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东皇传-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文中的刘杲,他或许是圣人,或许是优秀的帝王,但绝对不是什么好人。

    关于千里寻夫。。有兴趣的可以挖挖后汉书、汉书,看看有没有此类事例。话说,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例子也不少吧!

    究其原因,个人私下猜度是大家都代入刘杲身上,视其妻女为自己玩具,不肯其有丝毫损伤。纵然合情合理,也会因为自己感情偏差,觉得一切事实皆是脑残。

    不过今日不如此写,以后将会出现无法解释的大bug。无奈之下,才再次将刘杲之心,再次层层剥开,释放出寻常人无法能忍受的黑暗。'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

    感情……我文中至今不曾码过男女感情。勉强说的,唯有郭闻与他妻子的故事,勉强算的上感情。

    感情会涉及的,不是现在。话说,初始言本书女主三人,和书友略略交流一下,大家竟然都已把徐若算上。。。两个陌生人而已,怎么就成女主了?……好吧,更改一下徐若结局吧!那刘杲便有四个女主了,晕!

    若有其他勘误,还请入qq群,直接找我细谈。

    言尽于此。大家观文的时候,尽量以上帝的视角,别代入刘杲。

    《东皇本纪》雏形,原本是本文的设定及粗略大纲,起于数年前。有一个认识的某国修女,略通汉语古文,但是对中国历史相当白,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皆以为清朝的辫子,中国头顶五千年。某日,偶尔间,她读到《本纪》,询问我:兴武帝刘杲,我翻翻你们教科书,历史书怎么没有提?是不是他出生地,如今不在中国疆域,被当作外国人?

    也是因为修女这句话,年关时才开始码出此文,试图营造出一个虚假的帝王。这是码文的初衷之一。如是道不同,直接x了网页吧!

    昨夜通宵赶工,今日非常疲惫。又?嗦许多,正文有点少,莫怪!

    ============以下为正文==================================

    七十余艘大小渔船,总共搭载近四百步卒精锐。

    为保证尽量多载人,首先入选的,大都是通习水性,甚至能够驾驶小船兵卒。

    这四百余步卒,由假军侯丁荣统帅。

    虽只有七十余大小渔船,四百步卒,但此时卢植亦不过百数人。

    卢植所率兵卒,多是闵贡部下,是中部都尉吏兵,类似后世片区警察,非是正规军中强兵健卒。适逢乱事,他们或能借以为靠,捕杀一些类如张让等人,但是冲锋陷阵,却非这些吏兵所长。

    而且,这些吏兵,手中亦无弓弩强失,不能威胁渡河兵卒。

    横渡沙泥混拌,不见尺余河水的黄河,岸边渡口逐渐进入渔船射程。至岸边二十米时,丁荣一轮强弓散射,将围在渡口的百数吏兵射退。

    见刘杲步卒,一言不发,便射退吏兵,卢植挥挥手,责令吏兵后撤。这是卢植晓得刘杲如是已经决意入雒,这些先驱兵卒,根本不会听信他的言辞,转换阵营。且如今丁原大军行迹不见,若是令百数吏兵与刘杲精锐熬斗,也不过是徒有死伤,难以阻拦刘杲步伐。

    与其吏兵死伤殆尽,还不如束手就擒,以求活命。且一旦鏖战,那卢植就再无其他说辞,只能眼睁睁看着刘杲踏入雒京。

    卢植仔细考虑一番,勒令吏兵收起兵戈,后退百数米,避开渡河兵卒。他自己则单身立于渡口前,迎接刘杲先驱步卒。却是卢植依旧不肯放弃希望,想亲自与刘杲交流一番,希冀刘杲顾全大局,能够如愿退兵,避免雒阳再起变端。

    丁荣率众登岸之后,立刻收缴百数吏兵的武器,分成四队,分别看押起来。分辨出丁荣是数百人之中的头领,卢植连忙迎上前去,说道:“我是尚书卢植,你家州牧何在?”

    丁荣呵呵应付似的笑笑:“我家州牧,尚在北岸。尚书若是欲与州牧交谈,还请驻足稍等。”说话间,丁荣分出两人,寸步不离的看守卢植,限制卢植只能在渡口百米附近活动。

    丁荣登陆南岸后,迅速遏制住渡口要害之地。渔船则返回北岸,继续运载士卒。

    自天色微亮,渔船便一直在黄河上来回奔波,一批批士卒、战马、粮草,被缓慢的运到黄河南岸。至辰时末{9时},才勉勉强强有一千五百步卒、两百骑兵抵达黄河南岸。

    一批批士卒抵达南岸,却始终不见刘杲身影。等待近两个时辰的卢植,又见这批士卒中,依旧没有刘杲身影,按捺不住,又找来丁荣询问:“州牧何时抵达南岸?”

    刘杲部下将校,随兵卒陆续赶至南岸后,假军侯丁荣便被派遣为卢植以及百数吏兵的看守,防止有人逃散或惹事。

    丁荣挠挠头,呵呵笑道:“战马、器械难运,州牧尚需料理北岸诸多事务,尚书还请见谅,再等等。”

    “怕是刘杲心中有愧,不敢来见我吧!”卢植冷哼一声,拂袖离去。

    =============

    雒阳城,北邙阪。

    闵贡领着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与出城寻觅天子踪迹的群臣诸公汇合。

    自仓惶出逃,流离失所,少帝刘辩便精神崩溃。张让被闵贡逼着跳河自杀,少帝刘辩恐惧不敢发话,一直提心吊胆着随着闵贡前行。

    行至北邙阪,少帝刘辩仰头又见董卓大军。这些西凉精锐,个个精悍,杀气逼人,少帝刘辩不识得董卓,以为这些士卒又要杀他,顿时吓的大哭。

    等董卓上前拜见时,少帝刘辩也因为恐惧,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便在这时,袁绍趁机向董卓发难:“天子恐惧兵事,还请前将军退兵,以安帝心!”

    袁隗以及与袁氏牵连的群臣,也是齐声言董卓应该速速退兵,莫要再惊吓幼天子。

    董卓此刻所能依靠者,便是手中军权,岂会令袁绍如愿,当场反驳道:“诸位在雒京,却令两宫流血千里、天子出奔,此时尚有脸面让我退兵?我若退兵,若是雒京再起杀戮,却该如何?”

    董卓却是直接讽刺,言袁绍才是乱臣之首,反逆之贼,凡是令他退兵者,皆是对天子不忠。

    董卓晓得雒阳诸臣,多依袁绍,也不再多言,只是挥手召唤来无数兵卒,团团围住天子车驾,护送至南宫。入内宫后,董卓将南宫宿卫换上吴匡等何进旧人,又第一次总领朝政,宣布改元昭宁,言乱事已定,雒阳当复安稳。

    与此同时,董卓又举荐何进掾吏伍琼为城门校尉,向雒阳城东西南北十二座城门,安插亲信,严防再有袁术引兵攻打南宫之事。

    董卓为军将,首先关心军事。雒阳京畿地区,除雒京各种虎赍、羽林、卫尉等外,便属镇守孟津之南的丁原,兵员最多,势力最大。为避免丁原被城内某些人诱惑,以致引兵来攻,董卓遂使尚书台签发诏书,征丁原为执金吾,入雒,欲以之收拢丁原兵权。

    尚书台势力多为袁绍旧党,不肯为董卓签发诏书,欲以此刁难董卓。所幸李儒早为董卓打点,先是任命关西人周瑟为尚书,而后又通过周瑟来控制尚书台,签发各种调任文书。

    董卓正在和袁绍势力,明争暗斗时,亲信突然来报:“并州牧刘杲,自箕关过河内郡,攻小平津,意欲率兵入雒!”
………………………………

第205 吕布

    第205吕布

    八月二十八{西元189年9月25日}。

    这一日,董卓携少帝刘辩入雒,掀开汉帝国历史篇章新一页。

    这一日,自天色微明,至午夜,刘杲六千步骑才堪堪渡过黄河,移防小平津。

    这一日,袁氏一族郁郁寡欢,不知如何才能将董卓驱逐出雒阳。

    雒阳城北,平县。

    自孟津被烧后,丁原大军便移防至平县,同时防备小平津、孟津两渡口的内地,守护雒阳门户。

    夜色渐深,士卒多已入睡。

    阴云遮挡住灿烂星空,四野尽是此起彼落蛙声。

    夜间的秋风,夹杂着闷闷潮气。

    平县,某宅邸。

    卸下铠甲,吕布正准备入睡时,忽有亲信来报:“营外来一人,自称李肃,言为主薄故人。”

    吕布一怔,很久才回忆起这么一个人:“与我同郡那个李肃?昔日董卓并州刺史三年任期满后,他似乎是追随董卓,先去河东郡,而后又去凉州?却是许多年,不曾见面过,今日怎会突然出现在雒阳?”

    “却说,少年我为材官时,还曾多承他照顾。你且引他进来。”

    李肃一脚踏进营帐,便哈哈大笑道:“奉先,可还记得旧时好友?”

    “怎会不识。”吕布连忙引李肃入座。

    两人皆是五原郡人,又都是背井离乡,行走诸州郡,言语间不禁唠叨起五原郡近况,何处草原成荒漠,何处鲜卑经常侵袭等等。随着谈话进行,两人旧时友谊,逐渐苏醒。

    闲谈小半时辰,吕布剪去烛火残芯,把话题引入正题:“君深夜来访,定非仅仅为一叙别离之情,谈论家乡景象,还请直言来意。若是能有所帮助,布,绝不推辞。”

    见吕布将话题引至肉戏,李肃也不再遮遮掩掩,开口道:“董公入雒,畏惧袁绍之徒,与丁原里应外合,再行残暴之举,令雒京流血。故,董公欲使奉先诛杀丁原,安定雒阳……”

    吕布拦住李肃话语,脸色微变:“身为人吏,岂能妄言诛杀?类似之语,切莫再言。”

    李肃面色沉静,根本不理会吕布微词,犹自道:“奉先,岂可因一己之私,忘国家大义哉?丁原虽对奉先厚爱,多有宠信,然丁原何人也?”

    “丁原,本是宛县小吏,适逢蚁贼之乱,贪功投巧,先为大将军何进属吏,而后却投靠袁绍。此类人,趋功求利,无有仁义。孔子曰‘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于无仁义之人,奉先,何必讲仁义?”

    “前些时日,孟津火起。民众以为是黑山贼所为,我却知这是丁原筹划。袁绍攻两宫,屠戮宦官三千余人;孟津火起,近万百姓流离失所,由此可知丁原之本性,类似于袁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丁原、袁绍皆是残暴、奢杀之徒,若是两人联合,执掌朝政,雒京民众如何生活?”

    “且闻今日上午,并州牧刘杲无上令,私自进军小平津。尚书卢植请丁原调兵,阻拦刘杲,然而丁原却是心怀二心,竟不曾调遣一位兵卒,意欲雒阳再起兵戈之事!以此知,丁原与袁绍之谋,已见苗头,奉先不可不防。”

    “于人之忠为小,于国之忠为大。奉先不可因为些微官禄封赏,便忘却国家大义!”

    听李肃提起火烧孟津之事,吕布陷入沉默。因为火烧孟津,吕布帐下部卒,也是各有言论,尤其是河内兵卒,常恨上司令他们残杀同郡之人。而吕布,也因此事,对丁原颇有意见。

    李肃见吕布有些心动,又加把力气:“丁原、袁绍,依仗兵卒横行雒京,妄行杀戮,生性残暴,玩弄权术。夫残暴之人,不可治国,奉先今日不为国诛杀丁原,一旦两人连兵,胁迫大汉,至那时,则后悔晚矣!”

    “奉先若是难以决断,可唤亲信部将前来议论。如是众人皆言丁原不该杀,奉先则可斩我之首,以表忠心。”

    吕布犹豫一会,唤来三四名亲信议论大事。

    不等吕布开口,李肃便向这几位吕布亲信言道:“丁原诈以黑山贼行事,火烧孟津,欺骗百姓,威逼朝廷,可谓人神公愤。今雒阳不靖,丁原又欲悖逆行事,真可谓豺狼不知人间尚有仁义。”

    “雒阳大乱,致使天子出走。丁原虽不曾亲手举刀,但是却因丁原逼迫而起也!”

    “丁原善于蛊惑兵卒,朝廷忧惧他趁机作乱,乃至不敢明文坐征廷尉。然而朝廷知丁原为大害,故以我传来密旨,欲从军中寻一二忠良将士,击杀贼子,为国张目!今主薄吕布恨丁原残暴,欲杀丁原,为朝廷除害,诸位主薄帐下部曲,可否愿意奉主薄为主,为国效命?”

    却是李肃请部曲议事为假,而是欲趁机,携部曲之心意,逼迫吕布决断。

    李肃话音刚落,郝萌,立即喝声骂道:“我便知朝廷不会昏庸到,肆意烧毁孟津。果然是这丁原老儿私心作祟。主薄,还请速速斩杀此獠,为孟津百姓复仇!”郝萌为河内人,最恨丁原罔顾河内、河南百姓生死,火烧孟津。

    其他部曲亦以为吕布已经决心斩杀丁原,如今不过是假借李肃开口。因此纷纷谏言:丁原火烧孟津,行径残暴,当应杀之,肃清朝纲。

    部曲纷纷议论中,吕布长身而起,决断道:“雒阳刚经大乱,不能再遭兵戈。既然丁原不以天下百姓为念,我吕布便不惜名声,为朝廷斩杀其人!”

    决断既下,吕布遂令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