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军师联盟-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虽然出身士族,各个脾气不小,但殿下可以安心,有文远在,必能镇得住他们,军队绝不会出任何问题。”
  “嗯。”
  刘辨缓缓点头:“很好。”
  旋即。
  继续浏览名册。
  毕竟,这同样是一份详细的南阳士族名录,对于后世的学者而言,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军师联盟帮助自己在汉末求生、发展,而自己则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史学资料。
  “此外,咱们还收到粮草共计一十八万八千六百三十三石,其中新野邓家提供七万石粮草,据说邓同一家便提供了三万石,其余粮草则是邓家凑出来的。”
  “嗯。”
  刘辨云淡风轻地道:“邓家还不错。”
  荀彧继续道:“至于其余士族,则不尽如人意,有些家族坐拥良田过万亩,却仅仅提供数千石粮草,而且大都是三年以上的陈粮旧米。”
  刘辨抬眸望向荀彧:“文若,名册下方的‘三’字,可是三年以上陈粮旧米的意思?”
  荀彧颔首:“没错,正是此意,在下全部标注清楚,以便殿下查询。”
  “很好。”
  刘辨对荀彧的工作能力非常满意。
  他清楚自己接下来的动作,因此已经分门别类的排好,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刘辨展开最后一点竹简,“宛县孔氏”的字样印入眼帘。
  “咦?”
  刘辨不由好奇,随手翻回,与此前士族数据进行对比:“文若,这个宛县孔氏怎么回事?明明派兵不少,粮食也不算少,因何落于此处?”
  “哦~~”
  荀彧明显早有准备,对答如流:“其一,自是因为孔氏来得比较晚,截止当日方才赶来,他原本便是宛城豪族,若是真心归附殿下,理应排在前列。”
  刘辨缓缓点头,深以为然。
  荀彧继续:“其二,据在下所知,孔氏乃是宛县豪族,家资颇丰,甚至连宛县朱家都难以匹敌一二,其家以冶铸为主业,发展至今,家资早已过亿。”
  “可殿下仔细瞧瞧,此人仅仅提供了数百私兵,而且尽皆三十岁以上者,须知冶铸当以壮劳最佳,三十岁往上者在孔家只能打杂。”
  “再者……”
  荀彧从细节着手,分析得头头是道:“孔家提供的粮草于其家资而言,不成比例,甚至少于宛城朱家,而且尽皆陈粮旧米。”
  “在下以为,孔氏态度有异,并非真心支持殿下,此举不过迫于形势罢了,因此将其列于最后,且着重标记,以备日后观察,再行定夺。”
  这便是打入待定区的意思喽?
  有点意思。
  刘辨细眉微蹙,喃喃自语:“孔家?”
  此刻,军师联盟的声音跟着响起:“辩爷,此孔家非彼孔家,它跟孔子家族可没有半个铜板的关系,你千万别误会了。”
  “历史专家查阅了资料,宛城的这个孔家祖先源自魏国人,当年秦国讨伐魏国时,孔氏便被迁徙到了宛城。”
  “孔氏族人以冶铁为生计,史料记载,孔氏族人在宛城‘大鼓铸’,西汉时便已经富到有数千金的家产,秦汉时期以冶铁为生的商贾,全都富得流油。”
  “此外,汉武帝元狩四年,将盐铁收归官营,次年任用大商人东郭咸阳和孔仅做大农丞,管理盐铁业,这个孔仅便是孔氏族人,后任大司农。”
  刘辨惊诧:“孔仅出自宛城孔氏?”
  军师联盟极其肯定:“没错!正是宛城孔氏。”
  嘶~~~
  刘辨倒抽一口凉气。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孔氏,祖上居然有大司农?
  可惜,这样的豪族官员难以持久,庇佑得了一时,庇佑不了一世,远不如累世官宦,外加经学影响的士族,更加持续。
  “而且辩爷……”
  军师联盟再次提醒道:“咱们以后肯定会攀科技树,冶铁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如果能把孔家的冶铸作坊搞到手,对于将来咱们攀科技,大有裨益。”
  “史料记载中的‘大鼓铸’,按照专家推测,乃是一种鼓风冶铁炉,这种技术即便在东汉也不落后,足以证明孔氏的冶铁技术一流。”
  南阳是东汉非常富庶的一个郡,不仅地域辽阔,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更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冶炼中心,有大量的铁官负责管理这方面的事务。
  在后世考古中,南阳的冶铁遗址也是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南阳市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便是杰出的代表。
  (PS: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瞧瞧,详细了解一下汉朝的冶铁技术,真的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往后的几百年,都没有太大进步。)
  “原来如此。”
  刘辨饶有兴致地点点头。
  他盯着名册上的孔氏,唇角微扬,笑里藏刀。
  荀彧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殿下,孔氏商贾出身,眼界狭窄,不明白殿下的能耐倒也实属正常,等主公真正坐稳南阳,孔家自会鼎力相助。”
  “趋炎附势嘛?”
  “哼~~”
  刘辨轻哼一声,眸放杀机:“在孤最困难时,不鼎力相助,却又想在辉煌时,讨一杯羹?孤那么容易糊弄?”
  “文若。”
  刘辨双目灼灼地盯着荀彧:“依你之策,此举是要对士族进行筛选,上交多少钱粮兵马,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士族对孤的态度。”
  “家资过亿,却言仅五百,上交不足百之一便罢,推脱、犹疑、阳奉阴违、首鼠两端,留之必是大患,当除之而后快。”
  “这仅仅只是第一次,若是咱们战况紧急,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第五次索要粮草,那些士族又当如何?”
  实际上,军师联盟早料到没人敢不给兵马粮草,因此这不过是第一次的试探,接下来在讨董之战中,仍会继续索要粮草,直到把南阳士族的耐心耗尽。
  只有到了这种时候,才能真正筛选出忠诚者、阳奉阴违者,仅靠一次试探,以先来后到、兵马钱粮多寡,压根不可能办到。
  这一点。
  荀彧又岂能不明白。
  他只是不敢相信,弘农王的决心如此之大:“殿下,不断索要钱粮兵马,固然可以消耗士族豪强的耐心,令阳奉阴违者浮出水面。”
  “不过……”
  话锋一转,荀彧善意提醒道:“如此这般行事,颇为凶险,一旦触犯众怒,只怕不太容易收场,届时殿下怕有倾覆之危。”
  刘辨却是丝毫不在意:“文若放心,孤心中自有计较。”
  按照军师联盟的预测,讨董风起以后,长沙太守孙坚必然起兵,这小子可是个狠角色,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干掉了荆州刺史王叡(ruì)。
  这王叡可了不得。
  乃是琅琊王氏出身,响当当的一流世家,朝廷正式任命的荆州刺史。
  可即便如此,孙坚却没什么正经理由,便把对方给杀了,如此莽撞的铁憨憨,带着万余兵马杀到南阳,南阳士族又岂敢相容?
  届时何人出手?
  恐怕只能靠刘辨了。
  只要士族有求于自己,主动权便掌控在刘辨的手中。
  如此一来,又何愁这帮士族敢滋事寻衅,而等刘辨收服了孙坚这一路兵马,实力更胜,这帮士族便只能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第153章 先收孙坚,再战董卓?
  孙坚真的是来讨董的嘛?
  或许,在普通人眼里是这样的,但在精通三国历史的学者眼里,却未必如此,真实的过程可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董卓废帝,袁术出逃;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孙坚杀王叡、张咨;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袁术据南阳;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十一月,刘表到荆州;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冬,孙坚讨董,梁东之战爆发;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孙坚与胡轸战于阳人,史称阳人之战。
  虽然,史书上记载的梁冬之战,没有具体到月份,仅仅只是以“冬”字代替,但农历上的“冬”字,代表的便是十月至十二月。
  换言之,梁东之战不可能早于初平元年的十月。
  这便有些耐人寻味了。
  孙坚自起兵以来,先杀王叡,又灭张咨,与袁术厮混在一起时,不过才二月,而他讨董的第一战梁东之战,居然最早是在十月,甚至可能十一月、十二月。
  那么问题来了。
  从二月到十月,中间有八个月的空闲,孙坚在忙什么呢?
  他如果当真是为讨董而来,为何不像曹操一样,直接开干,一路往雒阳莽啊!
  更奇怪的是,袁术虽然是后将军,但也不过只有个南阳郡而已,因何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还要兼领豫州刺史?
  自己兼领豫州刺史,不是更香?
  凭什么要给孙坚?
  这显然不合理。
  按照史学家的推测,如此反常的举动,更像是孙坚与袁术之间的一场交易。
  咱们回头再看孙坚的不合理举动,因何要平白无故诛杀王叡?
  难道孙坚真的容易被人挑唆?
  且不说孙坚已经三十六岁,而且身经百战,阅历丰富。
  如果他真是一个容易被挑唆的人,真不知道会有多少士族死在他手里。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
  那便是孙坚企图从王叡手里夺过荆州,通过讨董风波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力量。
  可惜,孙坚逼死王叡的事情,触动了南阳士族的禁脔,作为一个寒门黑户,如此这般杀到南阳,等同于向南阳士族宣战。
  而南阳作为汉末士族三巨头之一,连四世三公的袁术都未必坐得稳,刘表当上荆州刺史后,更是直接把南阳丢出去当缓冲区,自己则坐镇襄阳享清福。
  南阳士族绝不是那么好驾驭的。
  孙坚靠莽劲儿杀过来,最终却成了孤家寡人。
  南阳太守便宜了袁术;
  荆州刺史便宜了刘表。
  前往讨董,非自己所愿;
  后退回家,却又被刘表断了归路。
  现在的孙坚该怎么办?
  只能与袁术达成合作协议,暂时归附在袁术麾下,给人家当打手。
  袁术知道孙坚有野心,小小太守满足不了对方胃口,因此只能把未到手的豫州,提前给到对方,以安其心。
  虽然,这一切全都是史学家的推测,但不得不承认,的确非常有道理。
  孙坚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铁憨憨,这小子很有野心。
  否则他也不可能从边郡小吏,一步步爬到长沙郡守,又千里迢迢从大汉的南部,杀到中部,须知在讨董的诸侯中,没有谁,比孙坚更疯狂。
  而在他得到玉玺后,便要匆匆返回江东,更是证明了他的勃勃野心。
  “历史果然没有那么简单,我原本以为诸侯讨董只有曹操、孙坚是真性情,一心一意为了清君侧,匡扶汉室,没想到孙坚野心居然这么大。”
  “是啊!如果不是袁术在南阳,或许孙坚不会踏上讨董的路,他会跟关东袁绍等人一样,打着讨董的旗号,忙着扩大自己的势力。”
  “原谅我是个善良的人,看不懂其中的奥秘。”
  “从现在开始,孙破虏不是我偶像了。”
  “唉,这人心呐,可太难测了。”
  “……”
  此刻,军师联盟的声音再次响起:“辩爷,不管这样的推测可信度有多少,总之还是那句话,千万不能小觑任何对手,凡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嗯。”
  刘辨颔首点头:“放心吧,我不会小觑孙坚的!不过老师,袁术可以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破虏将军,那我又要以什么手段收服孙坚呢?”
  “当然!”
  军师联盟的声音立刻响起:“辩爷不能随意开空头支票,因为这些空头支票早晚都会实现,到时候万一拿下豫州,却不给孙坚当豫州刺史,就不太妥当了。”
  “没错。”
  刘辨赶忙附和道:“我正是担心这一点。”
  军师联盟很满意刘辨的回答。
  这证明刘辨思考问题,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
  “辩爷放心。”
  军师联盟继续道:“虽然不能给孙坚任何承诺,但孙坚一旦踏入南阳,荆州就再也回不去了,到时候他不投降辩爷,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的。”
  “不过以这种方式收服一头猛虎,对方一定会不甘心,最好的办法还是干一仗,在孙坚最引以为傲的方面战胜他,才能真正令孙坚心悦诚服。”
  “否则……”
  军师联盟强调道:“辩爷即便暂时收服了孙坚,只要这小子野心勃勃,就永远会想着刺史、州牧,甚至三公、九卿、当皇帝。”
  “可是孙坚的实战经验,恐怕连张辽都未必……”
  话音未落,刘辨忽然想起了什么,急忙问道:“老师,这些天你们逐字逐句教我默写的鸳鸯阵法,难不成就是为了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