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公子慢走。”
第一百零七章 乱局终会停止
本来此去京兆府衙,方平安是准备将浚河县孤山的事情告知高弘义的。
但转念一想,这个消息在他这里还只能说是猜测,连推论都算不上,贸贸然上报,便显得他有些急功近利了,还是再确认一下再说吧。
而方平安能够确认的方式,便是向十三号分部的公书令,询问其他类似浚河县孤山的任务详情。
如果那些任务的具体情况与自己猜想的相差无几,再加上他手里的两觉珠记录,应该足以让高弘义相信了。
临近散值的酉时,方平安赶回了除怨司,而他还没来得及去找公书令,便是被值守的点卯官拦了下来,交给了他一封书信。
说是问心馆的人送过来的。
方平安疑惑地收好书信,倒是没有急于拆开查看,而是快步走进分部内院,去到了公书令处理公务的书房。
别人要下班了,得赶紧问问。
在得知方平安的来意之后,坐在书案前的分部公书令捋了捋须,微微皱眉道:“你想知道这个干什么?”
方平安拱了拱手,回道:“回大人,我们想要学习一下别的队伍,在处理类似任务之时的除怨方式。”
说成“我们”,算是卖一卖壬亥伍的面子,毕竟他不是伍长,说话没那么顶用。
见公书令犹豫,方平安故作失望道:“大人要是不方便的话,便当小人没说,打扰大人了,小人告退。”
“等等。”
正当方平安要走,公书令抬了抬手道:“你的请求本官答应了。
“不过分部权力有限,本官只能给你从总部调来与浚河县任务差不多级别的卷宗。”
“足矣足矣,小人多谢大人厚爱。”
出了公书令书房,方平安回头看了一眼。
此番询问看似顺利,但实际上却是有大前提的。
以刚才分部公书令的反应来看,如果他不是壬亥伍的伍员,如果他们壬亥伍在十三号分部没有这般重要性,只怕前者根本不会搭理他,更别说出手相助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小见大,不止官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有真正交心的亲朋挚友才会与你讲究情义。
旁人看重的,往往都只会是利益。
这是谁也没办法改变的现实。
要想别人帮你,那么首先需要你自己变得有用。
而要想万事不求人,则只有登上顶峰。
虽然方平安修儒,有大义仁孝之心,但却也非常明白,在这个权力至上的时代,善良,根本不是属于弱者的词。
回到自己房间,方平安这才拆开书信查看起来。
这封书信的确是郑子规写好让人送过来的,而信上说的是,他邀约方平安于三日之后,一同去往一个地方。
至于所为何事,信上倒是没说。
不过虽然那个地方方平安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去过,但到时候郑子规会亲自来除怨司接他,倒是不怕是什么人冒名设下的陷阱。
翌日,方平安正常点卯上值,与许立几人在壬亥伍小院里埋头修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人的见证之下,赵显终于是晋升了九品淬体圆满。
成为了壬亥伍里修为仅次于方平安许立的武人。
而在方平安从浚河县回来之后的第三日辰时,公书令便是命人送来了抄录的总部任务卷宗。
总共有十七份之多,比方平安预计的要多不少。
这个数量,已是足够来证实他的猜想了。
当许立他们问起方平安要这个来干什么的时候,方平安给了他们与公书令相同的理由,学习方法,吸取经验。
看过卷宗之后,方平安露出了果不其然的微笑,但很快又皱起了眉头。
和他猜想的一样,其他队伍的除怨任务与浚河县孤山几乎没有差别,都是什么水匪洗劫渔民、山贼打劫客商、强盗争夺地盘之类的情形。
可按理来说,这些情形根本不应该生出怨灵,但事实却是不然。
一个两个地方出现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巧合,三个四个地方可以说是偶然。
但十几个地方都是如此,便足以说明,绝对是有人故意为之。
虽然方平安的猜测是对的,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个结果代表的,乃是有一场巨大的阴谋已经笼罩了大乾。
而他们,却是还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对方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不清楚策划之人的身份是什么。
并且以目前已知的规模来看,这场阴谋,或许会比那日蛊族大闹京都还要凶险。
唇亡齿寒,方平安没办法坐视大乾陷入危局。
想到此处,他毫不犹豫,带着卷宗便是急匆匆地赶往了京兆府衙,将自己的猜测与推论统统告诉了高弘义。
听完之后,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高弘义也是表现出了十分的慎重:“你有什么想法?”
方平安皱眉道:“除非可以抓到一两个他们的人,并且审问出有用的情报,否则我们能做的实在不多。
“范围太广,目标也是随机的,单凭京兆府的这点人手只怕很难顾全。”
“我会去请圣旨,让陛下下令让各州郡县重点关注境内的山匪盗贼。”高弘义神色郑重道。
方平安点了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不过无论方平安还是高弘义都明白,他们在明,对方在暗,且不说抓不抓得到人,即便抓到了,估计也很难审问出什么。
甚至有可能人还没押送回京,就已经服毒自杀了。
毕竟这是一场足以威胁大乾安定的阴谋,对方不可能派出轻易便会招供的软弱之人。
与高弘义对视良久,方平安忽然之间又有了一个想法:“大人,您说会不会不是我们猜测的那般。
“京察到来,他们会不会只是想利用制造乱局,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好让隐伏的细作更方便行动?”
只是当方平安道出这个想法的刹那,他便是意识到了破绽之处。
如果制造乱局的人不是蛊族,那么这个猜想则会不攻自破。
高弘义显然也是很快想到了这点,他神色微沉道:“如果真是如此,那便更加说明了此次京察的重要性。
“我大乾虽然衰弱,但还不至于这般任人拿捏。
“乱局终会停止,而蛊族的细作,也一个都跑不了!”
第一百零八章 炼丹
到了约定的那日,才刚过卯时三刻,问心馆的马车便是出现在了十三号分部之外。
而方平安也是在点卯之后便一直在门口等候。
今日的他穿上了那身很早之前便定制的儒衫。
至于为何,那是因为郑子规在书信上提了一句,要去见一个重要的人,让他穿得体面一些。
可方平安那张宽敞的衣柜里,能算得上体面的服饰也只有这套儒衫了。
在窗外拱手行过礼后,方平安便是登上了马车。
见到对自己仍是一如既往和颜悦色的郑子规,方平安安了安心,开口问道:“师兄,我们这是去什么地方?”
车内,郑子规轻抚短须,含笑道:“去见老师。”
老师?孟昱!
“老师回京了?”方平安惊喜道。
郑子规点了点头,“前日刚到,让我今日带你过去。”
“老师找我是有什么吩咐吗?”方平安好奇道。
“信上没说。”
郑子规摇了摇头道:“不过一会见了老师便清楚了。”
方平安会意地眨了眨眼,似乎又想到什么,追问道:“那老师之前都去哪了?”
方平安没记错的话,迄今为止,距离孟昱跟他说决定要回京的那天,已经过去月余了吧。
庆州与京临相隔不算太远,即使慢悠悠地乘坐马车,走走停停也最多只需要半月时间。
还有半个多月,孟昱干什么去了?
“我也不知。”郑子规还是摇了摇头道。
听到这个回答,方平安思索地点了点头。
从那日在庆州与孟昱的谈话之中,方平安便是看出来了,虽然郑子规的医道天分不如现任的太医院院正,但对于这两个徒弟,孟昱显然更喜爱前者。
而连郑子规都不知道孟昱这半个多月的去向,想来是有要事处理。
……
问心馆的马车离开除怨司后便是一路东向,径直出了城门,驶向京郊。
听郑子规说,孟昱不喜欢拘束吵闹,虽有医馆在城中,但住所却是选在了郊外。
远是远了点,可胜在清静。
约莫一个半时辰,掀起帷幔,将头伸出窗外的方平安远远看到了一间搭建在路旁的茅草小屋,以及将其围起来的篱笆小院。
为了不惊扰孟昱,郑子规便让车夫将马车停在了小院之外十丈的位置上,然后与方平安一起徒步走了过去。
而还未靠近,方平安便是闻到了有浓郁的花香与药香远远传来,近前一看才发现,小院里原来栽种了两块药田。
方平安仔细看了看,药田里的大部分药草,全都是医书里有记载的,较为珍稀的品种。
而能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养活这般药草,足以证明小院主人的医道水准。
茅屋不大,与寻常农舍没有差别,也不奢华,完全看不出来这里住的会是一位当世的医道大家。
自从那次在庆州见到孟昱之后,方平安便打听过了,大乾境内,古往今来,能与孟昱齐名的医者仅有两人。
一人,是当今众所周知的医道名门素家的家主。
而另一人,则是大乾太医院的初代院正,如今早已不在人世。
不过比起这两位,孟昱的名声却是更响,毕竟他的出身平平无奇,既不是权贵豪门,也并非医道世家,幼年时更是多病。
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凭的全是自身天分与不懈努力。
心志之坚,令人侧目。
“弟子求见老师。”推开篱笆,来到门前,方平安和郑子规齐齐拱手道。
“子规与永宁到了?不必多礼,进来吧。”屋内,响起了孟昱温和随性的回应。
方平安紧跟郑子规身后,开门进了茅草小屋。
而踏足此地的他,方才知道什么叫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虽然从外面看上去,孟昱的居所简陋平常,但里面却是琳琅满目。
大大小小的木勺陶锅整齐摆放,做工精致的小鼎丹炉各占一方,制药与炼丹的器具可以说是一应俱全。
墙角的架子上堆满了珍贵的药草,桌顶的瓷碗里装满了清澈的药液。
与孟昱相比,郑子规的提纯技术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此时此刻,一袭灰布麻衣的孟昱,正盘坐在近乎一丈来高的三足丹炉大鼎前,通过炉壁上的小孔,以自身修为,聚精会神地操控火候。
“你们二人先坐,这炉丹药马上便好。”两人进来,孟昱只是头也没回地招呼了一句,并未多说,想必是不太方便分心。
方平安与郑子规拱了拱手,没有选择入座,而是并肩站到了孟昱身后不远处。
“老师这是炼的什么丹?”方平安好奇地小声道。
“不知道,不过我也已经许久未见老师如此慎重地炼丹了,想来定是品阶不凡的大丹。”郑子规神色憧憬道。
方平安修行医道不久,对炼丹是一窍不通,但连郑子规都觉得孟昱用心了,估计此丹很是珍贵。
方平安顿了顿,又道:“师兄会炼丹吗?”
“我不会。”
郑子规缊袍不耻地摇了摇头道:“你大师兄会。
“炼丹要求极高,单是以自身修为随心所欲掌控火候,便需得六品境界以上。
“更别提要想炼成一颗灵丹,还有数之不尽的条件,非浸润医道日久之人,不可得。”
“平安冒昧了。”方平安歉意地低了低头道。
孟昱曾说过,郑子规的医道天分不算太好。
“无妨。”
郑子规微微一笑道:“正所谓勤能补拙,只要不轻易言弃,不随意气馁,世上便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闻言,方平安受教地拱了拱手。
孟昱更为喜爱郑子规,或许正是因为后者更像年轻时候的他。
仁孝善良,心志坚定,而从停车十丈之外来看,郑子规更是尊师重道,知礼守节。
如此之人,的确适合传承衣钵。
不过,勤能补拙这话虽然没错,但却需要岁月的支持。
眼下的郑子规已有半白的年纪,不知还有多少时间来让他进益自身。
或许医者与儒家不同,有能够长寿的秘诀。
毕竟医者这个体系与其他不同,他们追寻的便是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