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架子有了,不过现在整体上缺编12000多人,那就只能等后面训练出新兵再补充了。在今年,各部除了要做好常规训练,学好外地方言外,根据地这边的每个师、旅都至少要有一个营的兵力学会骑术。在现阶段,骑兵的机动力仍然是我们国内作战必不可少的。”

    “可是先生,我们根据地内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马啊。”谷海川提醒道。

    “这个我知道。”赵振中点头说道,“我过几天会北上,看看能不能从口外弄一些好马进来。”

    “先生,兵力缺编还可以通过训练新兵来补充,可重炮旅缺编的那12门105口径的重炮怎么补充?”邹德贵问道。

    “缺的105重炮,我们以后想办法自己造。现在各师都有火炮,再加上重炮旅的那些,足够解决根据地在火炮支援方面的需求了。”赵振中说完,又打趣道:“邹德贵,失去了做师长的机会,有没有想法?”

    “嘿嘿,师长除了带的兵多些,也没啥,可比不上操弄那些大家伙过瘾。”邹德贵得意地笑道,“先生以前可是说过‘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才是适合我的买卖。”

    听了他的话,再看他那副自得的样子,在座的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师长也好,旅长也罢,不过是为了现在需要而设定的位置。”赵振中说道,“沂蒙根据地这边由于人口、面积等因素限定了护卫军的规模不能过大,但将来第二根据地开辟后,却肯定是个发展壮大的好地方。到时候,我们会有更多步兵师,甚至炮兵师,需要更多的指挥人员。只要你们努力提高自己,就一定会有让你们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赵振中的话,让在座的人都兴奋起来。

    编制问题解决完后,赵振中又拿出自己拟订好的防空作战方案,交给众人传阅。等大家大致浏览一遍后,赵振中又就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讲解。

    “先生,如果只靠重机枪来解决的话,恐怕我们各部的机枪火力不够用啊。”张明瑞盘算之后说道。

    “可先从我们库存的那些装备中调用一些重机枪,等过些时候我们购买的大口径重机枪到手后情况会改观的。”赵振中说道,“现在国内各方势力配备的那些双翼飞机,用重机枪对付就足够了。”

    赵振中所说的大口径机枪指的是美国生产的12。7口径的气冷式m2重机枪。虽然现在那款采用重枪管的经典的m2hb尚未问世,不过有了m2做根据,赵振中自信能让那款经典提前面世。

    ……

    赵振中这次在根据地待了3天,初八晚上,又一人经大珠山返回了南窑。初九上午,赵振中与李云天两人赶往美孚专用码头,准备一起乘船北上天津。随船北上的还有一万吨粮食以及30辆组装好的卡车。

    不过,当陪同赵振中北上的詹姆斯到来之后,却看着眼前这艘载重两万吨的**,苦笑着对赵振中说道:“赵,这艘船太大了,去不了天津。那边的码头根本就停靠不了这么大的船。”

    听了詹姆斯的话后,赵振中与李云天面面相觑,吃惊地说道:“不会吧?天津可是个大港口啊,怎么还无法停靠2万吨的船?”

    “赵,天津确实是个大港口,可那边现在的泊位基本上只能停靠3000吨以下级别的船舶,少数能停靠5000吨级别的。至于能停靠万吨船舶的泊位,那边是一个都没有。”詹姆斯耸耸肩膀,摊手说道,“就是青岛这边,要不是考特曼在的时候听了怀特的话,把航道疏浚,增加了码头附近水深的话,也停不了2万多吨的船舶。”

    “好事多磨啊。”赵振中苦笑道,“詹姆斯先生,那你现在能帮忙尽快找到合适的运输船舶吗?你知道,这些粮食是用来去救济灾民的,能早一天运到,就能少饿死很多人。”

    “赵,我可以去其他船行试试看,不过,要想尽快租用船舶的话,那需要支付对方一定费用的。”詹姆斯说道。

    “只要能尽快运输,费用不成问题。”赵振中无奈地说道。

    天津海港码头建设确实很早,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码头都是砖木或石木结构,水深在5米左右,只能停靠2000多吨的船舶。当然,也有少数采用混凝土建造的,能停靠5000吨左右船舶的码头,不过,那基本上都掌控在外国人手里。

    看詹姆斯去联系货船,赵振中叹道:“看来,我们还是要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专用码头才行啊。”

    “我们使用别人的码头确实不方便。”李云天也点头赞同,“师叔,看来我们还要再组织人力卸船、装船啊。”

    “等詹姆斯找来船后,停下钢锭、铜锭的卸货工作,集中力量把仓库里存放的粮食和组装好的汽车先装到找来的船上。等忙完这边,再忙其他物资的卸运。”赵振中说道,“我们至少要耽搁一天时间了。”

    ……

    初十下午,赵振中等人搭乘詹姆斯找来的载重3000吨的货轮,带着粮食和卡车离开青岛码头,一起去往天津。开始了他的北上西行之旅。

………………………………

第三章:北上西行(四)

    

    继续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正月十一凌晨,赵振中、李云天两人根据詹姆斯的天津同事指点,来到天津市市长崔廷献的官邸拜访。

    在到天津之前,赵振中并不知崔廷献为何许人,在他的行程安排中,天津只是路过,最多去拜访一下那位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混个脸熟就可以了。只是,当赵振中看了詹姆斯那位美孚同事整理的有关天津政要的概略资料后,才对崔廷献这位老爷子产生了兴趣,并临时改变了行程,决定先去拜访这位市长大人。

    崔廷献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875年,崔廷献出生于山西寿阳县尹灵芝镇库仓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依靠父亲和弟弟种田供他读私塾,在26岁时成为清末进士。但在经历了甲午、辛丑等一系列的冲击,耳闻目睹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后,受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崔廷献于1904年远赴日本法政大学研读政治、经济、法律等科,寻求御侮强国的办法。在日本,崔廷献受孙文组织的同盟会影响,从一个晚清的进士转变成了追求民主革命的人。

    在回国后,崔廷献参加了争矿运动,并被推举成为争矿代表,到北京政府请援,与英国人交涉。最终,于1907年底,将英国人赶出了山西,取得了争矿运动的胜利。

    辛亥之后,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实权后,招募有才干、有声望的人参与山西的建设,崔廷献又成为阎锡山的臂助,为阎锡山在山西推行的善政赞助方略。从山西内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到都督府书记官、山西六政考核处处长、山西省议会议长、山西政务厅厅长、河东道尹、北平特务委员长,以及自28年9月至今所担任的天津特别市市长职务,崔廷献民国时期的履历可说是深深地打上了阎氏的烙印。

    赵振中前去拜访崔廷献,也正是看到了这位老爷子与阎锡山渊源深厚才临时决定的,要是能得到他的帮助的话,那无论是在绥远、山西等地开展救灾还是开办产业,都会得益不浅。而如果这些行动能顺利实施的话,那将来第二根据地的开辟也会便利许多。

    在通报之后,赵振中与李云天被领到一处颇为简朴的会客室,见到了一位面容清矍的50多岁的长者。

    “小子赵振中,请问可是崔市长当面?”赵振中向老者抱拳一礼后问道。

    老者微笑着点点头,问道:“年轻人,听说你们要去灾区赈济灾民,你们有多少粮食?又想运到哪里救灾?你们二位又在哪里高就啊?”

    “我们这次随船运来了将近3000吨粮食,以及30辆卡车,想请崔市长帮忙,看能不能安排火车将这些物资从铁路运到绥远?”赵振中说道,“至于我们两人,我忝为青岛大学以及四海实业董事长,云天是四海实业的总经理。”

    “哦?青岛大学?四海实业的?我好象听朱子桥提到过,说你们在山东的救灾做得不错。不过,现在山东、河北、河南都有灾情,你们为什么不就近救济,反而要跑到绥远救灾?就以受灾人数多寡而论的话,甘肃、陕西一带的灾民可比绥远要多多了,哪怕山西的灾民也比绥远多啊。”崔廷献有些不解。

    “山东那边,年前云天和青岛商会的隋先生等人救助过不少,而且这次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粮食也留下了一些在山东,应该可以再救济不少灾民的。”赵振中解释道,“至于我们想到绥远去救灾,一是按灾民所占当地人口比例算的话,绥远是受灾最严重的,这在美国记者的报道上可以看到;二是到绥远火车便利,加上从绥远又可以利用黄河水道,向陕北、晋西北一带运送粮食救助灾民,也算是一举数得;三是绥远的秩序要比陕西好一些,至少没出现象冯玉祥所部在潼关截留救灾物资那样的事情。”

    听了赵振中的解释,崔廷献微笑着点点头,赞许道:“考虑的倒是不错。”随即又问道:“不过,你这3000吨粮食虽然不少,可想救助绥远、陕北、晋西北三地的灾民怕是远远不够吧?”

    “我们后面还有粮食会陆续运到的。”

    “那为何不一次运来?能早一天把粮食运到灾区,可就能多救一些灾民的性命啊。”崔廷献言语中有几分急切地说道。

    “我们当然想一次都运过来。”赵振中苦笑道,“可我们对天津这边的情况不熟悉,昨天准备开船的时候才知道天津这边的码头停靠不了万吨货轮,只好临时去租用了一艘载重3000多吨的货轮,先运送了这些粮食过来。”

    “万吨货轮?你们有万吨粮食?”崔廷献动容了。

    要知道一万吨粮食可不是小数,换算起来那可是两千万斤,要是按照维持灾民活命的标准来计算的话,那可供百万人一月所需。

    “是有万吨粮食。”赵振中点头道,“其实还不止这些,我在美国听到国内受灾的消息后,与美国东部的华人团体联手购买了大批粮食,这次回国只带回不到一小部分。其他的后面还陆续会运到。只是天津这边的码头无法停靠万吨货轮,只能通过青岛港中转了。这可是费时费力啊。”

    “崔市长,要是我们在天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吨位码头,您能不能批准?”赵振中借着粮食运输上产生的问题,提出了问题。

    “建码头,那是增加贸易,提高税收的好事,对天津这边的发展有利,我为什么不批准?”崔廷献笑道,“不过,你们只为了救灾运粮就想在天津这边修建码头,未免有些不值当吧?”

    “不瞒崔市长,四海实业和在美华人成立的华美公司都是企业,也是需要赢利才能维持下去的。我们想在天津这里建设一个码头,除了可以以工代赈,救助一些灾民外,也是为将来在天津、绥远、山西等地投资做准备。”赵振中说道,“灾民有口饭吃,确实可以活下去,但这种救济不过是授人以鱼。而救济粮食总会吃完的,天灾今后也依然会有,那何不在灾区开办一些产业,授人以渔,让灾民学习一些谋生的手段,活得更好一些呢?”

    崔廷献仔细打量了赵振中一会儿,笑道:“好你个赵振中!怪不得朱子桥称赞你创办的四海实业这些年来的做为,说是大有孟尝之风。今天一见,果然不假啊。”

    “这个,崔市长,您口中说的那位朱先生是什么人啊?我可当不得他这么称赞。”赵振中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咦?你竟然连朱庆澜朱子桥都没听说过?”崔廷献奇道,“他可是对你们称赞有加啊。”

    “朱庆谰先生我听说过,可不知道您说的朱子桥也是他。”赵振中有些尴尬。

    “子桥是他的字。”崔廷献说道,“要说我佩服的人中,他朱子桥算是一位。甘愿放弃高官厚禄,多年来为救助国内灾民而奔波忙碌,他算得上中国现在慈善第一人了。若是赵先生愿意,我倒可以为你们引荐一下,你这次去灾区救助灾民,要是能得到朱子桥帮助,那可是会顺利不小的。”

    赵振中笑道:“我对朱先生也是闻名已久,要是能得到朱先生的帮助那可是大好事啊。”

    “呵呵,既然你们都有志于救助灾民,那我就写封信给你引荐一下。我听说他这几天正在北平次宸那里盘桓,你们要是坐火车去绥远经过北平的话,正好可以见一下。”见赵振中不明白次宸是谁,崔廷献又说道:“次宸就是徐永昌,现在的河北省主席。你们要是能顺便拜会一下他的话,对你们的救灾活动也会有利的。”

    赵振中大喜,次宸他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