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王者-第9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的,这压力也太大了吧,不就是说了一句话么,用得着这样的眼神么?“萧云暗暗骂了声,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临阵露怯反而引人不屑,男子汉丈夫,敢作敢当,怕个鸟啊?“

    话虽如此,但朱元璋留给后世的声名的确不咋样,谁也保不准这一承认,这位仁兄会不会勃然大怒,让人抄家灭族啊,李善长陪了他一辈子,最终送给他的是一把屠刀,徐达陪了他大半生,送的是一只烧鹅,朱文正亲侄儿,给的是一座监牢,自己这个半路上的结拜兄弟会送给什么,他实在难以预料!心中忐忑,下意识的瞟了一眼宝座,见朱元璋只是阴沉着脸,并没有生气的模样,心中松了一口气:“娘的,怎么说,老子也是救过他的性命,不会因为这一句话杀我头吧,大不了,老子什么功劳都不要,做个平头老百姓总行了吧?“

    思来想去了一番,眼看众人目光越望越多,知道再不出去,只怕是众怒难犯了,扫了一眼朱元璋,见他眼里并没有怪罪的样子,反而也在等待他的回话,便是前方的徐达、邓愈等人也望着他,眼里并无担忧之色,如此一来,心里是彻底放下心来了,我们结义兄弟,娘的,有了危险,他们怎么也会拉我一把吧。

    一番计较后,叹了声,道:“老子不不想多事,无奈这一张臭嘴,偏偏给我惹事,如今是骑虎难下了,不得已了,只要硬着头皮上了!“

    做了打算,萧云嘿嘿一笑,从柱子后走了出来,对着朱元璋一抱拳道:“回禀陛下, 刚才是卑职所言,还请陛下见谅!“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扭头看向朱元璋,满朝文武百官大气都不敢出。

    朱元璋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只是眉头微微展开了一下,忽然呵呵一笑,道:“原来是萧兄弟所言啊,萧兄弟素来见识非凡,既能说话,想必对科举有独特的看法, 还请萧兄弟说说!“

    “娘的,屁的看法, 不过是忍不住一时多嘴了而已?”

    众人见皇帝没生气,还对萧云和颜悦色,人人心头奇怪,同时不少官员也开始留心了这位被皇帝陛下一口一个“萧兄弟”的人物,而更多的人则是好奇,这位胆大包天的家伙,接下来会说出什么惊天之语。

    “这个么,卑职也谈不上什么看法,只是觉得陛下以八股起仕颇有些不妥?”萧云大着胆子说道。

    “哦,萧兄弟快给朕说说?“朱元璋身子微微倾斜了下,望着萧云道,脸上神色看不出风轻云淡。

    满朝文武也好奇的扭过头来,凝神细听。

    “娘的,都到了这份上了,再退缩,那可就丢脸了?”萧云暗暗吐了口气,再者经过这么一闹,他的胆子也大了许多,略一沉吟后,将八股文的种种弊端在脑海里整理了一番后,才抱拳道:“陛下所数说的八股文,若是卑职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不知卑职所言可对?”

    朱元璋微微楞了一下,这八股文乃是他与刘伯温与礼部一同订制的,所谓八股,可分为六段,计为八比。第一段为破承题。所谓“破题”是开首用二句或三四名说破题意,大抵以对句为多;接着又作四五句,承上接下,谓之“承题”。第二段为“小讲”,用首二比,是正文初入讲处。第三段为“提比”,用三四比。第四段为“中比”,用五六比。第五段为“后比”,用七八比,为一篇文章最紧要处。第六段为“束比”,是八比既完,又作总会全文,咏叹数句,附小比于后,作为结束。八股文的想法,他已经告知礼部了,萧云能知道并不为奇,只是,他没想到萧云能一口说出八股文的精要,这的确让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对于萧云的才华和非凡的见识,他从来都极为佩服,故而倒也没有深究。

    最后两天了,月票都是双倍,追得紧啊,每天看着自己名次的下滑,心里那个疼啊, 诸位月票都送上吧,过期作废哦,一张换两张,值了,求月票!
………………………………

1772章 :志行修谨

    朱元璋“嗯”了声,道:“朕与刘基所想,却与萧兄弟所言,所谓八股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唯有如此这般,方可考较人才,从而选出真正对我大明有用的人才,不知,朕以八股取仕的法子,有何弊端?”

    话已经说出口,萧云也彻底放开,再者,朱元璋也没出现他预料的那种蛮狠不讲理,雷霆之怒的情况,胆子大了许多,细细想了一番后,道:“陛下的八股取仕,出自科举,为我大明选取有用人才,法子自然是好的,只是微臣觉得八股文,太过繁琐,需要考生注重格式,讲究对偶排比,而且又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已意。文中空虚无物,束缚考生思想莫甚于此。如此这般,数百年后,我大明学子必然竞习此八股文滥调,以为进身之阶,其流弊不可胜言。再者,八股文既为试文固定格式,朝廷、士林、江南学子自然大肆宣言,如此一来,我大明学子所读之书,必然在民间流传,家家户户诵读四书五经,人人即诵熟习,奉为至宝。如此一来,举国上下充耳便是之乎者也,试问陛下,我大明文教如何能推陈出新,如何能走向世界前端呢?”

    略作停顿了一下,看了一下满朝文武的表情,还好人人都在凝神细听,其实萧云所说的都是二十一世纪人人都知道的,思想决不能凝固,否则不断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是一个人也绝对毫无发展想,只是,这会儿当着满朝文武说出来,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本以为安会反对声四起,却出奇的无人吭声。

    这打出他的意料之外,胆子立即大了不少,稍做沉吟后,继续说道:“朝廷若以八股取仕,必然造成科举形式化,士子所做文章,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我大明士子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如此长而久之,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百年之后,只怕我大明无可用人才,故此,卑职斗胆请陛下三思!”

    金銮殿上一阵沉默,这实在怪不得他们,自隋朝开科举,经过唐朝的繁荣,宋朝的完善,科举早已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毕生追求的,人人想的通过读书这一条独木桥,走出象牙塔,出人头地,位极人臣,衣锦还乡,只要有书读,有科举可考,靠什么,是什么文,又有什么关系,何况科举从隋朝便开始沿用,经历大唐,大宋,七百年的东西,怎么会有错呢?“

    大殿沉浸的可怕,甚至连萧云也觉得这一次玩大了!

    忽然,一个声音道“混账!此话混账之极啊——?”这声音极大,与寂静的金銮殿上,十分的响亮,众人愣了一下,纷纷在人群里搜寻,才发现,说话之人,是站在文官的第二位的胡惟庸。

    他连骂了两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对着朱元璋一抱拳道:“皇上,我看这位萧将军纯属胡言乱语!

    朱元璋瞟了一眼胡惟庸,不动神色的“哦“了声,道:”胡爱卿此话怎讲?“

    胡惟庸难得有这个一个卖弄的机会,心中大喜,身子直了直,咳咳了两声,道:“自隋文帝下诏举“贤良”。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开恩科自此成了历朝历代选取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众人还以为他有什么建设性的说法,谁知说来说去,不过一些前人说过的话,一些与他不不合的官员,忍不住嬉笑起来。

    胡惟庸充分发扬了脸皮厚黑学,丝毫不以为意,继续说道:“ 隋朝虽二世而亡,唐顺应天意取代大隋,当年一代雄主,唐玄宗也说过,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此后大唐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科举,并一直沿用,足见这科举与我大明是百利而无一害!”

    众人这会儿才有些明白胡惟庸要说什么,不少人点头。

    “胡大人言之有理,唐朝士子科考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比之我大明八股文,可不是更多更繁琐,但大唐一朝,莫不是人才济济!雄霸四方,莫不是说唐朝的科举也禁锢了学子的思想,若是如此,我宁愿我大明永远禁锢我大明学子的思想,让我大明强大如唐朝!”涂节这时也走出来附和胡惟庸。

    不过他这几句话说的极为漂亮,引起不少人叫好。

    “你爷爷的, 老子什么时候说过科举制度不好啊,你不要离题万里好不好?“萧云无奈的骂道。

    “依微臣看,萧兄弟之言,并非针对陛下兴科举,开恩科,只是想陛下不拘一格取人才而已,唐代取士,不仅看科举成绩好坏,还允许“公荐”和“通榜”,便于取得才学兼优的人才,为国取才,取的不是书呆子,取的是有真才实学能报效陛下的真人才,不是一群满口圣人言,与朝廷无益的误国书生!“前排,魏国公,中书省右丞相、北伐大元帅徐达站出去来抱拳道。

    “正该如此,科举是历朝历代专为搜罗人才而设立,但因为个人所具专长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随时依据皇帝下制诏设科选才。我大明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制科的科目也应该顺应要求,以微臣看,真正的科举,应该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唐代制科的名目不下数百种,常见的制科有明书、明法、明算、三史,开元礼……这些不拘一格的科目,使得科举考试在一定的规定之下,有着很大的自由,便于搜罗人才。依微臣看,这才是大唐人才济济的所在!”见有人声援自己,不出头那就是傻瓜了!萧云继续抱拳说了下去。
………………………………

1773章 :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该如此,科举是历朝历代专为搜罗人才而设立,但因为个人所具专长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随时依据皇帝下制诏设科选才。我大明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制科的科目也应该顺应要求,以微臣看,真正的科举,应该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唐代制科的名目不下数百种,常见的制科有明书、明法、明算、三史,开元礼……这些不拘一格的科目,使得科举考试在一定的规定之下,有着很大的自由,便于搜罗人才。依微臣看,这才是大唐人才济济的所在!”见有人声援自己,不出头那就是傻瓜了!萧云继续抱拳说了下去。

    “哎,能不能改变,可不是我能决定的,只希望今日的这一番话,能让后世的学子少受点罪,多读点真正有用的书,也不枉我今日的一番言语了!”

    “武则天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以诗赋为取仕的标准。

    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 历朝历代科举莫不是规定了士子的科目,用科考以取人才,八股文好不好,微臣不知道,但天下士子有科举可考,有书可读,有官可做,读得是圣人之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何实施不得?“胡惟庸忽然一番义正言辞的道。

    他如今是中书省参知政事,在朝中自然有一股实力,那些小罗罗,听他说了这么一番义正言辞的话儿,那还不吆喝的,一时金銮殿上叫好之声络绎不绝。

    “看来这胡惟庸也不是一无是处啊?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也算不简单了?”萧云暗暗赞了声,却也不急着反驳,反正自己该说的已经说了,八股文最终能不能用,这个不是他能决定了,只希望朱元璋的眼光能放长远一点。

    众人也都明白这个问题的所在,纷纷扭头望向朱元璋。

    从始至终,朱元璋只是说了几句话后,便一直凝神细听,萧云与胡惟庸两人各持一词,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