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6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士燮兄弟投降、交州平定的诏书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各郡县,原本就热烈的新年气氛被推上了高潮。各姓的百姓组织了各种形势的活动,庆贺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从中平元年开始算,整整二十年的动乱,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好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从此可以安心发展,建设美好的生活。
  洞庭湖上,一艘新造的楼船正在湖中破浪前行,驱动楼船前进的不是帆,也不是桨或橹,而是五台巨大的水车。船体两侧各两台,船尾一台。
  水车飞速旋转,卷起雪白的浪花,推动楼船前进。
  韩融扶着船舷,探首下望,惊奇不已。
  “我一直以为水车可以磨面,没想到还可以行船。”
  周忠“嘿嘿”一笑。“这水车虽好,也是一时之用。再过几年,或许就要被更好的技术代替了。”
  “还有比这更好的技术?”韩融惊诧不已。
  “你没看到蒸汽机构想吗?现在有不少人研究这个东西,讲武堂更是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组。顺利的话,十年之内就有可用的机器出现。能不能在陆上行车,目前不好说,但用在船上肯定是没问题,而且越大的船越方便。”
  韩融还没来得及说话,一旁的钟繇说道:“司空,你这个理解可能有些偏差。”
  周忠转头看看钟繇。“愿闻其详。”
  “蒸汽机是动力,可以用来代替人力、畜力,推动水车,却不能代替水车。这是两个不同的部件,作用完全不同。”
  周忠想了想,哈哈一笑。“元常,想不到你对名物如此用心,辨析入理。你说得没错,是我搞混了。”
  钟繇连忙谦虚了几句。
  韩融笑着说道:“嘉谋,你大概忘了,颍川钟氏也是以法律传家的,这辨析名理正是他们的看家本事。”
  周忠连连点头,顺势又道:“元常,我司空府正好要效仿司徒府,设置几个长史,你若是肯屈就,我现在就可以上书。”
  钟繇躬身施礼。“多谢司空不弃,不过我还是想先去行在见驾,然后再定去留。”
  周忠咂了咂嘴。“当初天子就看好你,如今你在渤海历练了几年,感受更深,天子如何肯放你离开。也罢,你有更好的前程,我也不能拦着你。颍川多法律名家,如果有合适的,你一定要推荐给我。”
  “惭愧,惭愧。”钟繇再拜。
  周忠又转向韩融。“元长兄,你的弟子中有没有合适的,不要藏着掖着,要为国举才嘛。”
  韩融笑道:“我退隐多年,早就不问政事。这些年在家课徒,也只是教些经学,未曾涉及法律。就算有,他们也去参加考试了,根本用不着我这个退隐的老师推荐。”
  周忠咂咂嘴,说不出的失落。“是啊,自从实行了这考试的制度,尊师重道的风气就淡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身后清名
  韩融、钟繇奉诏赶往行在见驾,途经长沙,去拜见正在长沙处理案件的司空周忠。
  周忠正好也要去行在向天子汇报西凉驻军扰民案的调查结果,便邀韩融、钟繇同行。他从洞庭船官调用了一条新船,也正是这艘新船引起了韩融的高度热情,甚至比钟繇还要开心,趴在船舷上看了半天。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
  相比之下,韩融对士燮兄弟兴趣缺缺,根本不想谈。
  周忠很诧异,他知道韩融和刘陶、士燮的关系都不错。
  好奇之下,周忠明知韩融不想谈,还是借着酒意问起了韩融的态度。
  韩融一改刚才的兴致勃勃,花白的眉头紧皱。“嘉谋,你觉得儒门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吧?”
  周忠一听,兴趣更浓。“还请元长兄指教。”
  “在公私没有界限。”韩融倒转手里的筷子,蘸了点酒,在案上画了一个圆圈。“儒门是分亲疏远近的,不像墨家一样,追求一视同仁,因为那不合人性。有几个人能将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既然如此,那齐家和治国就要有所区别,不能公私不分。门生是私事,故吏是公事,将门生与故吏等量齐观,就是公私不分,或者说,就是化公为私,这与儒门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本就是相违背的。”
  周忠想了想。“依元长兄此言,那天下为公岂不是永远不可能实现?”
  “天下为公能不能实现,我不敢断言,但肯定不会轻易实现。”韩融笑呵呵地说道:“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难以实现。如果唾手可得,那还叫理想吗?比如说你周嘉谋,你现在的理想是官至司空,还是名垂青史?”
  周忠尴尬地笑了两声,没有回答。
  他听得出韩融的调侃之意。虽然他官至司空,也有极大概率在青史留名,名垂青史却有些困难。
  本朝一百八十年,曾作司空者近百人,有几个能在史书上留下传记?大部分只在字眼行间提一下名字而已。
  他觉得自己很可能就是那些司空中的一个。
  回想这些年,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功绩或者德政,能让他单独列传。
  考虑到家世的影响,他也可能会多几个字,比如在父亲周景的传记后面写一句“中子忠,官至司空”之类。
  只是一想到天子对父亲周景的态度,他又觉得这个可能也不是很大。
  每每想到这些,他就有些焦灼。
  见周忠尴尬,钟繇主动岔开了话题。“依元长兄之见,如何才能公私分明?”
  韩融喝了一口酒。“在家言私,在官言公。私言人情,公言法理。所以嘛,不论士燮兄弟是死是活,将来见面,我可以请他喝酒。可是在朝廷做出判决之前,我不想发表任何观点。毕竟我只是一个退隐的老臣,不是在朝的官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可是圣人的教诲。”
  周忠提起酒壶,为韩融添满酒。“此刻你我闲聊,只说私情,不论公理。出于你口,入于我耳。你觉得士燮兄弟该死吗?”
  “该死,但他应该不会死。”
  “哦?”
  “身为儒门子弟,食朝廷之禄,镇守一方。在朝廷受难之际,他不思报效,只想着割据一方,化公为私。在天子下诏之后,他依然不奉诏,难道还不该死?”
  周忠哑口无言。
  钟繇说道:“那他何以又不会死?”
  韩融瞥了钟繇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因为他运气好,天子仁厚,愿意给他改过自新,将功赎罪的机会。”
  钟繇心中一宽,接着又问道:“怎么将功赎过?”
  “不知道。要我猜,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贬为庶民,二是流放海外。对士燮兄弟来说,这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结果,毕竟往前数几代,士家就是这样的。”
  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补了一句。“天下士族,大部分都是如此,往上数个三五代,还是世家的有几个?”
  钟繇若有所思,没有再问。
  他觉得韩融说得有理,心头的一块石头也算落了地。他和士燮有相似之处,只是没像士燮一样违抗朝廷诏令,应该不至于走到那一步。
  再不济,还有周忠的司空府可以屈就嘛。
  周忠叹了一口气。“若能如此,也能接受。”他举起酒杯,向韩融示意。“旁观者清,还是元长兄清醒,我等都有些当局者迷了。”
  韩融哈哈大笑,用筷子指指周忠,却什么也没说。
  周忠讪讪地笑了笑。
  ——
  正月十五,周忠一行赶到了泉陵。
  泉城城外的湘水码头很热闹,船来船往,几乎挨在一起,伸手就能碰到对面的人。周忠坐的楼船很大,行动受限,更加缓慢。
  楼船两侧的车轮立刻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不少人专程赶过来围观,叽叽喳喳的讨论,更有人直接大声发问。
  得知是洞庭船官的新船,立刻便有人记了下来,准备回头再作详细了解。
  周忠看在眼里,忍不住说道:“天子所在,便是新风所出。入零陵界以来,这泉陵人对新事物的热情最为突出。”
  韩融靠在舷边,满怀热情地打量着这一切,听了周忠的感慨,笑着说道:“我倒觉得这是好事。天子驻跸泉陵一年,便有如此教化效果。若是住上十年八年,谁还敢说江南是蛮夷之地?天子以身作则,儒门子弟又岂能置身事外?见了天子,我也想请诏,到江南某个学堂去做个教师,就怕年纪大了,无法通过考试。”
  周忠刚想说话,一旁有人大声说道:“韩公耄耋之年,犹有如此壮志,又何必拘泥于考试?天子若是不准,我泉陵县愿意诚聘韩公为祭酒,还望韩公不弃。”
  韩融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面色微黑,身材精壮的中年人,正站在一艘快船的船头,举手招呼。他仔细看了看,有些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
  钟繇看了一眼,却一下子认了出来,大声叫道:“足下可是新任泉陵令魏陶魏元伟?在下颍川钟繇,曾与足下在渤海见过一面。”
  魏陶也是意外,连忙让人将船摇了过来,上了船,他又看到了司空周忠,上前行礼。
  “一日而见三贤,真是意外收获。”魏陶笑嘻嘻地说道:“三位来得正巧,今天有灯会,天子驻跸一年的成果都将绘在灯上,可一览无余。”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泉陵新貌
  钟繇和魏陶聊了好一会儿,约好改日去拜访,这才拱手道别。
  魏陶跳回自己的船上,大声吆喝着,向别处去了。
  周忠、韩融面面相觑。
  韩融问道:“此人真是泉陵令?”
  钟繇哈哈一笑。“韩公,他的确是泉陵令魏陶,不过说起他的事来,可有些复杂,容我细细道来。”
  韩融连声催促。
  刚才如果不是钟繇叫破魏陶的身份,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是泉陵令,说是县寺的掾吏都有些勉强。堂堂一县之令,穿得和普通百姓差不多,身边也没几个随从,就不怕有什么意外?
  听了魏陶的故事之后,韩融的惊讶有增无减。
  一个曾经强烈反对度田的被贬官员还能重新出仕,并且在天子眼皮底下就任,魏陶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奇遇?
  这一点,钟繇也说不清楚。
  他在渤海的时候,只听说魏陶重新出仕了,就在泉陵做县令,多少有些不信。这次到行在见驾,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想验证一下这个传闻。
  没想到还没下船就见到了魏陶本人,真是巧得不能再巧。
  这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息。
  魏陶能重新出仕,我只要努力,自然也可以。
  三人一边说,一边上了岸,在等周忠的掾吏搬运行李、档案的时候,收到消息的高柔匆匆赶来。
  “见过周公、韩公。”
  “文惠,律学堂筹办得如何?”
  “还算顺利,只是严重缺乏教师,正准备向周公求援。”高柔笑道,随即又转向韩融。“韩公若有得意门生,也欢迎到律学堂来就职。”
  韩融放声大笑。
  当初周忠就希望他能推荐弟子到司空府任职,现在高柔一见面又要他推荐弟子到律学堂就职,看来天子要依法治国的信念非常坚定。
  他的弟子中虽然没有精通律学的,但颍川绝不缺少这样的人才。在经学的重要性下降,大量读书人找不到出路的时候,颍川人又迎来了另一个选择。
  这是天赐颍川良机,不可错过。
  周忠拉着高柔聊了起来,高柔非常热情,谈笑风生,一边走,一边向周忠介绍这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充满激情。
  周忠大感欣慰。
  这才是他想看到的高柔,也是他冒着惹怒天子的危险推荐高柔的原因。
  高柔没有辜负他,天子更没有辜负他。
  钟繇、韩融在一旁看着,也是笑逐颜开。
  他们都清楚高柔的身份,学术背景也与高柔相当,以偏向法家为主。高柔能得到天子信任和重用,意味着颍川人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一行人进了城,只见街道两侧都是店铺,店铺门口都挂起了灯笼。买东西的不多,看灯笼的倒是随处都是,不少人还在比较哪一家的灯笼更好看,上面的字画更精美。
  “元常,你来晚了。”韩融打趣道。
  钟繇抚着胡须,笑容满面。
  他擅长书法、绘画,颍川人人皆知。这几年在渤海,公务不算繁忙,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艺业更加精进。
  当然,他是不会在这样的场合一展身手的,太掉价了。
  “文惠,这泉陵的上元节很热闹啊。”
  高柔说道:“的确如此,不过今年这么热闹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天子驻跸在此,泉陵人与有荣焉,都说是舜帝之后,泉陵又一次迎来了圣君,理应庆贺。你看那些灯笼上,有不少画的就是舜帝南巡的故事。二是交州平定,零陵、桂阳转输有功,天子下诏,减免两郡租赋一年,百姓手里有钱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去年推行新政,成果斐然,百姓的生活宽裕了,才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