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疯子传说-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谭天入朝,两派的人都会受到强力打压,所以未雨绸缪,虽然不能明着结下这个大敌,但是暗中使使绊子却是应有之举。

    面对所有的参奏。崇武皇帝只是一笑置之,淡然对群臣道:“朕既委镇国公以全权平叛之重任。这惩处叛逆的职权自然也在其中,何来欺君罔上之说,众位爱卿不必多说了。”

    “陛下,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刑典之中叛逆都为最重一项,本朝律令之中,亦将叛逆定为寸磔凌迟之刑。以此震慑那些妄图偷天换日的逆臣贼子。叛逆大罪若不严惩,便不能以儆效尤,镇国公谭天违背大陈律法,私赦叛逆,这等孟浪行为实乃危害至烈的误国之举,陛下万万不可轻忽啊!”左都御史彭越越说越是激动,最后更是做出一副痛心疾首地激烈神情大呼道。

    “请陛下圣裁!”有了彭越的带领,立时有十多个朝臣同时跪倒在地高声呼喝。

    崇武皇帝眉头微蹙。思索片刻后缓缓道:“朕问各位臣公,若是叛逆因为生机断绝而拼死抵抗,这场平叛大战何时才能结束,我大陈已然伤痕累累地身躯又要增加几多重创,多流出多少鲜血?这一场持续近一载的战乱,已然令我大陈的江山摇摇欲坠。已然令我大陈的社稷元气大伤,你们还觉得不够吗?”

    年轻的天子顿了顿,声音陡然变得严厉起来:“镇国公以赦免百余叛逆的代价,换取的是十余座大、中城池、数十万士卒、数百万百姓地生死存亡,更是为我大陈保住中兴的那道元气,朕问你们,镇国公做错了什么?难道为了区区百多个叛逆的人头,就要我大陈十数座城池,数十万士卒,还有那数百万百姓来做陪葬吗?你们怀的是什么样的心思?回答朕。你们怀的是什么心思?难道非要山河破碎国之不存你们才会高兴。才会满意吗?误国之举?若是没有镇国公、无敌侯,还有那数十万浴血奋战的忠勇将士。朕已经作了亡国之君了!哪还有你们在这里废话连篇的机会!”

    “哼!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多言了,退朝!”崇武皇帝越说越是激动,说罢退朝两字,终于气哼哼地拂袖而去。

    一众朝中重臣全傻眼了,谁也没料到一向温和宽厚的天子竟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心中尽都有些戚戚然,尤其是方才做了出头鸟的督察院左都御史彭越,早已没了方才庭奏时的慷慨激昂,此时的他面色苍白,里衣尽已被冷汗湿透了,懵懵懂懂地甚至都不晓得自己是怎么回到府中的。

    经此一事,再没有不识相朝臣发出反对的声音,第二日由首领太监王林为钦差的一行,在一千禁卫军的护送之下,浩浩荡荡的南下。

    武胜门,是武昌城的北大门,原名草埠门,因门外沙湖浩瀚,草高丈许而得名,后以“都武而昌,得地之胜”改名。

    这一日,碧空万里,白云缕缕,武胜门外彩旗招展,两千盔明甲亮的精锐士卒,似标枪一般站得笔直,经历过血腥战场的洗礼的他们,即使只是平平常常地站在那里,亦有一股森森杀气弥漫。

    二龙出水阵势地中心站着两群风采迥异的人,神采飞扬地是以镇国公谭天为首的一众军中大将,另外一群人则是身负绑缚的一众叛逆,面色紧张的翘首远望着远方那片即将决定他们命运的飞扬尘烟下的人马。

    唯一没有上绑的是赵吉,此时的赵吉一身素衫,一脸淡定自若的站在谭天的身边。

    这段时日里,谭天并未为难这些叛臣贼子,虽然派兵围了府邸,却没有丝毫骚扰,甚至对于赵吉这个与众不同的反王,谭天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尊敬。

    蹄声隆隆,一千禁军护卫队列整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行到近前,被众军士簇拥在中心的首领太监王林翻身下马,谭天立刻率众将迎上前来。

    “镇国公谭天接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胜门外。跪下一片,唯有赵吉仍是那么淡定,孤傲地站在那里,目光之中带着一丝莫名的波动,冷冷的望着王林。

    看着不跪的赵吉,王林面色微变,随即转为正常。上前一步去扶谭天,口中急道:“谭公爷快快请起。陛下有旨,镇国公与无敌侯接旨不跪。”说着话眼睛在谭天身后扫了一圈,却未发现那位名满天下的疯子无敌侯,不禁惊道:“咦?敢问公爷,无敌侯与二少公爷谭亦心去了哪里?”无论是谭志豪还是谭亦心,都是禁宫中的名人,似王林这等首领太监。自然不可能不认得。

    一向稳如泰山的镇国公谭天此时地脸色忽然变得有些古怪起来,而谭天身后众将更是一个个想笑又不敢的古怪神奇,王林心中更奇,又道:“可是出了什么意外?”

    谭天被王林扶着站了起来,沉默了片刻才苦笑道:“王公公,本公地逆子亦心于五日前再次出走,长子志豪带人去追,现在都不在武昌。”

    王林面上立刻现出了同众将几乎一样的古怪神情。心中暗自感叹果然是人无完人,镇国公本人虽然近乎完人,却生出这么两个稀奇古怪的儿子,一个是朝野闻名的头号疯子,另一个则厌恶官场,甚至不惜离家出走。摊上这么俩儿子,换个神经不够强悍的爹,怕不要气死过去。

    虽然宣旨的两个主角不在,但是圣旨却还要继续宣讲,至于追究不待圣旨擅自离开的罪责地念头,若是旁人王林早就发难了,但是当对象是这对谭氏兄弟时,借给王林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生出来,只得佯作无事的展开圣旨。大声诵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陈……”

    这道封赏有功之臣的圣旨令所有人大吃一惊。镇国公谭天成为了大陈自开国元勋之后百年来的首个外姓封王,被封为忠勇护国郡王,而无敌侯谭志豪则因北边战功进爵至无敌公兼只有王族赵姓子孙才能获封的镇国将军衔,不喜做官的谭亦心这次也没跑了,被有心整他的崇武皇帝半是认真半是玩笑的封了一个没有半点封邑年俸地空头逍遥侯,谭氏一门,一王一公一侯,权势荣华,已然到达顶点。

    凭借镇国公三次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陈于水深火热的盖世功勋,封王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毕竟大陈立朝百年来除了开国的两三位首勋重臣外,再无一个活着获封的外姓封王,之前的那些名臣大将,纵使功勋再高,也不过是死后追封谥号为王。

    待王林念罢圣旨,立时恭敬讨好道:“王林在这里给郡王千岁道喜了。”

    同样封赏隆厚的其他有功将领立时随和着一块给自己最尊敬地统帅道起喜来,谭天面上挂着一丝自若笑意,心中却有些沉重起来,水满则溢,月盈而缺,谭氏一门这一王一公一侯看起来风光无比,实则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危机。

    自古以来,无数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大将的下场,足以令精研史籍通晓人心的新任忠勇护国郡王心中警醒。

    一番道贺之后,王林又捧出第二道圣旨,行到那群自缚双臂跪倒在地的叛臣身前,高声朗喝起来。

    第二道圣旨并未出乎人们的意料,崇武皇帝全然依从了谭天密奏中的所言,赦免了所有叛臣的死罪,将这些人抄家之后发配到南疆,终生不得再回中原。

    “谢陛下不杀隆恩!”

    一众在死亡阴影的威胁下足足煎熬了半月之久地叛臣至此时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好死不如赖活,谁也不愿意死,对于此时地他们而言,活着就是最大的愿望。

    然而这时却有十三人跪行而出,为首那人叩首道:“启禀钦差大人,我等身受主人大恩,如今主为臣死,为臣者亦不愿苟活,只想随主同死,但求钦差大人能够饶恕家中老小。”

    眼见着这十三人甘愿与主同死以报主恩地行径,其后地一众叛臣尽都羞惭的低下了头颅。鄂王舍身以全部属百姓之性命,如此高义,千古未闻。

    赵吉平静无波的面上终于出现了一点波动,却又转瞬即逝,然而已是一片死寂的一颗心中,重又生出了几许涟漪,仿佛又活了过来。

    王林冷冷的望了面前不识时务的十三个人。哼了一声却未搭理,转身又行到赵吉的身前。从身旁侍卫所托金盘中捧起第三道圣旨,高声呼喝道:“叛逆赵吉接旨。”

    赵吉淡然一笑,飒然卓立道:“我那皇侄有什么话就说吧,本王反正是将死之人,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王林地脸色变得难看到极点,但是想到临行前崇武皇帝的吩咐,又生生忍了下来。也不再管赵吉怎样,径自打开圣旨朗声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鄂王赵吉身受先帝隆恩,却不知自守,觊觎大宝,妄动刀兵,勾结外虏。暗刺朝臣,置大陈江山社稷于水深火热,罪恶滔天,乃在不赦。然朕上体天心,心存仁厚,不愿兄弟阋墙。同室操戈,今特赦赵吉死罪,剥夺王爵,禁于武昌城外之清林寺,望赵吉能体朕心,幡然悔悟,如此朕心乃安。”

    赵吉愣了,彻彻底底地愣住了,自古以来皇权之争便为你死我活,严酷而惨烈。从无宽恕可言。这场天下之争他败了,自忖必死。索性放开了一切,恣意妄为,却万万没有料到他的亲侄儿竟还会感念亲情,赦了他的死罪,这极度的意外令他的脑海中一片空白,再无一丝一毫思想。

    武胜门外,一片鸦雀无声,便是连谭天这等人物,也被这第三道圣旨所震。

    “仁君啊!当今万岁当真是旷古绝今之仁厚之君,罪臣罪该万死,罪臣罪该万死!”

    当先反应过来的正是要陪赵吉殉死十三人中的一人,能陪主殉死地必是忠厚之士,听闻当今圣上竟是如此仁厚,怎不愧疚欲死,故主得能不死,心情激荡之下,竟然失态至痛哭流涕,大声疾呼。

    这一刻,所有人皆为崇武皇帝那山高海深一般的宽厚仁慈的胸怀所感,齐齐跪倒在地,齐声称颂道:“陛下仁厚,陛下仁厚……”

    赵吉默然许久终于谓然一叹,缓缓跪倒在地,曾经高傲的头颅紧紧贴伏于地,黯然道:“罪臣赵吉接旨。”

    面对崇武皇帝那包容一切的仁善宽厚,纵使如赵吉这等人杰,也情不自禁的生出了自愧不如的臣服念头:“皇侄,王叔我输了……”

    而谭天原本沉重的心中却生出了一丝希望,当今陛下如此仁厚,或许谭氏一门地祸事可以消弭于无形了。

    当今万岁赦免了鄂王死罪的消息很快传遍武昌与荆襄各地,一时间心感鄂王恩义的各地百姓尽都不约而同的山呼万岁,崇武皇帝因为谭志豪这个牛皮将军的原因,而得的“古往今来史上第一白痴皇帝“地名头终于扔脱,“古今第一仁君”的称颂从此流传开来。

    十五日后,随着各地叛军的遣返,平叛大军也开始各回驻地,局势彻底平定下来,在一千禁军的护送下,忠勇护国郡王谭天与钦差大太监王林一同启程,赶赴京城。

    一行所过之州县,地方官员莫不竞相出迎,隆重款待,往日里风光无限的钦差大人,这一次却被百年来首个外姓封王的护国郡王谭天完全抢去了风头,如此停停走走,整整一月之后,方才回到京城。

    崇武皇帝再开隆恩,率文武百官于德胜门外迎候,携护国郡王谭天共乘龙辇入城,谭天也由此成为了大陈朝唯一一个三次得到如此殊荣的殊勋功臣。

    大陈自定鼎立朝以来,便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凡大战获胜之后,便由皇帝自掏腰包,在禁宫御苑之中排开庆功大宴,宴请一众功臣名将,崇武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一场隆而又重的接风宴后,崇武皇帝当众宣布四月二十六这日,天子将用内库的皇帝私房钱,大宴这一次平叛地所有征战有功地将领,同时檄文天下,追缉护国郡王两个逃家在外的儿子,无敌公与逍遥侯。

    酒宴过后。群臣散去,兴致颇高地崇武皇帝执子侄之礼对被他单独留下的护国郡王谭天躬身行了一礼道:“天下平定全为郡王之功,今日咱们不讲君臣,只论情份,赵麟多谢叔父全心辅佐之恩。”

    谭天虽然喝了不少酒,可没有丝毫糊涂,哪里能受天子如此大礼。慌不迭托住崇武皇帝的手臂,急道:“陛下这是要折杀臣的。”

    崇武皇帝笑道:“朕有一事相求叔父。万望叔父不要推辞。”

    谭天苦笑道:“陛下有事,只管吩咐就是,臣纵死不辞。”

    崇武皇帝眸中现出两道诚挚的光芒,缓缓道:“朕晓得叔父这两天就会给朕送来致仕的奏折,朕也晓得叔父心中顾虑的那些功高震主之类地事情,但是朕在这里还是要说一句,朕希望您留在朝中帮朕。今天朕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命令您,而是一个晚辈在寻求长辈地庇护与扶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