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这些土豪乡绅地主家里的金银财宝加起来足有数百万两,他甚至连手下十余万大军几个月的饷银都赚回来了。
不过,朱器圾并没有因此而开心,他还是满脸阴云密布,愁眉不展。
几个月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少意义,他要的是长治久安啊!
只有让老百姓自己能养活自己,这天下才会太平。
问题,怎么让老百姓自己养活自己呢?
这天,他又带着李岩、李精白、宋应星等人来到了汝州州城附近的田地里。
汝州州城附近的老百姓差不多都分到田地了,他们也开始在田地里耕作了,不过,他们种的并不是小麦和稻谷,而是红薯和土豆,因为这会儿早过了小麦和稻谷的载种季节了,而且,这会儿汝州的旱情也比较的严重,田里基本栽不活小麦,更种不了稻谷。
朱器圾看了看辛勤劳作的老百姓,又蹲下身来翻开地里的土看了看,眉头不由越皱越深了。
这地也太干了,就算是把红薯和土豆种下去,也不会有多少收成啊!
怎么办呢?
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一个干瘦的汉子挑着一担水吃力的从不远处走过。
这汉子虽然步履蹒跚,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依旧满脸兴奋之色。
因为他有地了,以后的日子有奔头了。
朱器圾看了看那桶里的水,下意识问道:“他这水是从哪里挑来的?”
李精白不假思索道:“应该是从几里外的北汝河里挑来的。”
噢,北汝河里还有水吗?
朱器圾闻言,不由一愣。
他来的时候好像还经过了北汝河,不过,那个时候他急着教训孙可望和李定国他们呢,并没有怎么注意河里什么情况。
他的印象中,河里好像没什么水了啊。
他想了想,随即挥手道:“备马,我们去北汝河边看看。”
很快,密卫便牵来十余匹骏马。
朱器圾直接带着众人打马来到最近的北汝河岸。
他抬头往河里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这北汝河怎么这么宽?
他印象中北汝河就几十步宽,但这里的宽度百步都不止。
这会儿虽然大旱,百余步宽的河里还是有水的,而且水面宽度最少有二十步以上,也就是三十米左右。
他忍不住吃惊道:“这北汝河怎么这么宽?我们过来的时候也经过了北汝河啊!”
李精白回想了一下,随即恍然道:“哦,王爷说的是那座桥所在的地方吧?这桥自然是修在河道最窄的地方。”
原来是这么回事。
朱器圾闻言,不由尴尬的笑了笑。
不过,他的眉头却已经舒展开来。
这水量已经足够灌溉很多良田了,只要想办法把水给引上来就行了。
第255章 兴修水利
北汝河边,朱器圾看着老百姓吃力的挑着水桶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沙滩上艰难前行,不由悠悠叹息了一声。
唉,这些老百姓,真不容易啊。
虽说这会儿北汝河里还有水,但是,流动的河面仅剩下二十余步宽了,而这段河床整体宽度最少在百步以上。
也就是说,老百姓要想挑点水,最少也要在沙滩上行进三十步左右,而且还得在高达丈许的河堤上爬上爬下,其难度可想而知,挑担水上岸都能把人累个半死,更何况有的人还得挑几里远的路。
唉,真不容易啊。
他看了一阵,又细细思索了一阵,这才郑重的道:“盟素,我们得想办法把河里的水引上岸,然后通过水渠将水引到两岸的耕地中,老百姓这样挑水太累了,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李精白闻言,不由略带羞愧道:“王爷,下官也想过把河里的水引上岸,奈何这会儿河水离河岸实在是太远了,而且水流也不够,一般水车根本没用啊。”
这年头水车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就像后世的摩天轮一般,是个大圆盘,上面挂着很多特制的水桶,在水流的推动下,圆盘会缓缓转动,装着水的水桶就会被缓缓转上岸,等到了最高点,用一个类似导向槽的东西将水桶导的斜向下倾,水桶里面的水便会倒进岸上的水渠中。
这种水车需要的水流推力还是比较大的,很显然,这会儿北汝河里的水流根本就推不动这样的水车。
另一种就是脚踩的轱辘,轱辘上连着类似链条的特制水槽,一直通到河水里面,人在岸上不断踩动轱辘,河水便会被特制的水槽给引上来。
不过,这会儿北汝河里的流水离河岸足有三十余步远,做一个这么长的特制水槽显然是不现实的。
朱器圾闻言,又细细想了想,随即便指着河岸下的沙滩道:“我们可以组织人手在河岸下面挖个大坑,然后再挖个水渠把中间的河水引到河岸边上来啊。”
这个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做起来就没这么简单了。
李精白无奈的摇头道:“王爷,水坑里的水肯定不能用那种圆盘样式的水车引上来,因为水坑的水根本就不会流动,而人力踩的水车其实也是有限度的,毕竟人的力气只有那么大,一般水槽超过两步长,人就有点踩不动了,而这河岸的高度就在两步左右,再加上伸进水坑里那一段的长度,最少也要做个三步长的水槽,这么长的水槽一般人根本就踩不动啊!”
这年头的官员一般都对水利设施有一定的了解,这会儿毕竟是以农为本,地方官员要想做出一定的成绩获得升迁,无外乎兴修水利,开垦良田,治理病虫害等等,所以,一般官员对这一套都相当的了解。
朱器圾对这一套却不是很了解,因为他并不是什么官员,他甚至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水车,他只是依稀在电视上见过而已,现实中他还没看到过实物呢。
他不免有些尴尬道:“呃,这个,这附近有人力踩的水车吗?”
李精白闻言,连忙招过陪同而来的乡绅,低声询问起来。
这个乡绅应该就是那种乐善好施的大善人了,这会儿貌似已经被他任命为汝州县的县令了,只是这会儿他们还只是“反贼”,没有建国立朝,所以大家都没穿什么官服而已。
这乡绅在这片地方果然相当的受人爱戴,他跟李精白商议了几句,便跑到一边拉着个老百姓沿着河堤往远处走去,没过多久,他便领着几个人抬着一个简陋的脚踏式水车过来了。
这东西果然不长,其长度大致也就两米左右,而且水槽并不大,也就一尺见方的样子。
朱器圾蹲下来仔细看了看,便大致明白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了。
这东西就跟一串水瓢差不多,只是水瓢外围多了个木槽子,用以防止水瓢乱晃,把里面的水洒出来。
人用脚踩轱辘,不断将水瓢拉上来,拉到最高点转下去的时候水就倒出来了,接着又转下去,踩上来,不断循环往复。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有时候着实让人惊叹,不过,这水瓢也太小了,以脚踩的速度,就算一天十二个时辰不停的踩,踩上来的水估计也浇不了几亩地。
这东西跟车轮舸的工作原理其实差不多,只是车轮舸是用脚踩动水轮,而这个是用脚踩动轱辘。
如果用蒸汽机取代人力来踩动轱辘,那就比较实用了。
朱器圾指着地上的水车道:“长庚,用车轮舸的蒸汽机来带动这个轱辘,难度不大吧?”
宋应星连连点头道:“没难度,没难度,稍微改一下就行了。”
其实,他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蒸汽机了,只是小王爷还在思索,他就没开口打搅了。
要说这东西改动起来真没什么难度,因为这个水车轱辘比车轮舸简单多了。他连车轮舸轮船都能改造出来,把个脚踩的水车改成蒸汽机驱动的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朱器圾又指着那小水瓢状的东西道:“这个有点太小了,根本引不了多少水,最少要加大一倍,还有,因为这个是木制的,强度不高,你得注意控制速度,不能跟车轮舸全速行驶时一样,转的飞起来,那样我估计转不了几下水车就得散架子了。”
用蒸汽机来带动水车就不用考虑力气够不够的问题了,车轮舸用的蒸汽机出力可不是一般的大,水车再做大点都没有问题,这个时候要考虑的反而是水车强度或者说牢固程度的问题。
这个木制水车的强度肯定很差,但是,这会儿又没办法改成其他材质的。
因为铁遇水会生锈,用铁制的肯定不行,而铜制的话,成本太高了,做起来也麻烦,完全没必要。
总之,用木制的没有问题,只是要做大一点,而且蒸汽机的转速不能太快。
宋应星闻言,连忙点头道:“下官明白了,下官等下就命人回去把蒸汽机拉过来。”
朱器圾紧接着又对李精白道:“盟素,你召集些木匠过来帮长庚造水车,另外,召集老百姓赶紧挖储水坑和水渠,红薯和土豆的种苗不急,半个月之后再培育也来得及,这灌溉的问题一定要先解决,要不然,就算把红薯和土豆种下去也不会有多少收成。”
李精白连连拱手道:“下官明白。”
朱器圾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对宋应星道:“长庚,车轮舸可以停一停,反正我们造的也够多了,这水车一定要多造,半个月时间,最少要造百架以上的水车,这样才能保证两岸育苗用水,育苗的同时,这水车也不能停,要一直造下去,造到北汝河两岸的良田都有水用为止。”
第256章 民以食为天
北汝河畔,热闹非凡,汝州的老百姓正兴高采烈的在河岸旁挖引水渠呢。
官府叫大叫修沟渠还管饭,这在没遭灾之前都不大可能。
那时候他们都是基本都是自带食物来干活,以抵劳役,官府根本就不会管伙食。
这一次官府却是真正的给大家管饭,不但有白米饭和馒头,而且还有土豆炖兔子肉,虽说肉不多,几乎光是土豆,那味道也是他们很久都没尝过了的。
开玩笑呢,连年大旱,老百姓饿的都吃草根树皮了,哪里还有什么肉吃。
虽说这会儿的官府已然不是真正的官府,而是反贼将汝州占领之后临时拼凑出来的一个假官府,但是,老百姓却觉得,这官府比原来的官府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原来的官府可不管他们的死活,就算是遭遇天灾,不但没有什么赈济,还逼他们交税,他们简直都活不下去了。
现在的官府不但给他们分田地,给他们免税,给他们供应免费的稀饭,帮忙修个沟渠还有白米饭和馒头,甚至还有土豆炖兔子肉,而且还管饱!
这样的官府上哪里找去!
话说,朱器圾为什么突然间变得如此慷慨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汝州一行让他想明白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说到底,大明之所以乱成一锅粥,主要还是因为土地兼并太严重了。
所谓民以食为天,没有土地,没有粮食,老百姓怎么活?
这次天下大乱,天灾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
如果老百姓手里有足够的土地,如果地方官员能想办法兴修水利,推广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如果朝廷能在旱灾最严重的时候适时赈济一下,老百姓还不至于饿得去啃草根树皮,甚至,连草根树皮都没得啃。
说白了,就是因为老百姓手里没有足够的土地,没有存储什么粮食以备饥荒,所以,天灾一旦连绵不断,老百姓便会断粮,便会没饭吃,便会活不下去,便会被逼造反。
也就是说,如果不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老百姓还是没有足够土地,还是没有生存保障,一旦遭遇天灾,又遇上党争或者贪官污吏这种人祸,老百姓基本上必反。
那么,怎么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呢?
这就要看土地主要被哪些人兼并了。
整个大明王朝,兼并土地最多的其实就是他们这些皇室宗亲!
他南阳唐王应该算是所有藩王里面最差的了,手里头还有一百多万亩地,其他藩王多恐怖可想而知。
潞王就藩,封地四万顷,也就是四百万亩,他还嫌不够,还要疯狂兼并土地。
福王就藩,封地两万顷,也就是两百万亩,还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就这,万历还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宝贝儿子,还要补偿盐引、税赋等,福王也觉得自己封地不够,就藩以后同样在疯狂兼并土地。
两百万亩和四百万亩都嫌不够,这只能说明,其他藩王手里的田地更多!
这会儿大明总共还有二十八支藩王,他们兼并的土地有多少?
如果按两百万亩算,那就是五千六百万亩,如果按四百万亩算,那就是一亿多亩,实际上肯定还不止这个数,要不然福王和潞王就不会如此疯狂的兼并土地了。
毕竟,其他藩王基本上都是他们的长辈,如果他们的封地都比人家多了,还贪得无厌,疯狂兼并土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