,但他是观星多年的学者,立刻想到了一个问题。
他问杨修,你说的那些扁星,是不是固定在黄道上不动的?
杨修说,的确如此,移动得快的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圆的,扁星都是固定不动的。
徐岳随即得出一个推论:有没有可能,固定在黄道上的那些星都很远,只有金木水火土五星是比较近的。我们身处星河之中,但那些星却未必,它们有可能就是星河。
徐岳的大胆推论,让杨修都觉得很震惊,也对徐岳刮目相看。
他再一次意识到,术业有专攻,在天文观测之方面,他就是业余的,徐岳才是专业的。
两人越说越投机,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想起来时间不早了。
杨修拿出自己的文章,请徐岳审核。
徐岳看了一遍,很快就通过了。对他来说,这样的文章论述的问题只是细枝末节,道理也很简单,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
他对杨修说,三天之内,这篇文章就可以见报。
因为有图,所以会慢一点。如果只是文字,明天就能见报。
杨修哈哈一笑,表示不着急。他写这篇文章也是天子吩咐的,本来也没打算靠这个出名。
送走了杨修,徐岳回到自己的房间,叫来侍者,让他拿着杨修的文章去安排排版。侍者看了一下文章署名,顿时一愣。
“弘农杨修?”
“嗯,有什么问题?”徐岳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没什么名声,文章也不大,却说得有理。”
“先生,他是弘农杨修。”侍者哭笑不得。“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子弟,还是现任汉阳太守,天子宠臣。”
徐岳如梦初醒。
他这时才反应过来,刚才和自己说了半天话的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士子,而且名门之后,朝廷重臣。
既然如此,那天与他一起说话的年轻人又是谁?
——
杨修的文章很快就发表了,引起的反应超出徐岳的估计。
单以学问而言,这个问题的确不算大。
但两小儿辩日这个问题是儒门之痛,尤其是和山顶更冷结合在一起,已经是儒门不务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