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
生殖崇拜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伏羲女娲名字本身,就是日月的意思。远古人以日为父,以月为母,因“伏”与“父”,“娲”与“母”古音相近,故称‘父羲母娲’。就女娲“造人”之说,只不过是女娲进行的一场“用黄泥捏人”的原始雕塑游戏。它说明上古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男女只有交配才能进行生育,对人类的生育蒙上一层神化天生心理。因此,后代人建庙供奉女娲娘娘,都是祈求生男育女传宗接代愿望。此外,女娲还有“始作笙簧”,制订近亲不宜相婚配,为古代婚礼乐奠定基础。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每年春三月三,男子吹笙簧向女子求爱的习俗。
至于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立极”,等法力之说,传说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头触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女娲娘娘就炼了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作天柱。这无非是神话,以此歌颂中国上古这尊女神的神功神力是了。但不管怎么说,女娲娘娘仍被后人尊为“古之圣神,化万物者也。”“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至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重万物。”
伏羲:伏羲或庖牺(史记中称伏牺)又称太昊。传说乃人类始祖,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生。传说他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太昊伏羲定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卦演生易经。为中国占卜之始。通过某指定媒介(如艾草龟纹)以求神意。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
伏羲,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记载:在一个极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位姑娘,一天,她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竟象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怀了孕,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宓牺(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是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先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遂推其为人民的君主,百王的首领。
伏羲的历史功绩巨大,就医药方面来说,是伏羲创造了八卦和九针。《易传》说:在远古时代,是包牺氏统治天下,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燧人:燧人(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三皇之一。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祝融:又名祝和祝诵、重黎(简称黎)。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族有一部份还在嵩山一带居住。嵩山与新郑同为郑国疆域,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区。
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另外,三国时南蛮王孟获之妻亦叫祝融,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
共工: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共工怒触不周山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氏与颛顼由于农业方面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帝位之争,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在农业方面的做法。颛顼认为,他是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实施会惹怒上天为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共工氏力气上比颛顼要强,但他却不如颛顼有智谋。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鼓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相信颛顼,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虽然共工氏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声巨响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黄帝: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另一个传说是在公元前四千八百五十六年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他们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萝以供衣服。”
炎帝: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于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与黄帝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中国民间尊称神农氏为“五谷祖”,因他在古代时,采选五谷种籽,始制耒耜,教先民种植五谷,民以食为天,故崇拜他为“五谷祖”。每年四月廿六日,是“五谷祖”诞辰,农民备以丰盛的五谷三牲果品,虔诚祭拜。
据史书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起于烈山,又称烈山氏。在位时尝百药以疗疾病,立市廛以通货财,初都陈,又徙鲁,立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神农氏可称是我国上古先民中的先知先觉者,在古荒山川大泽,“始教耕”,还以“诸鞭鞭百药,尽知其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治百疾。”大胆探索尝试五谷百药,为民生殖治疾,立市廛以通百货。由于他“有功烈于民”,后人才尊称他为“开天炎帝”,“五谷先帝”,“药王大帝”,“粟母王”“田祖”等尊号。立庙天下,塑其尊像,万代祭祀。
据史记载:古时在祭礼神农氏时,答作“蜡祭”,也称“八蜡之祭”,或称“大蜡”。因古时民享万物,认为乃神为之,故田事告成,天子于每年十月必大祭万物,所祭皆与农事有关。据礼记谓八蜡:“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按:先啬指神农,司啬指后稷,农指古之田地,邮为田间芦舍,表为田间道路,为田疆界,猫虎指田鼠野兽,坊即堤防,水庸指沟渠,昆虫指蝗螟等虫害,其祭之目的,祝其不为灾害也。
在民间传说中,说神农氏教先民耕种五谷,使古代“民享万物”后,先民开始懒惰起来,不耕不耜,随种随收随食,山川大地,一派荒野,到处惰人作歹。神农氏发恼火了,就将百草籽撒埋下一丈深的地层里,他说:谁锄土种谷生谷,谁不锄土地即生草,叫惰者饿死。就神农氏这么一说,天下农民才“勤耕力作”起来。
有关炎帝的传说:姜氏族为西戎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淩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