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言论疯狂一般在各大城池蔓延,不仅是读书界,那些普通市井小民,百姓都有一种诡异的感觉,要知道几十年来,他们的印象中。伊川先生,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等才是天下一等一的鸿学大儒。
而在经学上。
伊川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持掌牛耳的。
可这一次
先是刘琴让伊川先生自承不如。
而后三大报社主编又给了刘琴一个响亮的耳光。
经学真的那么容易一直以来,司马相爷、王相爷、苏东坡、伊川先生等难道都只是沽名钓誉只是以前没有报纸,消息传递不通,所以才让他们
报纸覆盖到的城池,各种读书人。甚至普通百姓很多都产生了一种怀疑,对一切读书人,朝庭大人物,科举制度,甚至各种经典书籍的怀疑。
汴梁城司马宰相府。
司马光踏入书房,目光落在书桌前的捏着拳头的司马康身上。
“康儿,可有收获”
“父亲,这本论语正义当真邪门得紧。”司马康摇头苦笑,他眼眶微陷。里面都是血丝,“我一一据实考查,整整一天一夜,只找到一处地方,可是那一处地方,我细思以后发现根本没大错。”
“找不到错误么”司马光微微皱眉。
司马康脸色很有些痛苦,他当然知道这样一本论语正义,一本压过刘琴论语集注的书临世。尤其是还通过报纸这么来来回回的炒作,对司马光。对程颐,对所有现在名气很大的学问家所造成的名声上的损害有多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书中找几处错漏,再将那些错误公布于众用这点以点破面的方法去破坏论语正义的价值。
“我一定能找到的。”司马康沉声。
“你也不必急,这找错误不是你一人找不到。”司马光沉声。
“父亲的意思是”
“杨时、吕大临、游酢、谢良佐、罗从彦、秦婉清他们一个个也都找不到。”司马光沉声。
“啊”司马康惊叫。司马光这时手一抬,将手中一封信置于桌上:“这是正叔写来的信。”
“伊川先生的信”司马康微有些惊讶,“他可是很久没写过信给父亲您。”
“他是能流芳百世的宗师级人物。桃李遍天下,誉满天下,活得滋润,与我又没太多交集,当然不用写。只是现在”司马光心中很有些感慨,程颐这一次写信是求司马光帮忙,而原因
“一本论语集注正叔扛得住,可是再来这样一本论语正义”想着这几天研究的论语正义司马光便心中颤栗。
“疯狂”
“慈航静斋那一群女子当真是疯狂到了极点,秦仙傲在采访中透露,征引的书籍达370余种,恐非虚言。”
天下学者中,司马光是非常严谨的。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极为严谨认真,要求无一字无出处,由于太过认真,进度快不了,结果被小人说风凉话,说司马君实领着一大帮子人,拿着朝廷俸禄不干实事,十几年了,连一本书都编撰不出来,司马光因此而心里难受,加快了进度,至使资治通鉴后面对五代十国的历史记载过于繁杂,处理很不到位,这事在历史上很让人感叹。
可是这一本。
司马光从来没想到对一本书,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的注释考证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地步。
“康儿,正叔在信中说,他看书当天便发现不对劲,而后吩咐其弟子对这本书查找错误,可是至今只找到一条稍微能说牵强的地方,要从中找错误,很难,你也不必急在一时,慢慢来,身体要紧。”司马光沉声说了一句,便走出书房。
“去跟报社说一下,我可以接受他们这一次的采访。”司马光吩咐仆人。
很快
“司马相公又上报了。”
“司马相公发布对论语正义的看法了”
新一期报上司马光接受了新青年报社的采访,谈及了论语正义,而这一次他谈的话大体内容与上一次程颐论论语集注极为相似,都先是极度肯定了论语正义的成就,认为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好书。
更认定这论语正义绝非一朝一夕能成功的,而且这论语正义比论语集注所花费的工程更加巨大,所谓的成书三个月,只能说是定稿三个月,并非真正写书的时间是三个月。司马光更放言论语正义是一个极巨大的团队长年积累的功劳。
断言所谓的三个主编编写,不过是唬头,因此程颐独自写的论语集注输给了刘琴,输给了这一次的论语正义,并不算什么。
对于司马光所言,报社在下一期采访秦仙傲及天竹、小婉三大主编,不过三人都拒绝回答,倒是在报纸上消失已久,放言要与三大主编打擂的段海峰开口了。
第三十一章 给我二个月
这一则段海峰看论语正义的文章写道:“论语一书承袭孔圣人思想精华,向为儒者所重视,其书包罗万象,可为入道之门,我等欲追寻昔日圣人足迹,此书不可不读,不可不钻研,不可不重视。因此自汉以后垂八百年,儒者沿波,对论语不泛注者,东汉良成有论语郑氏注,后魏何晏集八家之注成集解,魏晋南北始有皇疏,宋以来有邢昺论语正义”
“然以我观之,皆不尽人意,直至昔日伊川先生与刘琴打擂,两书一出,天下震动。”
“我初读伊川先生论语集注已觉盛名无虚,为近千年注疏论语第一品,略感失之匆促,不够圆润详备,可是再读刘琴版的,这一版我只想说它是伊川先生的论语集注升级版,其总体思想脉络与伊川先生书中的架构并无二致,唯其前者只是地基,它却是摩天大厦。”
“我为此书出世放歌纵酒三日,然而书虽好,仍不免让人遗憾,大宋鸿儒遍地,为何接连两本论语,却只是一个框架,一家之言。”
“直至新青年报社三大主编通告一出,点明要写出一个不类同的论语,我心中顿起希望,然则,三大主编抛砖引玉,却应者一无,不免让我心中耿耿,遂发言于报,原意以打擂为名,激发有学之士心中豪气,引出更多的隐世高手,不料终归徒劳,所以我唯寄希望于三大主编所谓的抛砖引玉,抛出的不是一块砖,而是货真价实的和氏壁。”
“这些日子我虽闭门造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三大主编出书之日是牢记于心的,此版论语正义甫一出世,我便吩咐朋友购得,第一时间观看了,这一读,便废寝忘食。身心皆快,三日不知肉味,乐乐然而如醉也。”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欲闻求知音,欲一吐心中快意,然而翻遍最近几期报纸,几无一人对此书吐半个赞字,这不免让我心中疑惑,莫不是如此好书。在宋人眼中都不够格还是妒贤嫉能,故而不置一词”
“我心中为秦仙傲、天竹、小婉抱不平,故而试写一篇赏析如下:正义诠释论语的方法上来说,为自汉以来第一灵活与多样化,我试阐述一二”
“孔子的思想,体大思精,一部论语,言约而义丰。要求得真解,秦仙傲说得好。须得以本经注本经”
“我闻上古圣人治学,十分注重证据,为正一字之音,释一字一句之义,明一章之旨,都得在群书中广泛搜罗证据”
“我以为治经在求其义理。欲求义理,须先明训诂,通小学,但这些还不够,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如天文、古韵、典制、舆地、名物、算术、律吕儒者不宜息置不讲,如悬绳树,毫厘不可有差”
“史实与事例比言论更为直对,以之作注,可使经文化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段海峰在报上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二万字,将论语正义从头夸到脚,从内夸到外,看了这一篇文章,再去看三月前三大主编对刘琴的论语集注的赞扬文章,就觉得刘琴的虽然好,可是与这一版的论语正义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这未免也太夸张了吧
“李先生,你怎么看待段海峰的说法”
“王秀才,段海峰是不是在胡说八道有那么夸张么”
“张老,这段海峰是不是夸得太过了”
一个个询问着身旁读过新版论语正义的读书人。
“段海峰说得很好,论语正义一书的特点和长处,主要的他都说到了。”
“你看着段海峰赞扬得夸张,可实际上他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可能就像秦仙傲事先所说,他们革了刘琴的命。”
“这事不好说,大体上段海峰还是要脸面的,不可能乱说,可细处,他某些说法有些牵强。”
“这本书是好,但段海峰的这篇文章我不作评论。”
这些读过论语正义的对段海峰发表的赞誉之词,大多都是比较认可的,只有极少数一部份人稍微有些诟词,另外一些则是堆辞不做评论,或者直接沉默是金。
段海峰所说的居然并非胡说,这一部论语正义强到这种地步了
若是一个宋人也罢,可是段海峰是大理国人,据说还是大理国很厉害的一个,外国的月亮特别圆,段海峰所说再加上司马光在采访中所说的。再一次很多关注此事的读者沸腾了。
为何会如此为何伊川先生这样的宗师级鸿儒却比不过刘琴,更比不过所谓的三大主编各种解读,各种猜测,推理都在急剧发酵
很快下一期报纸出版,这一期居然再登了一册段海峰的文章,却是一则通告,可是这则通告。
“什么段海峰弃权”
“段海峰说三大主编写的论语正义把他要写的都写尽了,让他写无可写,故而不玩了”
在通告中段海峰说自己写的论语正义走的路子与秦仙傲、天竹、小婉撞衫了,这就像伊川先生与刘琴撞衫一样,刘琴大获全胜,是因为伊川先生过于匆促,很多该写的都没写到,两者基础框架是一致的。
这一次倘若三大主编的论语正义也像伊川先生一样,没有写尽,自己还可以再写下去,可是这一版已经够完善了,就像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篇一样,想要在上面再做修改,大罗金仙下凡也无可奈何。
“通告上都是段海峰为自己叫屈,虽然没提一字说要不玩了,可是你要写的,已经被对方写尽了,不是弃权又是什么”
“只能说这一本论语正义太强了”
“还是我大宋厉害,这段海峰听说也是大理一个极有本事的人,居然被三大主编一本论语正义吓得不敢动了。”
“他昨天说什么自己写的与三大主编写的撞脸了,我看这根本就是吹牛皮,在找体面的说辞借口好下台。”
“我总算明白了,上一期报纸他为何对三大主编的论语正义这么大为赞扬,原来是为自己找台阶下呀,哈哈,大理小国,他也混得不容易。”
“嗯,小国养不出真正的鸿学大儒,还是我大宋人才济济”
人都是有民族、国家自尊感的,如今传闻中的大理奇才与秦仙傲等人打擂,被吓得拱手投降,大肆吹嘘对手的文章如何价值高,整个大宋不管是懵懵懂懂的市井小民,普通百姓,还是稍微读了点书的读书人,甚至那些学问不错的学者都仿佛宋朝对外战争打了胜仗一样,一个个感觉脸色很是有光。
“这段海峰吓得投降”
“嗯,这也难怪,这本论语正义,就是我,加上程正叔,司马君实,苏轼、王安石怕也要中途打退堂鼓了。”
程颐、司马光、范纯仁、文彦博、吕公著等一个个大佬看了通告也是如此心中感慨不已,为段海峰有些鸣不平不是段海峰不行,而是这次的论语正义太过逆天,谁与它打擂,都得投降。
可是
三天之后,一期报纸发行,而报上登了一篇文章:
“上次我在报上发了一则通告,感慨一翻自己正在写的论语正义与秦仙傲、天竹、小婉三位先生所著的巨著撞脸了,本人只是发发牢骚,并未有任何其他说辞,不知为何不少人传言我段海峰怕了,吓得要弃书不写。”
“真是可笑”
“我段海峰不像伊川先生一样年事已高,有何理由中途退堂再者我段海峰何人,最近去过大理,读过我段海峰一些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段海峰向来是宁折不弯,勇往直前,认定的事就从没有退后的,这一次我只是感慨世事奇妙,刘琴与伊川先生注论语时想到一块,我与秦仙傲、天竹、小婉三人亦想到一块。”
“今日我在这里慎重宣布,论语正义我段海峰会继续写下去,而且这出书日期便定在二月之后,这定然是一本与前书都不相同的全新论语注释,各位拭目以待。”
看了这一期的文章,很多人都有一种恍惚感。
段海峰不是中途要退堂,他还要继续写下去
已经有刘琴论语集注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