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妻为大都督-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平息这些不必要的谣言,崔文卿斟酌了一番,决定请陈县令将荷叶失踪一事的具体情况张贴四门,以供百姓们知晓。
  告示一经贴出,自然引来了市人无数。
  看罢之后,大伙儿这才明白原来躺在棺椁中的尸体并非荷叶,而是歹人以李代桃僵之计,所设下的骗局。
  也多亏折府姑爷崔文卿心细如发,居然看出端倪识破了骗局,并将计就计设下圈套,让歹人误以为振武军已经放松了城门搜查,出城之后被振武军骑兵拦截,这才救出了荷叶。
  真相一经公布,漫天谣言顿时为之息止,百姓们在连连感概不已之余,也对崔文卿的足智多谋大感钦佩。
  看来这位折家姑爷,也并非外人说的那般愚钝无能,能够从狡猾歹人手中救出荷叶,也算是一项了不得的事情了。
  荷叶平安无事,最高兴的自然要属何老汉,经过征求崔文卿的意外之后,阿玛尼服饰店打出了“跌三”的横幅,店内的所有产品全都降价三成进行销售,以示庆贺,更是吸引了市人无数。
  而为求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折昭也对府谷县的治安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提升。
  如严格执行夜晚宵禁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调查,以及执行振武军骑兵不定时巡街等等。
  与此同时,振武军大都督府守卫更是森严,寻常丫鬟出去采买物品,均由两名军士陪同前往,就连现在崔文卿出门,也有一队军士跟着,守卫得是严严密密。
  对此,向来独来独往的崔文卿自是非常不喜欢,但只可惜犟不过折昭,加之保护他的军士乃是由老熟人甘新达领军,倒也听任由着了。
  这日,折昭召来府州、麟州、隩州、丰州四州刺史,前来振武军中军大帐商量江南路灾民异地安置相关事宜。
  除此之外,河东银行行长崔文卿以及副行长吕惠卿也是应邀出席。
  毕竟对于地方州郡来说,河东银行目前可是当之无愧的财神爷,异地安置离开了他们,自然是无从着手。
  仪式伊始,振武军大都督折昭简明扼要的说出开场白:“诸位同僚,一个月之前,本帅与河东银行崔文卿行长商议,决定以军债资金为依托,迁移江南路灾民前来振武军所辖州郡安置,此策一是可极大的增加州郡人口,开垦荒芜田地充实军备;二来可解朝廷救灾燃眉之急,实乃一举多得,由本帅亲自拟就的奏书送至洛阳后,得到了安石相公的极大肯定,并在朝议上商量此事,并报官家恩准施行,目前,朝廷公文业已发至江南路各州郡,第一批灾民已快登船前来,根据本帅估计,留给我们准备安置点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故此,今日召集大家于此,还请诸公群策群力,协助本帅做好相关安置工作。”
  折昭话音刚落,向来唯她马首是瞻的府州刺史姜太东已是捋须开口道:“说起来,自从唐末天下大乱边地狼烟四起,咱们府州流矢人口实乃非常惊人,唐末之时府州尚有人口二十五万户,及至目前,只得区区十一二万户,锐减已是一半,这其中固然有辽国、西夏入侵之故,但最为关键的,是在于府州毗邻边界有苦又穷,与江南路鱼米之乡更是没办法比,这次大都督能够把握住江南道水患这一机遇,向朝廷请求迁移人口,实乃英明之举,下官自是非常赞成。”
  姜太东一番话可谓是说到了诸位刺史的心里面,众人全都颔首点头不止。
  作为大齐地方官员,所管辖之地的人口增长率是影响升迁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是这批流民能够在府州等地顺利安置,自是算在各位刺史头上的一笔功绩,故此折昭一说此事,大家自然非常赞同。


第二七四章 异地安置之议(二)

  然赞同归赞同,诸位刺史心内却还是有着不少疑虑。
  “大都督,下官有几点疑问。”
  崔文卿抬目望去,可见说话的是丰州刺史,此人年龄五十,为官久矣,向来十分老练持重,问出的问题肯定非常有针对性。
  只听他轻轻咳嗽一声,平稳出言道:“若是安置江南路流民,涉及到的第一点,便是钱粮问题,这可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就目前丰州财政来说,要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安置流民,那肯定是捉襟见肘的……”
  话到此处,在座刺史纷纷点头,显然这个问题说到了他们心坎上面。
  钱和粮,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丰州刺史清了清嗓门,继续言道:“第二点,是如何安置的问题,拿丰州之地来说,虽则位于黄河西岸,有着可耕田地众多,但农人们全都是分散而居,并不集中,若要安置,那是否意味着咱们修建安置房屋,也是每一家每一户相聚甚远,如此一来,岂不十分麻烦。”
  “第三点,也拿丰州举例,尽管振武军有大军驻扎丰州,但因丰州处于西夏、辽国所夹持的三角地带,兵力一直十分匮乏,若西夏辽国有所侵略野心,丰州自是首当其冲,若大都督安置灾民自此,面对如斯强敌,要如何保障其人员、房屋、钱粮的安全?”
  话音落点,丰州刺史炯炯目光已是朝着折昭望了过去,显然静待答案。
  的确,这三个问题是丰州也包括其他州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异地安置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霎那间,气氛陡然变得有些严肃,也让第一次前来参加这样大都督在座,刺史云集的议事会的吕惠卿有些紧张,特别这次他还是以河东银行副行长的身份参加,此际听到这三个难点问题,顿觉有些头大。
  面对疑问,折昭却是悠然一笑,颔首肯定道:“老大人之言的确是一针见血,直击异地安置之策的难点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本帅想请河东银行行长崔文卿为大家解释,而异地安置之法也是由崔行长首先提出来的。”言罢,美目视线转向了肃然在座的崔文卿,莞尔一笑,言道:“崔行长,有劳了。”
  随着折昭最后这一句话,刺史们全都神情微微一怔,将目光看向了崔文卿,心内都有些复杂的感觉。
  他们都知道这位河东银行的崔行长,正是振武军大都督折昭之夫,也是折家入赘之婿。
  要说,男儿入赘女家都是奇耻大辱,更别提这崔文卿还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入仕,此番种种,自然让人不自禁的有些看轻了他。
  前不久振武军发行军债一事做的红红火火,所收银两更是堆积如山,也让各地州郡府库变得充盈。
  诸位刺史在赞叹折昭大都督生财有道的时候,也曾听说军债乃是由崔文卿率先提出来的。
  不过传言如此,刺史都没有当真,在他们看来,区区一个落第秀才,能够有何等才华可言?
  不用问,这也是折大都督爱夫心切,不想让人看轻了崔文卿,故意朝着他脸上贴金的说辞。
  然没想到此时此刻,折昭居然说这则异地安置之策,也是崔文卿所想而出,自然令刺史们大感意外。
  他们也很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废材姑爷,要如何妥善解决这三个难点问题。
  刺史们满含怀疑的目光让崔文卿有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他对着折昭轻轻颔首,神情变作严肃,语气沉稳的开口道:“诸位刺史,自我大齐立国以降,尚未有异地安置之事出现,大家有所疑惑理所当然,现在我开始回答第一个关于钱粮保证的问题。”
  话到此处,他看向旁边的吕惠卿,问道:“吕副行长,请你先告诉大家我们振武军在河东银行有存银几多?”
  没想到崔文卿这么快就让自己发言,吕惠卿顿时吓了一跳,不容多想立即报出了一个早就深深记在心中的数字:“诸位大人,根据上月个银行盘点对账,五个多月以来,振武军大都督府共发行军债共计一千四百万两,借出资金五百万两,目前府库所存银两为九百万两。”
  “什么,九百万两?”
  尽管知道振武军现在家底甚丰,但咋乍听这么惊人的数字,所有刺史均是忍不住惊呼出声,显然被震惊住了。
  就大齐立国以来而言,朝廷最好的一年财政收入是一亿四千多万贯,折合白银一亿四千万两,除去必要开支,也只收益了三千五百万两银子。
  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振武军就在河东道发行了足足一千四百万两,除去借出去的银子,目前尚有九百万两银子可供支配,实在太过骇然耸闻了。
  怪不得以计相韩琦为首的朝中大臣一直不支持发行国债,若是三年之后振武军无法还上这一千四百万两银子,必定会激起极大的民众动乱,毕竟老百姓借给河东银行的钱,都是他们的血汗钱啊!
  似乎很满意自己带给刺史们的震惊,吕惠卿竟是不知不觉挺直了腰身,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感觉。
  有钱的感觉真的太好了,即便乃是白丁之身,也能够与这些位高权重的刺史们同座议事,这在以前来说,当真是不敢想象的。
  崔文卿轻咳一声,微笑言道:“九百万两银子,我相信不论是建房安置,还是开垦田地新修水利,都是足够了,而且我可以代表河东银行在此向各位刺史大人保证,河东银行后续的资金也会向着异地安置之民倾斜,这绝对会成为大齐立国以来对灾民最大的一笔投入。”
  “至于粮食方面,待到这次议事结束之后,我和折大都督会尽快约见以鲍和贵为首的河东路几大粮商,相信对于足足一百多万人的口粮供应,这些粮商们全都会高兴得发疯的,供应方面自然不成为题。”
  一席话落点,自是听得刺史们连连点头,振奋不已。
  这里说明一下,大齐朝廷的年收入是对照的同期宋朝,不过根据古代白银开采量来看,国库是根本不可能有着一亿四千万两白银现货,而是有着同等价值的其他东西,例如布帛、玉石、粮食等等,这里方便大家直观了解,故此才直接用白银直接计数。


第二七五章 异地安置之议(三)

  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只要能够确保钱粮充盈,异地安置最大的问题便是迎刃而解了。
  看来,这一切还得益于振武军起初所发行的军债,有了军债支撑,才有银子来干别的事情啊。
  这折大都督果然如同她领军征战一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卓越见识。
  丰州刺史捋须沉吟了一会儿,沉声发问:“刚才崔行长言及河东银行会在资金上不予余力的支持各州郡,在这里本官想问问崔行长,你们所出的这笔资金,将要如何收取利息?若是利息太高,只怕吾等也无力承担。”
  此话又是说到了刺史们的心坎上,的确,借钱很容易,但还钱的时候确实很难,若是利息太高,只怕还起来尤为不易。
  特别是在目前各州郡财政相对吃紧的情况下,要准备这么多钱来还债,对于刺史们来讲都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闻言,崔文卿却是淡淡一笑,手指关节重重瞧了瞧案面,加重语气道:“首先纠正一点,这九百万两银子并非河东银行的,而是属于振武军大都督府,而河东银行也只是代振武军大都督府管理这笔金钱,并通过合理的运作盈利而已,所以诸位刺史大人借钱并非是借的河东银行,而是振武军大都督府的,至于利息方面,前几日在下已经与大都督先期商量了一下,决定可采取无息借贷的方式将钱借给大家,约定五年之内分年度还清,若是遇到灾年荒年,还可酌情减免部分借款,故此大人们大可放心。”
  听到如此保证,各位刺史纷纷目询对视,全都面露喜色。
  按照崔文卿这么算来,若是这笔借款丝毫不算利息的话,对四州来说,当真算得上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尽管前期对于灾民的投入非常巨大,但是待到灾民们安定下来之后,每年所缴纳的赋税就是不菲的收入。
  还是以丰州举例,目前丰州每年赋税大概在六十万两到七十万两之间,若江南路灾民前来,几乎可以令丰州人口翻上一倍,开垦荒地更是无数,所缴纳的赋税也会增加不少。
  折中取之算个增加四十万两,五年的时间自然能够偿还振武军所借之银。
  而且还有一点,崔文卿已经言明振武军大都督府会审时度势的减免部分借债,不管能减多少,对州郡来说都是不错了。
  若是到时候实在还不上,刺史们的大不了厚着老脸在折昭面前软磨硬泡减免债务便可,这也算不得什么。
  丰州刺史很快就想明白了这些关键环节,捋着白花花的胡须哈哈大笑道:“如果能够这样,那么对于钱粮方面,本官就没有其他问题了,还请崔行长继续讲解异地安置之法。”
  崔文卿笑着点了点,继续言道:“现在说第二点,各位大人担心安置方面的问题,的确,就目前府州等地的情况而言,农人们所住之处均是呈现散、多、乱之现状,先说散,即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