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来自大明辽东-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按照眼前的情形,再说任何的话做任何的事情,也都无济于事了。

    谷重真只能回去,回关内,回京师,去说服天启下一道圣旨,让袁崇焕把兵力收缩到关宁一线。关宁军,关宁军,起于关宁一带,最终也将回到关宁一带。

    重真只希望这种兵力上的收缩,是出于主动,而非被打压之后的被动。

    主动,那么仍旧据有大凌河堡,锦州更是牢不可破。

    被动,那么河堡已破,锦州已破,松锦已败,袁崇焕已死,祖大寿已降。

    曹文诏已死,曹变蛟已死,杨国柱将死……

    那将是关宁军的末路悲歌,重真最不愿意看到的便是明明自己来了,却还是无力阻止历史踏着大步迈向这一悲壮的时刻!

    他缓步走下了大凌河堡的城墙,这是在他的亲自督军之下修筑起来的城墙。

    他曾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共筑城墙,共同冲锋。

    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落在天地间的万物身上,也落在重真与袁崇焕的头肩衣衫之上,两人不在乎风雨,却在乎风寒。

    北风卷地,陡然携带着凌厉的霜寒,标志着酷寒陡然来临了这一年的辽东。

    纵观华夏历史,朝代更迭的自然因素便是气候的急遽变化——寒冷。

    重真一直认为若非处于小冰河时期,大明断可不能在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轰然倒塌,袁崇焕自视甚高,但在重真眼中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很平凡的一份子。

    就连他这个能知过去未来的穿越者都不敢过分邀功,他一个着眼于辽东关宁的所谓关宁军大帅,又有何资格呢?对于袁崇焕,重真已仁至义尽!

    接下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行走,全然都要靠他自己了。

    重真纵马奔驰,自大凌河堡返回,先至锦州,在临宁远,最后抵达山海关。

    再一次又辽东关宁入关,物是人非,重真思绪纷飞。

    回头望了一眼宁远的方向,那里有前屯作为宁远的后盾,又左右二屯护卫锦州,这两座城池犹如钉子楔在辽西走廊之上,是关宁锦防线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城之间,是松山、塔山、杏山等诸多的山堡军寨。

    大多依山而建,充分发挥了华夏先人流传下来的筑城精神,巧妙地利用地理环境,屯兵、屯粮,纵不能相互支援,固守也能坚持一段时间,消耗后金兵力。

    于此途中,他尽皆有所视察,同时也探望了一大帮老朋友。

    “这就是袁崇焕的战术思维吧!他全盘继承了孙承宗的战略思想,然而并未发扬,而是将之带上了另一条道路,一条只知固守而不知进取的道路!”

 第475章 天子守国门誓言的钢浇铁铸

    重真思忖着:“锦州重铸,大凌河堡重新耸立于辽西平原的西端。他自鸣得意,认为收复了沃土千里,却不知若无登辽战役的胜利,若无登莱军从旁牵制,若无毛文龙于侧后虎视,别说大凌河堡,便连锦州都是沦落到被围困的地步!”

    “松锦一战,大明九边精锐尽失。曹变蛟、杨国柱等猛将悍然战死,王朴等苟且者得以偷生,吴三桂保存实力,这才拥有了开关延敌的资格……”

    重真每念及此无不痛心疾首,双腿轻夹枣红马的腹部。

    这匹来自辽东腹地的战马许久未能酣畅奔驰,长嘶一声,顿如旋风般奔出。

    山海关城头,马世龙笑颜如花。

    “您怎么来了?皇上不是叫您驻守蓟州,而将山海关让出来给袁崇焕,以坐实他关宁军统帅的身份么?”由雄壮威武的城门入关,重真飞身下马与下到城门口的马世龙来了一个大大的熊抱,分开之后相互捶打一拳,便斜睨着他问道。

    重真觉得这家伙比袁崇焕那个书生真实多了。

    马世龙也斜睨着他道:“你不是死了么?怎么又回辽东蹦跶来了?”

    言外之意便是——关宁你来得,我就来不得?

    重真大笑,旋又坏笑道:“要不要推一下?我看你的腰似乎不太好啊!”

    马世龙连连点头道:“好呀好呀。”

    言毕又上上下下打量起重真来。

    重真佯怒道:“你这般看着老子作甚?”

    马世龙全然不因他自称老子而生气,反而因为他的粗俗而更觉亲近,搓着手耸着肩嘿嘿笑道:“坊间有言,乃是信王殿下假借蝗虫的名义督师辽东……”

    重真再次斜睨着他道:“于是你一碰面就假装腰不好来试探老子?”

    马世龙腆着脸道:“主要还是老子怀念那种感觉嘛!”

    重真忽然现出忧郁的神情轻叹道:“若是袁帅有您这般真实就好了!”

    马世龙高大魁梧,搂住一米九多的重真毫不费力,边走边道:“你管那个没良心的家伙作甚?炮轰奴酋、血战觉华、谍战后金,哪一件不是你居功至伟?可他却仅为你谋了一个副总兵的职位,若换作老子,非把你推上总兵的高位不可!”

    重真挣脱他的猪蹄咆哮道:“老子现在是天下兵马大元帅!”

    “行行行,黄大元帅你好!老子马世龙唯你马首是瞻!老子的身体也都归你管,尤其是针推之时,你说啥就是啥,你说扎一针,老子绝不敢说扎两针!”

    “你气虚两亏,心肾不交,筋脉淤

    堵并且硬紧,非多扎几针不可!”

    “饶了老子吧您就……”

    “好的。”

    “您到底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咋一点儿北腔都没有呢?”

    “您那是向往住进京师的京腔,而不是北腔!”

    马世龙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临进艾灸室之前,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室外,王朴与左良玉始终如标枪般行走站立,却始终都被忽略着。

    风雪更大了,左右无人,一个亲卫都没有。

    王朴与左良玉对视苦笑,不敢擅离,只怕此乃重真对他们的考验。在风雪里犹如松柏屹立,很快就被纷扬的大雪覆盖,犹如两尊雕塑,成了雪中一景。

    离开山海关的时候,已是大寒岁月,腊月将近。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华夏农历一年当中最冷的时节来临了。

    幸运的是还未冷到天启五、六年的那个程度。

    自从辽东湾海域结成厚厚的冰层,后金骑兵得以纵马渡海攻打觉华之后,大明这边便分外关注天气的变化,尤其是针对于寒冷。

    毗邻陆地的觉华、皮岛,尤其如此。

    华夏干支历里以60年为一甲子的戊辰年即将过去,己巳年将近,或许华夏的公卿百姓包括京畿辽东的军民在内,都会认为这仍是一个无诸多变化的年份。

    一如之前的七年,朝堂局势不明不暗,明金战局不清不楚。然而细数将成过望的这天启八年,无论朝堂还是明金局势,都发生了诸多较大的变化。

    只不过这一切变化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悄然发生,大明从不曾刻意宣扬自己的权威与战绩,一如万国来朝时那样,只默默扮演着华夏大厦的角色。

    以至于百姓公卿,都没有很直观的认知罢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家都说苏东坡的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格局。

    却唯独身处其中的天启与重真知晓,接下来的这个年份对于大明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目前而言于明金战局里,除登辽战役之外,大明多数时候仍处于守势。

    但因重真的打来,每每防守反击。

    或充分利用情报与大势,主动挑起站端,引后金来攻,比如西平堡之战。

    现如今,己巳战役也是重真利用种种缘由,诸如黄台吉的心理,明金于辽西关宁一线的对峙,登莱军以辽东半岛为跳板的进取,毛文龙的骚扰,甚至就连后金八王之间

    的掣肘倾轧,都被重真利用了进去,从而主动促成的一场战争。

    即便大明一直都在为着此战默默准备,然而仍旧无异于一场豪赌。

    若败,那么己巳战役就会衍变成为己巳之变,如同原来的历史那样,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此以后万里长城处处漏洞,后金将会以突入长城劫掠为乐。

    直至,令河北、京畿、山东、山西,几乎整个北方,都处于残破疲敝的状态。

    重真认为大明朝的铮铮铁骨,也正是在这无数次的被侵略劫掠中,不能像后世那场持续了许多年的抗战那样,毅然决然地进行抵抗,只能消极观望,乃至于坐视自己的同族亲人被建奴掳掠,去往关外沦为奴才,才被生生抽走的!

    是的,重真认为那是抽走,而并非被打断!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一祖训到了己巳之变之后,就变得名不副实了。

    重真就是要将大明的这份祖训给坐实了,要将这根铁骨给钢浇铁铸了!

 第476章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

    于是自山海关进入关内之后,重真先抵永平,再到滦州,又过迁安,最终抵达遵化。这正是己巳之变最后,黄台吉退出关外之时仍旧占据的四座城池。

    黄台吉意图以这四座城池作为再次绕道入关的据点,并遣阿敏镇守。

    黄台吉明知守不住,却仍让阿敏驻守!

    最终,古稀之年的孙承宗临危受命,驱除鞑虏,收复四城。

    马世龙于此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又因重真的到来而有所不同。

    屯住于四城的军队和居住在这里的百姓,都对即将到来的己巳之年持美好憧憬的态度,重真认为这并非华夏人不知居安思危,而是对于生活充满期盼。

    只有善良、勤劳、自信的人与民族,才会拥有这种期盼。

    默默的加固、练兵一直都在进行,重真最盼望的便是黄台吉被硬生生地阻挡于长城之外,使其费劲心机历经周折却一无所获。

    那样一来,绕道入关的事情就绝不会发生第二次。

    即便黄台吉想要再次发动,后金的其余贵族也会联起手来抵制他。

    甚至于,便连他的大汗之位都会不再稳固。

    万里长城蓟辽段的防御也在加固,兵力也在默默调动。

    马世龙屯兵蓟州,总领着马兰峪、古北口、喜峰口、大安口等关卡的防务。

    古代社会的国家工程唯独一点儿好,便是无需在招投标的过程当中靡费大量的时间,但凡是官员有点作为,便会坐起立行。

    百姓也只需官府给口饱饭吃,最好能省个一口半口把家里的那几只也顺便喂饱,至于工钱不工钱的,那不重要。除非世道真的剧变到无论如何都生存不下去的程度,反正横竖都是死,人们才会揭竿而起。

    没办法,华夏人天生就是这般善良,多灾多难并没有将这个民族拖入险恶的深渊,而是让之变得更加勤劳,更加坚毅,也更加多样性。

    那些不甘平庸又不愿或者无法走正途之辈,注定是要造反的。

    重真认为不论官府是否对得起他们,不论乱世是否来临,李洪基、张秉忠、高迎祥、罗汝才这些人,注定都是寻找各种别人对不起他们的由头,从而走上造反之路的。或许他们真的是要免租均田,又或许仅仅是为了“吃他娘,穿他娘”。

    “又或许,真的是这世道不公,真的是官府太过分了吧?”

    重真望着那因大雪而变得朦胧的河山,也不愿多想这个千年难解的话题。

    在蓟州与马世龙分别,重真先往西南抵达通州,折道往西北来到顺义。

    他本来还想去昌平看看的,因为昌平再往西,便是万里长城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关卡——居庸关。

    不过最终还是没去,因为他想了想:“就算是要绕道入关,黄台吉也总不可能绕过如此多的蒙古族领地,突入外长城,再从居庸关进入大明京畿吧?兵力有限时应当有所侧重,派几队侦察兵时刻注意这个方向的军情也就是了!”

    一圈视察下来,已是年关将近,重真终于踏上了回京之路。

    大雪随着北方呼啸飞舞,一路所行皆是厚厚的积雪,美不胜收。

    重真却再没有了吟诗颂词的兴致,他有些担忧这雪会不会在百姓们忧喜参半的期盼之中,由瑞雪转变成为雪灾。

    西北凋敝,然这中原正北,虽屡遭灾害,却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重真对此是既欣慰又忧伤的,他对于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于是对于土地上的人与万物也就格外包容。天地因包容而伟大,人也如是。

    “驾!”

    重真忘了一眼北方,轻夹马腹,枣红马载着他向着京师,哒哒而行。

    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清晰的马蹄印,顷刻又被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