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夏文圣-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神中充满着期盼。

    而这一刻,苏文景忽然明白。

    前这位永盛大帝,太与众不同了。

    世人皆说顾家功高震主。

    现在他才明白。

    这位帝干。

    根本不怕功高震主。

    因为他的气魄,非同寻常帝王。

    如此,永盛大帝彻底离开。

    留下一脸平静的苏文景。

    与此同时,一直到深夜。

    一则则消息也在京都传开预锦年著作国运诗的事情,率先传开但这只是百姓所了解的。

    所有官员更惊讶的是一件事情那就是献策之苏文景连赞三个好。

    随后直接奔赴皇宫这事情可不一般。

    能让堂堂准半圣的苏文景连夸三声好,不同寻常。

    但献了什么策,没人知晓。

    只不过宫内传来了消息。

    龍颜的確大悦。

    这下子各大官员确确实实不理解了。

    但所有人都保持沉默。

    静观其变。

    此同时。

    工宁郡首府。

    顿宁涯也火速赶到。

    将圣上旨意带来。

    长旸得知圣冒之后,整个人更是目瞪口呆。

    再三确定三遍,若不是顾宁涯拿出金令,他死活不信,陛下居然下达这种旨意。

    允许米商涨价。

    这不是胡闹吗?

    万民同意吗?

    百姓只怕要彻底闹起来啊只不过,思考半个时辰后。

    张肠突然一愣。

    因为他似乎猜到了陛下的意思这是要对这些米商动刀啊、

    们涨价,让他们疯狂起来,等到民怨四起,再乘此机会,斩尽杀绝。

    这计,当真是毒。

    是这计也不是良会畢竟这些米商背后可是有人。

    无论怎样,杀了就是有天大的影可细细想来。

    他也想不出比这个更好的办法。

    最终。

    张肠深吸一口气,圣旨在前,他也只能昭做不误就如此。

    深夜。

    长旸离开府内,命人请来京都所有米商掌柜。

    让自己的幕僚前去交涉。

    这一交涉,便是两个时辰。

    张旸幕僚,也很直接,同意米商高价售卖,但每天必须捐赠相应粮食,做给朝廷看。

    同时要抽走两成利润。

    所有米商欣喜若狂,但也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去通风报信,等到幕后答复经过两个时辰的商谈。

    最终只给半成利润,至于每日捐赠的粮米,只多不少。

    在幕僚的思考之下。

    达成交易。

    如此。

    卯时一到。

    随着海量难民聚集一石石粮食被运至城外,熬粥施舍。

    可与此同时。

    府内米价。

    他在一瞬间,涨至六十两一石。

    引来各种谩骂的同时。

    却也遭到哄抢几乎出多少米,卖多少米。

    如此景象,前所未闻。

    并且,难民数量,也越来越多,粮食供不应求。

    而这里的消息。飞快传到京都之中。


………………………………

第六十二章: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

    大夏京都。

    江宁郡之事,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病。

    官越大对这件事情越为上心。

    牵扯利益者,需细心算计。

    非利益受益者,需为国效力。

    只不过,当江宁郡消息传来后,却引来一阵议论。

    户部后堂。

    数位户部官员聚集,皆在商议江宁郡之事。

    户部尚书何言坐在首座,脸色不太好看,而其余官员则看着一封封加急情报,也纷纷变色。

    “六十两一石粮米,这是要做什么?江宁郡洪灾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吗?这才几天过去?”

    有官员开口,望着奏折上的内容。

    “江宁郡洪灾固然可怕,难民四起老夫可以理解,只是江宁郡米行也未免太过于激进了吧?这才几天,价格就涨了十倍。”

    “若是灾民再多,是不是价格要涨到几百两银子一石?当真是岂有此理。”

    又有官员开口,认为这价格实在是太离谱了。

    难民这才刚刚抵达江宁郡,价格就涨到几百两银子一石,这样下去的话,岂不是要破天价?

    “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些商贩敢如此大胆,一来是难民扎堆,二来是官仓的确无粮,才促使他们任意妄为。”

    “而且这其中肯定有官府的人在背后撑腰,价格如此浮夸,却没有禁止,江宁府府君,还有江宁郡郡守难逃其咎啊。”

    几人你一言我一句,分析着江宁郡之事。

    首座上的何言却一直沉默不语。

    待众人说完之后,何言之声这才缓缓响起。

    “眼下主要之事,还是救灾为主。”

    “朝廷派出龙舟运粮,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老夫打算拟份奏章,用国库银两购买当地粮食,只是眼下江宁府粮价疯涨,需立刻制止,否则国库之银,无法购买十之一二。”

    “到头来银两花了,赈不了灾,这才是大问题。”

    “诸位也准备好拟奏之备,明日早朝,需方侍郎还有李侍郎共同参奏。”

    何言开口。

    他思来想去,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国库银两购买粮食。

    用龙舟运粮,成本太大。

    倒不如直接用国库的银两购买粮食,既减少成本,又能有效救灾。

    只不过价格不能太高,比平时高一些他认,但要以十倍价格购买粮食,这肯定是不行的。

    此话一说。

    在场众人纷纷沉默下来了。

    过了片刻,李侍郎之声不由响起。

    “尚书大人。”

    “国库买粮,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眼下这般局面,动用国库,会不会招来麻烦啊?”

    李侍郎开口,他是户部左侍郎,官拜三品,也是一等一的权臣。

    若是不出意外,待何言告老还乡之后,他就是未来大夏的户部尚书。

    何言已到花甲之年,这个位置最多再坐五年就到头了。

    自然身为未来的尚书,李侍郎也要掂量一二,直接耗空国库,留下一个烂摊子给自己,换谁都接受不了。

    当然这是核心问题,可还有一个次要问题。

    那就是国库这东西一直是极其敏感的东西,倘若这样做,会不会招来麻烦。

    江宁府涨价,你这边花钱购买粮食,这当中有没有猫腻?

    “没有什么麻烦不麻烦。”

    “到了这个时候,救灾为主,国库还有三万五千七百万两白银可用,留有两万万两白银为根基,其余一万五千七百万两白银皆可用来购买粮食。”

    “倘若江宁府米商愿意,可再拨五千万两白银,可以让他们赚点,但想要赚太多就别想。”

    何言开口。

    这是他的底线。

    高价买粮,天灾面前,他们认。

    先解决完事再说,没必要斤斤计较。

    可要是天价买粮,那就完全没必要了。

    “尚书大人,那什么价格愿意购粮?”

    李侍郎询问道。

    “最高十二两。”

    何言出声,说出心底价。

    十二两的确没啥问题,虽然翻倍了,但江宁府发生洪灾,想要维持原价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说的话,十二两白银一石,的的确确没问题,百姓自己掏点钱,朝廷掏大头。

    只要能稳定局势,问题便可以逐步解决。

    “好。”

    “那属下着手处理此事。”

    李侍郎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

    大夏吏部。

    同样也在围绕此事议论。

    但不同于户部救灾之事。

    吏部后堂。

    只有三人。

    吏部尚书胡庸,吏部左侍郎徐来,吏部右侍郎王江。

    “江宁郡郡守当真是胡作为非,府内米商将粮米价格抬至六十两一石,天底下哪里有这么贵的粮食?”

    徐来的声音响起,痛斥江宁郡郡守失责。

    “灾民四起,官仓无粮,他这般做也是无可奈何之为,虽有些过失,但也在情理之中啊。”

    王江出声,江宁郡郡守张旸与他有些关系,自然要说上几句好话。

    “情理之中?”

    “官仓无粮,难道就可以让这些奸商肆意任为吗?”

    “这才几日?就涨至六十两一石,十倍之价,这就是官吏无能。”

    徐来继续痛斥。

    丝毫不给对方任何一点面子。

    “徐大人,您这话有些过了。”

    “天灾人祸,谁能控制?再者朝廷百官,有谁想出良策?”

    王江有些不服气了。

    只是,就在此时,吏部尚书胡庸之声却已响起。

    “眼下之事,不是张旸所能抉择的了。”

    胡庸一开口。

    两人顿时闭嘴。

    同时也在细细琢磨。

    “尚书大人的意思是说,是有人在背后指点张旸?”

    他们听得出这是什么意思,忍不住好奇问道。

    “昨日,大夏书院,顾锦年献策,苏文景连赞三声好。”

    “而后入宫,陛下也龙颜大悦。”

    “今日,江宁郡郡守张旸,便放任粮价不管。”

    “两位说说看,这其中有什么巧合吗?”

    胡庸平静,道出关键点。

    “顾锦年献策?他能献什么策?文章诗词,顾锦年的确不错,老夫也佩服,可国之大事,他一个稚童懂什么?”

    “此事属下也听说过,可属下并不认为,顾锦年能献什么策,民间百姓也有言说,是苏文景看中顾锦年之才华,故而起了收徒之念,写下策略,将功劳赠给顾锦年。”

    “这个说法,属下认可。”

    两人开口,从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他们认可顾锦年的文采,可对于治国这方面,他们并不认可。

    这并不是轻视,而是种种原因,读书好不代表就会治国。

    哪怕是科举状元,刚开始也不过只能入个翰林院罢了。

    原因很简单,在朝堂这个大染缸磨练一二。

    不吃亏,不上当,难以大用。

    这世间上不可否认是有天才的,但计谋这种东西,与阅历有很大关系。

    只是胡庸端起茶杯,细细品了一口,随后出声道。

    “无论是顾锦年出策,还是文景先生出策,甚至这只是一场戏,都不可否认一点。”

    “张旸是受人指使,默认米商涨价,两位应当考虑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谁让他们这样做的。”

    说完此话。

    两人顿时沉默。

    大约片刻后,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大人,您的意思是说,这是陛下故意为之,想要激起民怨,从而降低影响?”

    徐来忍不住开口。

    而胡庸却摇了摇头道。

    “不是陛下。”

    他直接否认,即便是跟自己心腹谈话,也绝对不会说错一字。

    “文景先生吗?”

    王江好奇出声。

    “也不是文景先生。”

    “谁献策就是谁。”

    胡庸淡淡出声,陛下他不敢多言,苏文景他也不想牵扯。

    既然民间说献策的人是顾锦年,那就当做是顾锦年。

    事情是谁做的无所谓,重点是能带来什么影响,这才是关键。

    听到胡庸如此开口,两人也点了点头,没有去纠结到底是谁的主意。

    “尚书大人,您的意思是说,陛下要拿这批商人开刀了?”

    徐来回到主题,如此询问道。

    “不出意外的话。”

    “应是如此。”

    胡庸点了点头,而后将茶杯放下继续开口。

    “要毁一个人,先让他疯狂。”

    “江宁郡郡守再蠢,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此乱来,否则朝廷秋后算账,他头上的官帽也该落下来了。”

    “江宁郡的一举一动,都是朝廷的意思,顾锦年所献之策,老夫大致也猜出来了。”

    “任商涨价,米价破天,激起民怨,而后铁骑踏过,人头落地,开仓放粮,平息百姓之怒。”

    胡庸淡淡出声,将自己的猜测全部说出来。

    刹那间,两人沉默。

    关于永盛大帝杀商之事,其实他们心里也有点数,就是没想到陛下会用这种方案。

    至于这献策,大家都明白,肯定是陛下做的一场戏罢了。

    让顾锦年出面,苏文景唱配角,最终朝廷执行。

    倘若真惹来麻烦,所有矛头都会指向顾锦年,可顾锦年是谁?一个毛头小子罢了。

    朝廷为什么会相信顾锦年之言?无非就是顾锦年写出千古文章,以致于误判。

    朝廷背一定的责任,顾锦年背大锅。

    但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