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夏天灾,死伤多少?这些伤亡必须要有人来负责,查清楚是谁,然后给予雷霆手段报复,不然的话,同样的事情,会上演无数次。
“朕明白,朕已经让人暗中调查,目前有一些头目了,只不过这件事情涉及到天命,想要真正彻查清楚,还是有些难,朕会想办法解决的。”
永盛大帝点了点头。
“其二,天灾过后,有诸多事情要处理,五大绿洲需要百姓迁移,陇西郡,东林郡,南越郡需要重建家园,这也是当务之急,江中郡无有灾情,而且若不出意外,两个月后,江中郡第一批粮食便可收割,到时候向各地运输,可稳定粮食问题。”
顾锦年出声,第二件事情就是善后,重建家园,这件事情很重要。
龙椅上,永盛大帝点了点头。
“朕打算,让受灾之地百姓,迁徙五大绿洲之地,由朝廷拨款,再发布几道诏令,让大夏一切穷苦百姓,都可前往这五大绿洲之中,再将农耕之物送入其中,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点永盛大帝已经想好了。
陇西郡地动,东林郡火灾,南越郡洪灾,很多灾民家也没了,倒不如直接迁徙前往绿洲之地,一路上都会有人照看,虽然苦了一点,但至少有江中郡源源不断给予粮食。
还是能活命的。
等到了绿洲之地,再一步一步重建新的家园,外加上有极多的良田,赠予这些百姓,对于百姓而言,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陛下英明。”
顾锦年高呼一声。
“锦年,都是一家人,不需要说这些虚的。”
“不过,如若迁徙,重建家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有银两将会是天文数字,大夏国库根本无法承受,这江中郡龙米,到底有多少之数,你能告诉朕吗?”
永盛大帝开口。
计划是好,但每一个计划都要大量金银来解决,说句难听点的话,没有钱,寸步难行。
按照正常的赋税,想要完成这恐怖的迁移和修建家园,大夏王朝十年的财政都做不到。
“舅舅,眼下各地灾情,必须要以粮食来稳定,再加上这次天灾,大夏将士也受苦了,外甥的意思,是江中龙米用来稳定灾情善后,犒赏三军,外加上粮仓存储,毕竟百姓一路迁徙,各地都需要备好粮食。”
“所以第一批收割的粮食,有大作用。”
“舅舅可以下圣旨,向大夏商人借银,按照一定利息支付,等到江中郡第二批粮食生产出来后,一切就好说了。”
顾锦年不打算动用第一批江中龙米,他明白永盛大帝的意思,想要卖米然后换取银两,从而解决这些事情。
但这没有必要,江中龙米必须要用在刀刃上,让百姓吃饱喝足,定下民心。
不然这个迁徙之事,就很难办了。
“向商人借银?”
永盛大帝有些惊讶,但想了想他没有犹豫,直接答应下来了。
“其三,这天外陨金,舅舅无论如何,想尽一切办法,哪怕与仙门暂时和谈,都要熔炼出一万套重骑战甲,必须要有一万套。”
顾锦年开口,提出这件事情。
无论如何都要搞出一万套战甲出来,而且还是重骑兵战甲,不是轻骑兵。
“这个没什么大问题,只是锦年,朕也想问你,你要这么多陨金做什么啊?”
“这东西难以熔炼,你刚才说一万套,如若仙门不答应的话,光靠工部的人,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熔炼出一万套来,而且是整个工部什么都不做,全力配合。”
“你弄来的陨金,至少能做几千万套重器战甲,这有些没必要吧?”
永盛大帝对于这一点十分好奇。
陨金是好。
但差不多就行了,一万斤都够了,顾锦年搞来了一万万斤,这就有些夸张,完全不需要啊。
听到老舅的疑惑,顾锦年有少许沉默。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宝钞衡量物,以及本金制衡这种学术话语。
最终顾锦年只能开口。
“舅舅,这些陨金大有作用,往后咱们大夏王朝发不发财,就靠这些东西了,要让人去看守,在周围扎个营,五万人就好,严格看管,不允许有任何人进出。”
顾锦年出声,其余的等他悟道结束后再说罢。
“发财?”
实话实说,倒不是永盛大帝不相信自己这个外甥,能文能武,儒道后世之圣,佛门气运者,仙门仙灵根,顾锦年就算说他乃是天帝转世,永盛大帝都相信。
可关系到发财,他真不信啊。
之前顾锦年不是拉这个拉那个过来一起做生意吗?
这前前后后过了多久,小半年有了吧?
银子呢?
反正他是没听说这帮人发财了,当然他也知道,这段时间大夏王朝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事实摆在面前。
贸易上,顾锦年可能有点想法,但不对。
发财是不可能。
小亏差不多了。
故而,听到发财,永盛大帝打心底还是不相信的。
“咳。”
“锦年啊,倒不是老舅说你什么,你要记住,儒道才是你的唯一之路,这银两钱财,如果你真的缺,舅舅给你都行。”
“这往后啊,发财做生意的事情,你还是别掺和了。”
“等过些日子,朕大寿在即,想来各地都会献上奇珍异宝,到时候朕给你一点,你拿去卖掉,把太子他们的账清一清,他毕竟是太子,而且视财如命,你要是真坑了他,等他上了这位后,多少会对你有些意见的。”
永盛大帝开口。
也算是提醒一句,毕竟太子的性格他知道,整个人都掉进钱眼里了,你骂他几句,他不难受,你要是要了他几文钱,他比谁都难受。
所以还是不要产生不友好的事情。
感觉得出老舅不信任,顾锦年也不去解释,跟皇帝较什么真啊,赢了,皇帝被打脸,下场懂得都懂,输了,你自己又憋屈。
还不如不说话,就让皇帝自己一个人开开心心不好吗?
“舅舅,主要的事情,就是这几件了,其他一些事情,舅舅您自己来负责。”
“外甥要告退了,打算回家一趟,见见我娘。”
话说到这里,顾锦年打算回家一趟。
虽然还有不少事情,但也不需要去说,朝廷自然有人可以解决,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让自己来。
“行。
“魏闲,挑一批贡品出来,送到顾家,给宁月送去。”
“再拟一道圣旨,赐宁月头衔,长圣。”
永盛大帝开口,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赐予了无上荣耀。
长圣二字代表着很多东西。
是无上的尊称。
母凭子贵也就是这个道理。
“多谢陛下。”
顾锦年道谢了一声,随后离开。
待顾锦年离开后。
永盛大帝不由笑了笑,望着顾锦年的背影。
“宁月当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
永盛大帝满脸笑容。
随后又将目光看向玉案之上。
这玉案上,赫然摆放着一张宣纸,而宣纸之上,也写着几个字。
【马踏匈奴】
一个时辰后。
顾锦年回到顾家。
此时此刻,整个顾家早已经是门庭若市,一些还没有离开或者是急忙回京的百姓们,聚集在国公府外,带来了一些礼物,表达对顾锦年的恩情。
对于这些礼物,顾锦年让下人们全部收下,不收反而令人心寒。
而回到家中后。
顾锦年也是第一时间找了自己的母亲。
这段时间出去,这位宁月公主整日担心。
毕竟那里有不疼自家孩子的母亲?
顾锦年一回家,就挨了不少骂。
“总喜欢逞英雄,这大夏王朝没你不行吗?”
“你舅舅不是皇帝吗?你那几个叔叔那个不是有能耐的人,怎么什么事情都让你来。”
“别人都说我生了个好儿子,生了个圣人,大英雄,可为娘不想要什么大英雄,你能平平安安,为娘就高兴。”
“年儿,记住为娘的话,往后不管遇到什么危险,不要在乱来了,天塌下来了,有高个子的顶。”
“知道没?”
宁月公主开口,骂着骂着就哭,的确提心吊胆。
顾锦年只能安抚自己母亲的情绪,连连保证之下这才得到母亲笑颜逐开。
是啊,在别人眼中,自己是救世主,是后世圣人,是了不起的侯爷。
可在自己母亲眼中,依旧是个鲁莽的孩童。
这两天,顾锦年都待在家里。
陪自己母亲待了两天后,这才离开国公府。
而后前往文宫。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与思维。
需要好好沉淀一二了。
然而,随着顾锦年入文宫后。
一些事情,也在悄然无息安排着。
极北之地。
中年男子望着千里冰川,缓缓开口。
“顾锦年入文宫,传下去,可以推动废王之计了。”
第二日。
一道圣旨传递大夏王朝。
告知百姓,大夏天灾,已平!
………………………………
第二百零三章:将宰相李善,扣押天牢,明日处斩,夷九族【求月票】
永盛十三年。
七月二十五日。
随着圣旨颁布下去,大夏王朝顿时引来巨大的欢呼之声。
天灾已定。
这是朝廷颁布的消息。
圣旨十分简单,基本上都是围绕顾锦年的功绩去说,以致于顾锦年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更高了一些。
不过灾情定下来了,不代表甚么事情都没了。
对于大夏王朝而言,接下来的事情会更多。
灾情的稳定还有善后,这些工作都让人深感头疼。
实话实说,如若不是天地赐福,出现五大绿洲,而且国运昌盛,再加上顾锦年将功德散于大夏百姓,使得百姓内心是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否则的话,只怕麻烦更多。
毕竟现在看到了希望,大家心态都很好。
可朝堂上,却已经开始争议不休了。
大殿当中。
永盛大帝端坐在龙椅上,各方势力也在激烈争议。
“陇西郡地动,目前虽已经控制局势,但所需要的物质人力,应当是第一,东林郡火灾已经被灭,功德金雨也使得东林郡灾情稳定控制,至于南越郡,洪灾已经没了,应当竭尽全力处理陇西郡之事。”
吏部尚书胡庸开口,他在朝堂上直接开口,丝毫不管其他人的想法。
这善后救灾的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
不仅仅是稳定百姓民心,更主要的还是政绩,现在陇西郡是太子的政绩,东林郡是秦王的政绩,南越郡是魏王的政绩。
江中郡那还好一点,毕竟江中郡是顾锦年负责的,就算江中郡一点灾情都没了,也不会影响什么。
大夏王朝即将要昌盛,那么帝位之争就更加激烈了,尤其是永盛大帝这次也得到了赐福。
寿元悠长,虽然没有几百年的皇帝,可以当下情况来说,再坐个三五十年问题不大。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永盛大帝这两年就驾崩了,那他们还真不怕,太子只需要老老实实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每天吃吃喝喝都行。
长幼尊卑摆在那里。
除非大夏天灾,秦王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但这可能吗?
可现在永盛大帝明显要在位几十年。
这几十年内,会发生多少事情?这对于秦王来说简直是一件大好事。
而对于太子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太子势力已经开始准备了,也不是说去针对谁,而是围绕着太子利益,进行争夺。
四大灾区,都需要善后,可能江中郡要好一些。
但人力物力包括钱财银两就只有这些,事情只能先办好一件,自然而然,胡庸要为太子效力了。
他本身就是太子的党羽,面对这件事情,他们自然而然要理力据争。
毕竟如若陇西郡灾情安稳解决,这样一来的话,天下人就说不了太子什么问题,反倒是秦王和魏王办事效率差。
对于朝堂官员而言,大家是知道为什么。
可百姓不知道,一看陇西郡这情况,都已经妥善解决了。
再看看你东林郡,还在慢吞吞重建家园,百姓自然有民怨,但这个民怨不针对朝廷,而是针对办事之人。
那个时候,必然会形成,太子不愧是太子,果然手段强,一下子解决这些麻烦。
然后秦王果然没用,会打仗而已,治理国家一点作为都没有。
只要营造出这样的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