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人森林-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于挖陶土、烧窑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何田家一年只能烧一次窑。所以,要是萨沙今年学不会,明年可以免费再学,不过,还是要自己准备柴火,自己运到何田家。

    商量好了,易弦又买了两大袋石灰,萨沙也没给他们打折,只是用推车帮他们把石灰运到了村里的小码头。

    小船装上马达,一路在水平飞驰,两小时不到就到了家。

    两人把石灰运回家放好,拿了一些回到木屋。

    这次买的石灰不只是用来当建筑材料的。

    养鸡大全小册子上有一章提到了如何保存鸡蛋,其中一种方法,是“石灰水法”,将生石灰和清水以1:50的比例混合,搅拌溶化后,静置沉淀,等石灰水澄清,倒入容器中,再将蛋轻轻放进水中,让水面超过蛋面十厘米左右,石灰水中细菌无法存活,就可以将蛋的保质期延长十个月。

    不过,要注意的是,用石灰水保存蛋时,一定要用没洗过的蛋。

    没洗过的蛋表面有一层天然油膜,填充着蛋壳上的细小孔洞,要是洗掉了,石灰水就会从小孔渗进蛋里了。蛋当然就不能吃了。

    建好鸭舍之后,易弦还在鸭舍空地一角挖了小坑,铺上些挖水池时挖掘出的石头,再盖上石子沙子,倒上水,这个水坑立刻成了鸡子们很喜欢的地方,何田又按照养鸡大全上的指导,在空地一角堆放了沙子和锯末,再摆上一些砍下的树枝树桩,这些新居民更开心了,像是要回报他们,有可能是食物丰富,四只小母鸡无比积极地下蛋,再加上鸭子们贡献的蛋,每天都有十几粒蛋。

    不过,小水坑可能进入盛夏之后就得重新填满沙子。因为夏天的树林里到处飞着一种小黑飞虫,喜欢叮咬人畜,它们最喜欢不活动的死水。

    今年何田不打算再给鸭舍烧炉子了,所以可以预期,冬季时蛋的产量会大大减少,如果他们可以保存好春夏季的蛋,到时候仍然可以每天都吃到蛋。

    有了养在家中的鸡鸭,他们今年就不用专门到湿地和池塘边的草丛捡蛋了,节省出的时间刚好可以用来收集建房子所需的地衣和苔藓,家中动物们在冬季需要的牧草,还有养蚕所需的桑叶。

    何田劈了些比手指略细的竹条,烧弯之后给悬臂叶轮也做了个“金钟罩”,加上这个罩子后,就不必担心叶轮在水中缠上水草,或者撞到河底的礁石,卡在河床上的木头树枝了。

    第一批蚕种孵化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周的时间了,蚕宝宝们的样子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们已经脱了几次皮,每次脱皮后就比原先更大了,颜色也越来越白,从最初刚孵出时黑黑丑丑的蚕蚁变成了三四厘米长通体雪白的蚕宝宝。

    第二批第三批蚕种孵化时,天气更暖和了,就不需要再用人体的体温孵化了,只要放在太阳下几天就会破壳而出。

    蚕宝宝们越来越多,对桑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何田还易弦还专门又砍了些竹子,劈成细竹篾,扎了几个直径一米五的大竹匾,作为蚕宝宝们的新居。

    随着蚕宝宝们一天天长大,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竹匾,才不至于太过拥挤。

    太过拥挤的话,蚕宝宝就有可能因为争抢食物而死掉。每条蚕可都是宝贵的财富啊,何田指望它们结出漂亮的蚕茧,缫成又光又亮的蚕丝,三三才能用这些丝织成布卖钱。

    为了安置蚕宝宝们的竹匾,家中越来越显得逼仄了。虽然做了几个可以放四五层竹匾的竹架子,可是随着蚕宝宝数量增多,每天吃饭时都要将架子移来移去。

    天气更暖和点了,何田他们干脆把饭桌移到了门廊上,就在门廊上吃饭。

    这时他们有些后悔,不该拆掉鸭兔窝棚,要不,就可以把蚕放在窝棚里了。

    当帮工们到来后,家中一下从两人变成七人,为了给这么多人烧水做饭,何田和易弦在紧邻山涧边的一块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厨房。“厨房”是一个用竹竿搭成的棚子,四角挖出四个洞,扎进竹竿,浇上水泥,棚架固定之后,三面墙和棚顶绑上苇席,棚里面用砖块和泥浆垒了大灶,有两个灶膛,能同时烧两个锅,两个灶膛中间挖出两个小点的圆洞,里面放着小铁桶,用来存放烧水。灶台一边搭起木架子,就是案板了,旁边放着水缸。

    除了临时厨房,他们还得为帮工们准备临时住处。

    察普兄弟本来也是可以住在他们家的,但是察普老爹一死,他们就得早晚往返了,不然没人喂猪。

    这样,就只用准备三人的住处了。

    何田想了想,把靠近河边的皮货工坊打扫了一遍,里面的木桶、木架通通推到门外,盖上草帘子,窝棚的门打开通风,墙上地上撒上混着草木灰的沙子再加上一点生石灰,去掉潮气和不好的气味,沙土扫出门外,再用竹子、木板架起一个大通铺,就足够三保、萨沙用了。要是熊男也来了,也还能住得下。

    这里离他们家很近,但是又和他们住的木屋有一段距离,靠近河水,要是随便上个厕所撒个尿,或者到河里擦洗,也都很方便。

    对于熊男能不能来,他们俩并没报太大希望。萨沙有求于他们,三保和他们经常来往又商量好了报酬,察普兄弟则是已经收了一冬天的“定金”,再加上察普老爹一死,他们急于跟易弦何田修好,他们是肯定回来的。熊男嘛,一共就见过两次,也说不上有多大交情,能来当然很好,人家不来,也在情理之内。

    这些还好准备,接下来就要准备食物了。

    何田和易弦讨论了很久,想要拟定一个菜单,定下几样食物,轮换着做就行了。食物首先要营养丰富,因为盖房子打地基全是力气活儿,不吃饱不吃好都不行,其次,食物还要容易准备,不费多少时间就能做好,当然了,在满足这两个条件后,最好还不太费钱。要让六七个人每天都吃大米白面也不是吃不起,就很有些捉襟见肘了。而且何田易弦还得留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到了秋天没准他们还需要再买些什么呢,窗户还没做呢,房子盖好之后家具呢?

    清点了家中的食物后,两人也拟出了菜单,熏肉棚里现在有四十几只腌制好的鸭子野鹅,还有十几条腌鱼,地窖里还有些去年秋天的鲑鱼鱼排,还有不少蛋,腌菜,米面杂粮也还有很多,自从把温室改建成“油布大棚”后,温室内的温度一直恒定在二十二三度,里面的蔬菜瓜果提前进入夏季的快速生长模式,相信再过几周就又有新鲜菜蔬了。

    为了保证肉类食物充足,何田他们决定今年春天抓一次野猪。

    他们再次设下陷阱,耐心等待。

    两天之后抓到一头上百公斤的大野猪。

    这次他们是有备而来的,提前准备了几个大竹筒,一个小板车。

    野猪中弹之后,就在陷阱中倒吊起来,颈部割一刀,把血放进两个大竹筒里,内脏一点都不浪费,全都放进竹筒装着,然后剥皮,肉分割成几部分,分批运到小船边,让小麦看着。

    野猪运回家后,先把装猪血的两个大竹筒提到山涧边,水中放一个大竹篮子,让竹筒大半浸没在水中,再一筒加一勺盐,稍微搅拌一下,半个小时候,竹筒里的猪血就渐渐凝固,这时在将半凝固的猪血倒进一个扎了洗孔木盆里,让山涧中的冷水冲洗一会儿。

    趁着这段时间把最肥的猪肉放进锅中,炸出油,油脂过滤后放在陶罐里密封好,油渣切成小块备用。

    等猪血凝固成小块后,从山涧里提出木盆,控干,把猪血块倒进大锅里,和碾过的燕麦粒还有泡发的野米搅匀,加上油渣和调料翻炒成糊,放到半凉时,用漏斗挤进肠衣里,像扎香肠一样扎成十几厘米长的小段,挂在熏肉小屋里熏烤。

    易弦留了两根血肠放在平底锅里和一块肥肥的猪肉一起煎,煎到表皮金黄后取出来放在盘上,等到温热时切成一指厚的片,就可以吃了。

    易弦做的这种血肠叫“黑布丁”,配着加了些土豆淀粉做的小面饼和煎蘑菇一起吃,是非常饱腹的早餐,猪血中含有丰富的铁质和钙质,还有其他食物中都没有的微量元素钴,营养价值是蛮高的,味道和口感嘛,那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何田觉着,血肠里加了燕麦粒和野米粒,嚼劲很不错,又加了糖盐酱油等调味料,还有非常香的油渣,如果不告诉她是猪血做的,她只会以为这是种香味特殊的杂米糕,还挺好吃的。至于卖相嘛,她觉得这个棕黑色也不是不能接受。没准可以像做奶酪那样再放些竹炭粉,让它黑得更彻底。

    于是,黑布丁就确立了它在早餐食谱中的一席之地。

    第111章 菜单

    111

    因为家中每天都有十几粒蛋; 所以何田和易弦为建房期间准备的食谱中也少不了蛋。

    早餐时可以一人一个水煮蛋; 或者做成煎蛋,和切成块的黑布丁一起煎; 再加上一块燕麦面包,一杯茶。

    另一份早餐菜单是杂粮粥,水煮蛋; 馒头; 还有腌辣白菜和腌萝卜条做的小菜。

    第三种早餐是土豆面包,腌鲑鱼片,热茶。

    至于午餐; 这不是刚打到一头大野猪么,就容易解决了。

    何田最先想到的午餐就是卤肉加烧饼。烧饼放凉之后就可以装进布袋里,挂在地窖中保存。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烘热就行,用菜刀在烧饼侧面切个口; 就可以把肉菜放进去了。到时热乎乎的烧饼夹肉菜,再配上一大碗野菜山菌汤,汤里打上蛋花; 就是美美的一顿午餐,不费什么时间; 又吃得满足。

    要是把野菜山菌汤换成红薯面汤,卤肉加烧饼也可以当晚饭吃。

    要是干活累了; 还可以随时啃个烧饼补充能量,几位帮工下山的时候,再给大家每人带上些烧饼当路上的干粮。

    这么一想; 烧饼还真是好用啊。

    何田想在开工前提前做好一百个烧饼,她觉得这样才有备无患,到时候说不定每个人的力量都得用到,没有专门让她只负责所有人饮食的奢侈。

    所以,提前好几天,她就磨好了做烧饼的面。

    他们搬出搅碎机,把玉米粒、燕麦、野米、小米和各种豆子放进大桶里,让大米拉着木杆转动了一个多小时,面粉过筛后,隔天以一比一的比例和小麦面粉混合,再次放进大桶里,这一次,搅碎机的刀片换成竹板做的叶片,面粉中加上酵母、一杯砂糖,再加上一桶轻水,再让大米拉着搅拌成面团。搅拌的过程,何田时不时要去看看,是否要再加入水。

    面团搅好之后,她和易弦两个人才能抬动大桶,分几次把面团倒进陶盆里,蒙上浸湿的布,让面团继续发酵。

    为了做烧饼,易弦这次可下了大本钱。他大动干戈,专门做了一个室外的大烤炉。

    这个烤炉的底部看起来和普通的炉灶一样,是个四四方方的台子,不过做得更大些,边长一米五,近一米高,灶台上坐着一个半球,很像因纽特人盖的雪屋,正面留着一个拱券型的洞口,在靠近洞口的地方开着小烟囱。

    这炉子看起来不怎样复杂,何田目睹了整个建筑过程,就知道事实刚好相反,易弦这算是把他学习古罗马建筑的知识和经验都用上了!

    建炉子之前,他先打了地基。第109节

地基倒不难,他铲平一块地,在四角打进四根竹竿,之间绑上绳子,作为基准,沿着这四条线在地上挖出十厘米深的方块,夯平土地,四边固定上等高的木板,将混好的水泥倒进去,再铺上一层编成十字网的细竹竿作为筋骨,再浇一层水泥,用木铲推平,再和何田一人蹲在一边,用一根四方木棍推一次,水泥面就十分平滑了。

    水泥地基凝固后,易弦用砖头和水泥盖起灶台,台面上铺的是之前做好的玄武岩石砖。

    石砖和台面风干后,他开始建那个“小雪屋”了。

    他似乎非常享受这个建造的过程,每次何田跑来的时候,都看到他面带浅浅的微笑。

    这个小屋子的圆形底部的建造过程虽然有些难度,但跟接下来建造房顶的拱券型开口的难度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易弦先用几根十厘米长的小木头柱子固定住两块半圆形木板。这个木框,就是做拱券最重要的工具。

    接着,他用两块方木块放在开口两侧,再放上半圆形木板做成的木框,之后,就可以将砖块沿着木框的弧度一块一块盖上去,砖块之间涂上水泥固定。等水泥干了,去掉木框,拱券就建好了。

    古罗马的很多伟大建筑——凯旋门、引水渠、拱形隧道、角斗场……全都用到过这样的建筑方法。

    接下来,易弦用了更让何田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