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则消息波澜不惊,不注意看,很容易漏过去。
相比之下,另一则消息则占据了头版。
天子依仁重法,司空府将优选官吏,研习法律,拟定新法,以体现圣意。兹使各州郡举荐明法之人,赴行在,参与考核,并为新法提供建议。
消息之后,节选了新法的总纲和部分条文。
有心人一看这些节选内容,立刻想到了不久前的文章《以仁立法论》。
如果说那篇文章只是论理,新法就是在落实理论,将之变成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条文,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这可比士燮的下场引人关注。
而朝廷立法之前,先公布条文,征询民众的意见,更是闻所未闻的举措。
于是乎,不管是否有意应选司空府,凡是对朝政还算关心的人都开始关注新法,哪怕这些条文还只是一小部分,最多算是管中窥豹。
这股热潮首先在行在兴起,官员们不管是不是与司法有关,茶余饭后,都会聊上几句新法。有的关注新法内容,有的则关注立法本身,有的则纯粹是八卦,猜想谁会进入司空府长史的候选名单。
其中难免奇谈怪论,甚至是阴阳怪气的说法。
刘协很快就收到了报告,有大臣为此表示担心,觉得不能太过放纵,低级官吏评价朝政很可能会演变成清议,再现当年处士横议的景象。
刘协没有立刻表态,只是安排人关注邸报上的反应。如果有好的文章,要加以点评,重点推荐,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
晚饭后,刘协出门散步消食,曹冲跟在后面,君臣二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从天文到地理,从古代到将来,从眼前到万里之外,漫无目的。
不知不觉,话题又转到了西征。
曹冲说到了一件事,不仅他的父亲、兄长想随天子西征,他的姊姊曹英也想随天子西征。她一直苦练骑射,想考羽林骑,为此还多次写书信,向父亲曹操求助。
求助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良马,还有支持。
嫡母丁夫人反对她习武,希望她能嫁个好夫婿,相夫教子。
因为屡教不听,丁夫人对曹操的意见越来越大,觉得就是他在背后捣鬼,一心想让她孤苦伶仃,无人相伴。
丁夫人自己没生孩子,将曹昂、曹英视如己出。曹昂已经外放为官,常年见不到面,曹英再远征西域,丁夫人就真成了一个人,形同守活寡。
刘协听了,也有些感慨。
西征虽然还没开始,却已经影响了很多人,曹操一家只是其中的代表罢了。
正说着,曹彰赶了过来。
“陛下,河南尹荀彧的使者求见。”
听说是荀彧派来的使者,刘协立刻让曹彰带人过来。他在路边停下,准备了解一下河南的情况,看看荀彧能否实现诺言。
曹彰却不离开,脸上带着怒气,用力向曹冲使眼色。
刘协看得清楚,忍俊不禁。“有什么事就直说,不要藏着掖着。”
“唯。”曹彰盯着曹冲,得到了曹冲的点头后,拱手说道:“陛下,陈群除了来汇报情况,还是提亲的。”
“提亲?”
“他托荀尹做媒,想娶我姊姊曹英。”
刘协转头看了曹冲一眼。
他这时候才明白,曹冲刚才并非随口一说,而是有意为之。如果他刚才表示一下态度,很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决定了这桩婚事的成败。
“你不赞成?”
“那个书生除了嘴硬,身子骨弱得很,我怕他禁不住我姊姊两拳。”曹彰撇撇嘴。“再说了,他是陈元方独子,肯定要留在中原守祖坟的。嫁了他,我姊岂不是不能西征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相隔万里,可能一辈子都见不着。”
曹冲说道:“兄长,现在说西征为时过早,姊姊就算嫁了,也有足够的时间生子。陈氏有了后裔,西征就没什么问题了。再者,西征不仅需要精兵猛将,也需要通晓政务的文官,陈长文虽然有些迂腐,终究还年轻,又随荀尹历练,还是可造之材,未必不能随行。”
他打断了曹彰。“天子在此等候,你不必多言,影响公事。”
曹彰不敢多说,深深地看了曹冲一眼,转身去了。
刘协在一旁看着,暗自感慨。
曹冲虽然年幼,却比曹彰更有气度,更有主见。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成了兄弟中的主心骨。不出意外的话,他也许会成为曹家的下一代家主。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时势如潮
陈群很快赶了过来,躬身行礼。
刘协仔细地打量着他,嘴角不经意地挑过一丝笑意。
陈群走路依旧从容,只是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多了几分干练,少了几分做作的矜持。
这说明他的心态上可能有所不同,不再是那个觉得躺在祖辈名声上就可以平步青云的天真少年,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荣华富贵。
陈群随后的表现验证了刘协的判断。他条理清晰的汇报了荀彧这两年来的工作成绩,不仅各种数据对答如流,很多细节也说得清清楚楚,显然是亲身经历,而非道听途说。
再看看他那张微黑的脸,可以想见,这两年在河南跟着荀彧走了不少地方,协助荀彧处理了不少政务,甚至有些事就是他直接处理的。
比如以硝石制肥的试验,他就说得非常细致。
刘协非常满意。
等陈群告退,他对曹冲、曹彰兄弟说道:“你觉得他能胜任西行的艰苦吗?”
曹冲点点头。曹彰抬起手,摸了摸脑袋,嘀咕了两句,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人都是会变的。”刘协感慨地说道:“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朝廷有了好的用人政策,就不用担心没有人才。”
曹冲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唯有圣人能造时势。”
“也不尽然。”刘协继续向前走。“就算是圣人也不能逆势而行,只能顺势而为。圣人异于常人处,在于不为眼前所惑,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可若是让他以无为有,那也是做不到的。以夫子之执着,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也一样望川兴叹,逝者如斯夫?”
曹冲沉默不语,眼中却露出光来。
曹彰眼中疑色更浓,一会儿看看刘协,一会儿看看曹冲,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
见完驾,陈群立刻找到了钟繇。
看到陈群,钟繇很兴奋,问陈群对士燮的处理结果是否意外。
陈群却说,在此之前,荀尹已经做出了预判,分毫不差。看到邸报时,他一点也不意外。
钟繇问了经过,大笑之余,又不禁感慨。
论对天子的了解,他不如荀彧太多。
当初做出判决,由周忠去汇报时,他们都捏了一把汗,担心天子不肯。没曾想,荀彧在千里之外就得出了结论,而且信心满满。
得知陈群此行还有提亲的任务,而且提亲的对象是曹操的女儿,钟繇多少有些意外,理解不了荀彧的安排。在他看来,曹氏父子受天子影响极大,对西征建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执念,曹英也不例外。以他所知,除非陈群愿意西行,否则这门亲事不太可能成功。
丁夫人虽然对曹昂、曹英有抚养之功,却做不了主。
她虽然一直在长安,却深居简出,根本不知道年轻一辈在想些什么。
陈群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西行也不是不可接受。”
钟繇诧异地打量着陈群,欲言又止。
他觉得陈群似乎没有必要对这门亲事如此执着。以他的家世和才能,就算不娶曹英,也不用担心没有佳偶,完全没必要跟着曹英背井离乡,远赴万里。
“钟公可能不清楚,我在荀尹身边,经常收到荀长倩从西域送回的消息,对西域并不陌生。”
陈群笑了起来,带着一丝掩饰得很好的得意。在他看来,钟繇终究还是年纪大了,对新事物的接受太慢。随着西域商路的畅通,汉胡商人往来,西域的典籍、货物进入中原的同时,各种人文、地理也不再陌生。
更别说还有荀恽的书信。
对他来说,西域和凉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更远一些而已。
也许用不了百年,西域就会纳入大汉的疆域,到时候中原人到西域做官,就和现在的关东人到凉州做官一样,没什么好奇怪的。
“如果蒸汽机能在百年之内成为现实,代替马匹,往来西域的时间大大缩短,去西域或许不会比现在来零陵更麻烦。”陈群不紧不慢地说道:“百年看似很久,也就是两三代人而已。若是再快一些,比如说五十年内,我或许可以坐着蒸汽机荣归故里。”
钟繇看了陈群片刻,抚须而笑。
“好,好,这才是我大汉少年应有的意气。”他兴奋地站了起来,走到陈群身后,双手按在陈群肩膀上。“我现在总算明白天子的意思。十年新政,便有如此变化,百年之后,又将是何等盛世?可惜,我看不到了。长文,我很羡慕你啊,如果能年轻二十岁……”
他咂了咂嘴,没有再说下去。
他经常为自己年过半百,功业未就而惋惜,但没有哪一次比这一次更真实,更强烈。
从陈群身上,他看到了光明灿烂的未来,但他却等不到那个未来了。
如果他现在正当壮年,或许也会和陈群一样,壮怀激烈,不会以西域万里为畏途。
陈群起身,拱手笑道:“钟公不必如此。虽然你已经年过半百,但你身体强健,心胸开阔,寿至期颐也不是难事。若所料不差,三十年内,盛世必至,甚至可能更快。”
钟繇哈哈大笑,连连点头。“期颐不敢望,耄耋还是可以努力一下的。”他想了想,手一挥。“明天就去找华佗请教五禽戏,不亲眼看一看盛世,我死了也不瞑目。”
“一定能如愿。”
两人相视而笑,重新入座。
陈群讲起了荀彧这两年的成绩。得知石韬、孟建等一群汝颍后生真将硝石变成了肥料,使得亩产增加三成以上,钟繇非常兴奋,不知不觉地向陈群靠了过来,凝神倾听,仿佛没见过世面的小儿。
陈群说完了河南的事,又说起了沿途的见闻。
他这一路走来,最感兴趣的就是蒸汽机。
研究蒸汽机最积极的就是洞庭船官,据说有七八个小组在努力,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协作,还定期召开会议,通报进展,或者进行比试。
据说船官出了悬赏,谁先造出可用的蒸汽机,不仅能得到一大笔钱,还有机会获得船官的股份,从此躺在家里收钱。
钟繇将信将疑。“这蒸汽机这么重要?不会是一时风气吧。”
陈群微微一笑。“钟公,现在船越造越大,人力已经难以推动。真能造出蒸汽机,等于突破了桎梏,从洞庭湖走进大海,收获之大,岂是万金可比?如此收益面前,谁肯落后,谁敢落后?”
钟繇抚着胡须,感慨地说道:“是啊,时势如潮,不进则退,谁愿意成为被抛弃的人呢。”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宽严皆误
新法的消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邸报上迅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针对新法具体条文的,有针对以仁立法的思路的,有支持的,有批评的,不一而足,非常热闹。
刘协非常关心这些文章,命人收集起来,分类存放,对其中有新意、有见地的文章组织讨论。遇到好文章,还会命人送给周忠、钟繇等人,让他们重点关注,最好能和作者联系,进一步征求意见。
立法是百年大计,不能仓促,宁可多花点时间征求意见,尽可能达成一致,争取各阶层的支持。实在无法一致的地方,也要取得相关利益方的理解,减少新法推行的阻力。
周忠很赞成刘协的观点,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纪大了,体力不足,已经无法支撑他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
增设长史便成了必须。
经过推荐、评选,几个人选先后进入了刘协的视野。
其中包括冀州刺史满宠、益州刺史李严、青州刺史伊籍,都是年青才俊,李严更是刚刚被任命为益州刺史不到一年,便以行事果决,雷厉风行而闻名。
与周忠商量后,刘协将这三人调入司空府,设为长史,协助周忠处理具体事务,减轻周忠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征得周忠同意的前提下,刘协又与钟繇、高柔协商,除了他们二人协助司空府主持新法的修订之后,再从律学堂抽调人手,具体负责新法的理论探讨,并在合适的时候在小围范内进行试点。
那些对讨论新法有兴趣,却对具体事务不感兴趣的儒生、名士一概纳入律学堂的管理范畴,给予员外郎的编制,并象征性的给予一定的报酬。
钟繇、高柔正中下怀,迅速在邸报上发布招贤公告,广招天下名士,为新法献言献策,共商国事。
这份招贤公告一经发布,便如一块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