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把你小气的?
唉,这年头的人,目光都太短浅了。
朱器圾无奈,只能假装神经兮兮的道:“赵伯,你知道吗?人这一辈子,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没了,钱还没花完,所以说,钱是王八蛋,花完了咱再赚!”
这!
小王爷又开始胡言乱语了。
赵正道只能小心的劝的道:“王爷,您想过没,建这么多商铺,得多少人去看着,我们,哪里有这么多人啊?”
这还用问?
朱器圾指着后面一排排院落道:“招人还不容易吗,只要我们想,要多少有多少。”
小王爷,您还想接纳流民啊?
光是这一千来号人,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我们都花了几万两了,您知道不。
唉。
您别一发疯就胡乱花钱啊!
赵正道想了想,又苦口婆心的道:“王爷,您也知道,浙川就这么多人,你建这么多商铺,就算有人看着,里面的东西卖给谁啊?”
人少?
一旦乱世来临,只要守住浙川,那什么地主乡绅,商户土豪,甚至皇室宗亲,还不潮水般的涌进来啊。
到时候,人多得能吓死人。
不过,这个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就算解释的清,赵正道也不一定信。
朱器圾干脆装作神叨叨的道:“赵伯,你放心,人,会有的。”
我信你个鬼!
王爷,您是在发疯,知道不?
赵正道无奈的叹息道:“王爷,就算有人,我们又卖什么呢?就算王妃娘娘家卖的那些,全搬过来,有几间商铺就足够了吧,我们建这么多商铺干嘛?”
卖什么?
对不起。
无可奉告。
可以赚钱的东西太多了,要全整出来,别说一条街,两条街都不够。
再说了,就算到时候自己没那么多东西卖,把商铺高价租出去也是相当赚钱的,一旦浙川成为乱世的避风港,这里绝对寸土寸金!
不过,这些东西,说出来,赵正道也听不懂。
朱器圾也懒得解释了,他干脆癫狂道:“别管这么多,先买下来再说!”
我!
赵正道这个无奈啊,要小王爷是个正常人,这么疯狂的事,他说什么都要劝住。
问题,小王爷脑子就不正常,不能刺激。
你越刺激,小王爷疯得越厉害。
他只能在心里自我安慰道:“唉,花吧,花吧,财去人安乐,只要小王爷不出事,钱什么的,就当它是王八蛋,花完了,咱再赚吧。”
朱器圾又抬眼细细扫视了一圈,随即便抬手道:“铁柱啊,你带着手下匠户明天就开工,在那里,那里,那里,先建几排院子出来。”
啊?
艾铁柱闻言,不由一愣。
不过,他本身就有点憨,脑子里倒也没有赵正道那么多想法。
暂时来说,他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王爷叫干啥就干啥!
他只是愣了一下便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王爷,饿知道咧。”
晕死,还要建这么多院落。
小王爷,银子真要被您花完了,您知道不?
第41章 疯狂的红薯
浙川县城西北,群山环绕之中,朱器圾的封地。
一片片绿油油的红薯藤和土豆植株正疯狂生长,一队队穿着崭新棉衣的农户正在各自甲首的带领下认真的在红薯田和土豆田里除草驱虫。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万历盛世,那段美好的时光。
要知道,就在三四个月前,他们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饿得只剩皮包骨头的流民呢!
这会儿,他们都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
这一切,简直就如同做梦一般。
朱器圾也感觉自己如同在做梦一般,这一转眼间,他来到大明就大半年时间了。
唉,这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他蹲在红薯田里,认真的检查着红薯藤的长势,就宛如,当初在学校实习的时候一般。
这红薯藤的长势还是相当不错的,只可惜,上面长,下面不长了。
他都不用挖开看就知道,地里的红薯,肯定停止胀大了。
因为,这会儿的气温太低了。
一般,地面温度低于二十度左右,红薯的块状根系便会停止生长。
而这时候,早晚都开始结冰了,白天的气温最高都不到十度了,地面的温度恐怕早就降到二十度以下了。
其实,这里,并不怎么适合种冬红薯。
这里纬度偏北,冬天的气温太低了,冬红薯得不到充分的生长。
但是,没有办法,时不我待啊,明知时间不是很合适,他还是得让人种。
因为,不种,就得浪费大半年时间,而且,如果今年不种,明年开春的时候,他就无法培育足够的红薯种苗,让漫山遍野都长满红薯!
唉,真的有点可惜了。
他缓缓站起身来,拍了拍手上的尘土,随即下令道:“国栋,挖开看看。”
赵国栋闻言,当即挥起手中的钉耙,围着一颗红薯藤挖了一圈,将土全挖松了,这才一把将钉耙伸进土里,勾住红薯的根系,使劲往上一提。
哗啦一下,在四周农户满含期待的目光中,一大串拳头粗的红薯破土而出。
这家伙,好大个!
在场的农户,也不是没有种过红薯的,但是,他们种出来的,大多只有几根手指粗细,最大的,也不过儿臂粗,拳头大的红薯,他们还真是第一次见着。
朱器圾又蹲下去略微检查了一下,随即便起身道:“行了,国栋,组织人,开始收。”
赵国栋也不含糊,当即就对着孙洪亮和刘忠和挥手道:“快点,组织大家都以甲为单位开始收,每甲一块地,就按我刚才的样子,把地里的红薯全翻出来。”
孙洪亮和刘忠和闻言,连忙指挥手下农户散开来。
每甲十余农户,就那么挥舞着钉耙,兴奋的挖着,一串一串的红薯不断从地里被勾出来,装进早已准备好的大竹筐里面。
很快,他们带的竹筐就陆续被装满了,所有人也慢慢停止了手中的动作。
大家都是满脸震惊,满脸激动。
这一大竹筐最少也能装百多斤啊!
而他们每一甲都带了二十余个大竹筐。
一块地都还没有翻完呢,这些竹筐竟然都装满了,这一亩地,得出产多少红薯啊!
这里所谓的一块地,就是一亩左右。
这点,他们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每块地之间的界限都是赵国栋带着他们细细丈量,认真标识出来的。
一亩地,收了两千多斤,竟然还没收完!
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亩产超过两千斤,谁能想得到?
要能想得到,他们早就开始种红薯了。
要知道,这会儿,种大米小麦,亩产能有个四五百斤就顶天了!
大家都有点傻眼了。
接下来,咋弄?
呃。
赵国栋尴尬的扫视了一圈,随即朗声道:“大家别愣着啊,快回去把另一副大竹筐拿过来,记住啊,现在收的,先放那别动,等下我们要称的。”
他也没想到,一亩红薯竟然两千多斤都不止,因为,当初王爷带着他们兄弟培育种苗的时候,红薯还没这么大个呢,而且,他们也没一次种这么多。
还好,他命每家农户都准备了两副大竹筐,要不,就真尴尬了。
一众农户闻言,当即便跑回自家院子,把另一副空竹筐取过来,继续挖起来。
红薯地旁边,满身裘袍的范心怡忍不住问道:“王爷,这一块地应该是一亩左右吧?一亩地到底能出产多少红薯?”
朱器圾淡淡的道:“应该四千多斤不到五千斤吧。”
啊?
范心怡忍不住惊呼道:“这么多?”
多吗?
朱器圾缓缓的摇头道:“这还不算多,因为这会儿天太冷,并不怎么适合红薯生长,明年开春再种的话,收成肯定更好。”
收成还能更好!
范心怡瞪着可爱的大眼睛,满脸难以置信之色。
又过了一阵,十余甲各自负责第一块地,终于全挖完了。
十余亩,在一千五百多亩红薯地里还只占小小一块,离全部收完还早着呢。
但是,这时候,所有人又停下了手里头的活计,往赵国栋这边看来。
因为,赵国栋说了,这第一波红薯挖完是要过称的。
赵国栋见状,连忙招呼孙承彦,带着杆秤、账本、算盘,飞快的来到最近的一块地里,然后便指挥着十余个农户,一筐一筐的称起来。
“一百一十五斤。”
“一百一十二斤。”
“一百零九斤。”
。。。。。。
每一筐,大概都是一百一十斤左右,那么,四十余筐是多少斤呢?
第一块地称完,孙承彦便拿起算盘噼里啪啦的算起来。
他是孙继文的儿子,主学的就是这活计,现在,等于是王府的账房。
不一会儿,他便停下手来,颤声道:“王爷,总共是四千五百二十一斤。”
“嗡”
红薯地里顿时响起一片带着惊喜的惊呼声。
大家虽然都已经料到这红薯的亩产会超过四千斤,但是,真正的总数核出来之后,他们还是不免大吃一惊。
一亩地,四千五百多斤,这也太疯狂了吧?
很疯狂吗?
朱器圾满脸淡然,一点惊喜的表情都没有。
这,可是他精心改良过的种苗,而且,耕种的时候肥料也施得很足,后面,还有这么多农户精心打理,这点产量,还没达到他的预期目标呢。
他的预期目标,是亩产六千斤!
第42章 土豆更疯狂
朱器圾站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看着堆积如山的红薯,哭笑不得。
他,有点失算了,没考虑到这些红薯的储存问题。
这么多红薯,吃肯定是吃不完的。
要知道,一千五百余亩,每亩四千多斤,总共就是六百多万斤,分到一百余户农户家里,每家最少五六万斤!
一家两三口、四五口人,就算拼命吃,一年都吃不完!
这会儿气温低,还没什么,放一两个月都没问题,一旦开春,气温高了,红薯立马就会开始烂。
怎么办呢?
当然是拿去卖掉,赚钱!
这红薯要拿去卖的话,最好能加工一下,毕竟,这么多的红薯,一两个月想要卖掉,基本上很难,要是没卖完,到时候还是会烂。
再说了,生红薯这卖相和口味也卖不起大价钱,加工一下,价值就不一样了。
至于红薯的加工方法就多了。
比如,烤红薯。
这个,现有条件下不大可取,因为烤红薯也存放不了多久,而且需要派人当场加工售卖,六百多万斤要在两个月时间卖完,估计现有人手都不够,还得请人,人工成本都不划算。
还有就是做成红薯片。
这个,也不大可取,因为红薯片加工起来太麻烦了,需要先将红薯煮熟,还要用模具刮成薄片,还要摊开来晒,又费时,又费力,还特别占地方。
最终,朱器圾决定,加工成红薯条,也就是那种手指粗细,金黄金黄的红薯条。
这东西,加工起来就方便多了,不急的话,将红薯去皮蒸熟,切成条放太阳底下晒上几天就行了,急的话,蒸熟切条之后直接用火烤,一天就差不多了。
加工成红薯条之后,就不用担心烂的问题了,干货的话,存储个五六个月都不成问题。
这个加工红薯条用的蒸笼不用考虑,因为他已经给每个农户家配上了蒸笼,而且还是很多层的那种,一锅蒸上百斤都不是问题。
不过,每家五六万斤红薯,晒起来,还是有点费时间,而且还得看天气,阴雨天和雪天根本就没法晒,所以,最好还是用火烤。
那么,怎么利用现有的条件作出一个能大批量烘烤红薯条的东西来呢?
想到这里,朱器圾干脆进入这农户家里,实地考察起来。
这农户家的房子也跟匠户家里差不多,就是三间,中间一个大堂,左右两个厢房,而且,还都是土墙,什么装修都没有搞。
不过,这农户家却弄了个匠户家没有的东西。
这东西,在乡里其实很常见,也就是在墙上大约八尺高的位置戳四个洞,把两根粗壮的树干从洞里面穿过去,形成一个有两个横杠的架子,然后,把柴火堆上面,利用下面的灶火产生的热量,将柴火烘干。
朱器圾抬头看着这柴火架子,眼中不由露出惊喜之色。
很好,就这了。
他指着这架子对一旁的孙洪亮道:“这东西,你会做吧?”
这东西,是个人就会啊!
孙洪亮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王爷,小的会。”
朱器圾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吩咐道:“你安排一下,每家农户大堂都做上这种架子,上面,全架满,只留下一个人上下的口子就行,然后,铺上一层柴火,再铺上一层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