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恰好,礼部尚书就拥有一个直录名额。
如今拿这个名额送给顾家,也算是请罪。
不然的话,这件事情绝对不会如此善罢甘休。
得知这个消息。
顾锦年不由沉默了。
………………………………
第四章:阴谋
国公府大堂内。
三道身影缓缓落座。
顾老爷子坐在太师椅上,是首座,神色显得有些严肃。
顾千舟,也就是顾锦年的父亲,坐在左边第一位,脸上没有一丝温和。
第三位是顾冷,大夏刑部左侍郎,也是顾家第五子,坐在左边第二位。
三人沉默不语,使得大堂显得极其压抑。
毫不夸张的说,这三位随便一个,都是大夏顶天的存在。
国公,侯爷,刑部左侍郎,权力大到可怕。
“爹,礼部尚书已经答应将大夏书院名额给了年儿,希望这件事情到此为止。”
是顾千舟的声音。
声音落下,不等顾老爷子回答,顾冷的声音率先响起。
“到此为止?”
“可笑,年儿遭此重难,就这样算了?”
“大夏书院的名额固然珍贵,但退一步来说,我们顾家也没有读书的种,在外人看来,直录名额珍贵,可在我顾家眼中,算得了什么?”
“大哥,不是五弟说你,年儿吃了这么大的亏,你却无动于衷,若你因身份问题,大不了我来。”
顾冷的声音响起,显得有些不满。
顾家第三代独苗,差点溺水身亡,这可不是什么开玩笑的事情。
一个大夏书院直录名额,算得了什么?
只是这话一说,顾千舟不由微微皱眉。
他知道顾家上下都宠溺自己这个儿子,也知道自己这五弟是在帮顾锦年,可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
自己儿子差点死了,他难道不生气?
“老五,事情本身就是锦年胡作非为导致的,道理上咱们站不住脚,而且面对的是这帮儒官,本身就不好对付。”
“再者,锦年也无大碍,该退就退,倘若锦年真的有什么大碍,也不需要你来说这种话,我是他亲父,怎可能善罢甘休?”
“还有,锦年虽然顽皮,但也聪慧,徐夫子也说过,若是锦年能够把玩的心思放在学习上,也能成个举人。”
“大夏书院有数十位大儒育学,若是锦年好好学习,指不定我顾家就出了个麒麟子呢?”
顾千舟出声,有些不悦,毕竟顾冷所言,好像是自己不心疼自己儿子一般。
当然,最生气的原因还是顾冷方才那句话。
凭什么就觉得自己儿子读书不行?
“行了。”
也就在两人即将发生口角之时,顾老爷子缓缓开口。
制止二人继续争吵。
大堂内。
顾老爷子端坐在太师椅上,显得老态龙钟,眉宇之间的气势,如山岳一般,令两人不敢多言。
“这件事情,的的确确是年儿不对,是顾家太宠他了。”
“不过,拿个大夏书院的直录名额,就想要了结这段恩怨,也不可能。”
“只是,眼下朝堂也乱的很,现在顾家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看着,占不到理,也只能先忍一忍。”
顾老爷子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始终觉得,年儿这次溺水,没有表面看起来这般简单。”
“老大,老五,你们暗地里查一查,尤其是老大,锦年是你的儿子,如今外面风言风语,说年儿品德不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暗中调查清楚来。”
“倘若当真是年儿不懂事,顾家也不是不讲道理,等陛下定了国策,再腾手对付这帮人。”
“如若里面藏着一些不应该有的事情,这京都百官也就别想安宁。”
顾老爷子出声。
说到后面,他语气显得冰冷。
对于顾锦年溺水之事,在外人看来,是孩童嬉闹,可在他们眼中看来,这事绝对没有如此简单。
需要调查清楚。
“明白。”
“知道了,爹。”
两人点了点头。
“锦年的事情,你们心里有数就好。”
“锦年去大夏书院的事情,老大你也要上些心,那帮儒官虽然不是什么东西,可想要在大夏王朝真正扎根,咱们顾家真的需要一位读书人了。”
“年儿确实聪慧,但也怪我们太宠溺了,让他胡作非为。”
“接下来让他去书院好好读书,我就不奢求年儿能成什么麒麟子,往后能靠自己的本事,中个举,也算是光宗耀祖。”
说到这里,顾老爷子停顿了一番,而后继续补充道。
“当个秀才也行,不比你们差,我就满意了。”
顾老爷子有些无奈道。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顾家的血脉就是武夫,一家子人对读书完全没有半点兴趣,让他们去打仗,一个比一个激动。
让他们去读书,比割肉还痛苦。
如若不是他顾元地位实在是太高了,顾家也不可能身居这么多高位。
但只要入了官场的人都知道,只要国家安稳下来,读书人的力量就胜过武将。
打江山,武将吃香。
太平盛世,文官吃香。
想要真正在一个国家形成世家阀门,读书至高无上,这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
顾家已经到了第三代,必须要朝着读书这个方向发展了。
不然的话,满门武将,以后要吃大亏。
“行了,多余的事情,就不要说了。”
“这段时间也要安分一些,老六回来的事情,估计已经被人知道了,只怕那帮御史已经开始在书写奏章,弹劾老六。”
“现在的节骨眼,无论是顾家还是其他阀门,都要低调一些,陛下有大动作,万不能发生任何差池。”
“否则,这些年来的布局,就要功亏一篑了。”
顾老爷子极其认真道。
此话一说,两人显得更加严肃,他们知道老爷子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如今整个大夏王朝,非要说有什么大事的话。
那只有一个。
收复失地。
这件事情很大,也涉及到了文武之间最大的斗争,自然所有的事情都不算什么。
“明白。”
二人齐齐点了点头。
而后也没有再说什么了。
至于府内。
顾锦年已经将六叔放走了。
他没有太明目张胆去问一些事情,再加上自己这六叔也刚回来,不知道什么很正常。
不过,顾锦年也知道,白虹贯日这种事情,京都肯定有人关注。
只是没人想到东西已经被自己拿到了。
或者是说,有人知道了,但碍于自己的身份,不敢乱来。
还有一件事情。
那就是关于自己溺水之事。
等六叔走后,顾锦年一个人在树下坐了许久,他想了很多事情。
一方面是脑中古树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就是自己溺水的事情。
他总觉得有些蹊跷,可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之所以然。
顾锦年怀疑有人想对自己下黑手。
可仔细想想,整个京都也没什么人想要害死自己吧?
再加上古树的存在,让顾锦年有些难以判断。
“算了,先不想这些,既来之,则安之。”
顾锦年心中自语道。
眼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看书,学习,这是当务之急。
自穿越来,顾锦年一直在看书,主要看的还是历史类型,还有一些奇闻杂书。
当然儒道诗词等等,顾锦年也特意看过。
他是一名文科生,对前世的诗词都很有研究,硬知识很足,否则的话也不可能成为知名编剧。
可这个世界又不是前世古代,每一首诗词都有他的故事。
不是说你念一首诗,就能得到满堂喝彩。
应景或应事,才算是名诗。
不然吃饱没事干,来一首诗词,尬不尬?
熟读历史,根据情况改编诗词才是王道啊。
就如此,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转眼之间,到了翌日。
………
………
求推荐票
………………………………
第五章:文心书斋
永盛十二年。
九月十五。
寅时。
天气微凉,再有一段时间,就要步入立秋,整个大夏王朝也逐渐开始冷下来。
顾家藏书楼内。
阳光折射入窗,洒落书阁之中。
“呼。”
书阁内。
顾锦年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番筋骨,而后将一本东土录放入书架之中。
从昨日酉时,一直到今日寅时,足足看了五个时辰的书。
读书使人快乐,顾锦年一点都不觉得累。
毕竟从小吃药膳长大,身体格外强壮,莫说看五个时辰书,真沉下心来,十几个时辰也不足为过。
这五个时辰,顾锦年是将东土近代五千年的历史大致看完了。
之前也有所了解,只是这一次,顾锦年看的更加仔细,尤其是大夏录更是逐字逐句的看。
大夏王朝,位于东土中南部地区。
立国七十二年。
太祖建国,国号开元,励精图治,北击蛮族,南定天下,后传位皇太孙,国号建德。
然而随着一场浩浩荡荡的削蕃大计开启了。
刚开始还不错,毕竟速度很快,可当一些藩王逐渐警觉后,问题就大了。
尤其是四皇子,在关键时刻选择造反。
当然,虽然是造反,但对外宣称是匡扶大夏正统,皇帝受贼臣蒙惑,举兵起义。
原本这应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争斗。
可随着顾家的加入,导致四皇子如虎添翼,硬生生坚持了十年。
在最关键时刻,这位四皇子破釜沉舟,直攻京都,夺下江山,完成不可思议的逆袭。
也在那个时候,发生了永盛第一案。
建德难。
大夏录中没有记载,可顾锦年想象得到。
被视为乱臣贼子的四皇子,以最简单也是最令人想不到的方式夺取皇都,成为大夏第三位皇帝,这当中有多少人不服气?
又有多少人心怀鬼胎?
前前后后牵扯三万人,没有一个活口,并且还有数十万人被发配边疆,永生永世不得归朝。
但也是这场建德难,让永盛皇帝遭到了巨大的抨击。
尤其是天下儒士,皆然愤怒,认为当今圣上并非大夏正统,是篡位之人。
朝廷的刀再厉害,也比不过史官的笔。
永盛皇帝知道,一昧靠杀戮是无法堵住悠悠之口,故此也效仿太祖,励精图治,没日没夜的审批奏章,一心为民,减少赋税,重视百姓农业,就是希望天下人可以认可他。
这就是大夏近七十二年的大致历史,三代君王的故事。
不过有很多地方,顾锦年不太明白。
这是一个仙武并存的世界,四皇子突袭京都,也不至于直接没了啊。
只是这些都不是什么重点。
距离建德难已经过了十二年,如今是永盛十二年,很多事情已经落地尘埃。
虽说民间还有不少谣传,什么建德皇帝在秘密策划,准备重夺皇位。
但纵观历史,顾锦年心里清楚的很,被赶下来的皇帝,又有几个能重新夺权的?
除了大明战神之外,顾锦年实在是想不出第二位。
“复杂的很啊。”
揉了揉太阳穴,顾锦年摇了摇脑袋。
大夏的国情有些复杂,以自己现在的情况,最好还是不要参与进来。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
自己爷爷,父亲,还有这么多叔叔没有一个是蠢得,也轮不到自己来操心。
但有一点,顾锦年清楚。
顾家。
真的需要一位文臣了。
纵观古今,武将最高光的时刻无非就是在战乱之时,但这个高光必须要有一个前置条件。
武皇帝执政。
若是文皇帝执政,武将的下场很有可能就是功高盖主。
武皇帝执政,武将才能真正站起来。
永盛皇帝是一位武皇帝,所以顾家的的确确可以肆无忌惮。
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这几十年来,内斗外乱,打了不知道多少场仗。
傻子都知道要修养民生,更何况当今的皇帝?
接下来,大夏需要一位文皇帝执掌权力,大力发展国家的经济和农业。
战争这种事情,等一等吧。
在这般的情势之下,文臣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儒道这一脉,教化万民这可不是小事。
太平盛世打的就是文化战。
如果顾家还是满门武将,对于掌权者来说,这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