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疯了吗?敢把这件事拎出来说?
这件事说出来,不被文武百官给恨死?!
听到李二的垂询,杜如晦赶忙拱手道:“好叫陛下知晓,确实有这件事。”
“我大唐立国之后,百废俱兴,当时在朝为官的大臣们,一个个也揭不开锅。”
“太上皇当时下令,准许家中揭不开锅的大臣,可在户部处借钱过活。”
李二眉头皱的更紧了,“你的意思是,九年时间,户部就借出了八百万贯?”
“是!”杜如晦低声道。
“混账!”
李二神色怒然,猛地拍案而起,大喝道:“九年时间,怎么借都不该借出去八百万贯!”
“在京官吏才有多少人?他们每个人,都借走了一万贯吗?”
“他们借钱是过活,还是中饱私囊了?啊?!”
文武百官赶忙作揖到底,“陛下息怒!”
“息怒什么?!”李二拍着御案桌面,目光凌厉瞪视着他们,怒声道:“朕为了国库之事,急的焦头烂额,没想到原来我大唐国库并不缺钱!”
“而是钱都被借走了!”
“好啊,都干得好!”
李二咬牙切齿道:“若是一二万贯,朕还能想得通,哪怕是一二十万贯,朕也能想的通。”
“但是九年时间,国库中被借走八百万贯,你们让朕如何想得通?”
“朕相信,太上皇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家中揭不开锅的大臣!”
“可是,偏偏有人中饱私囊!”
李二扫视了文武百官一眼,语气都冷了几分,“你们,是不是都借了钱?”
文武百官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他们确实借了钱。
而且每个人,都借了不少。
但这都是朝堂上不成文的规矩,不借钱的,会被同僚耻笑。
九年时间都没人过问,没想到今天杜淹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李二气的一笑,看着百官一声不吭就知道说中了,“好,好得很。”
“你们说,该怎么做?”
文武百官默然不语,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第一个吭声。
“都不说话?那好,就由朕来问!”
李二冷哼了一声,看向了杜如晦,问道:“克明,你觉得该怎么做?”
杜如晦冷汗直流,怎么做?我就是知道也不敢说啊!
说出来,就是得罪文武百官!
被李二的目光盯视着,杜如晦咬了咬牙,直接作揖到底,说道:“陛下,臣身为户部尚书,此事由户部而起,臣万死!”
李二眉头一挑,猛地拍了一下桌案,大喝道:“谁让你死了?朕现在是问你,该怎么做?给朕回话!”
杜如晦苦笑了一声,知道不说是不行了,硬着头皮道:“应当追缴百官欠款。”
“对,这才是朕要听的话!”
李二看着位列两班的文武大臣,站起身冷声道:“八百万贯,不是一个小数目!”
“有了这笔钱,我大唐今年就是躺平了,也能过去!”
“克明说的不错,这笔钱是朝廷借给你们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欠了九年的钱,你们也该还了!”
“你们当中,谁愿意来做讨钱的差事?”
“站出来,接下这个差事,朕重重有赏!”
李二的声音,响彻殿内。
然而,却没有一个大臣敢在此刻站出来,接下这个差事。
文武百官低着头,心里默默说着。
这就是个烫手芋头,谁接了谁倒霉!
朝堂上,哪个大臣没借过钱?
九年时间过去了。
借的钱,早就花光了!
这个时候,朝廷又想要回去?没钱给啊!
明知要不到钱,还接这个差事,这不是往枪口上撞?
“怎么,没人吗?”
李二看没人敢站出来,心中火气上来了。
要用你们得时候,你们一个个不吭声!
他目光从百官身上一扫而过,最终看向了长孙无忌。
“无忌,你来说说,谁适合去做这件事啊?”
李二语气淡淡问道。
刷的一下,文武百官的目光,都看向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走了出来,冲着李二微微作揖,然后面带微笑道:“臣以为,京官之中,确实有一人能够胜任此职。”
“此人,名叫张顿!”
第200章 这个差事张顿不接也得接
听到张顿这个名字,李二眉头一挑,上下打量着长孙无忌。
随即,他又看了看神色淡然垂手而立的杜淹,气笑了。
绕来绕去,原来是冲着张顿去的?
难怪这些年都没人翻的旧账,今天却被杜淹给翻了出来。
他今天上奏此事。
有人指使啊!
谁在指使?张亮?不,张亮有这个心思,怕是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提这件事。
而且,能指使动杜淹……
李二眯着眼眸,看着长孙无忌,他是在怪朕昨日让他背锅吗?
还是说,他本来就有这个打算?
不管是什么,李二知晓长孙无忌在这个时候提及了张顿,就是笃定他李二会想方设法,要将百官所欠朝廷的八百万贯,追缴回来。
而现在,文武百官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应下追缴欠款之事。
除了张顿,还能谁来干?
李二拧着眉头,道:“张顿乃是万年令,由他来追缴欠款,朕觉得不妥。”
“诸位爱卿,你们都是朕的肱骨大臣,朕觉得从你们当中挑选一个人,最为合适。”
文武百官将头埋的更低了。
太极殿内,鸦雀无声。
长孙无忌面带微笑,拱手道:“陛下,臣以为追缴欠款之事,除了张顿以外,其他人都做不了。”
“臣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
“其一,从武德元年至今,已过去九年,朝堂上站着的人,多多少少都借了朝廷的钱。”
“陛下想从殿内站着的,选出一人追缴欠款,他们自己都没还钱,想让他人还钱,怕是不能服众啊。”
长孙无忌神色肃然竖起两根手指,道:“其二,追缴欠款大臣,必须要有雷霆手段,也要不惧权贵。”
“如今我朝堂上,行事有雷霆手段者,非张顿莫属。”
“昨日万年县命案,新任万年令张顿,仅用了一天,就将此案查出个水落石出。”
“臣听闻张顿为了查案,还跑去长平郡公府邸,无惧他府邸的部曲,将张公抓入了县衙大牢。”
“潞国公侯君集,为了让他放人,亲自去了一趟万年县县衙,结果张顿当堂将侯公抓了。”
长孙无忌感慨道:“所以臣以为,若是由此人追缴欠款,必定能够服众。”
听到这话,文武百官脸都黑了。
服众?
就他这样怎么服众?若真由张顿来追缴欠款,他怕不是会拿着刀架在我们脖子上硬要?!
文武百官心中不由恼怒,赎铜之法改而不废,就是因为张顿而起。
这件事,我们还没找张顿算账。
他哪来的胆量,敢接这个差事?
李二面部肌肉抽搐了几下,拳头都握紧了。
好你个长孙无忌!
搁这给张顿树敌呢?
这一通话下来,百官心里的气全都涌上来了!
“其三,也是臣以为最重要的一点。”
长孙无忌仿佛没有察觉出李二正在瞪他,一脸认真说道:“那就是,张顿以新科状元之身,初入朝堂为官。”
“他没有欠过朝廷的钱!”
“故而臣以为,张顿能够胜任此职!”
李二板着脸,没有看长孙无忌,而是扫视了一眼其他人,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呢?”
文武百官继续不吭声,心里默默说着。
我们觉得?我们觉得这件事最好不了了之!
谁做都不好!
最好当这件事没发生过!
但是,李二这态度,明摆着是非要追缴欠款,那就只能不吭声了!
“陛下!”
就在此时,张亮忽然开口说道:“臣以为,长孙尚书说得对!若是由张顿追缴欠款,臣心服口服!”
“此人胆大心细,处事公正,除了他,臣想不出还有谁能比他做得更好!”
李二瞅了他一眼,哪里不知晓他是帮着给张顿挖坑,嗯的一声敷衍着,然后继续望着其他大臣。
“陛下,臣以为张公说的不错。”
忽然,封德彝站了出来,神色肃然道:“张顿确实适合担任辞职。”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霎时,陈叔达,萧瑀,侯君集,屈突通,殷开山,段志玄,张公瑾七位国公,肃然站了出来,拱手朗声说道。
然后,他们眼角余光看向了唯一一个此刻没有站出来的李绩。
李绩沉吟了几秒,心里有些抵触。
从武德元年到武德九年,借户部钱的人,殿内站着的大臣们,有一个算一个。
而其中,他自己借钱借的最多!
其他大臣被追缴欠款,说不定勒紧裤腰带,咬咬牙就过去了。
可是他自己不行啊。
李绩比谁都清楚,自己从户部借的钱,就是把家底卖了都还不起!
现在那几位国公,都看向了自己,让自己也站出来同意?
同意个屁!
特么你看老子像是能还得起钱的人吗?
可是,不表态也不行!
这个时候不说话,恐怕以后就得跟他们几位国公交恶了。
得不偿失!
李绩拧着眉头,思索了一下,权衡了一下利弊后,站出来硬着头皮道:“陛下,臣附议。”
李二看着九个国公,全部都站了出来,眼角直跳了几下。
忽然间,他很想把张顿拎出来让他好好看看,你都得罪了多少人!
这个时候,他们全都向你发难!
要朕怎么办?
朕就是一张口,也说不过去他们这么多人!
难道要这件事不了了之?
那可是八百万贯!
只要把钱从百官手中要回来,朝廷现在开始到过完年,躺平了都没问题!
长孙无忌忽然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可以让张顿试试看,如果他做得到,那是最好,若是不行也无妨。”
“毕竟此事不好办,他要是办得不好,臣以为不应惩处。”
听到这话,李二暗暗松了口气,思索了许久,道:“先派人跟张顿商议一下,毕竟没有问过张顿愿不愿意接这个差事,若是他不愿意接,也不该难为他。”
长孙无忌笑道:“理当如此。”
李二彻底放下心,再次看了一眼文武百官,问道:“诸位爱卿,还有别的事吗?若是没有别的事,就退朝吧。”
文武百官相互对视了一眼,随即纷纷冲着李二作揖到底,声音洪亮道:
“臣等恭送陛下。”
李二嗯了一声,快步离开。
目送李二离开后,百官松了口气,然后目光不善的瞪向杜淹。
第201章 只要他一心为了百姓他就一定会做
杜淹丝毫不杵,睁大眼睛反瞪了回去,爆喝一声道:“你们看老夫干什么?”
“杜大夫!”百官之中,一个身穿绯色官袍的年迈大臣走到他跟前,怒声道:“你何故要把这件事翻出来?”
“就是!”
“合着就你没欠钱是吗?你家底殷实,但你也考虑考虑我们,我们为什么借钱,不就是揭不开锅了吗?”
“这都过去九年了,现在陛下要我们还钱,我们拿什么还?”
“你这不是把我们往死路上逼吗?”
不少大臣围着杜淹,语气不忿的大声道。
杜淹面无表情的将喷在脸上的唾沫星子擦拭掉,语气冷冰冰的说道:“少给老夫来这套。”
“武德元年到武德三年,你们说家里揭不开锅,老夫还能相信,之后的几年,你们敢扪心自问,家里就再揭不开锅了?”
“看看老夫身上穿着的是什么官袍!”
杜淹捏着官袍领子,瞪视着众人,大喝道:“老夫是御史台的御史大夫!”
“御史台是什么地方?需要老夫再跟你们讲明白吗?”
闻言,围着他的大臣们,纷纷说不出话。
御史台,监察百官,风闻奏事。
杜淹这个时候说这话,显然是对他们各自家中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
杜淹冷声道:“看来你们都知道,那老夫就不多废话了。”
“你们借户部多少钱,你们心里清楚,若只是补贴家用,九年下来撑死借个三五百贯,都算多的了。”
“可是,户部被你们借走了八百万贯,你们是吃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