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牟明-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氏子孙无穷匮也,而天下田地有限,长此以往,田地势必集中到朱氏宗亲手中,朝廷和军队的用度何来?国何以为国?”
  周秦川长身而立,向朱幼塨行了一礼,“沈王爷高瞻远瞩,实乃国之大幸。”他是由衷地佩服这个素未谋面的沈王。
  朱明王朝的皇室宗亲,除了能得到远超普通百姓和朝廷命官的俸禄,还会被赏赐大量田地,这个大量,是实实在在的大量,且田地所出还不用缴纳粮税。
  据说中晚明时期,万历帝之子朱常洵就藩福王时,被赏了四万顷的田地,后来群臣力争,才减半为两万顷。
  其他各王的田地规模也小不到哪儿去,以至于到了明末,在一些藩王林立的省份,诸如豫南、晋西,一省一年收缴的钱粮,还不够给本身的这些宗亲发放俸禄。
  这使得中后期本就拮据的明廷,财政更加紧张,不得不加征三饷,让本就天灾不断的陕、晋两地雪上加霜,逼反了走投无路的广大百姓。
  此时的大明,各个藩王所占土地应该还没有那么夸张,但与常人相比,所拥有的田地哪怕是豪门富户也定然远远不及。
  沈王见微知著,能在问题尚未显现之初,就把朱明王朝的一大症结看得如此透彻,的确值得敬佩。
  “周纪善谬赞了。”朱幼塨掩不住眼中得色,客气完之后,接着说道:
  “父王向来忧国忧民,只是身为藩王,不便妄议国策,且家中子弟众多,也不得不为大伙儿生计考虑,只能隐忍至今。
  这下好了,商社一旦成立,田地定当如数奉上,没了田地,我们还有些店铺,今后商社的分红也能养活众多子弟,我沈、晋两脉再无扰民之忧。
  父王曾有交待,这些田地是佃是卖,今后尽由商社做主,只是田租也好,地价也罢,还请商社不要轻易哄抬,也让百姓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说罢,起身郑重向周秦川拜了一拜,就好像事情已经成了似的。
  至于周秦川,他还能说什么,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种好事岂有拒绝的道理,而且这种方式的确是解决大明宗亲占地过多的一个办法。
  有沈王、晋王做示范,能获得远超种田的收益,势必引发连锁效应,让更多的宗亲和大地主放弃田地,投身商贾。
  不但能缓和土地过于集中的矛盾,更能促进商业兴盛,甚至引发大明走向商业社会。
  等到小济登基,或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宗亲的问题,到那时候,阻力定然已经不大了。
  “沈王爷为国为民,我等又岂能落后,放心就是。”周秦川郑重承诺。
  “我就说周纪善深明大义,定会答应的。”朱幼塨略带得意地轻笑几声,又感叹道:
  “可惜,田地一事能用这个法子解决,我等藩王却要何时方能得享自在。”
  “哦,不知小王爷是想科考当官呢,还是……”听着公鸭嗓的朱幼塨发出如此叹息,周秦川忍不住问了一问。
  “我倒没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就想能四下走动走动,见识见识高山大川,也不枉来人世走上一遭,怎么,周纪善有法子帮我?”朱幼塨煞有兴趣地反问。
  周秦川‘嘿嘿’一笑,“小王爷你如今不也跑到京师来了么,如何不自在了?”


第371章 商社

  这个话头可不能随便接,即便这些藩王大多没有威胁,也得等小济登基掌权之后再说。
  “罢了,周纪善,这是祖制,轻易难违,今趟只要没人到朝廷告发于我,我就感激不尽了。”朱幼塨自嘲了一下,又问:
  “天色已晚,我可不想再翻墙而出,公然违背宵禁律例,就在你这儿将就一下,如何?”
  “只要小王爷不嫌弃这里鄙陋,自是无任欢迎。”周秦川笑答。
  就这样,与朝廷的税关谈判尚未确定下来,商社一事反而先期定了下来。
  此事倒是不用担心会黄,哪怕税关最终不由瓦剌卫把持,生意该做还是要做的。
  商社最终命名为‘盛明’,其间寓意不言自明。
  不得不说苏幼蓉在经商上天赋异禀,经过谈判,沈、晋二王仍是入股所属的全部田地,份额却从四成降到了三成,让商社小小的又占了些便宜。
  其余七成,以徐永宁为首的定国公府和张懋的英国公府各占一成,这两人是周秦川亲自登门拜访,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拉拢的。
  他俩本来不太上心,在无可无不可之间,不过听周秦川说,一旦入股商社,能优先享用西域的新鲜玩意儿,最终下定了决心。
  之前周秦川就曾经提过西域的葡萄美酒,可惜沙洲早没了存货,使得这些贪玩的小公侯们空闻其名,却无法品尝,大为遗憾。
  此外,制作精良的西域钢刀,也就是后世名气甚大的大马士革弯刀,在此时的京师同样名气不小,这些勋贵之后无不以拥有此刀为荣。
  可惜丝绸之路断绝,关西动荡不止,西域钢刀可遇不可求,有钱也买不到。
  还有胜过大明神机营所用的火铳,同样让徐永宁和张懋生了兴趣,再被周秦川这么一蛊惑,两人当即决定,出资入股。
  不得不说,勋贵就是勋贵,加入商社的缘由都那么清奇,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要把玩各种新奇玩意,当真任性。
  苏幼蓉精挑细选的三家豪商,则共占一成份额,这里看中的,是他们自身的行商经验,和庞大的人力。
  其余四成份额,由瓦剌卫占有,这里就没有关西其余诸卫和西域诸国什么事儿了,行商赚钱,想做的话自己做就好了,没必要还凑在一起。
  瓦剌卫的份额看似占了大头,但得分一成五给皇室,周秦川又做主分了一成给西厂和以卢忠为首的锦衣卫,他们不用出资,只享受分红,相当于后世的暗股。
  实际上瓦剌卫最终只占了一成五的份额,在商社中不算独占鳌头。
  份额既定,接下来的事儿自然就是出资,说好的一万两银子算一成,沈、晋两王以田地入股,虽然值钱,一时却难以转换成现银。
  瓦剌卫尽管财大气粗,但一路而来开销不少,目前最多只能挤出两千两白银,欠着的得等回了沙洲后才能补上。
  三家豪商和徐永宁、张懋两府倒是二话不说,一口气拿出了三万两银子,加上各家提供的各类人员,明面上以三家商户的三个人分任大掌柜到三掌柜,实际却是由担任账房的苏幼蓉做主的盛明商社,大致的架子算是搭了起来。
  有了银钱,苏幼蓉不愿闲置,本能地就想拿来做买卖,这日午后,硬拉着周秦川在院中树荫下商讨该如何行事。
  没说几句话,永年王朱幼塨溜溜达达地就摸了进来。
  “哟,几位这是……打扰了。”朱幼塨贱笑着掉头,想要离开。
  “行了,小王爷,我们说正事儿呢,可不是你想的那样,正好商社你也有份儿,一起过来参详参详。”周秦川喊住了朱幼塨。
  沈、晋两王府的人都已启程回去,这小子硬是不走,赖在京师,混在会同馆中,美其名曰要监察盛明商社,沈王府的那些下人拿他没有办法,只得任其施为。
  别看这小子惫赖,口也有些花花,不过偶尔能口吐妙语,倒也可以听一听他的意见。
  “商社?商社怎么了?几万两银子在手,想做什么都方便得很,倒是你们那税关一直与朝廷僵持不下,依我看,这才是亟需敲定之事。”
  朱幼塨晃荡过来,坐到了几人中间。
  “哦,税关一事不知小王爷有何高见?”周秦川来了兴趣,他们与朝廷一直就利益份额的分割谈不拢,已经有些时日了。
  “不就是朝廷要对半分,你们又不相让嘛,要我说,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从了罢。”朱幼塨摇头晃脑地说道。
  税关商谈一事,在京师上层不算什么秘密,朱幼塨能知道其中细节,并不奇怪。
  “说的轻巧,我们关西八卫加上西域诸国,不但要出钱出力筹建椎场和税关,更要出动兵马,以维护关外商道的安全,耗费甚巨,而朝廷啥事儿不做就要拿走一半,剩下的份额恐怕一开始连本都赚不回来,亏本的买卖谁愿意做啊。”
  苏幼蓉忿而回怼。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嘛。”朱幼塨漫不经心地理了理头发,一副臭屁模样,“税关这里朝廷想要占大头,给他们占好了,咱们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不就行了,做大买卖不能这么斤斤计较。”
  这小子有点意思,周秦川一下子对朱幼塨生了更多的兴趣,这番论调不算稀奇。
  在后世,不少项目看似不赚钱甚至亏本,但只要能在其他方面有斩获,就不难赚到钱。
  “小王爷有何高见,不妨给我们说道说道。”周秦川诚心请教,税关之事迟迟不能定下来,弄得他也有些心烦,有心让步吧,又怕其他人不答应。
  “高见谈不上,鬼点子罢了。”朱幼塨摆摆手,“关西诸卫作为朝廷西藩,替大明镇守西疆,又要开设椎场,完全可以向朝廷索要发放盐引的权力,有了盐引还怕赚不到银子?税关那里的五成收益,就让给朝廷又何妨?”
  对啊,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周秦川一拍大腿,有了发放盐引甚至开设盐场的权力,不但单凭盐引就能大赚特赚,还能引人到关西开垦田地,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第372章 盐引

  洪武四年,明廷制定中盐例,又称开中法。
  根据路途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朝廷换取一小引约二百斤的盐引。
  此比例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有所变动。
  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
  报中是盐商按明廷榜文要求,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塞,然后向当地驻军换取盐引;
  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
  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耗费巨大,往往会雇佣劳力到各边地开荒种粮,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
  由此在边地一带形成新的聚居地,成为事实上的屯田,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称商屯。
  关西南麓拥有青海湖,可以自行晒盐,若既能发放盐引,还有朝廷指定的盐场,盐商们能用盐引就地换取青盐,比他们千里迢迢地还要跑到其他盐场可方便多了,关西势必成为盐商们眼中的香饽饽。
  此事若成,关西诸卫都能从中获益,在税关上让步就没什么问题了,至于西域诸国,给他们一点甜头,多半也能同意。
  如此,税关一事成矣。
  “青盐其实只是其中一项,沙洲椎场一旦开设,西域的精铁、战马必将源源不断流入中原,盛明商社若有实力全部吃下,转手之间就是巨利,这其中的铁和马,朝廷还是大买家,何苦在税赋上与其苦苦相争。”
  朱幼塨又出惊人之语。
  周秦川却是越听越合胃口,这小子肚子里有料啊,这番操作下来,西域的盐、铁、战马就被以瓦剌卫为首的关西诸卫垄断了。
  当然了,这是后世的说法,此时叫做专卖。
  苏幼蓉惊疑不定地上下打量朱幼塨,“可以啊,小王爷,想不到你……”
  “想不到我不是饭桶,是也不是,哈哈……”
  朱幼塨自嘲地笑了笑,“我等宗藩终日无所事事,我又不愿意像兄长他们那般除了吃喝就是玩乐,因此,读书、读各类杂书几乎就是我唯一的消遣了,还有,同父王谈天说地也算得上罢,只要这主意你们觉得有用,不是纸上谈兵,我就很荣幸了。”
  “哪里哪里,小王爷过谦了,你这下可是帮了我们关西诸卫和朝廷的大忙,还有盛明商社也得承你的情。”
  见朱幼塨有点自怨自艾的感觉,周秦川赶忙打断,笑着赞许。
  “对了,小王爷,你既如此睿智,不妨给商社出出主意,现如今我等一时不能从京师脱身,几万两银子就这么放着实在可惜,有没有什么能就地生财的法子?刚才我还同秦川哥商量呢。”
  见朱幼塨确实有能耐,苏幼蓉这回是诚心请教。
  “就地生财?”朱幼塨闻言,低头沉吟起来。
  周秦川身为穿越人士,自是有些小点子,不过他存心考较,也就不出气。
  此时距他们入关伊始,已过了半年之久,从初春跨入了初秋,秋风扫过,一片半黄不黄的树叶落到了朱幼塨肩头。
  朱幼塨拈起树叶,将弃未弃之时,眼睛一亮,“有了,诸位,寒冬降临,我看京师烧火取暖都是用的木柴,这第一笔买卖嘛,不如就……”
  “卖煤球!”
  在场诸人竟是异口同声地说了出来。
  “咦!你们也知道煤球?”朱幼塨起初有些诧异,一拍脑袋之后恍然大悟,“对了,瓦剌卫在塞北之时,曾大量吸纳汉人,建了规模不小的板升城,会用煤球倒也不稀奇。”
  随即得意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