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郭鹏笑的十分开心,程立稍微有些不理解。
    他对于中央的一些权力争斗并不了解,因为他的出身很低,郭鹏辟召他之前,他没有做过官,无从了解。
    政治斗争和军事谋略以及治理百姓是不同的科目,虽然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有必要都了解一些,但是了解也是需要时间的。
    郭某人在雒阳,追随卢植深耕八年之久,在这个方面,郭鹏可以做程立的老师。
    “主公为何发笑?”
    “仲德,你就不觉得大将军这样做有点奇怪吗?”
    郭鹏笑着发问。
    “是有些奇怪,太后地位尊贵,但到底也不过是一妇人,大将军若要铲除宦官,直接带兵去做便是,为什么还要招外兵呢?”
    程立没想通透。
    “大将军不招外兵入京,外兵哪里有理由去雒阳呢?外兵没有理由去雒阳,袁氏又哪里有兵马做后盾,去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啊?”
    程立疑惑道:“袁氏?”
    “这封信是谁写给我的?”
    “袁公路。”
    “招我入京的人是谁?”
    “大将……袁公路?!”
    程立双目圆瞪,恍然大悟:“这是袁公路……不!是袁氏的想法?”
    “没错。”
    郭鹏收起了笑脸,冷冷说道:“想招我入京的,不是大将军,而是袁公路,及其背后的袁氏,他们想利用我的兵马为后盾,在这场乱局之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一百七十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郭鹏说的话对程立来说还是挺具有冲击性的。
    “这……”
    程立显然有些想不通。
    “仲德,我,与袁术相交莫逆,关系极好,外界都认为我是袁术的亲信,董卓乃袁氏故吏,如今朝中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掌朝政,你说董卓到底是听袁隗的可能性比较大,还是听何进的可能性比较大?”
    程立犹豫了一会儿。
    “袁隗是董卓的举主,董卓应当听从袁隗的命令。”
    “谁都知道。”
    郭鹏开口道:“我听袁术的,董卓听袁隗的,我和董卓都是袁氏的臂助,只有丁原是何进的臂助,那么,诛灭宦官之后,是何进的势力比较大,还是袁氏的势力比较大呢?”
    “自然是袁氏。”
    说到这里,程立终于明白了:“原来如此,袁氏想诛灭宦官,找外兵进入雒阳,是为了攫取对朝政的控制权,乃至于凌驾于大将军之上?”
    郭鹏点了点头。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们想要办的事情,还没有办不成的,大将军地位是高,但是出身太低,如何能服众?
    现在袁氏只是不想以自己的名义来引发动乱,所以才借助了大将军的名义,以大将军为主,一旦事情办完,大将军能和袁氏抗衡?”
    程立随之点头。
    “原来如此,那这样说来,雒阳岂不是很危险?主公,你要去吗?”
    “当然要去,为什么不去?不仅要去,还要加快速度赶过去,越快越好。”
    “主公是想要……”
    “我有一种预感,觉得这一次雒阳将要发生的动乱并不简单,事关大局,我们要尽快离开上谷,这里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
    程立更加惊讶了。
    “难道很快会发生更大的动乱吗?”
    程立知道郭鹏已经开始将不少上谷郡产出的东西和工匠运往谯县,但是他觉得这只是很正常的行为,捞点好处而已。
    包括军械粮食战马等等,都是要去贩卖用的,工匠是为了充实郭氏庄园的实力,这是郭鹏自己的私心。
    程立没想到这是郭鹏为未来的动乱做的准备。
    “我不知道,我只是有这样的感觉,自古戍守边疆的外兵进入京师,绝对不是好事。”
    郭鹏摇了摇头:“这支兵马不能全部带走,否则会暴露,我们带走三千,剩下两千乔装打扮,分批前往谯县庄园里隐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程立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领下了郭鹏的命令。
    随后,郭鹏召开了麾下文武的扩大会议,将这件事情通报给了麾下的文武们。
    “情况便是如此,虽然朝廷诏令还没有来,但是我已经决定要带兵去雒阳,诛灭宦官了,事成之后,收获一定不会小。
    诸君愿意随我南下的,可随我南下,我一定不会亏待诸君,不愿随我南下的,可自行离去,共事一场,情谊永铭于心。”
    郭鹏要让自己麾下的文武们做一个选择。
    他不会继续留在上谷了,参加完诛灭宦官的盛举之后,一定会得到更高的地位,更高的官职,到时候,一个上谷郡算得了什么呢?
    郭鹏这些话主要不是说给武将们听的,他们都已经是郭鹏的私人军将了。
    曹氏夏侯氏的亲属,还有关羽张飞这两个后来加入的部将,跟随郭鹏是毫无异议的。
    所以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神情,觉得郭鹏的地位提高,他的地位也会随之提高,包括臧洪在内都是这样认为。
    郭鹏这番话是说给麾下的文臣们听的,顾雍,枣祗,郭瑞,还有正好抵达了上谷郡的糜竺。
    糜竺没有任何犹豫,他已经把自己的宝押在了郭鹏身上,随着郭鹏的地位提高,他相信自己会得到更多东西。
    虽然马匹贸易就不像之前那么好做了。
    所以糜竺毫不犹豫的决定继续跟随郭鹏。
    “明公之所在,竺之所往。”
    顾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从地方走向中央的机会,这本来就是他对郭鹏的期待。
    他也不会总是待在这个苦寒之地,经过了历练之后,他觉得自己有所成长,可以跟随郭鹏走向更高的舞台了。
    “雍愿随明公前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枣祗虽然对上谷郡未完成的事业有些舍不得,但是郭鹏的地位提高,今后可能会主掌更多的地方,也会带着他进入更高层的政府,那么,他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这样一个时候,他不可能做出因小失大的决策。
    所以枣祗也随之表态。
    “祗愿听明公安排。”
    郭瑞就不说了,郭鹏家里人,郭鹏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家里人都这样说。
    郭鹏到底也没有在幽州招揽到什么人才,离开这里一点留恋都没有,唯一有点可惜的就是,以后不能那么顺利的得到足够的马匹了。
    客观的来说,幽州的底蕴和河北中原的底蕴,真的相差太大了。
    就算抛开这一切都不谈,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一百个郭鹏都赶不上一个袁绍袁术,任何简单路线都是不存在的。
    这不是游戏,攻克一座城池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解决掉了,所有的都归游戏主角。
    不是这样的,城里有人,人,才是一切。
    名望、官位、出身、籍贯等等等等。
    限制的因素太多了。
    汉中央统一的时候还好,中央诏令就是大义名分,地方的抵触情绪还没有那么强。
    等到中央大乱,地方各自为政,各谋生路,是同地域的人比较可靠,还是隔着大江大河或者雄关的外人比较可靠呢?
    河南河北,江南江北,关东关西,东州益州,各大区域都能给划一个标准出来,标准之内的大家可能明争暗斗,但是遇到标准之外的就是团结一致枪口朝外。
    纵观各大军阀势力发展的路线,都不难发现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的迹象。
    袁绍麾下的河北本地士族集团与河南颍川汝南士族集团之间的争斗。
    陶谦麾下的江南丹阳集团和江北徐州本地士族集团的矛盾。
    刘焉麾下的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地士族集团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曾经对各大势力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
    袁绍麾下郭图逢纪审配田丰等人的争斗,直接影响了袁绍的战略决策。
    刘备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基本盘的概念,平原呆不住,徐州也守不住,汝南也呆不住,新野更不用说。
    就算占据了益州之后,从刘焉时代延续下来的东州人和益州人的矛盾贯穿了蜀汉政权的整个历史,从开始到结束,折腾的蜀汉政权不得善终。
    外来统治者想要在本地站稳脚跟,必须要有自己可靠的基本盘力量,否则不足以和势力庞大根深蒂固的本土豪强势力抗衡。
    而这样的抗衡必然会带来矛盾争端,引发内部斗争,统治者精明一点还好,统治者一旦失误,就不好说了。
    相对于他们来说,袁术走的是基本盘路线,内部斗争很少,主要是他人比较天真可爱,所以败了。
    孙吴政权出身吴郡,算是江东本地人,所以得以在外部巨大的压力下维持统治,曹操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曹操走的也是基本盘路线,他选择陈留郡这个距离家乡并不远的地方发家,在袁绍的庇护下和好友的支持之下发展的还不错。
    而他前期最危险的敌人吕布反而是并州出身的外来者,基本盘则是以并州人和凉州人为主。
    在麾下文武的坚持之下,曹操到底赶走了外来者。
    郭鹏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
    他亲身体会过汉末士人们对籍贯地域的重视以及以籍贯地域为认同互相抱团的行为。
    他的底蕴不如袁绍,身份不如刘焉,准备时间和做官资历不及陶谦,各方面都不足,还是不要踩雷比较好。
    所以郭鹏才确定了自己的基本路线。
    不能江南,不能河北,不能关西,不能益州。
    只能在中原之地寻找可靠的发家地盘。
    现在万事俱备,就欠一股东风,郭鹏要亲自赶去雒阳,迎着吹起来的东风,展翅翱翔。

一百八十 宦官们决定进行最后一次极限操作
    光熹元年七月十八日,朝廷诏令抵达,大将军何进招郭鹏率领军队南下雒阳,协助大将军铲除国家的奸佞。
    郭鹏立刻奉诏,当即点起兵马三千,准备出发。
    出发之前,郭鹏写信给了宗员,请宗员安排他人来协防上谷。
    他说自己短时间内怕是回不来了,还请按照他的基本路线在上谷屯田,多少给流民们一丝希望。
    然后,郭鹏就抛弃了不愿意跟他一起走的上谷流民们,毅然决然的结束了自己的戍边生涯。
    而在此之前,整个上谷郡有价值的东西都被他转移走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转移到了自己的家乡去。
    辉煌而又极其残酷的大争之世,快要开始了。
    就在郭鹏率兵出发急速奔驰的同一天,骑都尉丁原率领麾下并州雄兵抵达了雒阳。
    丁原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允许,进入了雒阳城,然后被何进任命为执金吾,统领禁兵。
    丁原是第一支赶到雒阳的兵马,他的到来表明袁绍建议的『兵谏』已经开始,
    不过整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丁原抵达之后,何进突然对董卓的前进产生了怀疑,并且拒绝了董卓进入雒阳的请求。
    他派出了官员阻止董卓进入雒阳。
    董卓对此感到很意外,连忙通过他在朝中担任奉车都尉的弟弟董旻询问主张招他来雒阳的袁绍这是怎么回事。
    袁绍也觉得奇怪,一问,知道原来是少傅尚书令卢植见了何进,向何进进言不要招董卓来雒阳。
    卢植的意思很明确。
    何进可以招丁原,因为丁原是何进提拔起来的人,他也可以招郭鹏,郭鹏是他卢植的弟子,卢植可以用性命为郭鹏担保。
    可是董卓,是袁氏故吏。
    抛开这一层关系不说,董卓素来凶悍不知礼仪,十分凶暴,麾下凉州兵肆意妄为残害地方,征讨黄巾军的时候这一切都被卢植看在眼里。
    何进很信任卢植,卢植这样一说,虽然没有让何进打消诛灭宦官的想法,但是成功让何进产生了疑虑。
    何进想起了董卓麾下凶悍的凉州兵,以及本身彪悍粗旷的董卓,于是心里有点想法。
    接着,何进下令给董卓,令他返回河东郡讨伐肆虐的黄巾和趁机前来抄掠地方的南匈奴。
    袁绍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一方面让董旻告诉董卓不要理睬,可以放慢速度缓缓逼近雒阳,一方面进见何进,劝说何进把握大好时机,迎董卓、郭鹏入雒阳,诛灭宦官。
    何进此时因为母亲舞阳君和妹妹何太后包括弟弟何苗的接连劝阻,又一次犹豫起来。
    一边是家人的拼命劝阻,一边是袁绍等人的强力请求,何进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得他久久无法做出决断。
    接着他打算不直接杀掉宦官,而是采取折中方案,让丁原带兵威胁,要求何太后遣散宦官回家。
    何太后被吓到了,无奈之下只好让宦官们先行回家,宦官们哭哭啼啼的离开了宫廷,袁绍一看这样子立刻劝说何进将宦官们捕杀,何进不许。
    袁绍大声的要求何进这样做,甚至带有威胁的意味,激怒了何进,何进一拍桌子严厉指责袁绍,袁绍意识到自己失言,于是无奈告退。
    回到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