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妻为大都督-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朝宰相王安石推开繁忙公务拨冗前来,并为比赛开幕发表了一番慷概激昂的说词。
  说词的内容较长,归纳总结便是学问首先要学以致用,不可拘于一家之言而行一家之事。
  王安石所言的这番话可谓非常大胆,在那些卫道者眼中,不免有些离经叛道之嫌疑。
  不过王安石本是儒学大师,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儒学思想变革,对于这样的人物,大家自然不能随意提出异议,对于这番言语听了便是。
  其后整整三日,五十名学士对所专研的法家思想结合儒学知识进行辩驳,场场激烈,唇枪舌战不断。
  而王安石也是场场必到,场场必听,对参与比赛的学子进行观察考量。
  比试最后,乃是由学生会副主席蔡确获得了头名,为此,他还获得了王安石的亲自召见。
  蔡确没想到能够得到安石宰相的重视,自然是大喜过望,一番问答也是滴水不漏,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也展现出了彬彬有礼的人品。
  待王安石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蔡确之父本是官场卑微小官,因幼时长于县衙之故,蔡确对于律法的认识非常深刻,故而也促使了他生平就非常喜读法家学书,如《商君书》《韩非子》这些法家学书更是倒背如流,贯通融汇。
  对此,王安石对蔡确大加赞赏,同时也在心内记住了此人的名字。
  学术辩论比试结束后,王安石并没有急着离开,对着崔文卿轻声吩咐道:“文卿,随老夫去国子监内走走吧。”
  崔文卿知道王安石必定是有什么事情相对自己说,点着头欣然应命了。
  其时申时已过,冬日苦短,天空已是有了沉沉暮霭,唯有一丝晚霞不舍的留在西方天际,眷恋着世间的美好。
  两人踏着松软的积雪“咯吱咯吱”走入萧瑟树林当中,一时之间谁都没有说话。
  待到走入凉亭站定,王安石负手望着天空久久思忖,沉默无语。
  崔文卿却是百般无聊的在旁边偷偷打着哈欠,不知道这位名贯古今的忠直名相心内究竟有着何等算计。
  就这么过得盏茶时间,王安石回过神来,转身微笑道:“文卿,这段时间你作的可是不错啊。”
  崔文卿一怔,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呐呐言道:“安石相公谬赞了,其实对于这场学术辩论比试,在下出力较少,许多事务都是由学会几位副主席准备的。”
  “呵呵,老夫并非说此事。”王安石摇手笑了笑,“而是说的你和蔡家的这番争斗!”
  崔文卿愣了愣,笑道:“怎么,莫非安石相公也知道这件事情?”
  王安石轻哼一声道:“你利用那三流小报将此事炒得的是沸沸扬扬,老夫岂能不知。


第四九八章 折昭来京(修)

  此话王安石却是有些言不由衷,说起来,即便是他也没有猜想到在整个事件中,崔文卿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崔文卿不仅借用三流小报炒热了自己,更利用丝绸商会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高点上面,博取了百姓们的同情,也增加了百姓们对蔡氏的厌恶。
  可以说,崔文卿这一手相当高明。
  不过,王安石意识到了崔文卿的手段始终是有失磊落,特别是自己爆出自己黑材料嫁祸给丝绸商会,继续炒作话题之事,更显得有些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了。
  故此,王安石才产生了一丝担忧,生怕他会成为那种有才无德之人。
  心念及此,王安石有心提点一番这个很有才华的后生,捋须微笑道:“文卿,儒家之义在于让人修生明德,知正义而辨是非,失去心中道义,那就是有才无德之辈,任何人都不敢委以重任,故而行事之前,必须站在道义之处思虑问题。”
  崔文卿听懂了王安石的意思,也知道他疑虑何在,不禁悠然笑道:“安石相公,小子倒认为人之正义,对朋友对亲人自当如此,然对于那些小人,还是应该不能太过拘泥于正义道德,当视情况而论之。”
  王安石轻笑道:“但是,你那嫁祸之法始终是太过卑鄙了一点,今后可得注意不能多用,明白么?”
  感受到了王安石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之意,崔文卿不由有些感动,颔首笑道:“安石相公放心,在下以后会注意的。”
  王安石点点头,忽地想起一事,笑道:“对了,明日振武军大都督折昭就将抵达洛阳,老夫作为欢迎使臣,将出洛阳东门十里亲自迎接,不知你可有兴趣一道前往?”
  一席话听得崔文卿怦然心动,特别是能够见到阔别数月的娘子,他更是止不住的激动了。
  然他明白明日折昭来京,必定会先去皇宫觐见官家,即便自己去了,相信也说不上什么话,故此摇头言道:“多谢安石相公的美意,我还是在府中等待娘子归家便可。”
  王安石轻笑颔首,这才告辞离去。
  这是冬日少有的无风天气,阳光和煦,苍松长绿,颇有几分小阳春光景。
  未及辰时,洛阳东门外已是骑士环列,旌旗飞扬,喜庆热闹了。
  今日乃是振武军大都督、冠军上将军折昭率领振武军有功将士来京的日子,可谓是冬日里一件天大的喜事。
  在一个月多月之前,折昭率领三万振武军,于兔毛川一战大败来犯的西夏军队,使得西夏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惨败,就连主帅野利牛干也被折昭俘虏,沦为了阶下囚。
  战败消息传至西夏国,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引来了巨大的惶恐,也使得本就主少国疑的西夏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原本依照折昭的打算,此际当挥戈攻入夏州,灭亡这个与折家以及大齐纠缠数十年的大敌,只可惜辽国陈兵边境强烈干涉,加之冬日将近夏州一带大雪纷飞,不利于征战,故而折昭才无奈放弃。
  虽则如此,被振武军军威吓破了胆的西夏人,也遣使送来告罪文书,请求大齐皇帝的宽容。
  而西夏使臣也将在振武军的护送下一并抵达京城。
  对此,大齐朝廷自然是高度重视,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布置,庆贺这场立国以来对西夏最大的胜利。
  组成今日迎接大阵的乃是金吾卫最是精锐的五千骑兵。
  他们身穿红衣红甲,骑着高大矫健的白马,在通往洛阳东门大道两旁排列成两个整齐大阵。
  骑士们更以两骑一组,一人一面红色大旗,一人一柄青铜大斧,原野上红旗招展,斧钺生光,声威壮阔得无以复加。
  而在骑阵外面,则是自发赶来的洛阳城百姓。
  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那座古朴硕大的迎送石亭,欢呼雀跃地堆在山丘,挂在树梢,矗在任何一个可以遥望石亭与官道的塄坎上,都要一睹这位传说中的美女大都督的无双风采!
  时间慢慢的流逝着,待日头逐渐升上头顶的时候,官道尽头忽地尘土大作,可见一支整齐有素的骑队已朝着洛阳城轻弛而来。
  站在凉亭内的迎接大臣王安石手打凉棚远远观望,待到稍稍看清楚一些之后,这才转身对着一干迎接官员沉声下令道:“折大都督已至,通令全军准备迎接。”说罢之后,断然出亭登上了停在亭子边的礼仪兵车。
  军令下达,站在高处的司令军吏手中红旗猛然一挥,列于阵中的二十面牛皮大鼓便轰然鸣动开来,声声如雷直贯天地,震得鸟雀惊飞盘旋。
  与此同时,一排长号也是对着天空呜呜鸣动开来,肃穆而又高亢,使得百姓们那边嗡嗡哄哄的议论声也是嘎然而止,大家引颈张望,全都翘首以盼的。
  很快,那支轻弛而来的骑队渐行渐近,已经可以很清晰的看见旌旗上的“折”字正在迎风鼓动飘荡,正是振武军大都督折昭到了。
  “出迎!”手扶兵车凭栏而战的王安石猛然一跺脚下,驾车军卒立即策动拉车骏马,兵车裹挟着一圈烟尘,磷磷隆隆的向着前方驶去。
  而护卫兵车的百余缇骑也是随之而动,簇拥着兵车向着前方而行。
  很快,兵车和前来马队相距已是不足箭余之地。
  王安石出言令兵车停下,这才对着来骑拱手亢声言道:“本官乃中书令王安石,奉官家之命前来迎接折大都督,欢迎振武军诸位有功军士凯旋。”
  话音落点,对面骑队陡然停下,骑士们动作整齐划一,毫无混乱杂沓,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
  很快,骑兵沓沓走马分为两列,露出了一条通往骑阵中央的甬道,一员身穿银色战甲的武将已是从骑阵中策马而出,来到阵前翻下马背,拱手亢声回礼:“微臣振武军大都督、冠军上将军折昭,见过王相公,有劳王相公出迎,感谢天子圣恩,万岁万岁万万岁。”言罢,对着洛阳城所在方向又是深深一拜。
  来者正是振武军大都督折昭。


第四九九章 觐见天颜

  今日折昭,头戴系有白色流苏的飞凤头盔,熠熠生光的盔枪足足有六寸,一身亮白色的飞凤甲胄,外披红色绣金斗篷,整个人看起来纤细却又不失威武挺拔,站在那里自然而然散发出了一种历经生死百战的大军主帅特有的从容气概。
  如此气概,体现在男子身上或许显得有些冷厉严肃,然体现在如折昭这样的妙龄女子身上,却恍若那雪山之巅最是孤傲的雪莲花,给人一种只可远观欣赏,不可近视亵渎的动人美感。
  饶是王安石的见多识广,在见到折昭倾国倾城的容颜时也不禁有了一丝短暂失神,继而爽朗大笑道:“传言折大都督美若天仙,今日一见才知道所言非虚,折大都督,老夫这厢有礼了。”言罢,跳下兵车拱手回礼。
  “王相公客气了。”折昭淡淡一笑,面颊上梨涡隐显,别有一番艳丽多娇。
  稍事寒暄了几句,王安石将折昭请入了接迎凉亭,笑道:“折大都督,此时官家正在正殿内等待你前去觐见,饮罢凯旋洗尘三杯酒,咱们就入城吧。”
  折昭干脆利落的点点头,端起军吏捧来的酒杯,与王安石连饮三杯,其后出了凉亭,翻身上马一道朝着洛阳城而去。
  待到折昭率领五百振武军有功将士经过金吾卫们所列成的骑阵时,整齐划一的“恭迎折大都督及振武军同僚凯旋”的热烈欢呼接连而起。
  折昭四顾而望,目光掠过军阵,看向茫茫一片雪景的洛阳原野,望着已是近在眼前恍若巨人的洛阳城,一时之间不仅感概中来,思绪万千。
  这座城市,可以说带给了她最为深刻的回忆。
  在这里,她求学数年,从懵懂女童成长为了妙龄少女。
  在这里,有着她的少女记忆,也有着她的无限缅怀!
  也在这里,她突闻了父亲战死沙场的死讯,孤身一人出了洛阳之奔府州,在危急时刻接掌了振武军兵权,维系振武军不倒。
  而今天,她挟着战功返回洛阳,着实感概万千,心内有着隐隐期盼,更有无数人影重重叠叠的交织在了眼前。
  洛阳城,阔别经年了啊!
  一声沉沉的感概,折昭露出了淡淡的笑容,眼眸中罕见也浮现出了一丝淡淡的水雾。
  在王安石的亲自陪同之下走马入城,城内百姓自发涌上长街夹道欢迎。
  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折昭已是戴上了早已经准备妥当的面具。
  此面具红面獠牙,长相狰狞,让人一望就会心生畏惧之感,直看得欢送百姓们惊诧连连,更是加深了对折昭恶罗刹的评价。
  折昭恍若未觉,边策马而行,边对着街边路人挥手致意,经朱雀大道穿过了天津桥,行至了巍峨耸立的端门之前。
  骑队到了这里,振武军五百余名有功将士全都翻下马背,解下兵刃交给了把守皇宫的羽林卫士。
  折昭身为振武军大都督,有带剑上殿之殊荣,故而也未解下佩剑,而是翻身下马,带领振武军将士走入了皇宫。
  经皇城大道,过应天宫门,下龙首大道,面前便是一片宽阔的广场。
  广场上旌旗飘动如翻飞之云,甲士林立如连绵群山,显现出一股承天命而御万民的皇者威严。
  而在广场尽头,正是洛阳皇宫正殿——应天殿,今日陈宏亦在此殿之内,等候折昭的到来。
  折昭深深的吐了一口浊气,跟随王安石快步行至了应天殿的台阶下。
  可见四十五级台阶上,宫阙高耸如九天之上的神仙宫殿,甲士分列左右恍若天兵天将,一名黑色老内侍正立在台阶尽头,正是今日接应折昭的典礼司仪。
  折昭自然明白此点,在台阶之下站定之后,稍事整理了一下周身甲胄,这才抱拳高声言道:“臣,振武军大都督、冠军上将军折昭奉旨觐见。”
  台阶上的老内侍佛尘一扬,转声朝着殿内尖声宣呼道:“振武军大都督、冠军上将军折昭奉旨觐见……”
  紧接着,宣呼声由近至远鳞次栉比而起,直达应天殿之内。
  很快,层层叠叠的嗓音又是传了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