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了嘉峪关,也仅仅算是到了关西之地,离极西的哈密仍然有不短的路途,明廷给的一个月赶到关西之地的期限,显然是不可能做到了。
尚在关内之时,由于同各地军民交易,就耽误了不少工夫。
自神木出关后,进入河套一带,行军就更慢了。
倒不是周秦川他们有意拖延,想赖在河套不走,真那么做的话,势必激怒明廷,明廷都不用出兵,只需撤去瓦剌卫封号,拒贡闭市,就够瓦剌卫喝一壶的。
再往草原上放些话出去,引阿剌倾军来攻,明军只需做壁上观,即可借刀将瓦剌卫除去。
眼下的瓦剌卫势单力薄,并没有同明廷叫板的实力。
之所以走得这么慢,全因为周秦川他们自己心知肚明,关西七卫内讧是真,但东察合台汗国东进的消息却是假的,无需为哈密担心。
既然关西混乱,实力欠佳的瓦剌卫,自然得为自己多多考虑,在进入关西之前,尽量增强实力。
河套之行,明廷的本意是不让瓦剌卫扰民,却歪打正着地让瓦剌卫有了壮大自身的契机。
京师保卫战之后,也先败退也失八秃修养生息,原先已然算是瓦剌囊中之物的河套一带再顾不上,明军趁势恢复了对河套的威慑力,开始陆续进驻长城外的各大小墩堡。
这些墩堡早在洪武、永乐年间就已建成,仁宣两朝后放弃了一部分,导致河套逐渐沦为了蒙人的牧马之地。
于谦虽是文人出身,却很有眼光,知道河套的战略地位非同小可,遂在京师之战后开始逐步收复河套。
只是受困于财力物力,数年间进展缓慢。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冤杀,明廷对河套益发不重视,除了王越横空出世,短暂地收复了河套外,大部分时候,明廷对河套的控制都是呈下降趋势。
到了嘉靖年间,河套全部沦陷,在其间牧马的蒙人不断扰边,被明廷称为套寇,成了宣、大之外的又一处边患。
当然了,那是后事,此时的明军在恢复了部分战力后,对草原的威慑仍然不小,在进驻河套后,实力强大的部落陆续撤出,以免遭到明军打击。
不过大部落一走,小部落却有了生存空间,这些部落往往在大草原上受到排挤,甚至是全族被灭后逃生至此,临时拼凑而成的。
大草原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只能赖在河套求生,仗着规模小,行动迅捷,河套的明军一有行动,他们就闻风而散,让明军收效甚微,算是赖在了河套。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马匪,这些人汉蒙都有,尽是亡命之徒,以劫掠为生,来去如风,同样难以对付。
面对这些散兵游勇,大明边军根本没有办法,只要对方不大举犯边,入寇内地,也就听之任之。
瓦剌卫实力虽弱,但与这些小部落和马匪相比,就强得太多了。
且有熟悉蒙人和马匪的秦博、王善武等人,这些让明军跟在屁股后面吃灰的小股蒙人和马匪,就此在瓦剌卫面前连连碰壁,连跑都难以跑脱。
被瓦剌卫击败打散后,吸纳收编,成为壮大自身的养分。
能除去这些烦人的苍蝇,河套一带的明军自是喜闻乐见。
不但给了秦博他们一定的帮助,还主动上奏朝廷,说瓦剌卫在河套受阻,他们正帮着瓦剌卫廓清河套的大小匪寇,请求兵部能宽限秦博他们抵达关西的期限。
这样一来,河套明军有了战绩,而瓦剌卫则有了边军背书,日程的拖延就没了后顾之忧,双方各取所需,周秦川他们遂安心在河套征战。
王越原本心急关西受东察合台汗国威胁,一心想要尽早赶去助战,从秦博等人口中得知实情后,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在河套肃清匪寇,恢复大明对此地的统治,也算得上开疆拓土,有功于朝廷,王越倒也没有因此心生不满,而是一心一意地替瓦剌卫出谋划策。
将近一个月的鲸吞蚕食和主动投靠,瓦剌卫扩充近万人马,遴选了三千精兵,加上原来的汉蒙兵马,有了近六千的可战之兵,实力大涨。
匪寇被周秦川他们打得在河套不敢立足,纷纷避其锋芒,四下散去。
这样一来,河套局势大好,蒙人势力几被肃清,历史走向发生了变化。
眼见无利可图,瓦剌卫这才继续西进,再次渡过黄河之后,穿过阿拉善,也就是汉代所称的贺兰山一带,从凉州卫再度入了关。
凉州卫都指挥并未露面,只派了几个校尉前来,给秦博他们带路,指定了一块宿营之地后就告辞离开。
知道自己等人的外蕃身份尴尬,一般的文臣武将不敢轻易结交,秦博他们也不为己甚,回了一份厚礼,歇了一夜后,就继续向西北开拔。
此地靠近边塞,尽是卫所驻军,没有文官,不用到处拜山门,倒省了不少事。
这一带地广人稀,到嘉峪关虽然路途颇远,但实际上只需再经过永昌卫、山丹卫、甘州卫,即可进入肃州卫,肃州卫的最西边,即是嘉峪关。
就这样,瓦剌卫花了半个月,一路平安无事地连过三卫。
这日,在甘州卫最西边的马营堡按照惯例做完交易后,全卫拔营起寨,进入了大明最西边的疆土——肃州卫。
“贤弟,河西一带地广人稀,交易量大减,我看到了肃州卫也不会有多少起色,咱们所需物品仍旧不足,这却如何是好?”
秦博骑在马上,有些忧心忡忡地问道。
在进入河套之前,周秦川他们在晋西换来的东西并不少,绰绰有余,但人马扩充了近一倍后,显然又不敷用度了,尤其是茶、盐、布匹,事关吃穿,不容轻忽。
第281章 沙洲卫
周秦川眼中寒光一闪,“为今之计,只能在进入关西之后,找其他六卫去‘借’了。”
他倒是有心派人带着牛羊骏马走回头路,到热闹之地交易,可自从再度入关以来,就没有什么像样的集镇,若想达到目的,恐怕得一直走到凉州卫以东的临洮府一带才行。
路途既远,往返耗时必多,哪有这许多工夫,朝廷那里不可能容忍自己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
“还是我等失策,早知道就该在凉州卫之时,派人到临洮一带换点必需品。”王越也在一旁叹息。
河西走廊一带,他们谁都没有来过,完全没有想到,在汉唐两代繁盛异常的丝绸之路,会凋敝成这般模样。
除了海贸兴起造成的影响,西域一带大小部落汗国林立,互不统属,加上明廷无意也无力经营西域,导致商队缺乏安全保障,才是根本原因,丝绸之路就此断绝。
魏晋之后,财赋之地逐步转移到江南,长安以西一带,作为曾经的龙兴之地,在唐代其实就已初现颓势。
不说其他,就是粮食都得靠外运补充,要不然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也不会常年累月地呆在洛阳。
唐代长安能维持繁华,全靠丝绸之路带来的财富。
明代在西域几无建树,丝绸之路一断,西北民生凋敝,百姓除了种田,全无其他生计,一遇天灾,没有任何自救能力。
这也是明末陡遇小冰河时期,连年大旱,其他地区尚可支撑,唯独西北民变不断,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
“也只能如此了。”秦博叹道,他虽然心慕中华文化,却不是书呆子,知道周秦川口中的‘借’是什么含义。
“只是我等除了知晓关西六卫之名,其他几无所知,知己而不知彼,胜算并不高啊。”王越皱着眉头说道。
从朝廷还有各边将口中,只知道关西七卫分别是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卫和哈密卫。
其中哈密卫最强,把守着关西乃至整个大明的西大门。
而最弱的沙洲卫,已经被除了哈密卫之外的其余五卫,联手赶出了关西之地,先于他们入关内附。
整个大明,关于关西的消息,就仅限于此,由此可见,从朝廷到厂卫,对西域漠视到了何种程度。
“怕甚,王先生。”王善武大咧咧地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朝廷的那些官儿不是说过了么,咱们当初的实力就能在关西稳居中游,如今更进一步,岂有惧怕之理。”
“话是不错,不过若能知晓关西局势,总没坏处。”王越摇摇头,建议道,“听说沙洲卫就被朝廷安置在肃南一带,咱们不妨携重礼登门拜访,从他们口中挖些东西出来。”
“王大哥说的不错,我也正有此意。”周秦川赞同道,“要是能说服他们给咱们带路,就更好不过了。”
他心中所想,可不仅仅是带路那么简单,沙洲卫被其余五卫赶出关西,心中愤懑可想而知,要是能说服他们多少出些兵,与瓦剌卫联手,胜算可就大增了。
只是不知沙洲卫的实力和心气如何,有没有复仇的意愿,且等见了面再说。
闲谈中,众人刚敲定拜访沙洲卫的安排,就有游骑飞马来报,说是负责探路的哨骑与不明势力的人马发生争斗,双方互有损伤。
如今各自退开,下一步该如何行止,请各位首领示下云云。
“莫不是伤了肃州卫的人马?”秦博急问。
说是互有损伤,但己方吃的亏肯定不大,要不然前来报信的游骑神情也不会如此轻松,秦博就怕对方吃了大亏,要真是肃州卫军兵的话,这梁子就结大了。
“顺宁王放心,绝非官兵,大明边军的战袄,我等不知见过多少次,知道是什么样子。”游骑毫不在意地说道,“这帮人身上所穿衣甲,同我等相去不远,以皮甲为主,更像是草原中人,也不知是不是附近的马匪。”
“不对,这一带人烟稀少,抢不到什么东西,兼之卫所林立,马匪很难立足,你再好好想想,来人到底有没有说过些什么?”王越喝问。
见王越郑重其事,言之有理,众人也跟着重视了起来,全都看向游骑,静待他的回答。
周秦川更是心里‘咯噔’一下,一句话脱口而出:
“难不成是沙洲卫?”
本在苦苦思索的游骑一听,当下吐了口气,“周纪善说的没错,这伙人嚷嚷的时候的确说过这么个词儿。”
众人面面相觑,事情有些不妙,刚才还在商量要登门拜访,重礼相酬,以期从沙洲卫口中挖点料出来,谁知转眼就同人家发生了冲突。
“怎么回事?怎地就与人发生了冲突?”秦博面沉似水。
游骑不敢造次,老老实实答道:
“那些贼厮鸟不是官军装扮,有弓箭有兵刃,又牛皮糖似的粘着,俺们都以为他们是马匪,射箭示警后不见收敛,自然就动上了手。”
“对方伤亡如何?”王越急问。
“呃,死了几个人吧,三五个还是十多个就不太清楚了,反正隔得远,用的都是箭,他们也没留下尸首。”游骑吞吞吐吐地答道。
这下有点麻烦了,众人都觉得有些头疼。
不死人的话,尚可一笑了之,送份大礼,即可把臂言欢。
一旦死了人,在大草原上往往就是两个部落间交恶的开端,身为一部之首,若不愿出头,是会被部属看低的,由不得他不出面。
随后双方相互仇杀,冤冤相报,成为累世宿仇。
这沙洲卫虽不在大草原上,但关西也是游牧之地,想必规矩差不多。
而瓦剌卫突前哨骑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没有什么错,秦博并不能因此责骂甚至惩戒他们,那样就太令人寒心了。
“去吧。”周秦川挥挥手,打发走这名游骑,转问大伙儿:
“怎么办?携重礼拜访沙洲卫,赔个不是?”
他始终是穿越而来之人,对这等面皮问题不怎么在意,也不清楚草原上的规矩。
第282章 挑衅
“不成。”
果然,一向温厚的秦博第一个不赞成:
“如此一来,我等在臣属眼中势必威信大跌,今后还怎么做头领。”
“那……加快行军速度,尽快出嘉峪关,避免与沙洲卫冲突?”
周秦川又建议。
“也不成。”秦博还是反对,“如此这般,倒显得我瓦剌卫怕了他沙洲卫似的。”
“那你说该怎么办?”
周秦川没辙了,总不能就此开战吧,要知道,这里毕竟还在关内,不是关西的羁縻之地,一旦引发内斗,起了战事,朝廷那里不好交待。
“什么都不用做。”秦博想了想说道,“咱们原先如何,今后仍如何,甚至减缓些行军的脚程,就这么经过肃州卫,沙洲卫要是不露面,算是认了怂,咱们也就此罢手,要是他和咱们来硬的……”
秦博哽了半饷,也没有拿定主意,最后无奈道,“……等沙洲卫亮了相再说罢。”
。。。。。。
离周秦川他们尚有两日脚程的一块草甸,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些帐篷,牛马羊群正悠闲地徜徉在草地上。
其间一座帐篷较为宽大,里面正有人大声咆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