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第8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行政、法制、农业、经济和军事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关乎到国计民生,郭鹏治下非常妥善,没有出过问题,所以他会延续下去这些规矩,不做改变。
    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也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变动,变动其实非常微小。
    比如他长期担任河南尹,他的部下很多都在河南尹任职,所以他提拔他的部下陆议进入民政部任职,提拔他的部下卢毓进入财政部任职。
    然后允许这两人进入南书房,担任南书房侍读。
    接着又提拔部下曹真、关平两人进入禁军担任军职,就任许褚、典韦的副职。
    然后调动部下夏侯尚、夏侯衡、曹泰三人,他们三人被郭瑾安排到了卫军当中任职,担任中层军官职位。
    与此同时,又调任张昭的儿子张承、张休两人分别进入礼部和吏部。
    又调任辛毗的儿子辛敞进入内阁担任内阁阁员的职位。
    又把赵云的儿子赵广威调往云州,赵广武调往漠州,用战争培养两人。
    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是在郭鹏留下来的政府未做大规模调动的前提下,补缺补差进行的。
    郭瑾调动了很多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廷,但是并未动摇郭鹏确定的朝廷的基本人员情况,只是把自己的亲信见缝插针,插到适合的地方。
    为了避免人家说闲话,还把赵云的两个儿子送到了边关去历练。
    这在群臣看来是一种很巧妙的做法。
    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廷,在朝廷做事,但是不取代郭鹏定下的那些人选,只是在他们手底下做事,但是因为他们身为新皇帝的亲信、爪牙,必然会被特殊对待。
    有了他们,就等于在朝廷部门里有了新皇帝的眼睛,新皇帝可以知道朝廷在做什么,而且这样做也不用和老皇帝产生什么冲突,因为冲突本身也不存在。
    这个方法倒是让不少老臣对新皇帝有点另眼相待的意思。
    但是这似乎也体现出了新皇帝的权力并不完善,或者说新皇帝不愿意和老皇帝产生冲突的心理。
    新皇帝很尊敬、害怕老皇帝,所以不敢和老皇帝产生什么纠纷,于是选择了这种方法安插自己的亲信到朝廷里。
    似乎是要搁置争议似的。

一千三百六十一 太上皇怎么开始对学部指手画脚了?
    说实话,新皇帝手下的班底最多也就治理过河南尹,没有治理过全国。
    作为大臣,他们的治理经验尚浅,暂时不具备全面接掌治理国家权力的能力。
    让他们多一点时间学习历练一下,知道该怎么发布面向全国的政令,这一点非常重要。
    等到老皇帝死了,或者这群人慢慢老去,权力过渡自然而然就成了,没有什么互相之间爆发激烈冲突的必要,没有新老交替阵痛的必要。
    这是新皇帝的政治智慧。
    当然,也有人怀疑,这或许是郭鹏指示之下的郭瑾的“智慧”。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程昱依然是司隶校尉,没有去职,郭瑾甚至还嘉奖了程昱。
    程昱作为太上皇旧臣,居然和一群老臣一起,得到了一模一样的封赏。
    赏了钱,赏了布匹和丝绸,赏了粮食和肉,赏了黄金,赏了茶叶等奢侈品。
    一模一样,感觉程昱就像是一个正常的大臣一样,拜见新皇帝的时候非常正常,满脸肃穆,非常符合一个身居高位执掌大权的司隶校尉的身份和形象。
    轮到他单独向郭瑾跪拜庆贺的时候,也是一派祥和,郭瑾对待他就像对待曹操赵云这种非常亲近的大臣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于是群臣开始揣测,程昱之所以还能活着,之所以还能堂而皇之的站在这里向新皇帝朝拜,那一定是老皇帝的意思。
    程昱当时把新皇帝狠狠地顶撞、得罪了,新皇帝当时气的脸色涨红,恨不得把程昱生吞活剥了,当时大家都在穿程昱是等不及要出殡了。
    大家都在猜测,要是新皇帝当着大家的面还以颜色,并且开始着手清算程昱,那就是老皇帝彻底放权了。
    如果不是,那么新皇帝的权力就值得商榷。
    现在看来,果不其然,新皇帝面对程昱是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显然是坐在他背后的老皇帝的意思。
    不能动程昱,否则就是在打老皇帝的脸,魏承汉制,以孝治国,你刚做皇帝就要处置老皇帝的宠臣,未免太过不孝。
    而且老皇帝的威望放在那边,新皇帝根本无力抗衡,双重枷锁限制着新皇帝的权力,让新皇帝对程昱无能为力。
    群臣对此感到戚戚然。
    感觉老皇帝虽然把话说的很绝,事情也做的很绝,把两个嫡子都送出去,不让他们威胁新皇帝的地位,但是在各种意义上也都在影响着、限制着新皇帝的所作所为。
    不出意外的话,直到老皇帝郭某人死掉之前,新皇帝都要带着枷锁跳舞,还要竭尽全力展现出优美的舞姿,想来一定非常困难。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父子两个也在权力方面达成了均衡。
    郭鹏让出帝位,把两个嫡子送出去确保新皇帝的地位独一无二。
    新皇帝郭瑾则放过程昱,并且默认了老皇帝对他的限制和影响。
    父子两个达成了微妙的平衡,让老皇帝在一定意义上放权,退出魏帝国的权力核心,退往泰山殿,把舞台和所有的灯光都交给新皇帝。
    现在大家不知道的是,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人事权,军权,这一系列组成皇权的重要部分,老皇帝到底交给了新皇帝多少。
    还是说新皇帝真的只是一个橡皮图章,在老皇帝死之前都不能掌握真正的权力?
    大家不清楚这一点,这还有待商榷。
    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对新皇帝进行朝拜、祝贺,并且宣誓效忠于他。
    群臣的效忠结束之后,罗马帝国、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的代表进入朝堂,代表他们各自国家的皇帝,向魏帝国的新任皇帝陛下致以诚挚的祝贺,并且希望双方帝国的友谊地久天长。
    要是放在西域诸国还在的时候,郭瑾的登基一定更热闹一些,西域几十个小国小部落至少能营造出一种我大魏帝国万邦来朝的感觉。
    但是现在没有了,因为藩属国都被魏帝国吞并了,直接治理了。
    魏帝国需要实在的利益,而不是藩属国。
    郭鹏大概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无所谓了,实际利益到手,郭瑾也并没有感到不满意。
    更关键的是,他是皇帝了。
    从此以后,他就能真正的自己处理问题,自己作出决断,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了。
    郭鹏交给他的权力超乎想象。
    这是郭鹏用了十三年的时间从臣民手中夺来的权力。
    郭鹏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和强硬的手腕,把这些原本不属于他的权力全部夺了过来,成就了史无前例的完全体皇帝。
    现在,郭鹏把这些权力的绝大部分都交给了郭瑾,自己只保留了对学部的干涉,其余的权力全部交给了郭瑾,并未保留。
    得到权力的时候,感受着权力沉甸甸的分量,郭瑾知道这是何等重要的嘱托,所以不敢有丝毫懈怠。
    尽管对于他来说顺畅的运用这些权力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这些时间并不是拿不出来的。
    相对于郭某人的垂垂老矣,郭瑾还显得年富力强,正是要大展拳脚大干一场的时候。
    整场登基大典一直持续到午夜时分,当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结束,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皇宫内钟声鼓声齐齐大作,整个洛阳城内的钟声鼓声都齐齐大作,让漆黑的夜热闹的如同白昼一般。
    延德十三年结束了,兴元元年到来了,新皇帝的新纪元到来了。
    这一刻开始,魏帝国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郭瑾统治的时代,魏帝国第二任皇帝闪亮登场,开始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实行自己的统治。
    不过这个开场看上去有些意思。
    大家都以为郭鹏至少会在表面上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之中,腾出足够的空间让大家熟悉并且逐渐接受郭瑾的统治,接受郭瑾成为他们的统治者的事实。
    但是他们没想到仅仅是一个月以后,二月初一的时候,郭鹏就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学部衙门里。
    他堂而皇之的要求学部全体官员开会,他要主持会议,商讨教育改革的方案。
    这个消息一开始还没传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之后,大家的面色都不怎么好看,因为他们感觉老皇帝做的有点不厚道。
    既然把权力交给了儿子,就该退避三舍,避免朝廷出现两个核心,你现在这样出现在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该说不说,最初的混乱和慌张结束之后,大家对于郭瑾登基郭鹏退位这件事情还是喜悦的。
    因为他们都还记得郭鹏是怎么对待他们的,也记得当初郭瑾是怎么竭尽全力保护那些受到郭鹏迫害的臣子们。
    所以郭瑾这样一个【和父亲的做法迥然不同】的【仁义】统治者的上位,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他们希望郭瑾的上位可以为他们带来和延德朝完全不同的政治氛围,改善他们的政治待遇,让政治风暴少一些,让和谐与共处多一些。
    这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郭瑾被他们视作保护伞,而郭鹏则是雷暴的代名词。
    一个月没听到郭鹏的消息,他们都觉得非常开心,在新皇帝手底下办事,没有那种恐怖的压迫感,连程昱都一时半会儿没有做妖。
    结果正在他们感到愉悦的时候,郭鹏的消息又传出来了。
    待在学部,召集学部官员开会,说要对教育方面进行一些革新,需要学部官员的全面协助和大规模的工作。
    太上皇怎么开始对学部指手画脚了?
    虽然说魏国的教育改革的确是郭鹏一手推动的,也是他从士族手里夺走了教育权力,夺走了全部的教育资源,使得魏帝国全部的教育资源都掌握在朝廷手里。
    学术下移这种事情虽然不是第一次发生,但是每一次发生都会带来巨大的动乱乃至于流血牺牲。
    这一波学术下移,四万余士人家族成员被皇帝一网打尽,全部收押、监控,并且押送去西北、蜀地进行惨无人道的修路工作。
    根据小道消息传说,这帮士人家族的成员被送到西北和蜀地进行非常艰苦的修路工作之后,第一个月就减员超过五分之一。
    太苦了。
    这些细皮嫩肉娇生惯养只知道吃饭却不知道饭从何来的士人根本不了解民生疾苦,很快就被高强度的惨烈工作搞得崩溃。
    第一个月就死了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剩下来的人也被重点针对,被强制要求在最辛苦最危险的地方工作。
    那些最危险的悬崖边上,最容易失足掉落的高危地带,那都是士人出身的苦力们工作的地方,而且还没什么防护措施。
    所以就死的特别多,特别惨烈。
    一年之后,这四万余士人及其家族成员基本上就死光了,还有侥幸存活的,也被继续重点使用,活活累死、摔死。
    到现在为止,已经没有谁还活着。
    可以说他们是被老皇帝全部干掉了,用一种比单纯的杀死更加折磨人的方式毁灭了。
    以此,老皇帝夺取了天下教育资源为己用,将这些珍贵的只有士族和贵族才能享受的教育资源撒入天下,培养出了数量庞大的科举官僚以取代士族官僚。

一千三百六十二 郭某人的过河拆桥
    时至今日,士族官僚已经成为过去,科举官僚正在成为政府官员的主力军。
    虽然依然有不少察举时代的官员在魏帝国政府内出任高官,可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士族不再有主导帝国政治的可能。
    甚至都不能维持存在。
    因为还存在着的纯粹的士人家族已经寥寥无几,大部分士人家族都在汉魏之交的时代浪潮中和魏帝国建国初期的数次政治风暴中毁灭殆尽。
    当初风头最盛的士人家族,袁氏,荀氏,杨氏,马氏,陈氏等等,不是被举族覆灭,就是被打残,成为魏帝国皇帝陛下的一条狗。
    他们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和权利了。
    今时今日,科举官僚全面上位,开始大规模侵占原本全部属于士族官员的政治资源,占据了基本上全部的中下层职位,并且提前预定了未来。
    士人已经失败了。
    通过这场社会革命而手握全部的教育资源之后,郭鹏下令把教育向全国范围铺开,在州和郡的首府设立学宫、学校。
    学术下移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
    据说郭鹏下一步的计划是要在每个县也设立一所学校,进一步把教育下沉,并且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饭和免费的书籍、笔墨,以此争取让更多学子接受教育。
    哪怕只是认字,哪怕不能进一步接受真正的教育走上科举之路,只是认了字能读书,那都是好的。
    要认字,不能当睁眼瞎,要能学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