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我就大致介绍一下。”周恬点头说道,“我们8月中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的粮食、棉花、精铜、铝锭等期货合约现在都已经平仓,从中获益夜算不错。股市崩溃后,在期货市场上逢低买进的合约中,精铜、铝锭两种物资的数量已经达到我们预定的各5万吨的收购数量,而粮食、棉花方面由于需要的数量巨大,距离我们预定目标还有一些差距,现在按照合约数量大约有小麦80万吨,棉花120万担。当然,这些物资都要在12月上旬进行交割。”
“另外,你说的技术含量高的小型钢铁厂,我们还真找到一个。这个工厂是在匹兹堡附近兴建起来的,设计年产量为15万吨优质钢材。原本这个钢铁厂是预定在明年春天正式投产,可现在由于工厂出资人在股市受到重大损失,加上银行逼债,出资人也只好将其降价出售了。我们的人正和司徒老爷子的律师一起与对方谈判,相信等你回国前应该能有结果。”
“按照1吨小麦能够6人一年基本生活需要计算,80万吨小麦能救活480万人。这个数字对沂蒙根据地和周围区域民众来说是足够了,可要是和明年中原大战所导致的灾民数量相比的话,还差得多。”赵振中开始盘算道,“120万担棉花听起来有不少,可美国人用的是美制,每担又只有45公斤,算起来也不过是54000吨而已。”
“你就别担心了,后面我们还会再增加物资收购量的,肯定能满足需要。别忘了,历史上美国大危机之后可是有1300万担棉花无人问津,大量粮食被毁掉。”周恬提醒道。
“对了,船厂的事情有头绪没?”
“要说船厂,纽约州还真有一些。不过,由于这几年美国造船业并不景气,各船厂没有军方订单,商船订单又不多,纽约这边的船厂也基本上处于半停工状态,在这次大危机中肯定也躲不过去。我们现在就是想从中挑选几家整体状况还不错的拿下。”周恬解释道,“不过,购买船厂的事情恐怕在你回国之前确定不下来。一是我们在澳大利亚、菲律宾两地的事情还没有进展,现在购买船厂有些早;二是美国对华人的限制,非美国籍的华人不能在美国经商、置地,也就无法购买船厂经营,即使取得美国国籍的华人在创办产业时也要经受繁琐的审查程序。”
“这样啊。”赵振中沉吟道,“这些造船厂的技术设备大致是个什么情况?”
“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不过,听说一战期间,纽约这边的造船公司广泛采用部件预制法建造标准化的商船,使船厂本身大多成为总装厂,已经有点后世所谓模块法造船的意思。”周恬说道。
“要不是这样的话,美国人也弥补不了德国人无限潜艇战所造成的船只损耗。”赵振中点头说道,“这方面你们继续跟进就是了。只要能保证在未来两、三年内建成我们自己的集装箱运输船舶就可以。”
“如果能在美国这边开办船厂的话,应该没有问题。可要是搬迁到其他地方重新建厂生产的话,恐怕就有点难度。毕竟现在澳大利亚和菲律宾那边的事情还没有头绪呢。”周恬有些忧心。
“别担心,我们尽力而为,相信会有个好结果的。”赵振中安慰道。
在历史上,一战期间是美国造船工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当时,为了应付战争需要,美国钢船建造厂从42家增加到72家。一战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军事强国展开了军备竞赛,为美国舰船业创造了又一次发展的机会。1919年美国舰艇年产量近20万吨;商船产量达219万总吨。这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42年间美国舰船产量最高的一年。其后,由于1922年到1930年的两次裁军会议,特别是1929年爆发的席卷资本世界的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海军削减舰船订单。在1928年,美国仅建造一艘2700吨的军舰。加上商船的订单也不多,直到1934年,美国舰船工业的生产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不过,在此时期美国船舶技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汽轮机不仅取代了蒸汽机,而且得到了较大的改进,至1930年每轴马力油耗下降到454~272克,比1918年降低50%。另外,导航、冷却、救生和货物装卸设备也有相当大的改进。
弄清楚情况后,赵振中也知道船厂的事情着急也没用,只好耐心等待起来。
不过,在这个周末,周昊却从波士顿特意赶到纽约,给赵振中带来了另一个好消息:液氧制备的事情有眉目了。
在此之前,赵振中、周恬两人虽然知道这个年代已经能制造液态氧,不过由于制造工艺不成熟,生产成本过高,还无法大量应用。周昊带来的这个消息也确实让两人感到振奋。
“老赵,你当年可是军方人士,对火箭应该了解吧?我就是从一位研究火箭的大能那里获得有关液态氧制备的详细工艺的。”周昊笑道。
“研究火箭的大能?这个时代?”赵振中先是一怔,接着又隐约想起当年所接触过的一些材料,便思索着说道:“我当年毕竟不是研究火箭的,也就是研究新能源应用的时候接触过一些常识。好象这个年代美国还真有一位研究火箭的能人,不过,具体名字我可记不起来了。”
周昊感叹道:“我也是前些天从学校一些教授那里知道,竟然在今年有人向高空发射火箭,还是带有气压计、温度计和拍摄飞行过程的照相机的火箭。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大能竟然在26年的时候,就发射过采用液氧和汽油推进的液体火箭!”
“也正因为这个,我才辗转找到他,并从他那里得到了经他改进后的液氧生产工艺。虽然还无法和后世的技术相提并论,生产成本也有点高,不过至少在技术上已经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了。而且,我除了买下他改进后的液氧生产工艺外,还将他这几年进行火箭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一并买下。算是为我们将来奠定点基础。”周昊有些得意地说道。
“这事办得确实不错。”周恬笑着夸奖道,“不过,说了这些,你也应该告诉我们这位大能的名字吧。”
………………………………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三)
大声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嘿嘿,老姐,我这不是想卖个关子,看老赵知不知道么?”周昊笑道,“既然老赵记不起这位牛人叫什么,那我告诉你们就是了。他的名字叫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
听了周昊所说的名字,赵振中嘴里念叨了几遍之后,拍拍脑门,恍然道:“我想起来了,就是他!”接着,赵振中又满是感慨地说道:“这位大能也算是一生坎坷,其历史地位还是在他去世多年后,因为苏联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才让美国人想起自己国内当年也有这样的领军人物,才重新评价了戈达德的历史功绩。可惜,那时候戈达德已经去世10多年了。”
“嘿,这样的烂事美国人也有啊。我原先还以为这是我们国人的专长呢。”周昊怪道。
“什么叫我们国人的专长?”赵振中伸手在周昊脑门上弹了一记,“不同的利益团体或者个体之间确实免不了会存在利害之争,不过,这其中也有些是受当时观念认识上的局限而导致的,不能一概而论。别忘了,美国从独立日到现在只有15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中国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要是等美国人也发展两千多年的话,凭他们所奉行的社会达尔文思想,推崇利益至上的理念,只怕会更加不堪。”
“我也就是这么说说而已,老赵你可别认真啊。”周昊摸着脑门吸着凉气道,“这位大能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后来被誉为美国的“火箭之父”,当然,也有很多人称其为“现代火箭之父”,以彰显其为火箭发展和空间探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曾为希特勒研制出v1、v2火箭,为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做出突出贡献的韦纳·冯·布劳恩就曾这样评价过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的功绩:“在火箭发展史上,戈达德博士是无所匹敌的,在液体火箭的设计、建造和发射上,他走在了每一个人的前面,而正是液体火箭铺平了探索空间的道路。当戈达德在完成他那些最伟大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这些火箭和空间事业上的后来者,才仅仅开始蹒跚学步。”
不过,戈达德的火箭研究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他的价值也是在其去世多年之后才被世人重新认识。
说起来,戈达德走上火箭研究之路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在阅读了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后,16岁的戈达德开始对太空产生兴趣,并在第二年秋天把自己的生涯定位在火箭的研究上。1911年,29岁的戈达德从克拉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第二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
而在这之前,戈达德从1909年便开始进行火箭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1911年,戈达德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内的固体燃料火箭,以证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够工作。
由于在大量研究中认识到了火药火箭的缺陷,1919年戈达德在发表了题为《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的论文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液体火箭的研究与制造上。不料,这篇论文却遭到了媒体的嘲笑。
在论文中,戈达德论述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原理,并提出将火箭发往月球的设想,“制造重598。2千克的火箭,可以把0。9千克的镁送到月球,火箭撞月时将镁点燃,镁的明亮闪光可持续几秒钟,在地球上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它。”针对这篇文章的观点,《纽约时报》的记者们撰文嘲笑道,戈达德甚至连高中的基本物理常识都不懂,却整天幻想着去月球旅行。并因此给戈达德冠以“月亮人”的称呼。
当然,戈达德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从1920年开始,他白天在克拉克大学任教,业余时间继续坚持从事液体火箭研究和试验。
在这一时期,由于公众的质疑以及极端缺少研究经费,戈达德的研究可谓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26年3月26日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的奥本发射首枚液体火箭成功后才有所好转。尽管仍然面临研究经费短缺的困境,不过,至少报纸上开始出现正面评价戈达德的声音了。
其后,戈达德又对火箭进结构行了改进,并在1929年7月29日再次进行了液体火箭发射试验。这次发射的火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火箭的头部装有气压计、温度计和照相机,照相机对准两个仪表。当达到最大高度时,降落伞的弹射开关同时打开相机快门,以便可记录到火箭在最大高度时大气的温度和压力值。由于降落伞的作用,这几个仪表在落地时没有损坏。这枚火箭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第一枚探空火箭”!
在原来历史上,由于一直缺乏研究经费,戈达德不得不在业余从事火箭研究,并且经常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直到1929年11月戈达德结识了单机飞越大西洋的英雄查尔斯·林白后,才通过林白得到著名慈善家古根海姆的资助,在此后的几年中得以专心研究火箭。不过,正当戈达德的火箭试验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因全球经济大萧条,古根海姆于1932年7月中断了对他的资助。为取得资金,林白建议他向美国军方打报告,但陆军和海军都拒绝资助戈达德研究液体火箭,直到丹尼尔-弗洛伦斯古根海姆基金会给他一笔补助金后,戈达德才于1934年9月回到试验场继续试验。
二次大战发生后,戈达德曾一度到处写信,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反法西斯战争。但军方却仍不愿把钱花在液体火箭上。
1944年6月,戈达德从获得的德国人的v-2导弹残骸中发现,德国人的火箭竟与他制造的火箭一模一样。虽然不能肯定v-2直接使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至少可以证明,戈达德可以研制出与v-2同样先进的火箭。看着研究火箭远比自己晚得多,但却因政府支持而进展飞速的德国同行们的作品,戈达德感触万千。
到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去世,终其一生,他的火箭事业也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戈达德一生获得的214项专利中,只有83项专利是他在生前获得,其他100多项专利都是在戈达德去世后才陆续被美国政府所承认。
让美国人或者说让世界重新认识戈达德的历史地位的,却是苏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等方面一系列领先于美国的成就。在对历史的检讨中,美国政府于1961年发表了30年来戈达德研究液体火箭的全部报告,重新评价了戈达德的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