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夏文圣-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想了想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孔圣是礼道,学问是个轮回,几百几千年,也一定会产生这种思想。

    存天理而灭人欲,讲起来特别特别复杂,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处处学圣人,把立德放在第一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习圣人。

    这个思想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可架不住有人乱来,最常见的就是,要求你必须学习圣人,但自己也没做到,可这并不妨碍喷你。

    这种还好,只是抨击抨击你,找找茬,损害你名声。

    最可怕的是,你处处学习圣人,就变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失去了本心。

    不过这种学派人数最多,顾锦年大概也能理解。

    原因无他,毕竟出门在外,不管做什么来上一句,我这是在效彷圣人,先天不败啊。

    很有可能圣人都没有这样做过,毕竟五位圣人,生平做了那些事情,谁知道?

    再说了,不管圣人做了没做,当我需要圣人做了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么这个圣人就必须做过。

    跟那句经典名言很像,我有一朋友。

    “第三呢?”

    顾锦年询问道,他对朱学并没有太大兴趣,自己就是自己,为何要效彷圣人?

    “第三则是明学,是根据第二位圣人的学问衍生而出,要求读书人明智礼道,这个你就别想了,明学对你有些意见,他们不喜欢争,而是喜欢顺从天意,讲究礼道,主要核心便是养身为主。”

    苏文景如此说道。

    明学顾锦年不是很了解,但听闻过。

    就是礼道。

    杨开就是半个明学的学子。

    “先生,这明学早些年好像是主流吧?”

    顾锦年记起来了一些。

    “恩,两千年前是主流,而且天下读书人都推崇明学,后来兵家出来以后,明学就落魄了。”

    苏文景点了点头。

    而顾锦年也恍然大悟了,那跟自己想的一样。

    明学两千年前的确是天下主流,明智讲理,大国之间也要讲道理,以礼为主。

    那个时候打起仗来,两国来使都必须要在战场上互相谦让一二,然后大家按照流程来打仗,如果对方损失比较惨重,鸣金收兵的话,就必须要停手。

    甚至还要送一些物资过去,免得对方出问题。

    后来兵家出来了,打起仗来愣是一点规矩都不讲,什么乘胜追击,兵不厌诈,偷袭,火攻,围城,反正为了赢什么手段都用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推崇明学的国家都灭亡了,久而久之各国君王一看。

    这学问害死人啊,大家都讲道理还好说,碰到一个不讲道理的没法玩。

    而且你也没办法啊,你联合大家一起谴责他,然后他很难受,为了不然大家谴责自己,索性就把大家一起灭了,这样就不会有人说自己了。

    故而,明学瞬间败落,不过随着盛世到来,明学又回到了主流,当然这一次是改良版的明学,读书人之间的礼道,尊师重道。

    天地君亲师,就是明学的核心,完美符合政治需求,所以明学又被抬起来了,当然兵家照样无视,只不过需要的时候会拿出来,不需要的时候,谁都不搭理。

    “第四呢?”

    顾锦年继续问道。

    “第四就是以最后一位圣人的儒学为主体,名为国学,入仕为官,造福百姓。”

    苏文景给予解释。

    这个顾锦年懂。

    目前各大王朝的主流就是这个,一个人即便学问再高,可终究是能力有限,这个能力主要还是取决于身份地位的原因。

    读书人当夫子,即便是教一百个学生,三年一课,穷尽一生算六十年也不过是两千学子。

    而这两千学子,大部分也只能止步于识字这个阶段。

    能真正懂道理的最多两百人,而能成为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踏入儒道境界的可能就二三十人,然后这二三十人,能真正牺牲自我,去传道受业解惑的能有几个?

    所以如若入仕,为朝廷解决难题,一来自己当了官,也算是有所成就,光宗耀祖,二来身份越高,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想法,就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这样才是真正的造福苍生。

    国学排第四,其实也算是合情合理。

    第一是孔圣之学,天地第一位圣人的学问,儒道的一切都是根据孔圣而来,自然而然后世变化再如何也比不过孔圣之学,即便是真超越了,读书人也要讲究礼让谦虚。

    朱学和明学都是精神上的一种学问,国学终究还是带着利益成分在里面,所以排第四合理一点,也算是一种平衡。

    但顾锦年心里清楚的很,国学必然是排名第一,因为十个读书人有九个都想要当官,这是人性。

    “先生,除了这四个,还有其他的吗?”

    顾锦年好奇问道。

    “有,只不过其他的学派,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说前些年出来的纵横学,阴阳学,五花八门,但都没有被稷下学宫认可。”

    “锦年,按老夫的想法,你入国学要好一些,你的性子,不适合加入朱学,你自己无法约束自己,明学对你已经有些意见,没必要自找麻烦。”

    “国学的话刚刚好,你本身便是大夏权贵,入国学合情合理。”

    “当然具体是什么,看你自己吧。”

    苏文景给予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好好想想吧。”

    顾锦年点了点头,显得有些若有所思。

    孔圣之学,相当于是一个启蒙,而且孔家人一直把持着,主修孔圣之学,等同于要入孔家,顾锦年不想去。

    朱学的话,存天理而灭人欲,这玩意更不适合自己啊,只适合那种天生品德高的人,而且自控能力极强,这种人很恐怖,他认为不该做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去做。

    比如说吃东西,说不能浪费就一点都不能浪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佛门苦行僧还要狠。

    明学就更别说了,君子之道,如若不懂变通,那就是被人欺负的命,虽然也能彰显出自己品德高尚,可问题受委屈的是自己啊。

    国学嘛。。。。。。。加入进去,就莫名掺杂不少事情,政治这玩意,顾锦年其实不太想碰。

    他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余光散发一下,改善改善国家,能帮就帮,剩下的让王朝自己来处理,自己该休息的时候也要休息,奔着退休去干活的。

    但苏文景说的一点都没错,现在国学的确最适合自己。

    除非自己不进任何学派,那这样的话,又不太好。

    “得好好考虑考虑了。”

    顾锦年心中喃喃自语一声,这些他都不是很满意。

    非要说最满意的,其实是‘心学’,没穿越之前,顾锦年读过心学,当时没有太理解意思,可随着来到这个世界这么长时间,遇到了这么多事情。

    顾锦年愈发对心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奈何事情太多了,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让自己好好去感悟。

    既然现在要面临学派选择,顾锦年打算未来一段时间,好好学习学习,同时也算是静下心来,感悟这个世界的儒道。

    顾锦年是觉得自己这段时间太过于急躁了。

    应当读书,好好明悟一二,也要好好反省反省。

    “恩。”

    “好生回去休息吧。”

    苏文景点了点头。

    如此顾锦年告退,他一个人回到了住处。

    科举结束后,大夏书院冷清了许多,九成的学生都回去了,类似于王富贵他们也回家了一趟。

    其余人或多或少也离开了书院,除了一些大儒和夫子之外,书院内没有其他读书人。

    《青葫剑仙》

    虽有些孤独,不过也算是清净。

    如此。

    一连半个月过去了。

    这半个月的时间,顾锦年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写国策,晚上就是在悟道,关于心学。

    不得不说的是,回头去了解守仁先生的心学,顾锦年愈发有无数感想。

    这个心学太符合顾锦年的三观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

    光是这一句话,就可以让人穷其一生去研究了。

    什么是知?

    什么是一?

    如何实践?又如何去践行?

    这些都很深奥。

    顾锦年也只能从四句教中慢慢领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若没有这四句话,顾锦年很难去理解。

    但心学这东西顾锦年曾经也有所研究,心学最早其实源自于亚圣孟子,而守仁先生将心学给予一个完善补充。

    儒学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半个月来顾锦年有时极其迷茫。

    甚至好几天睡觉做梦都在思考心学。

    以致于念头难以达通。

    但有时候吧又感觉抓住了什么,却转瞬而逝。

    这种感觉很痛苦,让顾锦年不得不强行扭转思维,将精力放在国策上面。

    原因无他。

    如果一直去研究心学,自己一定会出事。

    阅历不行,强行去理解,容易钻牛角尖。

    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是对的还是错的,今天你认为是这个意思,可到了明日你又会觉得是另外一个意思,反反复复这么一折腾,就容易出大问题。

    这回顾锦年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一些老儒常常会因为一本书去研究个几十年了。

    “学术之说,当真是恐怖,我还是要多增加一点阅历,才能去理解,以现在的认知,强行去理解圣人之意,只怕会出大问题。”

    窗下,顾锦年苦笑不已,说实话前些日子他还想过,自己花费点时间,将心学好好理解一二。

    指不定去了稷下学宫,自己把心学开创出来,然后念一句知行合一,绽放异象,争夺天命印记。

    现在想想自己还是太年轻了,很多事情看似明白了,其实还是懂那么一点点。

    唯独经历过一些曲折,才能成长。

    故此,顾锦年全心全意投入在国策上面。

    大夏王朝依旧是自己的大本营,说句实话,一开始的确有些担心,怕自己太优秀老舅会嫉妒自己,后来吧顾锦年也逐渐明白了几个道理。

    这里是仙武世界,寻常的个人实力肯定比不过王朝力量,但当个人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死就不是王朝可以抉择的了。

    就好比自己,若是自己再往前一步,说句难听点的话,哪怕是后世之君想要杀自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加上后世之君为什么会杀自己?纯粹觉得王朝鼎盛了,杀两个功臣增加点难度?

    逻辑就不符合。

    所以大夏王朝是自己的大本营,文景先生前段时间说了那么多,让自己早点加入学派,其实就是让自己找个靠山。

    可这段时间思前想后,顾锦年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夏王朝也是自己的靠山啊。

    而且是最强靠山。

    自己走的是儒道,走的是个人至上,又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再加上也是皇室,真要做点什么,朝廷有什么理由阻止自己?

    而且儒道也是为民而生,古今往来只要不是昏君,其实想要的东西不就是国泰民安,碰到几个好战分子,那就是开疆扩土。

    跟自己没有任何矛盾啊。

    所以让大夏王朝鼎盛起来,不仅仅是望舅成龙,更主要的还是为天下苍生。

    让百姓过的好点,也算是没白来一趟,每个人总要做点事情,无非是做的多或者少。

    当然也主要是这个世界比较枯燥,也算是给自己找点事做。

    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统计还有一些数据汇总,顾锦年发现大夏王朝的的确确存在很多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比自己想象中要严重很多。

    简单点来说,纵观古今任何王朝其实绕来绕去离不开三件事情。

    【皇权集中】

    【外部矛盾】

    【民生大计】

    皇权集中不在乎‘君臣分权’,‘藩王之乱’,‘神权至上’。

    君臣分权,宰相就是个典例,分化了皇帝的权力,但这个还好,取消有取消的好处,不取消有不取消的好处。

    回顾历史,明太祖把宰相制度取消了,皇权得到史无前例的加强,这是好事吗?

    表面上来看,最起码明太祖年间是好事,因为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担心这个那个,办起事来也利索的很。

    后来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也都挺不错,因为遇到的是明君。

    等遇到大明战神这种存在,那就美滋滋了,没有宰相的约束,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五十万大军换来的是土木堡之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