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了,时间也不早了,你们就出发吧,别让唐夫人等得太久了。”
  刘协欣然答应,与荀彧一起出了门,上了准备好的马车。
  站在车外的散骑孙权刚准备关门,刘协又探头出来。“仲谋,你不要随行。”
  孙权一愣。“陛下?”
  “你这样子,往那儿一站,别人就知道我来了。”刘协摆摆手。“放你一天假,你要是想去,就自己去旁听,不要跟着我就行。”
  孙权恍然,尴尬地摸摸脑袋,施了一礼,欢天喜地的走了。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开诚布公
  荀彧看着孙权的背影,沉默了片刻。
  “他就是孙坚的次子,孙策的弟弟?”
  “嗯。”刘协点点头,在坐位上坐好。虽然马车很宽敞,他却有些不习惯。
  这些年,他出门一般都是骑马,很少坐车。今天应唐夫人的要求,以士子身份去旁听荐书会,他只能坐车。
  “陛下对身边的郎官称字而不是呼其名?”
  见荀彧神情严肃,刘协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习惯了。”他想了想,又正色道:“荀君,散骑不是普通的郎官。在朝时,他们是我的贴身卫士。在战场上,他们是我的最后一道保障。将来外放,他们是坐镇一方的将领。这样的人手握生杀之力,尊重人、受人尊重都是应该的,否则就可能对生命失去应有的敬畏,凭借着武力肆意妄为。”
  荀彧恍然,轻轻地点了点头。“陛下所言,令人茅塞顿开。人并非天而无礼,之所以野蛮成性,还是教化不足。如果所见所闻都是以武力为尊,当他自己手握武力的时候,的确很难对生命心存敬畏。”
  “不仅是武力。”刘协纠正道:“准确的说,是权力。张俭杀侯览全家时,凭借的就是权力,而且是无形的权力。一个督邮,以为自己手握正义,就可以破家灭族,这种想法简直是骇人听闻,令人毛骨悚然。”
  荀彧眉头皱得更紧。“侯览祸国殃民,难道不该杀?”
  “该杀,但不能这么杀。”刘协淡淡地说道:“他真要是能像李膺一样杀人之后坦然入狱,舍身取义,我敬他是条汉子。杀人之后就逃,是觉得正义很便宜,不需要成本么?我很想问一句,如果他知道自己逃不掉,还敢不敢杀人?”
  荀彧沉默不语。
  这个问题,他也曾经考虑过。
  虽然同是党人,但他并不赞同张俭的做法。一是杀人过于轻率,二是逃亡牵连太广,不仅使儒门损失太大,而且引起了皇帝的警惕。
  党锢兴起,与此事有莫大的关联。
  原本对士人议政还能保持一丝宽容的孝桓帝发现士人结党,竟能无视朝廷律法,不顾自身安危,掩护一个杀人犯千里潜逃出塞,感受到深深的恐惧,转而对党人进行严厉打击。
  党锢一起,皇帝与党人之间的仇越结越深,渐成水火不容之势。
  意识到自己和天子的对话也有一开始就激化的可能,荀彧咽下了不逊之词,刻意缓了语气。“所以陛下坚持以法治国,有法必依?”
  “然。”刘协微微颌首,也缓和了语气。“法是什么?法是朝廷与天下臣民的约定。既是约定,就应该遵守,不能轻易破坏。人无信不立,国无法岂能安?万不得己,以不法应不法,不是不可以,但你指望一点代价也没有,恐怕不现实。”
  他停了片刻,明确地给出自己的态度。“所以,就此事而言,我敬重李膺,却不认同张俭。”
  荀彧松了一口气。
  李膺是汝颍党人魁首,天子当着他的面表示对李膺的认可,就是表明态度,他是对事不对人,不会将党人一视同仁。
  虽然他对李膺的认可也只是指这件事而言。
  “那有法不依,或有恶法,又当如何?”
  “这是两个问题:有法不依,依法处理不依法之人即可。有恶法,则麻烦一些。”
  “如何麻烦?”
  “第一个麻烦,是如何界定法是恶法?第二个麻烦,是如何纠正恶法,使能去旧恶,而不生新恶。如果只是简单的一去了之,或者悬诸于壁,有法不依,绝非治国之道。”
  荀彧脸一红,却装作没听见。
  天子这句话明显是“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变化。
  地方官员擅权,无视朝廷诏书,也是天子痛恨的党人恶习之一。宗承被逃归案牵连,受到流放西域的严惩,都是天子意志的体现,也是对党人的警告。
  应该说,这个警告起到了作用。司徒、司空两府联席,召集相关人员议事,就是由此案引发。
  天子知道他的来意,所以直言不诲,也是希望他能将这个意思转达给所有人,让他们不要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是不是不说,天子的观点是慎重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尚不能轻易改动,国法又岂能儿戏,说改就改?
  是不是恶法,不能轻易下结论。修正法律,更要谨慎。
  “敢问陛下,如何才能避免恶法?”
  “在我看来,恶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刘协放松了身体,靠在座背上,以手支额。“有些法是天生的恶,在制定之初就是为了作恶。这类法就不该存在,就算是事急从权,也该在完成使命后第一时间罢黜,否则必会反噬。”
  “比如?”
  “比如商鞅的耕战。”
  荀彧屏住呼吸,片刻之后,又轻轻地吐了出来,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天子不赞成法家之法,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无论如何,没有人希望大汉重蹈亡秦的覆辙。很多人反对以法治国,本质上不是反对法,而是反对秦法。
  如果天子说的以法治国就是以秦法治国,那他就是拼了命,也要争上一争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恶法?”
  “时移事迁,不再适应形势之法。”刘协转头看向荀彧,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比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样的规矩在世卿世禄的春秋或许有其价值,如今已经不是春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又何况大夫。”
  荀彧尴尬地提醒道:“陛下,刑不上大夫不是大夫的特权,而是君臣相待以礼的体现。士可杀不可辱。士犯法,君可以赐死,不可以刑辱。”
  “我同意士可杀不可辱。但不可辱的不仅仅是士,还有庶人。四民皆士,天下为公,岂能再分大夫与庶人,区别对待?自然该一视同仁。荀君与二府诸君议事时,不妨将我这个观点提出,以供讨论。”
  他停了片刻,加重了语气。“王莽复古是什么结果,我想荀君也明白,不可重蹈覆辙。既要讨论新法,就该打开格局,破除成见,不可圈地自萌,在圣人划定的小圈子里打转,搞出一套看似冠冕堂皇,其实无法推行的条文来。”
  “唯。”荀彧躬身领命。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客随主便
  两人正说着,有人轻敲车壁。
  刘协将车窗拉开一条缝,露出童子郎何晏的半张脸。
  “陛下,印坊快到了。”
  “知道了。”刘协关上车窗,对荀彧说道:“我们稍后提前下车,从侧门进去,尽可能不惊动其他人。印坊最近在扩建,侧门不能行车。”
  荀彧点了点头,暂时中断了话题。
  车停了,两人下了车,在两个来迎的侍女引导下,经过侧门,进了印坊后院。除了荀文倩母女,只有史阿和另一个散骑剑士跟着,其他人以及车马都远远地离开了。
  唐夫人在后院等着,一见面就曲身行礼,向刘协请罪。
  刘协摆摆手。“嫂嫂是印坊主人,客随主便,理当如此。”
  唐夫人有点尴尬。怎么听,刘协这句话都有点赌气的意思。
  别人可以客随主便,天子可不是普通的客人。就算不上升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高度,仅就印坊而言,天子也才是真正的主人。
  从当初提议到后来的经营,天子都是背后的推动力量。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邸报和教材这两个稳定的业务,她未必就能比别的印坊经营得更好。没有天子这个靠山,她也请不到王粲等人举行荐书会。
  “陛下此言,臣妾愧不敢当。”
  刘协正要再说,荀文倩笑道:“嫂嫂,你就不要纠结这些了,还是尽快安排落座吧。待会儿客人都来了,你一直不露面,可不合适。”
  唐夫人闹了个大红脸。
  荀文倩与她相处,一直是以母族的亲戚关系称她为小姨,现在却以夫族的亲戚关系呼她为嫂嫂,固然是将天子摆在父族前面,也是提醒她,天子待她可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更有家人的因素。
  “陛下,请。”
  唐夫人侧身前行,将刘协等人引到准备好的楼上雅间。这里有雕花的窗棱,可以俯视整个大厅,却不用担心被楼下的人看见。
  唐夫人又说,为了掩人耳目,避免有人猜到天子在此,她又请了几家的女眷,就安排在对面的房间。两个房间隔得比较远,只要不特意大声说话,里面说什么,没人可以听到。
  “都是谁家的?”荀文倩问道。
  “故太尉张温的遗孀,楼船校尉娄圭、假校尉黄忠的夫人,还有南阳本草堂名医张机的夫人,百草厅掌柜何咸的夫人……”
  唐夫人一口气报了几个名字,都是非富即贵,算是南阳大家族的代表。
  刘协点点头,从容入座。“嫂嫂去忙吧,不用管我。我和荀君还有事要谈。”
  唐夫人笑笑,亲手奉了茶,然后就退了出去。
  刘协端起茶杯,品了一口,对荀彧说道:“荀君尝尝这茶,是你们颍川的茶,用新法炒制,外面可见不到。”
  荀彧听了,微微一笑,也端起茶杯。
  自从茶叶大行其道,各种喝法陆续兴起,让人目不暇接。先是有奶茶,后有姜茶、花茶、糖茶,最近又有了什么作料也不加的清茶、苦茶。有煮的,有冲的,有泡的,各有其妙。各地不断有茶树发现,颍川虽然有山,却没听说有好茶。
  否则他一定会知道。
  他人不在颍川,却一直和家乡有联系,消息灵通得很。
  更何况唐夫人与他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派人送一些新奇之物给他,其中就包括各地的茶。如果有好茶,他没有不知道的道理。
  仔细品了品之后,荀彧不得不承认,这茶的确没喝过。
  “这是什么茶?”
  荀文倩说道:“嫂嫂自己种的茶,刚培育出来的。只有一颗茶树,产量也就二两。不送人,留着自饮的。”
  “她什么时候回颍川种茶了?”
  “上次探亲的时候,在嵩山发现的茶种。”
  荀彧心中疑惑,没敢多说。
  唐夫人家在郾城,地处平衡,离嵩山不近。她跑到嵩山去干什么?能发现茶树,肯定不是在山脚下随便转一转这么简单。
  “陛下,好像是王粲的声音。”荀文倩低声说道。
  刘协凝神一听,果然听到了王粲的声音。
  王粲其实不适合多说话,他有点轻微的口吃,平时听不出来,一旦声音大了,或者辩论激烈,就会比较明显。
  他今天显然有些激动,在二楼都听得清楚。
  “诸君,今天聚在一起,可不是让你们来品尝印坊的香茗和点心。虽然我也承认,印坊的香茗和点心令人齿颊留香,难以忘怀,回去之后怕是还要想上几天。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口腹之欲,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商量,这就是圣人之业。”
  原本喧哗的楼下安静下来,只听到“啪啪”的响声,应该是王粲拍打书页的声音。
  刘协看了一眼案上准备好的文稿,不禁笑了一声。
  唐夫人做事很细心,备选的文章、书籍已经准备了一份,就摆在他们的面前,随时可以翻阅。想来楼下宾客的面前也是如此,王粲拍打的就是这些。
  “圣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等书生,不敢妄言立德立功,只能在立言上有所贡献。在座诸位,大多束发启蒙,春秋不辍,由《论语》、《孝经》而及五经,旁涉诸子百家,用功十余载,读过的书就算没有五车之富,一两车也是有的。”
  有人大声说道:“论读书之多,谁能和你王仲宣相比。前有蔡伯喈赠书,后有兰台之藏,经眼者,怕有万卷之巨,百车也装不下了吧?”
  众人纷纷大笑,言语间不乏对王粲的羡慕,但仔细品,又不乏戏谑的味道。
  书读得再多,如果不能把握其意,也就是个移动书库而已。对有过目不忘之能的王粲来说,这与其说是奉承,不如说是调侃。
  “刚才那人是谁?”刘协轻声问道。
  荀文倩皱着眉,一时猜不出来。
  何宴凑了过来,轻声说道:“若臣猜得不错,应该是潘濬。潘濬字承明,武陵汉寿人,师从宋忠,原本与王粲也有交情。后来因南阳郡学画像一事,对王粲有些不满,多次与王粲争辩。今天这样的盛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