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安抚了一大批身在各地的大小官员。”刘晏提议道。。
“理当如此。”姜杉颔首。
“陈党根深缔固,陈妃又是后宫之主,若无直接证据,不应牵连过广。”这是刘晏的第二条建议。
以述职为名从金陵赶回京城的南直隶总督金炎道:“刘大人刚刚回府的时候,我和殿下找陈妃和陈裕谈过一次。”
“她们怎么说?”刘晏问道。
“陈裕说陈家服输,愿意拥护太子为帝,并且力保江南的稳定,他已经派人向家主请示了,应该问题不大;陈妃说,只要保住齐王姓命,她也会对殿下惟命是从。”金炎道。
“如此最好,殿下答应她们了吗?”刘晏问道。
姜杉道:“孤提了两个条件,一个就是你建议的削藩!我会以乱政之名,去了吴王藩号,没有藩王相佐,陈家就不足为虑,但这件事需要陈家相助;另外一件就是我会在金陵派驻一支军队,以防北境不利之时,可据险而守。”
刘晏赞道:“大善!殿下英明!陈家可徐徐图之,朝中不可无官,那些被捕的官员还是尽快放了吧,明日殿下登基,需要百官朝贺!”
姜杉道:“已经让陈裕派人去说项了,除了那些冥顽不化之辈,天亮前就会放了,至于齐王,如果陈家答应孤的条件,我会削他为侯,放他一条活路。”
刘晏道:“殿下仁义,定可赢得官民之心。”
姜杉微笑道:“爱卿认为该如何对付全真教?”
刘晏道:“殿下,刘晏有一事不明,元宝真人为何要助诚王反叛,贺齐舟真是叛逆吗?榆关和土玉浑之胜皆有他的功劳,如果将他们归入诚王同党,这太过牵强了。”
邹锦鳞也被邀加入会议,见姜杉看向自己,便不温不火地说道:“次辅大人,邹某一直在场,贺齐舟急着赶来定是配合诚王起事,他也算是诚王的弟子。若不是姜坻殿下有所准备,及时阻止,以武备馆为首的上千名学子,也将到九州池逼宫。另有一事刘大人可能所知不详,据我们在北周中京的谍子回报,确定贺齐舟是何青山与赫连明月之子,他与陆宝根在中京应是去探望何青山的,很可能是那时受了何青山的授意,回来动摇我朝根本。”
姜杉补充道:“父皇经不起他们的蛊惑,给贺齐舟留了一条密道,我怀疑是不是还给了他什么密旨,如果密旨的内容是行废立之事,弄得天下动荡,我就要愧对姜家列祖了。”
刘晏一阵头疼,沉吟一番后说道:“我还是不相信陆宝根会叛周,全真乃先帝笃信的国教,如今先帝刚刚驾崩,如果殿下在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强攻清风观,有损仁孝之名,况且全真教众无数,若抓捕刚刚卸任不久的前教主,恐引起民心生变啊!”
邹锦鳞道:“当年杨征带回来何青山的孽种,起复后又去密会何青山,叛逆之心昭然若揭。而陆宝根正是接杨征回来之人,明里暗里都算得上是杨党领袖,那些杨党余孽一直纠结在杨征的问题上,与朝中百官为敌,如今贺齐舟潜逃,正好可以证实杨党的罪行,若我们将杨征通敌的罪证给坐实,可以让众多官员勋贵定下心来,有利殿下稳定朝纲。”
“老臣同意邹指挥的提议,杨党不清,天下不安。”金炎接口说道。
庞苑、卜杭等人纷纷附和,姜杉将目光再次投向刘晏。
见刘晏仍是犹豫不觉,胡懋劝道:“陛下走得突然,又没有为殿下留下一个安稳的局面,明安啊,无论杨征、贺齐舟的初衷是什么,若要迅速稳定朝局,清除杨党是安抚朝中勋贵和三大世家最好的办法。你知道吗?陆宝根与贺齐舟还以调查杨征之死为名,逼死了张兴初!殿下已经示意甘州和并州军中清除杨征旧党……”
“张兴初当真参加了刺杀杨征的行动?”刘晏问道。
“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先帝仁慈,念他有救命之恩,其实是过分心软了!”金炎怒道。
“既然大家都已经定了,我也无话可说。”刘晏一看这个情形,知道也不是自己一两句话能左右的,接着道:“不过,我认为全真教还是不宜妄动。”
姜杉道:“那就听爱卿的,我派人再好好和元清谈谈,只要元宝一脉让出掌教的位子,我可以放过陆道长,还能保证全真教会比以往更加兴盛。”
“殿下英明。”刘晏恭维了一句,但态度明显生硬了一些。
“明安,孤另有一事要和你商议。”
“殿下请讲。”
“如今林虎归降,北周再无后顾之忧,大军会迅速南下,燕京已是孤城一座,就算倾全国之力,也未必守得住,现在军心不稳,御林军中几位重要的将领都劝孤放弃燕京,及时撤回守军、人口和财物,日后待我朝强盛时,再图收回北境。”姜杉和声说道。
刘晏大惊,急道:“殿下,万万不可啊!不战而献城,这让天下百姓如何能够接受得了?当年陛下被北周大军困了那么久也不轻言放弃,这才使万民同心,力阻周骑南下!常峰不是怯懦之辈,只要晓以大义,他会替国戍边的!”
姜杉道:“皇叔已经写信劝常峰收兵南下了,不过我估计他未必会听,常峰乃枭雄,素有野心,独掌我大齐一半精锐,父皇一走,孤担心诚王的军令,可能召不回他。
明安啊,作为一国储君我岂会甘心割地求和?只是如今天下百姓生活贫苦,孤实在不忍心再见百姓遭兵燹之祸,若能用一城之地换得喘息之机,岂不更好?
我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幽州军中我们至少掌控了四分之一的将官,加上诚王的心腹,能调回来多少是多少,我们的军力不能再受到太大的损失,就让常峰去面对赫连清风吧……”
“但不愿回来、敢于对抗周人的军队才是大齐真正的脊梁啊!”刘晏叫道。
“明安,若逼着御林军和冀南军北上,恐军中生变啊!本来想让你去和北周谈谈的……”
“此事恕难从命!”刘晏道。
“算了,孤另外安排人吧。但撤出燕京之事,已经向常峰下令了,若他执意抗命,孤也无能为力。”姜杉道。
刘晏明白了姜杉的如意算盘,这是让北周替自己去消灭尾大不掉的常峰,心中已是极为不快:“殿下,徐铉行事乖张,臣担心小女,若没其他事情,想回内城家中再看一眼。”
第五百十四章 登基
“好,那你早去早回,孤登基后,还要倚重你这个首辅大人呢。”
“谢陛下厚爱。”刘晏匆匆告辞。燕京拱手相让北周之事,姜杉从未和自己说过,包括这次九州池之变也未事先通知自己,刘晏已经知道,自己这个“心腹”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心腹”。
“刘晏有妇人之仁,陛下得早作打算。”金炎看着刘晏走出议事厅,低声说道。
“朕心中有数。”姜杉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
……
寅时,早朝前半个时辰,张致仁回到枢密院后得姜杉单独召见,御林军西大营的事态已得到控制,十二人被杀,两百余名军官或被免或被捕,东大营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两营另有万余名官兵被调入京城控制局势。
与陈萧两家不同,张家无争储之念,和东宫的关系向来和睦,所以新任家主张致仁的堂兄,也就是张锒的父亲张致良,给他这个枢密院副使发来的第一条指令就是全力辅佐太子登基,第二条指令则是严惩害死张兴初的杨党!
姜杉与张致仁所说的也正是这两件事,以张致仁的老到,自然是应允了下来!由于许暮雪与贺齐舟的关系众所周知,而且还是姜琮死于寝宫的目击者,姜杉又着重提到了假借击打实则私纵贺齐舟的小雪,并向张致仁解释了可能存在的误会。
张致仁的回应是:小雪将被禁足于自己府中,有关不利于太子的传言将不会出现,希望太子能维护张家在陕甘的利益。
太子甚悦,挟张致仁之手一同上朝,那些刚刚被释放的陈党官员,无不羡之。可在见张致仁之前,姜杉召见的却是张锒,张锒求见只为了一件事,那就是尽快削弱张致仁,因为他才是张兴初的嫡子!而且张致仁统领的还是张家最具权势的一脉!
姜杉给的回复是一个“等”字,等朝局稳定下来,才能着手收了张致仁的兵权,才能去对付已经成为隐患的许暮雪、许轻寒等人。
……
天色未明,刘晏再次回到内城外室家中,见无事发生,稍稍心安,然后急着将刘骏之叫至书房,刘夫人有些担心,也跟了进来。
刘晏道:“今日朝会之后,太子将登基为帝,原本的对手陈氏、萧氏、徐铉、史岚等人均已归顺,现在他们会着手对付共同的敌人——杨党!骏之,杨家于国有功,父亲不忍他们遭难,你今日就回武备馆,让杨山想办法带信回去,叫杨家早作打算,能走脱几人就走脱几人!”
“父亲,武备馆还封着呢!”刘骏之急道。
“大多数被捕的陈党都放了,诚王已降,武备馆不可能一直封着,应该马上会撤围,你和杨山说的时候小心一点,别让人瞧见了。”
“好,那贺齐舟呢?太子打算怎么处置他?”刘骏之问道。
“无论贺齐舟有没有参与诚王的谋划,他已经翻不了身了,连陆元宝都保不住他!”
“元宝真人出事了?”。。
“他被扣上杨党领袖的帽子,现在被困在天都观。唉,让贺齐舟自求多福吧。我得走了,早朝的时辰快到了。”刘晏叹了一声,起身欲离去。
见刘晏快要走出书房,刘骏之忍不住问了一句:“父亲,如果贺齐舟口中所说是‘大将军’就是太子,您还会辅佐他吗?”
“哪个‘大将军’?”刘晏顿时停住了脚步。
“就是那个刺客组织‘月隐’和贩卖人口案的幕后主脑。”
“此话不可乱讲!”刘晏微怒。
“若太子还是柳晋安背后之人呢?”刘骏之又问。
“诚王已经承认是他指使柳晋安的。”刘晏道。
“父亲,孩儿只是问您,如果太子是那样的人,您会辅佐他吗?”
“不会,但又能如何?骏之,你究竟想说什么?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刘晏急道。
“是啊,太子仁义,怎会是那样的人,小孩子可别胡说八道!”刘夫人更急。
“父亲,您能不能退朝后再来一次,我们到时再说。”
“好!”
“那我待会就去武备馆,下午再聊。”
“小心点,来回路上让洪师傅陪着。”
“哦。”刘骏之点头应道,然后趁着小翠去干活的时候,又上了一次阁楼。闺阁上的贺齐舟总算能舒展一下身体了,但听到太子欲对杨家不利的消息后,再次揪心起来,若真将谋害皇帝的罪名扣到自己头上,那至少的夷三族的大罪,绝对不能让杨家坐以待毙啊!
刘骏之对贺齐舟道:“我马上去通知杨山、林川还有姜灿,让他们立即逃离京城,回家报信,可是我担心……”
贺齐舟道:“担心他们被盯上?”
“不错。”
“你先别急着走,我们想想办法,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顺利脱身。”
“嗯,还有你。我觉得父亲会帮我们,有些事可以让他帮忙。”
“好,我相信你!”
……
朝会开得比姜杉的想像还要好,堪称完美,三大家一致拥护太子立即登基。陈裕当堂为自己澄清,助诚王逼宫纯粹是受姜珪蛊惑,并自认罪责,请辞首辅之职,求新帝处以死罪,紧接着陈党又有三十余人请罪。
第一次坐上龙椅的姜杉展现出帝王般的豁达,赞陈裕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只同意了陈裕的辞呈,允其办完交接手续后从首辅任上致仕,至于其他人,大多以戴罪之身留职待看,暂时未加惩处。
接着朝堂上便响起严惩姜珪的声音,姜杉依律交三法司会审,只是末了又补了一句:本朝现处多事之秋,百废待新,朕实在不愿行酷政峻刑,故不日会颁下召书,大赦天下!
姜杉又着礼部、宗人司等部府加紧办理先皇的葬礼,并定下谥号为“武”,两日后举行隆重的国葬。
然后便是论功行赏,太子帐下均得擢升:立姜坻为太子;姜宪赐一品太子太傅衔;刘晏升任内阁首辅;张致仁升任枢密使,莫德正之前因战事不利,自请辞去枢密使,现改任兵部尚书一职;金炎回京担任内阁次辅,南直隶总督一职由胡懋接任,靳越,卜杭、庞苑等人也各自封爵,御林军各营主官均换成了姜杉心腹。
封赏刚定,便有人提议严惩锦衣卫三位指挥史,提议者为清流中人,但很快被更多的官员以需要这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