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谋伐-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到洛阳周边领取田地,在河南栖息下来。
    也许有人说,七八千人也不多呀,值得这么大张旗鼓吗?
    然而这是在汉末。
    全国人口也就那么几千万。
    原来的三河地区人口还是非常多,但董卓迁走了洛阳周边百姓,导致人口暴跌。
    而三河地区唯一没有被迁移的就是河内郡,按照黄巾之乱前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时河内郡大概有十五万户,八十万人。
    只是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后,河内郡同样大受影响,人口在短短七八年内,锐减了大半以上。
    这其中除了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各路诸侯征兵征走了。
    比如当初汉孝康帝建南军,就在三河地区征兵。还有刘备在野王抵御冀州叛军,也从河内征的两万兵。以及丁原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同样是在河内征兵,北上抵御鲜卑。
    紧接着朱儁、袁绍、王匡,各路诸侯像是割韭菜一样,在三河地区割了一茬又一茬。等董卓将河南尹弘农郡人口迁往长安,河内郡就只剩下二三十万人了。
    现在人口那么少,还在陆陆续续往河南尹迁移,王匡怎么可能坐得住?自然是派兵来到平县边境,阻止百姓迁移,从而与平县守军发生了冲突。
    得知这个情报之后,陈暮就开始思索起来。洛阳是他计划中很重要的一环,如今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这不是把河内郡送上门吗?
    刚好河内百姓对王匡怨声载道,再加上双方已经发生了冲突,出兵都借口都有了,那还想什么?
    想到这里,陈暮心中就已经有了主意。
    第二日,平县。
    平县又名小平津渡口,是与孟津渡口一样,为洛阳的两大北面门户。
    之所以这里会成为两处重要关隘,就是因为此地的黄河是最窄处,河面上有很多岛屿沙洲,洲岛之间建造了浮桥,百姓可以通行。
    当初黄巾之乱,何进就曾经在这些岛屿沙洲之上设立关隘,守卫洛阳北面,后世的孟津湿地,就在这里。
    从黄河南岸远眺,就看到河中央两个岛屿之间,双方兵马整齐排列,互相对峙。
    陈暮招来平县守将问道:“事态如何?”
    平县守将只是个军中裨将,领了千人驻扎在平县暂时充当地方守军,帮助当地官府维持秩序而已,听到陈暮的话,连忙答道:“四将军,冲突发生之后,我们就带了木棍上去和他们打,将他们赶出了渡口,只是他们把守住了河岸,不允许百姓过来。”
    “嗯,我知道了。”
    陈暮又问道:“王匡有没有出面?”
    “没有。”
    守将摇摇头:“昨日我们就派人去质问,他们说王郡守不在此地,我就又问他们为什么打人,他们却说是我们先动的手。”
    陈暮细细思索了片刻,淡淡地说道:“撤兵。”
    “啊?”
    守将以为自己听错了。
    “去把岛屿上的兵马全都撤回来,守住平津渡口即可。”
    陈暮对他说道:“这段时间,莫要和对面起冲突,也不要去管他们,做我们自己的事情就行。”
    守将诧异道:“可是明明是他们先打的人。。。。。有个弟兄还被打成了重伤,一脑袋都是血,现在还躺在床上瘫着,四将军是要我们息事宁人吗?”
    “自然不是。”
    陈暮倏地冷笑起来,淡淡地道:“我只是想让对面的守军放松警惕,想让河内的民怨更大一点而已。”
    看到他阴恻恻的笑容,这守将也是当初跟了刘备多年的老兵,忽然想起了这么多年下来,被四将军阴死的无数敌人,不由打了个冷战,心里已经为王匡默哀起来。
    惹谁不好,偏偏惹到四将军头上,活该你倒霉。


第八章 取死之道
    河内郡,怀县,太守府邸。
    王匡看着手中的户籍统计数据,脸色很不好看。
    自黄巾之乱以来,原本人口仅次于河南尹的河内郡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百姓大量迁移,从八十万,已经降到了不到二十万。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锐减,因为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大军臃肿,军队结构复杂。以至于当时屯兵河内的数名诸侯在离开之前,纵容兵马劫掠百姓,造成百姓死伤再次超过半数以上。
    根据《三国志》记载:“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在这样的形势下,河内郡的世家大族纷纷出逃,百姓也四散往东迁移,比如河内望族,温县司马家,也就是司马懿的家族,现在就跑到了冀州黎阳去投奔姻亲。
    一时间,整个郡无论从人口、经济还是兵权粮草都大幅度减少。
    最重要的是,河内郡本来就屡次遭受劫难,偏偏又是春耕之时,王匡还指望着今年秋收可以取到新一批军粮呢,结果百姓又莫名其妙开始往南迁去河南尹,这怎么能不让王匡着急上火?
    在历史上,王匡能够幡然醒悟,还是亲属胡母班写信规劝,他才明白自己在河内郡行为已经属于苛政,让百姓怨声载道,不得已才逃离家乡。
    但现在没人提醒,王匡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以为是关东军在故意掠夺他的人口。
    目前洛阳周边经过数次战乱,百姓凋零,生民十不存一。而且王匡自己手底下还有近万的军队要养,百姓越来越少,人口大量迁移流动,等河内一片狼藉荒无人烟的时候,他找谁要粮草要钱财去?
    “使君。”
    一名负责拷问钱谷的曹掾走了进来,向王匡报告:“常固已经抓起来了。”
    “嗯。”
    王匡点点头:“常家交钱了吗?”
    “尚未。”
    “那就先拷打一番,责令他们交钱恕罪。”
    “唯!”
    曹掾转身离开。
    等他走后,王匡部下韩浩道:“那常固不过是打了门客一耳光,使君又何必大动干戈呢?”
    王匡冷冷道:“此为世家豪强欺压百姓,我将他抓来,乃为百姓做主尔。”
    听到他的话,韩浩都想直翻白眼。
    正常的打架斗殴而已,就算按律,顶多罚个几十文钱,结果你把人家抓来,直接就是几百万钱地罚,这谁顶得住呀?
    更何况常家就算了,还有别的普通百姓,有些甚至根本没有犯错,就被你抓去拷问,太离谱了。
    韩浩劝说道:“使君,此等刑罚过于严苛,河内百姓已是怨声载道,怕是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还是应当将所有羁押的人全部放走才是。”
    王匡顿时就不高兴了,怒道:“那些人全都打算离开我治下,难道我不应该把他们抓起来关押吗?”
    “这。。。。。。”
    韩浩一时哑口无言,人家正常迁移,连田土都不要了,你限制人家自由还有理了?
    王匡摆摆手道:“元嗣莫再说这些,还是说说其它的事情。”
    见他如此顽固,韩浩也只能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无奈道:“那就说说刘青州的事情吧,使君,刘青州如今为关东军盟主,正在攻打董卓,其部下于洛阳屯田,我们与他们发生冲突,怕是容易招惹刘青州啊。”
    “唉。”
    王匡叹了口气道:“我又何尝不知道刘备声名正旺,他的兵力也很强,但我若再不阻拦,河内人口就全到河南去了,那能怎么办?”
    韩浩试探道:“要不然,还是应当主动找那前任尚书令陈暮去谈谈此事,任何事情若不沟通,怕引起误会。”
    “让我去向一个后生晚辈恳求他不要再收留我河内治下百姓?”
    王匡黑着脸说道:“先不谈那陈子归会不会答应,就算答应了,若此事传扬出去,我的脸往哪里搁?”
    “使君,大局为重呀。”
    韩浩劝说道。
    “哼。”
    王匡拂袖道:“此番言语,以后休要再说。”
    见王匡死要面子活受罪,韩浩也只得说道:“即便不去与陈暮说谈,也该做好准备,以免刘青州兴师问罪,派大军讨伐。”
    “无妨,我早有准备。”
    王匡摆摆手。
    面对刘备,王匡也是十分谨慎。
    因为他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跟刘备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可又不能放任百姓过河。
    为此他就装聋作哑,一边派士兵去南岸阻止百姓,一边人在怀县,假装是部下擅自做主。
    一旦刘备真的来找他麻烦兴师问罪,他就说是部下做的,不关他的事情。
    这也算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毕竟再不想点辙,治下百姓就要跑光了。
    到时候没人种地,军粮从哪里来?部队就要解散。
    那他这个河内太守,治下一没人口,二没军队,比在交州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做刺史的士燮还要惨。
    听到王匡的话,韩浩还想问问具体情况,就在此时,门外兴冲冲进来一名裨将。
    “使君,好消息。”
    那裨将就是王匡选定的背锅侠,还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王匡见本应该驻守在河阳县,防止百姓过河的裨将忽然跑回了怀县,不由大为不悦,只是碍于他口中说的好消息,便板着脸道:“什么消息?”
    裨将还不自知,单膝下跪拱手道:“刘备军撤兵了,他们把孟津渡口让了出来,这样百姓就不能够从沿河过去了。”
    “真的?”
    “属下亲眼所见。”
    “好好好。”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王匡大喜。
    为什么他的部下会与平县守军起冲突?
    那是因为孟津渡口非常特殊。
    黄河中央有很多岛屿和沙洲,平县河对面是河阳县与温县,在这一段黄河当中,有连绵数公里都可以通行。
    所以此段也统称为孟津渡口,当初何进在这里驻兵,就是在所有岛屿沙洲上全部派兵把守。
    如此百姓要想过河就非常简单,那么宽的区域,随便挑一截没有人控制的黄河段过河就行,根本就不需要选某一条特定的道路。
    没有办法,毕竟就好像后世边境线很长,是不可能严密看管住所有偷渡者是一个道理。
    因此王匡的部下就只能越过了边境线,进入了孟津渡口,也就是控制住河面上的沙洲岛屿,才能将百姓过河的道路堵死,这样自然就与原本驻扎在河面上的平县守军起了冲突。
    现在刘备军忽然撤兵,就是把河上的沙洲岛屿让出来。那么整个孟津渡口,就掌握在了王匡手里,百姓就彻底没办法过河了,怎么能不让王匡高兴?
    “听闻刘青州速来以仁义闻名于世,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使君,依我只见,这是刘青州给予使君的善意,我等也当回报才是。”
    韩浩又向王匡进言。
    王匡问道:“如何回报?”
    韩浩道:“自然是向陈暮修书一封,好言答谢,再赠予一些礼物。”
    “呵呵。”
    王匡笑了起来:“那陈子归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得势也只是这几年的事情,有什么好答谢的。我年长于他,又曾经仕于大将军,替大将军报仇,功劳比之他高得多。他尊敬于我,自行退兵,也是理所当然。元嗣之言,非高士之见,多此一举尔。”
    “使君。。。。。。”
    “好了,莫再多言了,你退下吧。”
    “唯。。。。。。”
    韩浩无奈,只能退下。
    王匡却是面有喜色,刘备军撤兵,算是了了他的一桩心结。
    他就怕万一双方起冲突,刘备真找借口收拾了他。
    现在能够和平解决,就最好了。
    那如今该做什么呢?
    当然是把那些准备逃跑的世家大族全都抓起来,拷问粮草钱财。
    嗯。
    接着大刑,接着拷打,一定要将他们的油水榨干!


第九章 既当。。。。。。又立。。。。。。
    陈暮放任王匡继续在河内为非作歹,自然是要激起民怨。
    等民怨一起,只要这个时候有人给他们刀,给他们派兵,那么一下就会沸腾起来,立马就是“刀在手,跟我走”。
    道理就跟举世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子弹飞》一样,百姓并非没有怒,只不过需要的是一个领头人。
    当怨气达到一定程度,而一个合适的领头人刚好出现的时候,那么就是王匡死路一条的时候。
    就好像黄巾之乱前,百姓生活过不下去,张角振臂一呼,就立即群起响应是一个道理。
    撤兵之后,陈暮就再也没有管过这事,耐心地等待另外一件事情。
    他在等什么?
    在等长安那边自己出现问题。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
    从初平二年三月,一直等到了初平二年十月。
    在这大半年中,洛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秋收过后,当年就收粮百万斛,一大批一大批的粮草再次开始往关中运输。
    随着粮食丰收,冀州与青州就再也不需要长途跋涉地运送粮草,可以就地解决粮食问题。
    这不管是对王芬还是沮授荀彧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