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匈奴臣子连忙开口,认为现在加派兵马,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
“闭上你的嘴。”
匈奴王深吸一口气,他怒视后者。
现在他根本就不想听到火石二字。
听到就烦。
只不过,他说的一点没错,现在加派兵马,一但出了问题,那就真的完蛋了。
匈奴王心在滴血。
二十五万大军。
说了没就没了。
就算是二十五万头猪摆在大夏将士面前,也要杀一个时辰吧?
而且他心里也清楚,即便是紧急调动,只怕也来不及。
“陈松先生。”
“眼下只能期望大金王朝与扶罗王朝出面议和了。”
“匈奴国,无法继续宣战。”
最终,匈奴王憋着一口气出声。
加派兵马,只是一时气话,认真想想,他也害怕顾锦年又来一趟火石轰炸。
这要是再炸一轮。
那就不是十二城的问题了,而是匈奴国能不能守住?
人家三十万大军还没有动啊。
真打起来,配合火石轰炸,杀到王庭只需要三天时间。
到时候即便是扶罗使臣和大金使臣出面强行调和都没用,匈奴王庭被破灭,两大王朝强制性干预,也要赔偿无数金银财宝,才能议和。
现在守住匈奴国土,还有议和的资本。
当然,也只是有议和的资本。
具体是怎么一个议和,只能看大夏是怎么想的了。
“请王上放心,我等立刻修书,火急送往皇都。”
陈松二人也不啰嗦,即便是匈奴王不说,他们也要去做。
而与此同时。
落龙原上。
大夏将士们也彻底无言。
二十五万大军就这么被全部覆灭,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冲击感。
听闻过不战而胜,但没听闻过这种不战而胜啊。
“国公,是否冲锋?”
有偏将回过神来,望着镇国公如此问道。
眼下二十五万大军都没了。
可以选择冲锋,占领边境十二城。
“不。”
然而,镇国公摇了摇头,直接拒绝冲锋。
“匈奴国虽元气大伤,不过十二城内还是有守军,即便能拿下,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眼下该恐慌的是匈奴国。”
“让将士们收拾战场,将完整的战甲带走,还有匈奴战马,全部收缴上来,接下来就等他们主动上门送回十二城。”
镇国公瞬间洞悉一切,如此战局之下,匈奴国覆灭二十五万大军,绝对是元气大伤。
大夏王朝没必要继续开战了。
因为已经赢了。
首战赢了。
而且是全胜。
不,不是全胜,是狂胜啊。
十二城,已经是囊中之物,何必急着抢占下来?
就先让匈奴人继续占据着。
倘若匈奴国不议和,那就打,再加派三十万大军,配合边境五十万大军,一共八十万大军。
横推十二城,实在不行,出动自己的孙儿,再来一轮火石轰炸。
大不了十二城不要了。
直捣黄龙。
马踏王庭。
匈奴国的兵力到底有多少,镇国公的确不清楚,但大致还是算的出来。
二十万铁骑到顶了,现在死了十万,还剩下十万。
其他兵种加起来算你六七十万,全民皆兵归全民皆兵,可散兵比得过正规军?
这六七十万大军,镇守东南西北四方,这就要分化很多出去。
四面围攻,还怕你不哭?
至于大金王朝和扶罗王朝援助?行啊,四条路都被大夏将士包围,你有本事就送啊,送多少都是大夏的。
而且敢光明正大支持匈奴国,那就是撕破脸,既然撕破脸,都统统拉下水。
想要全面开战是吧?
大夏完全可以奉陪到底,看看谁亏?
大金王朝可是一直想要成为东荒第一王朝,想要成为第二个中洲王朝,一直在养精蓄锐,可舍不得牺牲将士。
毕竟大夏要是全面开战,中洲王朝乐意援助,反正东荒越乱越好,对中洲有利。
所有人都倒霉。
大夏王朝倒霉,大金王朝更倒霉,扶罗王朝就更别说了,真打起来,扶罗王朝还不是依靠大金王朝?
所以,镇国公可以料定,大金王朝会帮助匈奴国,但不会帮太多,牵扯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只怕会毫不犹豫出卖匈奴国。
所以,他不急着立刻收回十二城。
他要不牺牲一兵一卒拿下边境十二城,而且还要匈奴国赔款议和。
“遵令。”
偏将不废话,带着大队人马离开,奔赴战场,开始捡战利品。
而这消息,也已经在第一时间,送往京都了。
这天大的喜讯,镇国公可没有忘记给京都报喜。
“锦年。”
“这回你功劳无量。”
“你真给爷爷一个惊喜啊。”
“锦年,你这趟先别走,倘若匈奴王冥顽不灵,再写一首诗,一举拿下十二城。”
老爷子望着顾锦年,眼神当中有说不出的兴奋。
这辈子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
可这种事情,当真是头一次见。
甚至他已经开始期待,马踏王庭的事情了。
“爷爷。”
“这火石不一定是孙儿弄出来的。”
“您千万别太迷信啊。”
听到老爷子所言,顾锦年还是得认真解释一番,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这火石到底是不是自己折腾出来的。
万一不是,对后面的战局不利。
万一是,那还好说。
“管他是不是。”
“先承认再说。”
“这天大的功劳,你先捞着,明白吗?”
顾老爷子武道传音,极其认真。
“明白了。”
顾锦年点了点头。
也的确,没有人能证明这火石是自己带来的,但更没有人能证明这火石不是自己带来的啊?
既然如此,那这功劳不要白不要。
不过,莫名之间,顾锦年似乎明白了自己六叔为什么这么喜欢蹭功劳了。
敢情都是老爷子教的啊。
而与此同时。
一艘龙舟,以最快速度,朝着大夏京都赶去。
灵晶几乎不要钱一般的丢进龙舟内。
只为了将战报第一时间传入宫中。
这已经不是捷报这么简单了,而是天大的喜事啊。
此时。
大夏京都。
边境宣战的事情,早已经传遍整个京都,眼下不止是京都,整个大夏百姓都在议论这次战况。
实话实说,不是不看好大夏将士,而是两者实力的确有一定悬殊。
五十万大军固然骁勇善战,可听到匈奴国首战派出十万铁骑后,使得大夏百姓心头蒙上一层乌云。
而皇宫内。
也是一片紧张。
大殿当中。
永盛大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沉默不语。
百官们都有些没心思汇报国家大事,所有人其实都在等待战局。
就连太子,秦王,魏王都破天荒上朝了。
虽然都知晓,这场战局至少要等到明日才有消息,但众人还是到齐。
期待着一个好结果。
朝政汇报完毕后,众人很沉默,永盛大帝也没有说退朝二字。
众人就在大殿内静静等待着。
龙椅上。
永盛大帝面色平静,可任凭谁都看的出来,他神色沉重。
端坐龙椅。
永盛大帝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关于宁王和祁林王的事情。
他已经秘密遣派大军前往西北境。
倘若战况不利。
宁王与祁林王第一时间就要奔赴战场,而且他预料到这两个王爷,会出工不出力。
所以如若双王敢这样做,他就立刻授权给镇国公,接管秘密调遣的五十万大军,一举将祁林王与宁王镇压。
再去与匈奴国议和。
是的。
这就是他的计划。
看似是与匈奴国宣战,其实是为了解决内部最大的危机之一。
借助这次机会,铲除两个王爷,若是成功,即便是匈奴国索要财物,也可以答应议和。
也不算白白做事。
当然,若是小胜,那固然更好,打出士气,打出骨气,再与匈奴国谈一谈议和之事。
对外战争,就是决定未来议和的谈资,有优势,可以索要更多好处,没有优势,则解决内部矛盾。
至于同时出现内乱外敌的情况,他有解决办法。
他有底牌。
一张谁也想不到的底牌。
只是不到关键时刻,他不会动用这张底牌。
如若当真发生内患外敌的情况,他便会动用这张底牌,彻底解决一切矛盾。
虽然自己也会付出代价,可最终的结果,是好的就行。
酉时三刻。
太阳即将下山。
群臣站在大殿内,没有半分动弹,也没有一个人喊累。
所有人心情都很紧张。
尤其是兵部尚书赵益阳。
两国交战。
是赢是输,的确扣人心弦。
只是,就在这一刻。
龙舟出现在皇宫之外,很快一名将士从龙舟跑下来,拿出军令吼道。
“边境战报!”
“十万火急!”
“让!”
他大吼开口,直接骑上一匹快马,越过宫中禁卫。
十万火急的加急情报,绝对不能阻拦,这是宫中规矩,而且允许宫内骑马,节省时间。
很快,战马奔腾,在皇宫内如同低空飞行一般,仅仅只是十个呼吸,便来到了皇宫大殿之外。
“陛下!”
“边境战报!”
“十万火急!”
随着声音响起。
大殿内,所有人齐齐回过神来。
百官群臣一个个提心吊胆了。
哪怕是永盛大帝都不由站起身来。
因为现在才酉时啊。
酉时是什么概念?
龙舟最快速度,不在乎灵晶成本的情况下,也要一个半时辰才能赶往京都。
而开战时间是午时。
也就是说,开战半个时辰后,就送来了十万火急的军机情报。
其结果无非是三个。
其一,两军没有开战,但若没有开战,不需要如此紧急。
其二,匈奴十万铁骑,大夏溃败,直接鸣金收兵,这个可能性很大。
其三,发生内乱,宁王与祁林王联手从后方军营袭击,意图造反。
这也有一定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不然,按理说军机情报,至少要等到明日寅时左右送到。
加快了五个时辰,一定发生了特殊情况。
此时此刻,永盛大帝非常希望是第一种可能,双方没有开战,这样的结果,他能接受。
不然第二个或者第三个,他都无法接受。
不止是他,文武百官,太子,秦王,魏王也一个个屏住呼吸,等待着一种审判。
“快报。”
永盛大帝开口。
语气情不自禁加急了一些。
很快。
负责送信的将士直接冲入大殿内,连高呼万岁都没有。
拿着手中的情报,深吸一口气道。
“陛下。”
“边境首战大捷。”
“世子顾锦年,阵前作诗,诗成千古,引发天地异象,聚天外火石四颗。”
“歼敌二十五万,匈奴国无一人幸免。”
将士开口,用最洪亮的声音道出边境发生何事。
可当他话音落下。
刹那间。
大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安静。
文武百官愣在原地。
赵益阳更是呆若木鸡。
太子,秦王,魏王则是傻愣愣的看着对方。
哪怕是永盛大帝,一时之间,也傻住了。
此时。
大殿内。
落针可闻。
安静到除了这将士急促的呼吸声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声音了。
“荒诞。”
“这简直是荒诞。”
“你在假传情报。”
过了半响,一道声音响起,是赵益阳的声音,他望着对方,大声怒吼。
天外火石?
砸死二十五万大军?
全军覆灭?
我军一个没事?
你他娘的在骗鬼?
把满朝文武当傻子了?
随着赵益阳的声音响起,文武百官彻底回过神来,永盛大帝也回过神来了。
这一刻,一双双眼睛死死盯着这名将士。
而后者则激动的跪在地上,拿出镇国公的令箭道。
“陛下!”
“尚书大人。”
“末将绝没有说一字假话,这是国公之令,末将奉国公之令前来汇报战况。”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