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第6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寥寥数十字,就已经把他赵家的科举考试给推销出去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考试,和名利地位前所未有的联系在了一起。
    从那以后,普通出身的人也能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但是赵宋帝国过于重视读书,过于重视五经考试,以至于赵家皇帝把【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都给说了出来。
    男儿若要实现志向,就要刻苦努力的读书。
    这本来是没有错的,但是赵宋帝国很明显做过了头。
    能成建制的把自己国家的军事人才扼杀的过了头,让没学过军事、没有专业经历和战争经验的文人上阵,能干出这种事情的王朝也的确不多。
    这样做的弊端自然很显然。
    赵宋帝国的确富庶,可是它的军事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专业的事情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一面扼杀武将一面让文人领兵打仗,这种脱裤子放屁的事情……也不能都怪宋朝。
    五代时期那种皇帝轮流做的事情,动不动就兵变当皇帝的过往,也难怪宋人耿耿于怀。
    今天军队不高兴了换个皇帝,明天军队不高兴了又换个皇帝,皇帝必须要带兵打仗有威望,军人必须要干政且掌握节度使的实权,国家分裂成大大小小的节度使辖区。
    皇帝是个大军阀,底下的武将是各行其是的小军阀,动不动就对着皇帝龇牙咧嘴,皇帝老了没有威望了或者死了,小皇帝根本坐不稳。
    地方百姓惨遭兵灾,国家穷困不已,一些著名大城居然沦落到要卖人肉的地步,政府没有铜铸钱,居然用铁铸钱,还薄的可怜。
    那种模式下,军队再强又能如何?
    还不是一群?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堂而皇之的南下中原,进入开封,要做中国人的皇帝,几乎领先完颜家的人几百年实现夙愿,那些兵强马壮的军阀哪个拦住他了?
    自中唐以来的遗毒一直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才被真正解决,武人干政且动不动军事政变的痛苦经历终于告一段落,可谓是大快人心。
    为了巩固这一成果,赵光义也好,赵恒也好,都在不遗余力的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打压武将的话语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宋皇帝写打油诗大力推销读书考试做官这条路子,也就是理所应当的。
    问题终究也还是解决了,但是,这一解决,使得宋帝国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猜忌武将防范武将打压武将的极端。
    又不搞军事院校,武举还搞得毫无意义,配合整个社会崇文抑武的浪潮,宋朝的军事悲剧就是个定局。
    郭某人不能这样搞。
    他虽然也会防范军队武将做大,为此设置了很多规矩,但是绝对不至于到宋朝的地步。
    所以赵恒的劝学诗,他是永远也不会“写”的。
    魏国不能崇文抑武。
    而为了防范这一现象伴随着科举的壮大最终出现,武学和武举便势在必行。
    武人的确应该强悍,但是这并不代表武人都是大老粗,武人也要读书识字长见识的。
    武人要读书,要明理,要懂天文地理,要懂尔虞我诈。
    只是学习的教材不一样,术业有专攻而已。
    武人也可以有很高的学历的。
    于是郭某人一边大力支持郭嘉的建议,开始亲自制定科举考试中关于身体方面的要求,一边又开始折腾起武举的事情。
    他决定施行文武并重的政策,文举和武举要同时进行,同时选拔,考上之后同时表彰,文举前三甲和武举前三甲都有接受御街夸官表彰的资格。
    以此彰显魏帝国文武并重的态度。
    科举考试的身体测试方面,首先是绕圈跑,郭某人规定一炷香的时间内跑一个四百米左右的大圈多少圈算合格。
    然后再按照郭某人的恶趣味,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比如跳远,比如俯卧撑,又或者是卷腹之类的。
    反正他是皇帝,这方面他一张口,全天下都要跟着他一起做。
    这些还都有硬性规定,是必须要考的内容。
    深知为了做官读书人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本性,哪怕只是在做官前维持一个好的身体也是很有必要的。
    郭鹏称赞了郭嘉的建议,把郭嘉的建议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范畴之中,然后很多官员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刚才不断秀身材和肌肉的郭嘉。
    这家伙到底是怎么回事……
    折腾完了文举的一应事项,着内阁对接礼部负责此事的办理,从现在开始筹备延德八年的科举考试。
    然后,郭鹏又前往参谋台,召集参谋台的参谋官们和卫军诸多将领,一起联席开会,宣布自己决定在文举之外召开武举的事情。

一千二百一十一 士人们对此眉头紧锁
    郭鹏在参谋台表达了自己要召开武举的想法和决定。
    “科举考试不能只有举,也要有武举,我魏固然重视国家治理,但是我魏之所以能立国,多仰赖军务,军务自然是重中之重,为此,孤才设立了首阳山讲武堂。
    但是首阳山讲武堂只面对军中优秀士兵,选拔面较为狭窄,与举多有不同,且没有相关的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不利于我魏军事的长远发展。
    所以,孤决定在举之外,另设武举,一样面向全国所有子民,扩大首阳山讲武堂的办学规模,扩招学生,然后可以参加武举,以便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郭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参谋官们和军队的将领们面面相觑,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皇帝要把关于考试的改革扩大到军事层面。
    不过相对于化方面,郭鹏在军事层面的权力就要大的太多了。
    基本上说什么办什么,所以搞武举的事情和扩大办学的事情基本上没什么异议。
    “你们没什么意见就好,关于武举和扩大办学,我也有不少想法,咱们一起商议一下。”
    郭某人觉得不能只有武举而没有武学,也不能没有武学而只有武举,培养军事人才这方面,国家必须要大力投入,全力扶持才行。
    而且不能说举和武举谁更高贵。
    曹洪就提出了这个看法。
    “陛下,办武举这种事情咱们自然没什么不乐意的,但是该说不说,这武举的地位和举的地位,可不能有什么区别,这些年,那些腐儒可没少拿我们这些武人不当回事儿。”
    曹洪在这方面说话很直,所以参谋台里的不少参谋都表示不太高兴。
    但是他们现在也不敢说什么,大部分都出身士人家庭的参谋台的参谋们在之前的事件中也有二十多人不顾劝阻的参与进去,被郭鹏严厉惩处,直接砍了脑袋。
    参谋台只负责军事,不准涉政,更何况是这种敏感的事情。
    必须要狠狠的杀一杀参谋台的不良风气,把他们的这种势头给干脆的砍掉。
    砍掉以后,参谋台的参谋们老实多了,也不敢多说什么。
    郭鹏已然把参谋这一方面的事情划归到军事层面,和政治分离开来,所以不仅军事将领参加武举,参谋人才也要参加武举来选拔。
    首阳山讲武堂不仅培养军事将领,也要培养参谋人才,双管齐下,所以武举选拔出来的人,这化素养还真不一定比举差到哪里去。
    所以对于曹洪的疑惑,郭鹏给予了明确的回应。
    “这一点,你们都可以放心,举有御街夸官,武举也有,举和武举都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所以举和武举一起进行,一起选拔人才,一起接受表彰,不分高下,朝廷一样重视。”
    得到了郭鹏的明确回应,军队将领们就觉得很满意。
    然后就开始商讨该如何制定武举考试的规矩。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讨论着讨论着,就谈论出了一个初步的规范出来。
    比如不能只考一场,要考好几场。
    军事人才,自身的身体素质肯定要过得去,所以这初场要测试武艺,内容包括马弓、步弓及长刀劈砍、长矛突刺和赤手空拳肉搏等项目。
    二场考试则测试军阵、攻坚、夜袭等各类战术战法。
    三场考试是笔试,各自论述自己对兵法、天、地理等情况对战争的影响和自己的应对策略之类的。
    最后三场考试综合评断,计算总分,根据总分择优录取。
    分数高的可以录取,分数低的就没办法录取,继续等待来年下一场考试,就那么简单。
    扩大招生之后,首阳山讲武堂毕业的学生数量也要大大增加,引入淘汰机制增强竞争性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此,郭某人毫不含糊。
    皇帝都发话了,底下人再怎么讨论结果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干脆就不讨论大方向,开始对一些细节上的东西进行商量。
    郭鹏的习惯,把细节扣到极致,只要我把细节做的足够好,你违反规则的难度就越大,每发现一个,我还能填补一个,那效率就相当高了。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朝堂上开始对科举考试展开了热烈的议论和商讨。
    寒门官员和黎庶官员的讨论热度尤其之大,大家都在商讨这样的科举考试能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来。
    人数占比大大下降的士人官员们则显得忧心忡忡。
    他们当然很少关注武举,主要把精力集中在举。
    本想着利用考试内容把持名额,以此继续增加士人官员的数量,可谁曾想,皇帝居然引入了那么多考试的不同内容。
    又是农业,又是灾害,又是数学,甚至还有身体素质之类的。
    这对于士人官员来说,难度颇大。
    乐意习武的士人自然有,喜欢击剑的不在少数,可是,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让他们去通过身体素质测试
    毫无疑问,草创之际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各方面的人物都占不到便宜。
    无论是士人还是寒门还是黎庶。
    大家都没有什么准备的时间,要想真的占据优势,是需要准备时间和专门专向辅导的。
    要突击学习农业,学习算数,学习灾害防治的知识,还要锻炼身体。
    郭鹏提出一个要求,即身体素质测试摆在举笔试之前,必须要通过身体素质考试才能参加笔试,否则就不准参加考试。
    这可比其他什么规定要强悍多了。
    身体不达标都不让你考试,想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必然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否则不管书读的多好,考试都无法参加,那又有什么用?
    除了这方面之外,郭鹏也要对举考试的内容多加规定。
    经义方面当然士人子弟占优势,可是其他方面的分数占比也不会低。
    按照郭鹏的那个意思,显然不会允许经义考试占据整个卷面分数的绝大部分,肯定是要平衡的。
    除了经义之外,肯定还会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和农业有关的,和算术有关之类的。
    而且这才是第一场,皇帝还要考第二场第三场。
    要考天地理,因为有人提出天气象之类的知识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意义,地方官员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确保农业生产,所以这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要考策论,卷面上给出一个或两个政治议题,或是皇帝新想出来的,或是朝廷拖延已久不能决策的,让参加考试的学子们予以回答。
    也要考自由行,交给考生自由发挥,自己想写什么章就写什么章,写一写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对朝廷的期待之类的,但是注意,一定要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的不对还要扣分。
    其他还有些七七八八的,揉碎了加进三场考试中。
    三场考试加在一起综合判分,经义方面的分数比重自然会大大降低,无法占据绝对的主导位置,这对士人非常不利。
    洛阳大灾变之后幸存下来的士人们对此眉头紧锁。

一千二百一十二 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对于皇帝毫不掩饰的打压,还有这种科考内容对他们的不友好,士人们当然想要改变。
    但是他们做不到,也不敢做。
    刚被皇帝痛打一顿收拾了五千多同僚,谁敢确定皇帝不会再来下一波?
    基本上算是把胆气和优越感给打没了,把脊梁骨给敲断了。
    一个个的都没了往日的精气神,整日里谨小慎微,生怕自己会惹祸上身。
    说话的声音甚至都没有那些泥腿子们响亮。
    不少幸存的老资格士人对这样的情况那是唉声怨气,私下里聚在一起的时候,口中满是对皇帝的怨言和不满。
    他们觉得皇帝这一来把士人的脊梁骨打断了,国家没了正气,士人失去了追求,一个个都成为皇帝的应声虫,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郭魏政权很快就会崩塌。
    他们如此恶意的揣测着郭魏政权的终末,恶毒的诅咒着这个年轻的政权,认为自己心中的怨恨一定会经由上天的手段施加到郭某人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