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此起彼伏的动乱让灵帝十分的恼火。
    他是不想理这些事情干脆享乐的,但是没想到事情自己找上门来想不理都不行,他恼火,但是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他没有办法,但是有想法的人很多。
    时间到了三月份,某一天,太常刘焉求见灵帝,给灵帝上了一道奏表。
    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是正宗的宗室子弟。
    他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
    之后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这个时候,刘焉算是宗室里面比较有能力有见识的人。
    他先在地方历任职官,又在中央任职,履历十分漂亮,经验很丰富。
    因为一路从地方做官做到中央,接触的人多,对汉政府的政治情况很是了解。
    除了对汉庭的弊病非常了解之外,刘焉以其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非常让他感到忧虑的事情灵体的身体好像不太好。
    作为太常,他经常接触灵帝,近些时日,他发现灵帝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国家危难之际,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这意味着什么?
    刘焉细细的思索一番,得出了一个十分令他感到忧虑的结论。
    天子的身体不太好,但是天子的儿子还小,主少国疑,还用说吗?
    加上当今天下叛乱此起彼伏,这分明是乱世之兆啊!
    于是刘焉决定给灵帝上一道奏表,试试水。
    “改州刺史为州牧?”
    灵帝皱了皱眉头:“君朗,州牧职权甚重,这可不是小事啊,你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呢?”
    刘焉缓缓开口道:“陛下,当今天下贼匪作乱此起彼伏,陛下以为是什么原因?”
    “还能有什么原因?!”
    灵帝顿时就很生气了。
    刘焉咳了几声,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
    “话虽如此,但是陛下,大汉的吏治的确出了很多问题。”
    “这个我也知道,但是这种事情哪里有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呢?你所言改州刺史为州牧,又有什么意义呢?”
    灵帝盯着刘焉。
    “意义就是让陛下选择朝中宗室和亲近之臣,出镇四方,授予临机专断之权,整顿吏治,平息叛乱。”
    刘焉面不改色心不跳,开口道:“之前,州刺史虽然有重权,但是毕竟名义上只是监察之官,遇事不得朝廷任命,行事束手束脚,本该有所作为之时,却错失良机。
    那些州刺史也多有贪赃枉法之辈,任命自己的亲信作要紧职位,只知道贪污受贿,事到临头,一个能办事的都没有。
    有想要作为的刺史却因为职权不够,受制于地方,不能给予威慑,无法整顿吏治,吏治败坏,地方政务衰败,流民自然产生。
    流民产生,贼匪就出现了,若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朝廷中选拔宗室和清名重臣出任州牧,给予事权,使之可以整顿地方。”
    灵帝皱着眉头思量一二,觉得这话说的也是有道理。
    为了不让地方闹事而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这是大一统国家的国策。
    可现在官员不闹事了,地方豪强平民闹事此起彼伏,官员权力不足无法制止,事情越闹越大,到最后还要让中央来擦屁股。
    这不是自找麻烦的行为吗?
    可是
    “君朗,你所说的,我也有所考虑,但是,州牧的职权太大了,怕是会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啊!”
    灵帝满脸忧虑的看着刘焉。

一百七十二 益州有天子气!
    灵帝会这样说,刘焉也早有考虑,想好了应对的说法。
    “所以,臣才建议陛下选择宗室之中有名望的人和朝中的清名重臣,宗室子弟自然心向大汉,而清名重臣不爱钱,不爱权,有名望,一心为朝廷办事,这样的人,才是适合做州牧的人。”
    刘焉这样一说,灵帝想了想,感觉也对。
    宗室都是老刘家自己人,肯定是心向大汉。
    朝廷里那些把名声和羽毛看的比性命更重要的人不敢做出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灵帝就是有这种自信。
    不过兹事体大,真的要这样做,还是要慎重的思考才可以。
    “此事,让我细细思量一下。”
    灵帝给了刘焉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但是在刘焉看来,这件事情已经十拿九稳了。
    他长期伴随这位皇帝,对这位皇帝的某些习惯实在是了解的太多太多了。
    刘焉在上书建议的同时,还自荐成为交州牧。
    在他看来,交州天高皇帝远的,人口稀少,赋税更少,估计皇帝自己也不是很在意。
    那是大汉最南边最偏僻人口最少的一个州,拿来做实验,也不吃亏,对不对?
    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让我可以避祸,就够了。
    刘焉的算盘打的很响。
    这件事情随着灵帝召集几个大臣商议之后而逐渐发酵,不少人都知道了,而正在朝中担任侍中职位的董扶也通过这样的渠道得知了这件事情。
    于是董扶找到了刘焉。
    “哎哟,董公要想见我,直接派人来找就好了,何必自己亲自来呢?”
    刘焉听说董扶要来拜访他,连忙亲自出门相迎。
    作为宗室子弟,九卿之位,刘焉在官位上要比董扶高很多。
    但是董扶来访,他必须要亲自出迎,还要摆低姿态。
    原因很简单,董扶是天下名士,而且今年已经八十岁了。
    在这个尊老爱幼的国度里,还是这个人均寿命极低的时代,能活到八十岁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
    更别说这个活到八十岁的人还是个名满天下的经学家、谶纬学家。
    说起来,这位董扶老先生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他是益州本地人,因为活得很长,养望养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前后十次拒绝朝廷征召,直到人生暮年才应了朝廷的征召,出川做官。
    灵帝都对他客客气气的。
    他本人因为经学有名气,又因为谶纬学名声大噪,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极多。
    现代人很难理解谶纬之说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么有市场,一句迷迷糊糊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就能惹得全天下侧目不已。
    只能说谶纬学说从刘秀做皇帝开始就注定要对东汉王朝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为刘秀本人就因为一句『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而顺利做了皇帝。
    不知道是他真的相信,还是因为知道这是假的,为了让假的变成真的以维护他的合法地位,所以维护谶纬学的官方地位。
    不管怎么说,谶纬学说都给东汉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上有所好,下面的人自然会跟从。
    更别说刘秀对谶言相信到了不相信谶言的大臣都要被贬斥的地步,颇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架势。
    开国皇帝都那么相信了,谶纬学在东汉自然大行其道。
    一大批以谶纬学立身的望气术士应运而生,种种谶言搅和的东汉王朝是死了都不安宁,也让后世为之争论不休。
    其实一切都是政治原因,谶言也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
    董扶就是一个极其有名气的谶纬学家望气术士,他来拜访,刘焉肯定要小心接待,万一有什么不好,他刘焉就等着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好了。
    小心翼翼的扶着董扶坐下来,刘焉又赶快让人倒水给董扶,等董扶喝了一口水,刘焉才小心翼翼地询问董扶的来意。
    “听说君朗向皇帝陛下建议恢复州牧制度了?”
    董扶不开口直言,反而是问了和刘焉有关的事情。
    刘焉倒也不觉得奇怪,董扶担任侍中的职位,不知道这个事情才是奇怪。
    “正是如此,董公有什么看法吗?”
    “老夫还听说,君朗自荐为交州牧?”
    董扶的话让刘焉有点意外。
    “是的,董公有何指教?”
    “交州有什么好?燥热,瘴气,未开化,一州之地的赋税还比不上中原地区一些大县的赋税,要它何用?”
    “啊?”
    刘焉十分吃惊。
    他没想到董扶居然会这样说。
    “董公的意思是……”
    “益州之地,内有千里沃土,外有山川之险,人口虽然没有中原那么多,但是也比交州多得多,道路难行,交通闭塞,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朝廷都不能很快得知。”
    董扶咧嘴笑了,笑的居然有些调皮:“君朗,你可知道昨夜我夜观天象,发现益州分野有……”
    董扶招手让刘焉附耳过来,刘焉迷迷糊糊的把耳朵伸过去,就听得董扶用很低的声音说道:“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
    天子气?!
    刘焉顿时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看着董扶。
    董扶是天下闻名的望气术士,谶纬学家,绝对不会胡言乱语砸自己的招牌。
    难道说益州分野真的有天子气,未来,会有天子在益州诞生?
    那岂不是说明……
    等等。
    刘焉忽然反应过来了。
    董扶特地跑过来跟自己说益州有天子气,好像不仅仅只是为了说这个,好象是有点别的意思在里面吧?
    就算要说,也应该说给当今天子而不是自己吧?
    他什么意思?
    之前问我是不是求了交州牧,然后又贬损交州,夸益州好,这分明是在……
    劝我去益州?
    难道说那天子气是……
    刘焉颇有些惊疑不定的思虑了一会儿,然后看着依然带着调皮笑容的董扶,低声问道:“董公所言,可是真的?”
    “老夫都活了八十岁了,说假话,可能吗?”
    刘焉满脸的不可置信。
    “此事事关重大,关乎大汉皇脉,董公为何不告诉天子,而告诉我呢?”
    “君朗觉得是为何啊?”
    董扶眨了眨眼睛,笑眯眯地看着刘焉。
    刘焉心中那个本来并不存在的猜测一下子落到了实处。
    “董公,我是大汉宗室,我不会做与大汉相悖逆的事情。”
    刘焉咽了口唾沫,艰难的说道。
    “老夫有让你做与大汉相悖逆的事情了吗?”
    董扶一脸的无辜:“老夫只是告诉你,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别的什么也没说,你觉得老夫说了什么吗?”
    刘焉觉得也对,董扶只是告诉他,没有说什么别的东西。
    不过董扶这样一说,刘焉忽然想起了最近在朝中闹得有点大的益州刺史郗俭贪腐的事情。
    郗俭不是什么名士,而是靠着花钱买官的途径买到了益州刺史的官位,这个花钱买官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要付出数量巨大的金钱。
    花那么多钱买了一个官位,为的是什么?
    钱啊!
    难道还是为了做好事去吗?

一百七十三 灵帝废史立牧
    郗俭在益州刺史的职位上巧立名目征税,不仅刮老百姓的油水,还把自己的手往益州本土士族豪强的钱袋子里面伸。
    他完全不顾各家人有各家人的规矩,巧取豪夺,今天威胁这家明天威胁那家,吃相极其难看。
    要是某家人不服从他的勒索,他就推行政策,带着他手下的那群爪牙直接抢,连怀柔政策都没有。
    结果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益州搞的民怨沸腾,从底层老百姓到上层士族豪强之家都非常痛恨他。
    全民敌人可还行。
    既然是全民敌人,肯定也对董扶老爷子的家族出手了。
    益州的董氏家族也是名门望族,广有财产,郗俭为了捞钱肯定不顾一切的和他们争夺利益,董家人受不了,来求董扶老爷子了。
    估计不止是董家一家,估计大半个益州的士族豪强都达成统一战线了,要一鼓作气把郗俭赶走,不能让他继续祸害他们的益州了。
    董老爷子是益州人在京城名望最高的,所以他们一定是求到了老爷子头上。
    老爷子就开始寻思用什么办法把郗俭赶走。
    如今朝中宦官当道,郗俭走了宦官的门路,又出了钱买通了皇帝,要是自己直接上书,怕是没有什么用处,反而要开罪宦官。
    那群阉人可不会给自己什么好果子吃。
    董扶思量再三,觉得没什么头绪,正在此时,得知了刘焉上书恢复州牧制度的事情。
    人老成精,董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想通了各种利害要点,然后决定兵行险招,在人生暮年,为益州人再做一件事情。
    看出朝廷不稳的人不仅仅只有一个刘焉,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样的预兆。
    董扶老了,不想在朝廷混乱之中客死异乡,想的还是落叶归根,回到蜀地家乡。
    于是他来找了刘焉。
    至于说天子气,天子气,到底有没有这么个东西,那么当然是没有的。
    古人所谓望气,看的是天,是星辰变换,而星辰变换是天规律,是科学,是宇宙运行,和天子气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这并不妨碍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