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夏文圣-第3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眉头紧皱,莫名有些压力。

    “杀了就杀了,这种人死了活该,朕知道他犯了什么错,即便是落到朕手中,朕也不会放过他,无非朕会换一种手段罢了。”

    对于顾锦年所作所为,永盛大帝到不觉得什么,杀了就杀了,能有什么办法?

    终究是自己的外甥,外加上李冷秋已经死了,顾锦年还活着,即便永盛大帝不想李冷秋死,也不会去得罪顾锦年。

    当然,他这句话还藏着其他意思,最后半句话才是重点。

    顾锦年听得出来,故而出声道。

    “陛下,李冷秋不仅仅杀废墟村百姓,而且牵扯杀民充匪之事。”

    “李冷秋死之前告知臣,射阳侯为主犯,至于白鹭府之事,牵扯到佛门与匈奴国,臣虽然不知道白鹭府之事,到底隐藏着什么阴谋,只不过还请陛下彻查到底。”

    顾锦年开口,将这个重要讯息告知了永盛大帝。

    “杀民充匪,射阳侯是主犯?”

    这回永盛大帝淡定不了了,李冷秋杀民充匪,他不在乎,不是说真不在乎百姓,而是李冷秋这种纨绔子弟,滥杀无辜很正常,杀了以后顺便拿去抵银子。

    只能说李冷秋这人胆大包天。

    如今也罪有应得。

    可如果这件事情,涉及到大夏一位侯爷那就不是小事了。

    一位侯爷也参与进来,就意味着不止他一个人,牵扯很多势力,换句话来说,死的就不是几百名百姓,很有可能是数千百姓,甚至更多。

    “射阳侯?”

    永盛大帝反反复复咀嚼着个名字,他心中思索着一些事情。

    过了一会。

    永盛大帝眼神当中流露出精芒,一瞬间仿佛想到了,其目光不由落在顾锦年身上。

    很显然,永盛大帝的猜想与顾锦年一般,猜到了是谁在朝堂当中搞事。

    “该死。”

    “当真是,天大的胆子。”

    半响后,永盛大帝想的更加仔细,他知道的信息比顾锦年更多,所以前因后果,在他面前瞬间浮现,并且他还猜想到了许多事情。

    养心殿内。

    顾锦年表现的很平静。

    等永盛大帝猜想完后,顾锦年这才开口出声。

    “陛下。”

    “如今西北之境,百姓受苦,自落龙原一战后,匈奴国短暂时间内,是无法对我大夏王朝产生威胁,陛下可以出手了,将此事彻查清楚,也可掌控西北二境。”

    顾锦年出声,这声音略带诱惑。

    的确。

    如今大夏王朝的外患,已经被顾锦年解决了。

    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忧。

    百姓生计这个东西,先放在一旁,权力斗争才是核心,想要让王朝欣欣向上,就必须要完成中央集权,一但大权在手,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

    圣旨之下,谁敢不从?

    而内部最大的忧虑是什么?不就是西北二境的问题,宁王和祁林王,虎视眈眈,祁林王还好说一点,只是跟宁王关系好,但没有造反的痕迹。

    可宁王之心,路人皆知。

    只不过,宁王毕竟是最大的从龙之臣,而且本身底蕴就强,真要跟宁王厮杀,说实话内部必然乱成一团。

    内部乱其实不怕什么,怕就怕内乱的时候,外患就出现了。

    所以,大夏王朝对宁王的政策很简单。

    熬。

    活活把宁王熬死。

    造反也不是想造反就造反的,毕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少一样都会失败。

    除非宁王奔着我当不当皇帝无所谓,就是要恶心一把你永盛,不然的话,宁王想要造反,必须要养精蓄锐,发动舆论,找准时机出手。

    否则,就别想了。

    所以,杀李冷秋不是一件好事。

    给了宁王一个造反机会。

    现在这个杀民充匪,的的确确是一个千载之机,如果抓住这点,将所有罪证拿出来,公之于众,宁王必然失去民心。

    一但坐实罪名,到时候就算宁王想造反也难。

    所以对永盛大帝来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不过永盛大帝还是叹了口气。

    “锦年,西北的事情,没有想象中这般简单。”

    “即便是朕彻查到底,查出这件事情跟宁王有关系,又能如何?无非是逼他直接造反。”

    “他大可对外宣称,是朕想要杀他,所以随便找了个理由。”

    永盛大帝出声,他是很心动,但他更加明白的是,到了宁王这个级别,你给他定罪或者不定罪都没有任何作用。

    百姓们到底信不信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证据又是一个问题。

    没造过反的人可能不理解,但对于造反过的人来说,永盛大帝可是清楚的很。

    只要舆论不是一面倒的,就可以造反。

    一面倒才是真正的可怕,利用人的同情心就足够了。

    毕竟造反这种事情,说句不好听的话,老百姓是不希望发生,但发生了又有什么能力去阻止?

    只能希望快点打完,不管谁赢,安顿下来就好。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朝廷思来想去,最终的决定就是熬。

    熬死宁王。

    “臣明白。”

    “不过,只要陛下彻查此事,臣有办法彻底解决藩王之乱。”

    顾锦年淡淡出声,眼神当中充满着笃定。

    “彻底解决藩王之乱?”

    “锦年?你在说什么?”

    “这可不兴胡说。”

    这回,永盛大帝坐不住了。

    本以为顾锦年是因为宁王的事情,从而产生愤怒,却没想到顾锦年居然说能彻底解决藩王之乱?

    藩王之乱,可是大夏王朝最大的麻烦,如果可以解决的话,后世都可效仿,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永盛大帝望着顾锦年,眼睛都直了。

    “陛下。”

    “臣有一计,名为推恩令。”

    顾锦年出声。

    他道出自己的想法。

    藩王之乱,无非就是封地集权,成为土皇帝,类似于诸侯国。

    大夏太祖当下分封国土,让后代子孙镇守,无非就想着自家人管好自己事。

    有私心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错就错在,自己人身上。

    对于儒道来说,只要皇帝不是外人,无非是大儿子上位或者小儿子上位,碰到忠良之臣,宁死不屈,可大部分官员或者读书人,怎可能有这样的风骨?

    顾锦年都不一定有这样的风骨。

    而对于太祖来说,他肯定是考虑过藩王的祸乱,但太祖也是人,说到底即便真发生了他不愿意看到的画面,可王朝还是他们李家的啊。

    既然是李家的,又能说什么?

    退一步说,能被自家人造反,那也证明这个皇帝没用,与其落在外人手中,还不如肥水不流外人田。

    顾锦年完全有理由相信,太祖当年就是这个想法。

    当然也设置了诸多限制,什么藩王不能随便入京,入京就是谋逆大罪。

    可这些东西都没用,在真正造反者面前,总能找到一些文字漏洞。

    只是推恩令不一样。

    推恩令,可以有效解决藩王之乱。

    “推恩令?”

    “快细细说来。”

    永盛大帝完全就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他望着顾锦年,期待着这个推恩令。

    “陛下。”

    “此计极其简单。”

    “只需要陛下发布一道圣旨,从今往后,废除藩王长幼之分,长子继承五成家产,包括爵位,而次子继承其余五成家产,外加上也可封爵。”

    “扶持幼子与庶出,认可对方,不出二十年,大夏境内再无独权之王。”

    “只不过,此计想要彻底平下藩王之乱,陛下必须要做三件事情。”

    顾锦年出声,道出推恩令的内容。

    推恩令乃是千古第一阳谋,内容也十分简单,甚至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计谋歹毒在何处。

    封建社会之中,一般都是传长不传幼,宁王死后,宁王的儿子,也就是李冷秋可继承宁王王称,所有的兵马全部由李冷秋掌控。

    至于李冷心,就什么都没了,至少朝廷不会给任何加封,但家庭关系好,李冷秋也会给予一些赏赐,相当于分一小部分家产给对方。

    这还算是家庭和睦。

    要是家庭不和睦,基本上就是养着你,或者让你去打点一下生意就差不多了。

    让你这辈子荣华富贵已经算是很对得起你。

    碰到一些狠茬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该杀的杀,该囚禁的囚禁,该送出去联姻的联姻,一点都不含糊。

    你没有任何权力说话。

    自然而然,除长子之外,其余权贵的后代,一个个都不满,但不满又能如何?

    只能低头装死。

    可若是朝廷下达一道圣旨,那就由不得这些藩王怎么想了。

    除了宁王这种,其他藩王权贵,谁不生个十几个儿子?有些能力强的王侯,生上百个后人都不足为奇。

    朝廷下达圣旨,算是给他们撑腰,等老头子一死,就可以名正言顺争夺家产了。

    包括他们的娘亲,也会竭尽全力去争夺家产,你要是不给?那我就进京告状。

    朝廷来收拾你。

    什么?你们这些长子都不服?联合起来想要造反?

    没问题,造反成本多大?你手下将士愿意带着全家老小陪你一起造反吗?

    成功了还好说,没成功你全家都要死光啊。

    这个时候,二公子三公子四公子,二夫人,三夫人,四夫人纷纷出面,来到这些本就内心摇摆不定的将士面前说上一句。

    你何必造反呢?要不这样,你直接把大公子抓走,咱们一起合伙,让你往上走一走?

    一听这话,有几个人能顶住?

    就算这个属下忠心耿耿,那行,直接去找副将军。

    兄弟,想转正不?

    一句话的事情。

    一切都是利益,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皇帝不给下面人好处,照样被反。

    如果群臣没有权力,皇帝独揽大权,什么事情亲力亲为,眼中容不得一丁点沙子,认真搞三年,搁普通世界,不是暴毙就是溺亡。

    放这个世界,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

    扪心自问,整个大夏王朝所有权贵阶级,有几个没享受权贵福利?

    把大家的底掀开,有几个鞋子上没有泥巴?

    顾家都不可能干干净净,圣人世家都做不到。

    这是天理。

    永盛大帝是瞬间明白了这个推恩令意味着什么。

    让这些权贵内斗起来,而且还是父子,妻妾之间的斗争。

    这些王爷,侯爷,在外人看来,都是一等一的存在,高高在上,可在家庭内部,还不一样是人?

    小妾吹点枕头风,人就麻了。

    外加上长子固然重要,但其他儿子就不是儿子?指不定有些长子还不如其他儿子。

    这是攻心之计。

    这是阳谋。

    无解的阳谋啊。

    永盛大帝实在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激动,他已经能想象到,这计谋若是施行下去,各地王侯会是什么表情。

    只不过,永盛大帝很好奇,顾锦年说的三件事情。

    “你说。”

    “朕听。”

    永盛大帝强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询问着顾锦年所言。

    “陛下。”

    “推恩令能否真正施行下去,完全取决陛下什么时候下达圣旨。”

    “但施行和有没有效最为重要。”

    “一但圣旨传递出去,只怕会激起这些藩王反感,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机会,被他们拿来抨击,到时候逼迫朝廷,要么废除,要么他们就造反,这一点陛下必须要思考清楚。”

    顾锦年道出其一。

    “这个朕明白。”

    “这推恩令,既可平定藩王之乱,但也有可能引发藩王之乱。”

    “所以,推恩令之前,朕必须要杀鸡儆猴。”

    永盛大帝出声,他明白顾锦年的意思。

    这道圣旨,明眼人都知道是什么,必然会引起藩王反逆之心,很有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带偏。

    毕竟今日是推恩令,明日很有可能就是削藩令了。

    “朕想到了。”

    “杀民充匪,敲打西北二境,把这件事情公布于天下,在关键时刻,留有余地,不压迫的太紧,再将推恩令拿出。”

    永盛大帝只是稍稍一想,便想到了关键点。

    推恩令拿出去,必然会引起藩王争议。

    但在推恩令拿出去之前,渲染这杀民充匪之事,处死一切主犯,为民伸冤,并且将矛头指向各地藩王。

    不管有没有参与,都要让他们人人自危。

    关键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