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少年光阴流转,的确能够洗去许多痕迹与回忆。
“伍长,你知道陈大儒为什么被赐死吗?”方平安问道。
赵显三人脖子伸得更长了。
许立摇了摇头,“这就不清楚了,算起来,陈大儒去世的时候,我也才几岁大。”
其实问出这个问题之时方平安便已经知道结果了,也明白是自己迟钝了。
皇帝赐死,大多不会对外公布罪名,甚至需要的话,还会宣称臣子乃是自杀。
如此,既是为了给死者以体面,也是为了杜绝外界流言。
当然,或许也正如许立说的,就算陈大儒真的是犯了死罪,过去这么多年,他们这般身份的人,又怎会得知呢。
“那伍长,扫墓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才是他们此行的关键。
要真是寻常祭奠扫墓,派几个奴才便可,何须出动除怨司。
不过当方平安问出此话时,赵显三人却是缩回了车内。
他们比方平安早一年入伍,应该是早已知晓了。
许立耐心地解释道:“陈大儒生前乃是文坛巨匠,非常人可比。
他死后,气机经久不衰,多年不散,以致于时常会吸引孤魂野诡。
除怨司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派出队伍前去他老人家的墓地,驱邪除怨,奉还安宁。”
方平安会意地点了点头,喃喃自语道:“气机不散……”
……
方平安五人驾马,足足一个时辰后,方才出了京都东门。
这还是方平安头一次真正见识到了大乾京都的广阔。
要知道他们癸寅伍所在的除怨司分部,就在京都东部居中的位置上。
一路上,方平安也看见了京都的繁华。
车水马龙的街道,震耳欲聋的叫卖,川流不息的行人。
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便是在京都,方平安亦是看到了不少的流民乞丐。
大乾的民生,是一日不如一日。
下一朝如果再是如此,只怕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方平安无奈地摇了摇头,现在还轮不到他来忧国忧民。
出了京都,马车还是一路东向。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在京都东郊五十里外的大青山,陈大儒的墓地便在山顶。
……
来到大青山之下,后面便只有徒步上山。
虽说上山的路狭而陡,但好在方平安五人都有身手,不多时便是登顶。
而刚来到大青山顶,方平安远远的就看到一片乌云汇聚,正是怨灵出没的征兆。
且看阵仗,怨灵的数量还不少于二十道。
如果不是许立突破了八品,癸未伍成了癸寅伍,这般差事也轮不到方平安他们。
目光下移,在那片乌云之底,方平安看到了一座大墓。
大墓占地约莫十丈,中间是坟头碑文,四周刻有祥瑞。
“你们四个跟在我后面,散开一点,别让它们成集。”许立一把抽出短刀,叮嘱道。
虽然八品罡身境的武人对付二十几道普通怨灵轻轻松松,可一旦让后者成集,还是有一定危险的。
“是!”方平安几人齐齐抽出短刀,整齐划一地应和。
“上!”
一盏茶的功夫过后,大青山上的乌云消散,温吞的太阳洒下暖暖的日光,驱散了阴霾。
好在,此番怨灵并没有成集。
二十三道怨灵,许立拔除了十道,方平安拔除了五道,赵显三人一共拔除了八道。
而当方平安悄悄地躲在角落,查看了一眼怨灵录上的奖励提示之后,他的脸皮不由得抽了抽。
五枚淬体丹。
可以,这很真实。
五个都是保底,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运气极好的表现之一了吧。
“小子,发什么愣呢。”不远处传来许立的呼喊。
方平安收拾起想骂娘的冲动,也朝坟头碑文走了过去。
虽然没机会见到陈大儒陈太傅的真容,但能瞻仰瞻仰老先生的墓地也是一件幸事。
第十一章 君要臣死
陈大儒的墓前,有未燃尽的香蜡,而且还是两堆。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陈大儒的家人和云鹿书院的学子老师前来祭奠过了。
又或许,是当今圣上留下的。
毕竟此处墓地,就是皇帝命人打造的。
因为陈大儒是被先帝赐死的,所以在打造碑文的时候,皇帝并未让人,也不会允许多写什么。
偌大的墓碑上,仅有“儒林大贤陈公知忌之墓”寥寥几字。
甚至连生死起终之日都不曾留下,就更别说生平事迹,一世盛名了。
实在可悲,可叹。
“走吧,回去交差了。”
许立招了招手,便是带着赵显三人朝下山的路走去。
“永宁?”行在最后的王宇忽然发现方平安并没有跟上来。
听到呼喊,许立三人也是齐齐回过身来。
此刻,陈大儒墓碑前,方平安撩了撩长袍下摆,轻轻跪了下来。
他双手合十,心中祷告,虔诚地叩了三个响头。
一代大儒,该当此礼。
然不及方平安起身,墓碑之上,一道流光急速掠出,眨眼间便是撞进了方平安的体内。
而这一切,许立几人仿佛都未曾看到。
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是重新围了上来,学着方平安,作了作揖,叩了叩头。
……
返回京都,交了差后,癸寅伍的众人便是各自归家。
许立本来还想邀请方平安去家里吃饭,但被一眼看穿的后者给婉拒了。
进到屋内,关好房门,方平安盘坐在床榻上,意识沉入脑海,来到了怨灵录前。
望着徐徐翻开的书页,他的呼吸略显急促了起来。
在怨灵录新的一页之上,一道怨灵画像静静地摆在排头处。
那是一道胡须发丝尽白,脸上皱纹遍布,但目光却是明亮深邃的老者怨灵。
这道怨灵虽然一眼望去就与寻常怨灵大为不同,但怨灵终究还是怨灵。
他的神色之中,除了饱含的睿智,也有难掩的憾然。
方平安深吸了口气,带着敬仰之意,点开了这道怨灵的生平。
他是出生在奉先县的陈知忌,也是立身云鹿书院的陈大儒,还是名满天下的陈太傅。
陈知忌年少之时,家中并不富裕,无钱供他读书。
但由于心中对学识的渴望,陈知忌时常到县上的私塾偷听先生讲课。
虽然被骂,被打,被嘲笑,被赶出去过很多次,但陈知忌从未放弃。
在他七岁那年,陈知忌遇上了此生贵人,云鹿书院的大儒。
面对云鹿大儒的考问,陈知忌对答如流,表现出了极为难得的读书天赋。
云鹿大儒爱才心切,当即便将陈知忌收归门下,告之其家人后,把他带回了云鹿书院。
陈知忌不仅好学,而且勤勉。
入读云鹿书院之后,他心无旁骛,白日埋头,夜夜挑灯,曾一度感染书院的众多学子。
最终,凭借远超常人的读书天分和自幼养成的勤勉刻苦,陈知忌二十五岁出师,成为了云鹿书院史上第二年轻的大儒。
而排在第一的,乃是云鹿书院的创始圣人。
三十岁,陈知忌以当时尚在少年的明帝之师为任,出仕朝堂。
四十岁,明帝即位,陈知忌深得明帝信任,升任太傅。
官居太傅之后,陈知忌不仅没有达官显贵的架子,而且还在皇宫之外,开坛讲学,天下学子,无不慕名而来。
二十年间,陈知忌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他本人,却从未过多涉入朝堂。
然而,也正是因为缺少了对官场之道的了解,晚年的陈知忌,被人以流言诬陷,遭圣心猜忌。
六十二岁,明帝日衰,太子监国,而京中流言,愈加汹涌。
六十三岁,陈知忌被明帝赐下毒酒,饮恨正德殿。
次年,太子登基,改年号弘运。
……
方平安承认自己有赌的成分,但他赌对了。
气机不散,定有怨灵残存,即便无需拔除,也必能被怨灵录收录。
可此刻,看完陈知忌生平的方平安,却是高兴不起来。
现在的他终于知道,陈知忌为什么会被赐死了。
当时京中流言最狠的一条,便是“陈知忌欲联络党羽,驾驭太子,操控朝政”。
或许明帝相信陈知忌绝对不会谋反,但他还是必须赐死后者,因为后者,有谋反的能力。
新君年少,一旦有人拥护太傅,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乾五百年基业,不能葬送在他们父子二人手里。
所以,明帝真正的意图,是在为太子铺路。
虽然明帝的做法不能说是昏庸残暴,但这般德高望重,无欲无争的儒林大贤,只因一时猜忌,便被无情赐死,伴君如伴虎,不外如是了吧。
大乾文坛,又少一引路之人也。
皇帝赐死,有时候就是如此便利。
被赐死的人,不是你不知道他有什么罪,而是他可能根本就没有罪。
在这个封建王朝的时代,任你位高权重,任你名垂千古,君上一言,便能定你生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如果没有一个明德之君,如果没有一座正义朝堂,世间便无一安乐之地。
方平安的内心,五味陈杂。
直至深夜,他才得以平静下来。
方平安想了很多,但最终不过一句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或许将来他有能力的时候,会去尝试改变一下这个世界。
将大胆的想法暗藏心底,方平安望向了怨灵画像下方的【超度】、【伸冤】、【还愿】。
【超度】:
超度“陈知忌”,需以一年任意体系三品境修为,或三十年寿命为代价。
三品境修为,也就是说,陈大儒生前,至少应该是儒道三品的至强者。
【伸冤】:
“陈知忌”,无冤。
如果方平安没有查看陈大儒的生平,那么他肯定会认为是怨灵录判证有误。
但实际上,怨灵录之所以判定陈大儒无冤,并非是他真的该死,而是陈大儒自认无冤。
在陈知忌的生平里,在他饮下毒酒的那一刻,他曾对明帝说过一句话: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微臣之心,日月可鉴!”
陈知忌无冤,是因为他的忠心不二,即便受诬陷而死,他亦不怀恨明帝。
这般忠良死节之臣,自古少有,当世罕见。
【还愿】:
大儒“陈知忌”,临死之时,无怨无悔,然,遗愿有三。
第十二章 刑部大牢
“人臣之心,日月可鉴,虽死,亦不担此污名。”
“老夫平生所学,著书二十四卷,望后来有缘人,承之,惜之,传之。”
“老朽一生奉学,见文章词曲,百花齐放,然终不闻我大乾诗道兴盛。”
此三者,便是陈恭谨陈大儒临走之时的心中遗愿。
第一条,他在叹息身上的谋逆污名不得洗雪。
第二条,他在惋惜一生学识,未能找到传承之人。
第三条,他在忧心大乾的诗文未来。
这便是当世大儒,文道圣贤。
纵使刀斧加身,毒酒入喉,他一心牵挂的,仍旧是学海识途。
只是这三则遗愿,却是一条比一条艰难,一条比一条宏伟。
想要为陈大儒还愿,只怕现在的方平安还远不够格。
但幸运的是,此三者都并非绝路。
放眼世间,唯一可以为陈大儒洗雪污名的,便只有当今圣上。
而好在,从愿意为陈大儒打造墓地来看,乾帝弘运并不厌恶陈大儒。
更甚至有可能从一开始,当弘运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知道赐死陈大儒,是自己父皇在为自己铺路。
弘运帝对陈大儒应该还怀有敬仰,乃至愧疚之意。
但只要朝中还有流言没有纠正,弘运帝就无法为陈大儒平反。
天子,也不是任何事情都能一意孤行的。
儒家屠龙术,可并非笑谈。
而要纠正流言,只怕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扳倒一朝太傅的势力,必是庞然大物。
虽不是绝路,但在没有保全自己的手段之前,方平安却是不可轻举妄动。
而记录陈大儒平生所学的二十四卷藏书,如今就在云鹿书院之中。
陈大儒生前便拜托过云鹿书院的大儒,让他们为自己寻一寻可传之人。
因此,云鹿书院里,学子们内部考试中最珍贵的奖励,便是陈大儒的著书。
也就是说,如果方平安要为陈大儒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