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随即想到蔡琰刚才的提醒,意识到这个割圆术很可能是天子的成绩,而不仅仅是蔡琰的。只是天子不愿意抛头露面,这才由蔡琰出面。
  由此可见,天子对蔡琰的信任无可替代。
  当然,蔡琰本人也无可替代。
  天子身边的女子虽多,像蔡琰这么聪明,能够在学术上助天子一臂之力的却没几个,甚至可以说没有比蔡琰更合适的。
  蔡琰与徐岳讨论了一番,先说明了割圆术的思路,然后才开始解说透射与反射的相关分析。
  徐岳对割圆术最感兴趣,问了又问,对透射、反射倒不是太在意,稍微一听就过了,拿着文稿,兴冲冲地走了。
  唐夫人沉默了片刻,轻声叹息。“天子果然是心怀大志,公而忘私,凡事必有利于国。”
  蔡琰一听就明白了唐夫人的言外之意,摇头说道:“夫人言重了。这是两件事,不可混为一谈。况且男女相悦,不是为才,便是为色。色易衰而才不竭,为才总比为色好一些。就算没有这些,能有用武之地也是好的。”
  唐夫人笑了。“妹妹你满意最好。”
  “多谢夫人。正是知道夫人关爱,我才冒昧告知。”蔡琰顿了顿,又道:“天子多遭劫难,又身负家国之重,行事难免有所顾忌。希望他和普通少年一样喜怒形于色,未免强人所难。要想不错过机会,我只好抛下女子的矜持,主动一些。”
  “妹妹好勇气,我甚是钦佩。”
  “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人嘛,总要为自己搏一回。”
  唐夫人刚想打趣蔡琰两句,抬头一看,却见蔡琰目光灼灼地看着她,不禁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不禁啐了一口,甩了一下手绢,欲言又止。
  ——
  尚方工坊。
  周群卷着袖子,叉着腰,站在热气腾腾的炉旁。
  一团烧得泛红的琉璃料被小心翼翼的倒入模具中,缓缓流平。所以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看着慢慢冷却的琉璃料。
  他们改进了配方,去除了其中的一些成分,又改进了锅炉,提高了温度,让琉璃料更容易流平。能不能制造出更透明、更均匀的透镜,就看这一次了。
  看着玻璃料的红光慢慢变暗,玻璃慢慢展露出如水般的清流,周群的嘴角不由自主的挑起。一旁的尚方员吏们也兴奋起来,看这样子,这次十有八九能成。
  在耗费近百金后,他们终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一个年轻的员吏靠了过来。“周君,看过蔡令史最新的文章么?”
  “兰台的蔡令史?没兴趣。”周群不屑一顾。“等我们的实验成功了,倒是可以请她作篇大赋,要比韩大将军的那篇大捷图还要出色才行。”
  “不是诗赋。”员吏笑道:“是一篇与琉璃镜有关的文章。”
  周群转头看着员吏。“她还懂这些?”
  “蔡令史是天子文胆,读过的西域典籍比任何人都多。我们现在参考的这些西域文章大半都是她转译的。”员吏一边说,一边取过一份邸报来,递给周群。
  周群看了一遍,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突然一拍大腿,叫道:“妙啊,我真是蠢,怎么没想到这一点?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日。”
  “浪费?”一旁的员吏们互相看了一眼,觉得周群这话太不吉利了。
  好容易看到成功的希望,你却说浪费时日?
  周群也不理他们,转身就走。“这事交给你们了,我要去研究更好的千里眼,不陪你们玩了。”


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军民结合
  “怎么回事?”刘协眯着眼睛,举起一块晶莹透明的镜片,对着远处看了又看,心中欢喜不禁。
  能够满足军用的镜片这么快就研发出来,的确出乎他的意料。
  本来是件好事,太史令却和尚方令发生了冲突,甚至在御前争执不下。
  太史令觉得,透明琉璃的研制成功有周群的功劳,不能因为周群主动放弃就不算。周群只是太史署的一个待诏,不能代表太史署,更不能代表太常寺。
  所以,该给太常寺的功劳还得给。
  尚方令则认为,周群虽然在研究镜片的过程中出了力,但他既没有善始,又没有善终,在配方的改进和高炉的改造上都没有提出有份量的建议,就算有功也是微功,没到分功的地步,最多到时候请他参加庆功宴。
  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周群在大功告成的时候突然撂了挑子。
  因为他们都清楚,为了研制能够满足要求的镜片,天子不惜成本,成功之后的赏赐必然也重。对辛苦了几个月的员吏来说,这是一笔不能放弃的酬劳。
  所以,他们谁也不愿轻易让步。
  “周群干什么去了?”刘协放下镜片,淡淡的问道。
  太史令抢先回答。“回陛下,周群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望远镜,可以消除色差。”
  刘协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周群想要观星,放大倍数小的透镜是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的,而色差问题更是透镜放大倍数的拦路虎之一。这个问题不是调整配方就能解决的,只能另辟蹊径。
  难道他是想用反射镜?
  据尚方令说,周群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劳是因为看到了蔡琰的文章,而蔡琰的文章正好谈到了反射的问题。虽然没提到曲面反射,但周群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想到曲面可以放大也可以理解。
  但曲面反射镜的制作难度也很大,周群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他对色差有研究?”
  “他一直在研究色差问题,甚至觉得杨修所说的星变可能就是色差导致,而并非实际情况。”
  刘协一惊。“可有文章发表?”
  对杨修的心得,他一直有疑问,却没有合适的望远镜去验证。如今又听说周群也在质疑这个问题,立刻上了心。
  他倒不怕杨修犯错——科学就是不断的质疑,纠正错误——而是想知道周群突然有什么样的发现。
  太史令道:“尚未有文章发表。周群一心扑在图纸设计上,几乎没时间写文章。”
  尚方令撇了撇嘴。“没写就没写,与图纸设计何干?蔡令史比他忙,不是一样有文章面世?”
  眼看着太史令又要卷袖子,刘协连忙拦住了他们。“不管周群想用什么新设备,将来都要尚方监帮忙制作的。你最好还是客气些。”
  太史令一怔,随即有些讪讪。“陛下说得是,是臣放肆了。”
  尚方监得意地哼了一声。
  更清晰的镜片研制成功只是第一步,太史署想要制作能够用于天文观测的望远镜,还要尚方监制作更大更好的望远镜,以后求尚方监帮忙的时候多着呢。
  在这一点上,尚方监底气十足,拿捏得死死的。
  应该说入职以来,他从来没这么硬气过。有天子的大力支持,他们这些一向为人轻视的工匠终于扬眉吐气了。
  刘协安抚了太史令几句,让他去传周群来,以便确定周群的研究进展。同时他安抚太史令,不管周群自己怎么想,赏功时一定会考虑周群的贡献,不会让他白干的。
  太史令满意地去了。
  刘协随即吩咐尚方令,一方面要整理好相关的资料,一方面要加抓紧时间试制几架望远镜用于测试。镜片材料研制成功只是第一步,不同的镜片组合也非常关键,只有拿到合格的望远镜才算真正的成功,现在争功为时过早。
  尚方监也高高兴兴的走了。
  刘协把玩着镜片,想了一会,又叫来袁衡,补充了几条意见,让她送到尚方监去。
  其一,要加强保密意识,相关结果不必急于发表。尤其是涉及到军用的望远镜,相关细节不能外泄。
  其二,准备召开一次材料的成果发布会,寻找潜在的合作商位,将成果变现。
  为了研制更透明的琉璃,他已经花了近百金,急需回血,以便维持进一步的开发。军用望远镜的需求数量有限,肯定是不能回本的,只有民用化才能实现赢利。
  现在的材料性能已经可以制作老花镜,用来制作取火用的透镜更不成问题,完全可以推向民用市场。
  尚方监的匠师数量有限,民用化的工作只能交给民间作坊去做。
  其三,与太医署联合,研制显微镜。
  袁衡刚走一会儿,周群便匆匆赶来了,腑下夹着一卷图纸,袖口全是墨迹。一见面,匆匆地行了礼,就将图纸摊在刘协面前。
  “陛下,这是臣的成果。”
  刘协看了一眼,不出意料,果然是反射镜。
  他没说破,还是很耐心的听周群解释了他的构思。对他来说,真正的智慧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方法,最后的结果反倒不重要。
  只要思路对了,经过不断的迭代,成品总会越来越好。
  如果不关注过程,只关注结果,不如他直接将那些知识塞给他们了。
  可是那又如何呢?他们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给了什么,百年之后还是什么,不会有太多的进步。
  见刘协听得认真,周群更是说得兴奋,嘴角堆了一堆白沫。
  等周群说完,刘协鼓励了两句,让他想办法尽快完成产品的试制。理论毕竟只是理论,只在制成实物,才知道理论可不可行。
  周群有些恼火。“臣正要请陛下做主,尚方监不肯配合。”
  “是太忙了,还是理解不了你的设计,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
  “兼而有之吧。”
  “那你看这样行不行?”刘协为周群出起了主意。“你先发表文章,供同道讨论,从理论上验证可不可行。然后再找其他的琉璃作坊,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参与研制。朕可以提供一些钱,如果成了,将来还可以让他们署上太史专用的名号。”
  周群将信将疑。“这样……能行吗?”
  刘协笑笑。“不试试怎么知道?”
  见刘协坚持,却只字不提给尚方监下诏,周群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那臣去试试。”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千里之眼
  周群多少有些郁闷。
  他对自己的新设计非常有信心,觉得一定能超过透射式的望远镜。只要通得到天子的支持,下诏尚方监试制,很快就可以成功。
  但他没想到天子根本看不出其中妙处,不仅没下诏尚方监,还让他与南阳的作坊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和敷衍没什么区别。
  他原本对天子很钦佩,现在却觉得天子也没那么英明了。
  怏怏出了门,来到前庭,被等候在此的秦宓叫住。
  秦宓被拜为尚书,今日当值,见周群来见驾,便在前庭等着,想和他聊两句近况。说起来,周群入朝还是他极力邀请的,如今周群在太史署风生水起,他也高兴。
  见周群情绪低落,秦宓有些意外,将周群引到偏僻处,问了几句。
  周群将情况说了一遍,又抱怨道:“我已经做过试验,反射没有色差,比透射更佳,因此可以做得更大,却不笨重,比那透射镜好上百倍。奈何天子不识其中妙处,竟然不允。”
  秦宓没有立刻说话,仔细想了一会,又让周群将图纸铺开,摇了摇头。
  “仲直兄,恕我直言,你这个设计的确有高明之处,但困难也不少。别的不说,这铜镜反光不如透射明亮,便是有目共睹的。白天或许勉强,晚上……”
  秦宓没有说下去,周群却听懂了,一拍额头,懊丧地说道:“疏忽了,疏忽了。”
  铜镜是常用之物,周群自然明白秦宓说得有理。他想造这望远镜就是为了观星,都是晚上。一室之内尚且模糊,更何况夜空之中万里之外的星辰呢?
  这么说来,天子让他去和南阳作坊谈合作,就不是敷衍,而是婉言拒绝了。
  对此,秦宓倒是不觉得。
  他对周群说,南阳做镜鉴的作坊不少,他们不仅做望远镜,还做日常用的铜鉴。因为竞争激烈,他们下了不少功夫,有的作坊在磨制上下功夫,有的则在材料上花了大量心思,都想出新求胜,提高反射亮度也是其中之一。
  这一点上,民间的作坊比尚方监更有经验,思路更多。
  周群听了,将信将疑,却还是去准备了。
  数日后,周群先发表了文章,然后由太史署借着研讨的名义,召集南阳几个有实力的作坊参加会议,寻求合作者。
  正如秦宓所说,几个制镜作鉴的作坊都很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一个还提出了解决亮度不足的办法。
  以银为镜,或者在铜鉴上镀一层银,再进行研磨,亮度可以提高好几个等级。
  这一点,他们已经试验过了。只是镀银的成本太高,普通百姓买不起,目前只能作为奢侈品出售。如果能贴上太史署的标签,或许有助于提高知名度。
  当然,比起太史署的标签,他们更希望自家的产品能成为贡品,让后宫的皇后、贵人们用上这种高亮度的银镜,并为他们宣传。
  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