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姜一山几人听到赵振中这次放权让他们施为,心中除了有一丝兴奋外,更多的是忐忑。毕竟他们以前最多只带领过一个连队开展行动,还都是按照赵振中拟订好的方案行事,可这次一下带领5个连队700左右的人员独立开展行动,结果会怎样,几人心里还真没底。

    “好了,都集中精力,我安排一下各支队这次作战活动的区域。”

    赵振中起身来到屋内的沙盘边上,拿起一根细木棍,开始指点着沙盘进行安排。

    “杜义山,你们支队此次要将活动地域向东推进到沂山主峰脚下,向南过沙沟一带,推进到诸葛村一带。与柳继峰留守韩旺一带的两个连队在防线上连接起来。”

    “柳继峰,你们支队此次从韩旺出发,向南控制崔家峪、院东头一带。”

    “姜一山,你们支队从纪王崮出发,向西南控制夏蔚、坦埠、坡里一带。东面与柳继峰支队扩张后的防线连接,西与徐超远支队扩张后的防线连接。”

    “徐超远,你们支队此次要向西南推进,控制新泰的龙廷、莱芜的黄庄一带。东南与姜一山连队防线相接,西北与邹德贵辛庄防线相接。”

    “邹德贵,你们支队此次向西北推进,控制莱芜的苗山和口子一带,注意不要惊动博山一带张宗昌那一千左右的留守兵力。”

    “先生,我和驻守鲁村的张公远曾经偷偷探察过那个团。他们那一千多号人除了欺负民众,鱼肉乡里外,就很少见有训练的时候,其中还近半有大烟瘾的,战斗力根本就不值一提。要不是先生要求我们现在不能惊动张宗昌,就我们支队现在的力量将那个团完全歼灭根本不成问题。”邹德贵现在信心很足。

    “现在打那个团当然不成问题,可那样一来,肯定会惊动张宗昌。而现在那位‘三不知’的张大帅虽说去年年底实力受到很大削弱,可手里经过七拼八凑还有10多万的兵力。我们经过将近一年时间,好不容易在沂蒙山区有了块立足的地盘,民众的生活也刚开始有所好转,可经不住他那么多兵力过来折腾。再说,他正和北面那帮子军阀打得不亦乐乎,我们何苦搅了人家的兴致呢?”

    姜一山等几人听赵振中说得风趣,都微笑起来。

    安排完各支队的出击地域,赵振中又提点道:“各支队在行动时一定要注意同后方以及附近支队保持联系,以便于有效配合,开展相应的行动。”

    姜一山等人连忙应是。

    “先生,他们几个都有任务,那我们大队呢?”杨天明见赵振中没有安排自己的任务,不由得着急起来。

    “姜一山他们几个支队是90名老兵带880多名新兵,基本上还能应付得过来,可你们大队现在连你在内是28名老兵带600名新兵。在你们大队这些新兵没有得到足够的磨练并形成战斗力之前,还是不要想参加什么行动了。”赵振中指出了问题所在。

    杨天明听完赵振中所说,想想自己大队中每名老兵带20多名新兵,忙得不可开交的情况,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放弃了继续争取任务。

    赵振中又看看张明瑞那有所期待的目光,没好气的说道:“至于张明瑞,你们训练营的任务依然很重。除了现有的2800名新人外,此次行动结束至少还会增加6000多人的受训队伍,到时候有你和刘成山他们忙的。”

    张明瑞听了咧了咧嘴,没有言语。

    “先生,那这次行动能不能象上次聚歼土匪那样,给我们多调配一些机枪、迫击炮等重火力?”姜一山提出了要求,其他几个支队的带头人也满是期待的看了过来。

    “上次土匪数量是我们的十几倍,我们为了弥补兵力不足才大量采用机枪等重火力对土匪围歼的。可现在这次是我们兵力占优势,又是为了磨练新兵,锻炼你们的指挥能力,要是再给你们大量重火力去把那些土匪不分青红皂白都给突突了,那还有什么磨练新兵、锻炼你们的效果?”

    “这次每个出击的支队中,每连只能携带两挺轻机枪,携带一门60口径迫击炮,每门炮只带5发炮弹。这些重火力是让你们用来攻坚,减少不必要伤亡的。除此之外,每名战士携带一支步枪,120发子弹。这些装备,足够你们扫清指定区域内的土匪了。”

    “我们现在的武器装备还无做到自给自足,几乎全部需要进口,你们几个也要学会利用有限物资打巧仗,以尽量少的人员和物资损耗,取得尽量大的战果。不要总想着凭借优势火力打得痛快,我们现在还远不到那种财大气粗,用装备和火力把敌人给堆死的境地。”

    “至于给养,允许每名战士携带15天的口粮。行动期间的其他给养需要你们自己另想办解决。但有一条,就是决不能违犯群众纪律!”

    赵振中否定了姜一山的要求,又进一步对此次行动的有关装备物资等进行了限定。

    会后,姜一山等几人用了几天时间将一切事务准备好之后,便向赵振中指定的区域出击,开始了为期两个月时间的“涸泽而渔”以及随后的“偷梁换柱”。

    而在这次行动中没捞到任务杨天明、张明瑞等人开始下力气操练起各自手下的人马来。希望能在下一次行动中不会被落下。

………………………………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二)

    

    继续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安排完几个支队出击的事情后,赵振中就从各支队留守人员以及训练营受训人员中抽调人力,协助各工作组和选出不久的村委会,帮助控制区内的民众进行夏粮收割。

    从6月初开始,控制区内的冬小麦便陆续成熟,而春小麦还要再等一个月左右时间。

    尽管这个时代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已经出现化肥,但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却依然是靠有限的农家肥。

    由于今年春天以来山东的亢旱,使得护卫军控制区域内只有37万亩能得到灌溉的土地收获了产量较低的夏粮。除了夏粮外,还有20万亩土地还要等到秋天才能有收获。另外还有24万亩山地却因干旱而颗粒无收。

    37万亩的土地中平均小麦产量只有50多公斤,与后世动辄几百公斤的产量根本无法相比,就是同赵振中等人几年前在南窑附近耕作时的产量也相去甚远。可即便这样低的产量,也让那些在自家土地上获得收获的民众开心不已。

    赵振中在带领杨天明侦通大队的战士们帮附近民众收割时,曾经有些疑惑地问几个开心不已的农民:“大爷,今年天这么旱,收获也不多,你们怎么还那么开心?”

    那几个看上去四、五十岁的农民听战士们都叫赵振中“先生”,以为他也是教附近村里孩子和青壮年们读书认字的小先生,也不拘束,七嘴八舌的回答他道:“咋能不高兴?虽然天旱,产量少,可这些收获全部是自家的。今年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可就有白馒头吃了。”

    “就是!往年要是有风调雨顺的时候,地里收获的是会比现在多些。可再多,也是要交给地主东家6成的租子,加上官府征粮,土匪搜刮,忙活一年一家老小靠野菜帮贴能混个半饱就不错了。哪象现在,收获多少全部是自己的。”

    “要说啊,还是你们这些孩子过来了,我们的日子才好过了。不但在过年前后分到了土地和在青黄不接时救命的粮食,春天里还分发种子、农具。这护卫军还真是我们穷庄户人家的队伍。”

    “那可不?你说我们这老哥几个都四、五十的人了,活了多半辈子,几时遇到过这样的队伍?以前那些队伍要是能少搜刮一些,我们就觉得烧高香遇上好队伍了,啥时候听说过有队伍不但不向我们这些穷庄户人家伸手,反倒是给我们分地、分粮,还出人出力帮我们修沟渠、水库,帮我们耕种的?要我说,这才是真正为我们穷人着想的队伍。”

    “光靠眼下这些收成可是支撑不上一年的,最好是秋季里还能再收获一些粮食。可天要是这么一直旱下去,护卫军组织人修的那些沟渠、水库也解决不了夏收以后的夏种啊。”其中有人开始担忧起来。

    “大爷,您放心吧。这天最多旱到月底。等进入7月份,雨季到来后,我们再补种上一些作物,到秋天还会有收获的。”赵振中开口安慰道。

    “小先生,就是到7月份真的下雨了,可到秋天只有3个多月的时间,那么短的时间里还能种什么粮食?老李我伺弄了大半辈子土地,还不知道现在有什么庄稼能3个多月就有收获的。”一个老农开口说道。

    “有啊。其实大家也都种过,不过可能以前没有在麦收后种过罢了。”赵振中开口解说道:“在麦收后把地翻耕一遍,插上地瓜秧子,到秋天我保证你有个好收成。”

    “地瓜不都是开春后采苗栽种,要过半年时间,到霜降前后才有收成么?现在栽种真来得及?”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汉子有些怀疑地问道。

    “肯定没问题!夏收后我们各个工作组正要和各村村民们好好说这件事情呢。”赵振中肯定的回答道。

    “可现在到哪里去找地瓜生地瓜苗啊?”另一个汉子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很简单,就从现在地里正在长的地瓜上蔓上掐下一小段带叶子的瓜蔓插到准备好的地垅上,浇点水就能活。随后再和正常栽种的地瓜那样伺弄就可以了。”赵振中指出了一个方法。

    “呵呵,护卫军就是好啊,连这个都明白。小先生,你们长官肯定也是个好庄稼把式。”那四十多岁的汉子听完赵振中所出的主意后,出声夸赞起来。他是打定主意按这位小先生说的去试试,反正自家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

    “这护卫军来了确实是好,可我有些纳闷,他们怎么就不把那些地主的地都给分了呢?怎么村里只分了七成的土地,还留着三成不分呢?”其中一个看上去50多岁的农民提出疑问。

    没等赵振中说话,那四十多岁的壮年汉子开口说道:“老孙,你那小心眼又来了!那些留下的地主,人家的确是靠着几辈人勤劳积攒下来的家底,不是那些勾结土匪欺压穷庄户的地主恶霸。总不能因为人家能干就要去分人家的地吧?再说村里留下的三成不分的地,人家工作组的人都说了,这是村里保留的调整用地。那地上的收获除了贴补村委会里为大家出力的人外,剩下的就是对村里的鳏寡孤独和遇上红白喜事的人家进行贴补。”

    “嘿嘿,老孙头还是不忿当年那王家地主趁你要给老爹治病,用3块大洋换走你家10亩好地的事吧?不过,那王家地主因为勾结土匪这次已经被护卫军清算过了,你家原来那10亩地不是又退给你了么?总不能因为这,就把所有的地主都一杆子全打倒吧?里面也还是有几个好人的。”另一个精瘦的汉子笑眯眯地揭那老孙的短处。

    那老孙头被说中心事,不仅有些面红,转移话题到:“我说你们几个现在咋都变得能说会道了?”

    “简单啊,我家那小三子和老于家的老四现在都跟着工作组的那些小先生们学文化呢,还是那刚成立的村委会里的骨干呢。我和老于整天吃饭的时候听自家小子说工作组先生的教的怎样怎样,这多半年就是熏,也熏出点水平来了。”壮年汉子有些自得的说道。

    “那可不?哪象你老孙头,自家丫头想去跟着学习,还被你用鞋底子教训一顿,生怕人家工作组里的先生把你家丫头给拐跑了。要我说,要是人家工作组里的先生真的看上你家丫头了,你那才叫福气到了。你不看看人家那些小先生都是什么样的能人?”那精瘦汉子继续揶揄老孙头。

    “不过,我听我家小三子说,人家工作组是有纪律的,绝对不允许和工作区域的群众有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老孙头你还是把那心放回肚子里吧。”壮年汉子宽慰道。

    听了两人的话语,老孙头有些患得患失起来:“那工作组咋还有这样的纪律?这也太不合情理了。”转头又问一边听几人对话的赵振中:“听那些孩子也称呼你‘先生’,你也应该是附近工作组里的人吧?那你说说你们的长官咋想出这样的纪律?”

    赵振中笑呵呵地解释道:“制定这个纪律的原因我倒是知道一些。工作组到农村里是为了帮助民众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要是到农村里在工作时还想着其他的事情,那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举个例子说,如果工作组里有人和你家姑娘好上了,哪怕你老不反对,可那个工作组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今后还能把你家和其他民众家一碗水端平吗?就算他做到了,你老能没有意见吗?其他人还会象原来那样相信他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