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婉兮爱吃甜食,李柷命人熬了一碗白糖莲子羹。
“皇后,吃完饭随朕去积善宫拜见太后。”李柷没有让宫女动手,而是亲自给张婉兮盛上。
“臣妾已是许久没见太后了,甚是挂念,不知太后身体可好?”张婉兮对何太后非常感激,当初就是太后将自己从朱温手里夺过来的。
李柷笑了笑:“太后很好,她也经常在朕面前夸你。”
张婉兮脸色微微一红:“夸,夸我什么?”
“夸你知书达理,美貌聪颖。”
“臣妾哪有那么好。”
“在朕眼里你就是最好的。”
“”
积善宫,何太后拿着一个放大镜,正在研究一盆花。
年纪大了,她总得给自己找一个爱好,否则会闷出病来。
花由玻璃大棚所贡,乃是一盆月月红,也就是月季。
何太后正自奇怪,这个季节的月月红是怎么培育出来的。
“太后,陛下和皇后娘娘来了。”宫女阿秋前来传话。
一听这个,何太后高兴的放下玻璃镜:“哦,皇帝来了,快让他进来。”
“儿臣,臣妾拜见太后!”李柷和张婉兮并肩走来,二人行礼。
第二百零七章 报社司
“哦,婉兮来了,快过来让哀家看看。”何太后喜滋滋的伸出手。
张婉兮微微一笑,起身走了过去。
如同所有长辈一样,何太后眼里满是疼爱,她拉着张婉兮的手:“好好好,这做了皇后要注意体统,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我大唐风度。可别学皇帝,整天吊儿郎当。”
张婉兮满眼笑意的看着李柷,何太后对她一直都是极好的。
“阿娘,孩儿何曾吊儿郎当了,您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别以为我不知道,做皇帝谁跟你似的,天天往宫外跑。哀家我不说你,你还敢顶嘴。你看看人家婉兮多乖巧,我可告诉你,你自己没个正形,别把我的婉兮给带坏了。你要是敢欺负她,我饶不了你。”
一个聪明的婆婆都会说自己儿子的不是,然后去夸自己的儿媳妇。这是一个合格的婆婆,儿子毕竟是自己的,怎么说怎么骂都行,儿媳便需要哄。
果然张婉兮大为高兴,她觉得何太后是天底下最好的婆婆。
李柷伸了伸舌头:“她有这么厉害的后台,谁还敢欺负她。”
何太后直言不讳:“没错,婉兮进了咱李家的门,我就是她的后台。”
面见太后,在一片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唯一让李柷郁闷的是,他感觉张婉兮才是何太后亲生的,自己是捡来的。
中午的时候,李柷单独召见了韩鄂,他有一件更主要的事交给他。
“韩鄂,这活字印刷做的如何了?”
韩鄂大喜:“陛下,这活体字果真神奇,现在已经烧制出几十套字体。可随意组合印刷,效率快了不知多少倍。”
“嗯,朕今日招你来是想问问你,若随意排版印刷,比如朕手里的这份奏疏。若是让你们拿去印制一万份,大约需要多久?”李柷晃着手里臣子递上来的奏疏说道。
“回陛下,若是单单一份奏疏,不出半日便可印制完毕。若是几版轮番印刷,速度更快。”韩鄂如实回答。
李柷很是满意,只有印刷速度跟上了,他就能去做另外一件事。
“很好,有为,去传不良帅范瑶与金吾卫大将军萧诺言一起觐见。福全,你去将张文蔚和朱友能一起叫来。”
有为和福全躬身领命,带着几个太监出宫而去。
新婚燕尔,李柷心情大悦。皇帝高兴,做臣子的才会有好日子过。
这个时候有什么事最好赶紧开口,趁着皇帝心情好,一般求什么事都能有所成。
韩鄂拱手起身:“陛下,臣有一建议,望陛下能够采纳。”
“说吧,只要为我大唐社稷,朕都答应。”果然李柷心情愉悦,痛痛快快的便答应了下来。
“陛下,臣一直在想。这印刷速度如此奇快,既不必雕版,又不必每版校对。不如陛下将每日朝闻布告、京城奇闻异事,每日刊印几份,分发给各部。一来各部官员可了解朝堂时政动向,二来也可作为茶余饭后谈资,让人多所了解京城百姓生活。”
李柷一听大喜,这韩鄂当真聪明。自己其实招他来就是为了这事,他要开报社,做报纸。
“哈哈哈,韩鄂啊韩鄂,你这番话正和朕意。这叫报社,朕要在京城成立一个部门,就叫报社司。将每日朝堂时政刊发排印,朕不止要他们发到各部官员,每日也要发到整个京城大街小巷。”
日已过午,李柷说回立政殿与张婉兮一同用膳的。可都这个时辰了,皇帝还没有来,张婉兮有些急躁。
新婚小夫妻,一刻不见如隔三秋。恨不能如胶似漆的时刻黏在一起,张婉兮嘟起小嘴双手支腮看着桌子上的饭菜发呆。
小蝶向前劝道:“皇后娘娘,这饭菜都快凉了。要不您先吃着,不必等陛下了吧。”
小蝶原在张文蔚府上的时候就是张婉兮的丫鬟,张婉兮册封皇后她跟着一起入宫做了贴身宫女。
“我不要,我要等着陛下来一起吃。”张婉兮的小嘴撅的更加高了。
张文蔚与朱友能很快进宫,不多时范瑶与萧诺言也跟着来到了大同殿。
李柷将成立报社司的事一说,范瑶和萧诺言当场表示支持。朱友能一脸懵逼,管我鸟事?
张文蔚却坚决反对:“陛下,这成立报社司是不错。可这制版排印虽说效率提高,可日常开支也不是一笔小数啊。纸墨人工,都得需要钱。而这钱又是让户部出,今年三军粮草都还没有着落,臣以为不妥。”
李柷“哼”了一声:“谁说让他们白看了,这一份报纸五文,还不够几个包子钱。各部官员若是想看报,就得掏钱。”
他们这是在商议政务,朱友能不明白为什么会把他叫来。说好了他不涉政,于是他站起来道:“陛下您先忙,臣先告退。”
“站住,朕还有事要问你。”李柷叫住他。
朱友能有些头疼,幸亏他没做官。这些官场上的事一听他就头疼犯困,既然皇帝不让走,他只好坐了下来懒洋洋的打了和哈欠。
败家子身上跟长了虱子一样坐立不安,众人也都习惯了,没人搭理他。
张文蔚又道:“区区五文钱,岂够成本?”
韩鄂心中一动:“张大人,一份报纸成本自然不够。若是印制一百份、一千份便足够成本了。印的越多,成本越低。印制一万份,报社司就能盈利。”
本来昏昏欲睡的朱友能一听盈利二字,登时惊醒了,他悄悄滴竖起耳朵在一旁用心聆听起来。
李柷的也跟着笑了笑:“一千份报纸就能卖五贯钱,一万份就是五十贯。京城各部衙门、禁军各部、还有加上京城民间销售,这报社司恐怕还会赚不少钱,只是前期需要户部投资罢了。”
范瑶一听:“此事甚妙,朝廷时政以报纸方式告知百姓,既能让百姓及时了解朝廷政策,又能开阔百姓视野,何乐而不为。”
萧诺言也跟着点了点头:“很是,许多百姓就是天天抱怨不知朝廷时令,尤其那些富商大贾,更是希望得到朝廷的一些政策。”
这方法似乎可行,张文蔚想了想也便不再反对:“韩鄂,这成立报社司大约需要多少钱?”
韩鄂掐指算了算:“粗略估计,两万贯足矣。”
李柷看了眼朱友能:“报社司是官办报纸,以时政要闻为主。咱们也可以鼓励民间私办报社,只要以弘扬朝廷政策,宣扬民意舆论,都可以办。”
朱友能听说能赚钱,早就听的心痒难搔起来。待李柷这么一说民间可以私办,他慌忙举手站起来:“陛下,臣可以在民间办一间民报社。”
李柷对他使了个眼色:“朕招你来也正是正有此意,民报包罗万象,可以将京城奇闻异事,民间笑谈奇闻都可以刊印颁发出去。”
韩鄂想了想:“张大人,如此一来,户部若是肯拨两万贯钱办报社司的话。不出两年,报社司便能盈利回本。”
李柷笑了笑:“两个月,朕两个月就能让报社司回本,三个月便可盈利。”
朱友能素知李柷只能:“李、那个陛下,跟臣说说吧,怎么盈利?”
“广告。”
“广告?”众人齐声惊问,广告是什么东西。
李柷点了点头:“正是,这报纸一旦刊发。价格还可定低,哪怕赔钱,也要让百姓们争相购买。百姓们买了报纸,咱们就可以让那些富商大贾在报纸上做广告。比如你朱友能的朱记杂货铺,若想做的人尽皆知就要在报纸上做广告,宣传你杂货铺的好处,百姓们看了报纸便知道你杂货铺有什么奇珍异宝。如此那些衣铺鞋铺、茶馆酒肆、布衣针织、柴米油盐,只要是他们想做登报广告就得付钱。谁给的钱多,就登谁家的广告。”
此言一出众人皆尽喜形于颜色,如此一来这报社岂不是赚翻了。
京城那些商户若想提高自己店铺的知名度,必然会纷纷去报社做广告。到时候还可以竞标,也可以赞助。
官办的报纸内容自然以时政要闻为主,传播正能量。像是朱友能这种私办的报纸那就可以包罗万象肆意渲染了,娱乐、奇闻、小说、随笔,只要什么吸引人就刊登什么,销量上去了,广告才会云集。
“好啊,这倒是一件不错的好事。”张文蔚一听,也跟着来了兴趣。
“朱友能,你们民办报纸可以包罗万象。但切记不可歪曲事实,胡编乱造污蔑他人污蔑朝廷,否则朕会将你下大狱。”李柷必须时不常敲打他一下。
朱友能摸了摸脑袋:“这、这个自然。”
“好,范瑶、萧诺言。朕可以让报社司与你们不良人和金吾卫合办,你们在京城耳目众多,有什么民间奇闻都可以刊登出来。”
范瑶和萧诺言登时大喜,若是报社司肯与他们合办,他们也能跟着捞不少油水。
论京城民间发生的那些新闻,还有什么是不良人和金吾卫侍卫们不知道的呢。
朱友能一听,计上心来,他轻声的对范瑶和萧诺言道:“二位在京城若是有什么新闻动向可别忘了兄弟,兄弟绝不会亏待二位。”
这厮真大胆,当着皇帝的面行贿。这也是朱友能的聪明之处,就是故意让李柷听到,免得你日后找麻烦。
新办报社,务必要做到吸引眼球,这样才能引起百姓争相购买。李柷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听见。
第二百零八章 牵线
京办日报很快刊印出来,天啦噜,报社司群臣嫌太难听,非得改成京报司。
管他什么鬼,没人反对就是好事。御史赵占国兼京报司司使,作为舆论导向部门,京报司当然最适合让御史来兼职。
崔远是个大嘴巴,李柷不喜欢他。最后选了赵占国来做这个京报司司使,工作嘛,除了将朝政要闻登报,还有就是树立对于大唐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宣传忠君体国的思想。再比如,刊登一些前朝忠臣良将的故事。总之就是宣扬一个思想,忠于大唐,忠于天子。
京报一经刊发,迅速火爆京城。各部衙门几乎是人手一份,市井之中贩夫走卒也都争相传阅。
可惜这个时代的局限,无法做到每日一报。报纸都是五天一刊或者是七日一刊,即便是这样,依旧供不应求。
许多精明的商人更是对京报趋之若鹜,他们很多人从时政要闻中嗅到了许多商机。
比如今日京报,天佑三年正月十二,今日早朝群臣商榷在东城柳树街建农贸市场,与民生息。
精明的商人闻风涌往东城,一时间柳树街门面水涨船高。
相对于京报上的官面文章,普通百姓更喜欢朱友能创办的京都奇闻。
京都奇闻更多的是报道百姓生活,比如荷兰街张寡妇家丢了一只鸡,惊动了左邻右舍。邻居们遍寻四街,终将鸡找回。于是左邻右舍好心将鸡送还,结果推门而入发现赵二狗与张寡妇滚在了一张床上。
第二期京都奇闻便头条刊登了张寡妇与赵二狗结婚的大喜讯,临了还注明,张氏与赵二狗夫妻恩爱,不必再行那苟且之事。夫妻二人勤劳致富,在荷兰街开了一家豆腐馆。
然后京城的人蜂拥而至,张寡妇豆腐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就是营销艺术。
京都奇闻,既丰富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生活,又让朱友能大赚特赚。
赵占国横着走了,他的窝囊废儿子越来越有出息了。自从封了个蔬农使,赵方逐是一门心思扑在玻璃大棚建设上。这还不算,他变得人也开朗话也多了起来。
以往赵方逐在家也好在外也罢,都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如今回家那是夸夸其谈,尤其是谈到蔬菜种植上去,那是滔滔不绝。
赵占国很是欣慰,更让他欣慰的是,有人来给他儿子提亲了。
来的不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