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能将我身边的女骑士训练成真正的骑士,就能帮你提高实力,帮我们鲜卑人提高实力。
哈代虽然牢记轲比能的指示,不敢对沈友推心置腹,却不能对眼前的事实无动于衷。他放低了姿态,向沈友请计。
沈友重提之前的计划,建议哈代加快速度,抢在春天来临之前,尤其是开冻之前,抢占包律司忒涅斯河下游的两岸,控制当地蛮族与罗马人交易的通道。
一旦天气转暖,冰冻的地面融化,再想迅速进军就难了。
这一次,哈代没有犹豫,下令迅速进军。
他们遇到了零星的抵抗,但人数有限,根本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在规模都不大的几次战斗中,唐苏合大显身手,成了最耀眼的新星,令人刮目相看。
哈代感觉到了压力。
如果是被唐苏合的兄长轲武比下去,他没有一点心理压力。被唐苏合比下去,他大感脸上无光。如果不能挽回面子,他以后还怎么立足?
他请来沈友,向沈友请教接下来的行动方案,摩拳擦掌,要打一场大仗。
沈友告诉他,在包律司忒涅斯河入海口的右岸,有一座石城,名叫包律司忒涅斯,波赫河从一旁流过,注入黑海。
这座城建于希腊人称霸的时代,属于殖民地米利都。许多到此游历的希腊人都来到这座城,并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了这座城的繁华。
即使今天已经被罗马人占据,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称它的希腊名字——奥尔比亚。
如果能攻下这座城,哈代不仅将获得荣誉,更加获得城中积攒多年的财富。
哈代仔细问了这座包律司忒涅斯城的情况,心动之余,又有些担心。
这座城的规模不小,而且很坚固。以我这四千步骑,能攻下这座大城吗?
沈友说,的确有难度,却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在罗马人的眼中,这里是与蛮族接触的地方,是世界的边缘。他们从罗马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度假,而是为了和草原上的蛮族做生意。
既然是做生意,罗马人就不希望这片草原太乱。如果草原上的蛮族互相攻击,或者受到外来的攻击,他们往往会出面调停,协助当地的蛮族击败外来者,维护草原上的和平,并获得蛮族的感激。
如今与他们住在一起的本地人就是这片大草原曾经的主人——斯基泰人。在罗马人来之前,他们被一群从东南方向来的部落击败,不得不向南迁徙,几乎亡族。直到罗马人来到这里,帮他们挡住外来者的攻击,才在黑海北岸、大草原的南部建立起新的王国。
这都是两百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罗马已经不是两百年前的罗马,他们实力大不如前,只是对草原上的蛮族还有一定的优势,勉力维持着昔日霸主的荣光。
你只有四千步骑,实力并不算强,如果当地的部落向罗马人求援,罗马人出城的可能性非常大。等他们出了城,你不就有机会了吗?
罗马人以步卒为主,擅长结阵而战。他们也有骑兵,但是对骑兵重视不够,大多是当地的蛮族,作为附属力量,负责打探消息、侧翼骚扰等任务。真正的主力还是罗马人的步卒方阵。
罗马人步卒方阵的战斗力的确很强,但他们早就不是当年,缺编严重,武器装备也不全。加上常年对付的都是当地蛮族,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对手,轻敌思想也很严重。你只要抓住机会,出奇不意,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取胜的可能性很大。
沈友说得很详细,哈代听得很认真,只是觉得有些刺耳。
沈友左一个蛮族,右一个部落,似乎忘了在他面前的鲜卑人也是蛮族,也是部落。
被沈友再三刺激后,哈代忍不住了,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沈长史,你别忘了,我们鲜卑人也是游牧为生,和这片草原上的蛮族没什么区别。既然罗马人面对当地的蛮族有足够的优势,我又有什么把握能击败他们呢?”
沈友思索了片刻,问道:“你知道你和这片草原上的蛮族有什么区别吗?”
“不知道。”
“从匈奴人开始,大汉北疆的游牧民族就和大汉交战,前前后后打了三四百年。虽然你们都败了,但是你们从战争中学到的经验却一点也不少,绝非本地的蛮族可比。想想匈奴人吧。他们被我大汉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几乎灭族,可是到了这里,他们与本地的蛮族作战,依然胜多败少。如果不是当年损失太大,户口还没恢复过来,恐怕等不到你们鲜卑人进攻罗马人,他们就要动手了。”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长远规划
哈代终于有了信心。
罗马人的实力究竟如何,他不太清楚。可是匈奴人的实力,他还是了解的。
在西进的途中,他们多次和匈奴人接触。虽然战斗的规模不大,却能体现出多方的战斗力水平。
总体而言,匈奴人不如鲜卑人,但是比起当地蛮族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简而言之,沈友之前的游历没有虚度,他的确打听到了不少消息,对双方实力的分析是可信的。
哈代随即又向沈友请教,如何才能调罗马人出城?
沈友又介绍了大草原上蛮族的概况。
这片草原条件不错,面积也大,因此吸引了很多部落。有从东方来的,比如匈奴人,也有从东南方向来的,比如萨尔马提亚人,还有从北方来的,比如哥特人。
包括这片大草原曾经的主人——斯基泰人,也是从外地迁来的。
部落很多,但总的趋势是向南。
来得早些的斯基泰人现在的地方就在南部,与罗马人混居。罗马人也是通过他们,与其他的蛮族进行交易。
你如果进攻斯基泰人的地盘,罗马人绝不会无动于衷。
至于其他蛮族,可能会来骚扰,可能会协助罗马人作战,但是都不重要。等他们看到你的战斗力,发现你的目标只是罗马人和斯基泰人,而不是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全力以赴了。
除非你被罗马人击败。
真到了那一步,当地蛮族会毫不犹豫的扑上来,将你吞掉。
沈友话锋一转,表示并不建议哈代直接与罗马人交战。
从稳妥的角度来考虑,哈代更应该与罗马人结盟,进攻被称为萨尔马提亚人的当地蛮族。萨尔马提亚人与斯基泰人相似,也是从东南来,已经在这片大草原上称霸三百年了,最近也陷入了困境,实力受损。东方来的匈奴人,北方来的哥特人都准备对他们下手。
击败萨尔马提亚人,控制这片大草原,然后和罗马人做交易,显然要比直接和罗马人交手来得容易一些。
当然,收获也小一些。
萨尔马提亚人终究是蛮族,拥有的财富远远不及罗马人和斯基泰人。
哈代左思右想,还是想立个大功,决定进攻斯基泰人,诱罗马人出城,以攻取包律司忒涅斯城为最高目标。
进了城,才算文明人。
住在帐篷里,永远都逃不掉野蛮人的称呼。
沈友再三相劝,最后还建议哈代请示轲比能,不要自作主张。
与罗马人开战的收益固然大,但风险也不可不觑。哈代第一次统兵,还是应该以稳妥为主,不要冒险。
哈代同意沈友的看法,但他的心气已经被沈友勾起来了,又岂能轻易放弃。
他一面敷衍沈友,说是会向轲比能汇报,一面集结诸将,部署进攻斯基泰人的相关战术。
唐苏合也劝了几句。
她不劝还好,劝了哈代更坚决,非要打一场硬仗,证明自己不可。
见哈代心意已决,沈友不动声色的提醒唐苏合,让她向轲比能汇报,最好是能让轲比能派兵增援,以免哈代一时冲动,造成重大损失。
——
接到唐苏合送来的消息,轲比能大为光火。
哈代的冲动超出了他的想象,不仅沈友劝不住,连唐苏合都压制不住他。
沈友说得对,最稳妥的方案不是进攻斯基泰人,诱罗马人出城,而是进攻萨尔马亚人,取代他们,成为大草原的霸主,然后和罗马人做生意。
这既符合他的利益,也符合大汉的期望。
哈代简直是昏了头,竟然想一口吞下罗马人。
这和他一惯的谨慎作风格格不入。
大怒之下,轲比能与荀恽商量,他打算亲率主力西进。
哈代立功心切,除了他之外,没人还能压制得住他。
荀恽再三权衡之后,同意了轲比能的计划,并自请留守。他对轲比能说,论教化将士,我可能比沈友更胜一筹。但是论辅助大帅作战,沈友比我更适合。
我留守大本营,保持与西域都护府的联络,由沈友充任行军长史,为大帅出谋划策。
轲比能接受了这个方案。
除此之外,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了确保安全,他留下了儿子轲武,并当着荀恽的面,对轲武说,你要听荀长史的话,不可违拗。如果你敢像哈代一样乱来,我一定不会饶你。
轲武唯唯诺诺。
轲比能随即聚集议事,准备出兵。
已经是二月,虽然天气还是很冷,但春天很快就来了,到时候春地消融,牲畜就有新鲜的牧草可以食用。轲比能带上了牲畜,并让人赶去哈代营中,让哈代不要轻举妄动,等他到了再进攻。
按照他的计划,他赶到包律司忒涅斯河的时候,估计都要四五月份了,足以让哈代冷静下来。
除非哈代连他本人的命令都不听了,直接发起进攻。
——
送走轲比能后,荀恽松了一口气。
虽然轲比能带走了主力,只留下一些老弱,但他也因此获得了全部权力,终于可以做一直想做的事了。
他一方面安排人伐木造舟,一方面亲自去踏勘地形,准备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挖一道动河。
沈友之前带回消息,说流入里海的伏尔加河和流入黑海的顿河之间有一段距离比较近,不足两百里。如果能挖一条运河,以后从大汉来的货物就可在里海上船,先溯伏尔加河而上,再经运河转入顿河,最后进入黑海,再驶入地中海。
如此一来,至少可以节省五六百里的陆路,节省大量的运费,还可以避免被沿途的蛮族打劫、收过路费。
将来如果能在咸海和里海之间再挖一条运河,那就更方便了,可以从天山脚下起运,经药杀水,直入咸海。
荀恽深知船运的优势,他觉得挖运河是值得的。
他之前就和轲比能提过这个建议,只是轲比能一听说要挖两百里的运河,当时就摇头拒绝了。他无法想象凭人力挖一条这么长的河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反正在他看来,这和疯了没什么区别。
但荀恽坚信可行。
大禹治水,通天下江河,也不过用了十三年时间。他不敢和大禹相比,只是想挖一条两百里长的运河,有何不可?
这样的工程在鲜卑人看来不可思议,在汉人看来,不过是小菜一碟。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他乡故知
虽然信心满满,荀恽在被轲比能否决之后,却没有向别人提过。
一来他清楚轲比能提防他,不愿意他与其他人接触太多,二来他希望准备得充分一些再说。挖一条两百里长的运河绝非易事,也不能仅凭沈友的粗略印象就做决定。
从这一点来说,轲比能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荀恽先造船。
有了船,他就可以溯伏尔加河而上,将来运送挖掘运河需要的物资也方便得多。
一开始,荀恽就遇到了困难。
轲比能的部落中工匠数量有限,能造船的更是屈指可数,而且他们能造的船也只是一些独木舟之类的,根本造不出荀恽想要的船。
无奈之下,荀恽只有退而求其次,先造一些大型木筏。
这个倒不难,听了荀恽的讲解后,工匠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只是他们的工作效率实在不敢恭维,一天也干不了多少活。一方面是因为人少,技术也粗糙,另一方面是因为工具的质量、数量都有限,无法满足要求。
看到这一切,荀恽多少有些感慨。
他在轲比能的部落里好几年了,也算是平易近人,和普通部众的联系也不少,却还是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技术水平这么差,和中原汉人差距之大超出想象。
简而言之,他对鲜卑人的了解依然流于表面,并不像他以为的那样深入。
意识到这一点,荀恽静下心来,一边教导工匠们造筏,一边派人去贵霜,向西域都护府求援,希望他们能安排一些工匠过来,并带一些工具。
正好沈友也要派人去西域都护府要一些甲胄武器,可以一起送来。
一个多月后,一个车队来到了荀恽的面前。
车队由西域都护府的骑兵护送,除了荀恽、沈友要的物资后,还有一些跟着来的商人。在沙漠中行走,难免会遇到强盗、马贼,有西域都护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