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吏部,刑部,工部,户部,兵部,礼部。
每个部门都很重要,但根据政治形态的不同,几个部门也会变得不同。
譬如说,开国年间,吏部权力最大,毕竟可以设立官员,考察官员行为等等。
随着国家稳定,户部地位就大起来了,一个王朝围绕的永远是民生大计,即便是战乱年间,户部的地位也不差,无非是战乱年间,户部必须要全力配合兵部罢了。
最后便是礼部,太平盛世,礼部就相当于国家的脸面,于内主抓儒道教育,于外主抓各国外交,再加上读书人地位越来越高,礼部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至于工部,刑部,还有兵部,就要看情况而定了,主要还是看打不打仗,打仗的话,这三个部门地位就高了很多,决策权在他们手中。
不打仗的话,就平静很多。
可从实际理论来说,工部应该是最强的部门,涉及到整个国家民生大计,包括朝廷运转,可问题是吧,封建社会工部的地位最低。
没办法啊,论地位,礼部读书人,面子有了。
论财富,户部官员,里子有了。
论权力,大大小小官员必须要听吏部安排,大权在握。
“礼部?”
听到苏文景的回答,永盛大帝有些不满意了。
礼部虽然有地位,但终究不是实权部门,他略微摇了摇头道。
“礼部有些不妥,我打算把锦年安排到刑部或者是吏部来。”
永盛大帝开口,这是他的想法。
“陛下,千万不可。”
只是苏文景立刻摇了摇头,阻止永盛大帝。
“为何?”
永盛大帝微微皱眉。
“回陛下,锦年即将封侯,普天同庆,而且锦年家世显赫,若是上来就安排刑部或者吏部,先不说会不会惹来争议。”
“即便是不会惹来争议,锦年的性子还是比较冲动,虽一心为民,可朝政之事,可不是一心为民就能解决。”
“年少时,可以意气用事,如若及冠,入朝为官,可就不能拿年少气盛来解释。”
“再者,锦年如今完成立功,应当可以考虑立言,他去礼部,可以树立威望,潜心学习的过程中,也算是熬一熬资历,磨一磨自身的棱角。”
苏文景也有打算,礼部是管天下读书人的地方,顾锦年本身就是走儒道一脉,他更希望的是,顾锦年不要太牵扯朝堂争斗。
免得被权力冲昏了头脑,要时时刻刻明白自己是读书人。
苏文景的打算,永盛大帝一眼便看穿了。
“磨练性子固然好,但放到礼部朕觉得还是委屈了锦年。”
“至于他的性格,大夏朝堂,还真需要一个莽撞之人,锦年可贵就可贵在这种勇猛向前。”
“安排吏部吧,也好管理管理天下官员。”
永盛大帝开口,要将顾锦年放在吏部。
“陛下,吏部有些不妥啊。”
“眼下西北战况一触即发,内部还是需要稳住,并不是割瘤之时。”
苏文景出声。
他知道永盛大帝想着什么,大夏官员其实存在很大问题,需要一个人去镇压,顾锦年刚好可以。
所以永盛大帝想要让顾锦年整治官场。
可苏文景极力反对,原因无他,顾锦年现在还需要树立威信。
儒道是儒道。
官场又是官场,不好好磨砺一二,会惹来一些麻烦。
“那刑部呢?”
永盛大帝出声,吏部的确不太合适,顾锦年也没有什么人脉在吏部。
“刑部也不行。”
“就礼部吧。”
“熬一熬资历,再提升下去,锦年终究才十七岁啊,陛下。”
苏文景出声,特意提了顾锦年的年龄。
“行吧。”
“礼部就礼部。”
“不过,设立什么职位?”
永盛大帝沉思一会,最终给出一个答案。
“礼部主事如何?”
苏文景考虑了一番,给出一个职位。
“主事?”
“文景先生,你是不是嫉妒锦年啊?”
“朕怎么觉得,你在针对锦年啊。”
永盛大帝这回有点没好气了,堂堂大夏侯爷,大夏世子,儒道后世圣,你给我安排个主事?
你这不是打压吗?
“陛下,先当半年主事,熟悉一下礼部。”
“半年之后,再提升员外郎,熬炼一年后,再升郎中。”
“如此甚好。”
苏文景的意思其实也不是针对顾锦年,而是怕顾锦年入了官场,把握不住自己。
毕竟当了干部,会面临很多考验的。
“不行。”
“礼部郎中。”
“直接五品开始。”
“主事?你这不是荒谬。”
“此事,朕已定,半年之后,再升为右侍郎,至于后面的事情,再说。”
永盛大帝平静出声,定下主意。
“陛下。”
苏文景还想开口,然而永盛大帝神色一变。
“朕既然定了,就不会去改。”
永盛大帝开口。
他原本想安排到吏部或者刑部,现在安排到礼部,给个主事,他开不了这个口。
郎中可以了。
五品郎中。
“是。”
苏文景也没有继续说什么了,毕竟皇帝宠溺没办法。
“陛下,稷下学宫送来邀请函,过些日子,可能要带锦年去趟稷下学宫。”
苏文景继续开口。
永盛大帝。
“稷下学宫?”
“挺不错的。”
“以锦年如今的名望,也没有人敢招惹他了,眼下锦年的确要做些事情,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对了,龙虎道宗已经派人送来书信,想要开启水陆大会,朝廷要派人去,就辛苦文景先生去一趟吧。”
“若是可以,带上锦年,水陆大会,也不是小事,说不定会有天命。”
永盛大帝开口,提到了水陆大会。
“臣明白。”
苏文景点了点头。
“那臣先行告退了。”
苏文景出声,然后就要离开。
“恩。”
永盛大帝开口,紧接着看向魏闲道。
“你们二人,送文景先生出宫。”
听到这话,苏文景有些好奇,要送自己做什么?自己又不是没腿?
只是等苏文景走出殿外没多久,永盛大帝的声音响起。
“对了,文景先生,锦年的字,朕已经想好了。”
“赐个仁吧。”
声音响起。
还不等苏文景回头,殿门便被关上了。
哈?
赐字?
好家伙,你也想占便宜?
苏文景想要转身去辩论,结果魏闲与刘言立刻架住了苏文景,满脸笑呵呵的将苏文景送走了。
大约一刻钟后,魏闲等人回来,而永盛大帝的声音也缓缓响起。
“传秦王入宫。”
他开口,神色并不是特别好看。
而此时此刻。
大夏京都,户部当中,也发生了剧烈的争吵。
“马上就要打仗,三军军饷应当及时发放,今年军费,必须要早点弄出来。”
“你们的事情,先轮到后面,要是兵部没有军饷,这不是天大的笑话?”
兵部尚书赵益阳的声音不断响起。
“你兵部已经拿走了多少银子?我吏部这些年,要过银子吗?”
“如今粮价提升,国家逐渐稳定,官员俸禄始终不涨,要是再这样下去,就要出大事,再者,现在不是要议和吗?如若议和,还需要这么多银子做什么?”
“总而言之,今年税款一到,必须要先给吏部。”
胡庸的声音响起,也是寸步不让。
“胡尚书所言极是,不过刑部的银子也不能少,这些年来,围剿土匪,外加上各种跨省办案,刑部差费根本所剩无几,甚至大多数是自己贴银。”
“提升官员俸禄是好,而刑部也要批银子下来了,陛下有意整治国家治安,如若施行下去,少于一千五百万两白银,决然不行。”
刑部尚书也跟着开口。
“既然你们都开口了,那老夫也要开口,礼部的银两也不能少,大夏王朝近些年来,礼部所需要花费的银子太多了,尤其是各国来访,书院补贴等等。”
“这也不能少。”
杨开出声。
也索要银子。
“没有没有。”
“你们想什么呢?现在各地多多少少有问题,再加上战争之事,哪里有银子给你们。”
“今年说什么都不批银子。”
“再说了,陛下为太后修建天乐园已经完工,剩下的尾款也要支付,还有银子给你们?”
“别在这里罗里吧嗦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要么你们说服陛下,要么就别在这里扯。”
“不过老夫事先说好,你们说服了陛下也没用,我不可能给银子出去的,除非彻底议和,还有待商议。”
户部尚书何言也不啰嗦,反正就是一句话,没有就是没有。
这银子要是给了,那就彻底麻烦。
而且这帮人要的价格也贼狠。
开口闭口就是千万两白银。
谁给啊?
很快,骂战开始,整个户部大堂,吵的不可开交。
唯独只有一个人安安静静。
工部尚书,王启新。
他倒不是不想说话,只是大家都无视自己。
到最后,杨开怒了,拂袖而去。
“王尚书,走,跟我一同去找太子,老夫就不信了,这天下还有不给礼部拨款的事情?”
杨开乃是大儒,涵养极高,但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气的不行。
何言就是一点面子也不给,一两银子都不拿出来,反倒是把银子花在一些根本不需要花的地方。
什么永盛大典。
什么建立宫殿。
说白了不就是讨皇帝喜欢吗?就这还户部尚书?
杨开走了,带着王启新离开。
王启新也不想待在这里,反正捞不到好处,不如离开。
而户部当中,依旧在争吵。
大约半个时辰后。
两人见到了太子。
此时此刻,太子正优哉游哉的吃着贡品葡萄,看到两位尚书过来,太子也是客气的笑了笑。
一入太子府,杨开便止不住抨击户部尚书何言。
说了一刻多钟,最终太子弄明白了什么意思。
找户部要银子不给。
“杨大人,消消气。”
“求人不如求己。”
“何大人其实也有难处,又是要修永盛大典,兵部又要打仗,国内还要赈灾,没银子很正常。”
“来,吃点葡萄消消气。”
太子笑呵呵道。
“太子殿下。”
“您这话什么意思。”
“那难不成礼部就不要银子了?这皇宫里里外外,外加上各国外交,那个地方不要银子?”
“太子殿下,您不能因为没了监国之责,就变得懒惰起来啊。”
杨开有些气愤,他最大的依靠,不就是太子殿下,可没想到太子今天居然说出这话来。
“这与监国不监国有什么关系啊?”
“杨大人,先消消气。”
“不就是银子嘛。”
李高开口,安抚对方的情绪。
“太子殿下何意?”
“您有银子?”
听到这话,杨开来了精神。
“银子我没有,不过我有办法能让你赚到银子。”
李高笑了笑,显得十分神秘。
“买官卖官之事,臣绝对不会做。”
礼部尚书皱了皱眉,提前说好这个。
“谁让你买官卖官啊。”
“我兄弟,锦年有没有找过你?”
李高开口,看向礼部尚书。
“锦年?”
“世子殿下?”
“您是说,做生意?”
杨开皱眉,不过很快想到了什么事情。
“恩。”
李高开口,望着杨开道。
“这生意,一本万利,杨大人,这也是我与你说真心话,如若不出意外的话,投两万两黄金进去,每月至少一万两黄金的收益,甚至更高。”
“不过这事,你不要跟其他人说。”
李高出声,随后看了一眼王启新,继续道。
“王大人,想来工部也缺银子吧,你们联手,各自支出两万两黄金入筹进去。”
“以后也就不缺银子了。”
李高开口,信誓旦旦道。
“两万两黄金入筹,每月至少一万两黄金?”
这回论到杨开激动了。
一万两黄金就是十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两个月回本,然后每个月分十万两白银走。
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万两,虽然的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