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驭大明-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力,李宏宇可不会让蒙古的西征军重蹈数百年前先辈西征的覆辙,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巩固已占领地盘的控制权。

    蒙古军队西征时,大明的新军会配合他们向漠东蒙古右翼诸部和漠西蒙古诸部发动进攻,以解除困扰西北的边患问题。

    这样算来的话,蒙古军队这次西征的兵力高达十二万,其中蒙古军队八万,女真兵两万,明军新军两万,足以使得第一阶段的计划顺利完成,漠东蒙古右翼诸部肯定无法阻挡西征军前进的脚步。

    虽然蒙古军队的兵力在西征军中占据了三分之二,但在李宏宇看来女真兵和明军新军才是第一阶段西征军的主力。

    经过数百年岁月时光的洗礼后,生活相对安逸的漠东蒙古诸部早已经失去了驰骋沙场的勇武,在战场上不是生活环境相对恶劣的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对手。

    否则,历史上努尔哈赤也不会如此快就灭了漠东蒙古,至于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努尔哈赤只是使得其上表臣服而已,直到康熙年间才通过康熙皇帝亲征灭了统一漠西蒙古的葛尔丹。

    不过,在第二阶段时蒙古军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李宏宇相信经过第一阶段的战争和整编,西征军的蒙古军队战斗力会提升一个档次,届时足以跟漠西蒙古军队一战。

    说到底,蒙古军队的兵力在西征军中有着绝对的优势,又适合在西北地区作战,故而李宏宇需要他们到时候来撑大梁。

    按照李宏宇设定的计划,西征军将在明年开始发动进攻,正式拉开西征的大幕,在此之前他要准备好西征军的后勤事宜,说白了就是通过海关司赚来的钱给西征军提供物资上的支持。

    当然了,李宏宇的物资主要提供给明军新军和女真兵,叶赫部已经投靠大明也被李宏宇算进了明军的序列。

    巴哈特好不容易来一趟京城,李宏宇自然要尽地主之谊了,于是向翰林院告假后领着巴哈特在游览京城。

    面对京城的宏伟和繁华巴哈特是倍感震惊,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庞大的城池和繁荣的市面,单单京城里的人口好像就已经赶上了内喀尔喀五部人口的总和。

    巴哈特在李宏宇的引领下玩得十分尽兴,几乎逛遍了京城的景点,把能吃到的小吃统统品尝了一遍,大快朵颐。

    这个时候巴哈特终于明白了先祖们为何在被洪武皇帝赶回大漠后一直念念不忘再度入主中原,跟草原上相比中原地区简直宛如人间天堂一样美好。

    娜仁托雅更为推崇的自然是江南了,告诉巴哈特江南完全就是世间难得一见的仙境,市面的繁华富庶远超想象,使得哈巴特对江南产生了不少憧憬。

    可惜的是,巴哈特由于要参加西征没有时间去江南,只能等西征后找时间去江南地区见识一下。

    在京城玩得开心的巴哈特并不知道,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的京城由于万历皇帝病重而阴云密布,波谲云诡,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

    巴哈特并没有在京城久留,玩了几天后就起程返回草原,他是内喀尔喀部西征的重要将领,要赶回去集结和整编队伍。

    “宇哥哥,这是李都督派人送来的东西。”

    李宏宇亲自把巴哈特送出了城,等他回到家,留在家里的秦月把一个密封的信封交给了他,

    这封信是不久前李如桢的心腹手下送来的,亲手交给了秦月。

    李宏宇知道李如桢查到了这段时间亲军告假离开京城的人,于是拿着信封往后院的书房走去。

    秦月知道他有事要忙,因此拉着娜仁托雅谈笑着离开了,免得打扰到李宏宇思索问题,虽然她不知道李如桢为何会派人送来这个信封,不过从那名送信人谨慎的态度来看信封里一定有重要的东西。

    到了书房,李宏宇拆开信封一看,里面果然是近来亲军告假人的信息,包括告假人的身份,以及告假时间和销假时间。

    李宏宇翻阅了一下那些记载着告假亲军信息的纸张后,提起笔在一张宣纸上列下了几个人的名字以及告假、销假的时间。

    由于时间紧迫李宏宇不可能一一去清查那些告假的亲军人员,因此要根据相应的条件来缩小范围,对重点人员进行暗中调查。

    在李宏宇看来,能得到万历皇帝信任的人不宜身居高位,那样的话容易被人盯住,更重要的是京军的高官更容易与京城各派势力接触,这样的话如何能让万历皇帝放心。

    所以,李宏宇认为可能得到万历皇帝圣旨的人十有**是中下级武官,这样的话不会与京城各派势力有什么牵扯,对皇权也更加倚重。

    李宏宇相信,以万历皇帝的城府肯定早就对驾崩后的朝局有所安排,确切来说福王被逼离开京城前去就藩后万历皇帝就应该考虑到了他死后可能引发的皇位争夺,必定对此有所应对,在亲军中暗中培养了可靠的人选。

    在李宏宇列出的那几名中下级武官中,有两名千户,一名副千户和五名百户,这八个人的嫌疑在李宏宇看来是最大的。

    如果再划分详细一些的话,在万历皇帝下达圣旨前告假出城探家的人有三个,目前都没有回京,分别是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和一名百户,这三个人是李宏宇最为怀疑的对象,由于他们不在京城非常容易被外界给忽视了。

    大明实行的是屯兵制,故而亲军和京军的军户一样,都生活在京城附近的乡镇里,故而李宏宇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三人的家乡去打探他们三人近来的境况,是外出走亲访友还是待在家里闭门谢客。

    李宏宇觉得,如果有人拿着万历皇帝圣旨的话,那么其心情肯定会感到紧张,哪里有走亲访友的心情,十有**会留在家里守着圣旨,万一圣旨有什么闪失他可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看过《权驭大明》的书友还喜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三百八十章 紧急入宫

?    推荐阅读:                                  “月儿,你让人去查一下他们。”

    选定了嫌疑人后,李宏宇将三人的名字和住址写下来前去找秦月,把记载三人信息的纸条递给了她,沉声嘱咐道。

    秦月这一年多来在京城可不是白待的,她原本就性格强势因此并不愿意默默无闻地待在李宏宇的身边,故而挑起了李府的大梁成为李府的“女主人”。

    实际上,李府的日常运作是柔儿负责的,说到底秦月还不是李府的女主人而且柔儿性格温婉、心思缜密,熟悉日常事务的管理,是负责李府事务的最佳人选。

    秦月做的事情是跟京城的三教九流打交道,与柔儿、赵欣和朱婉婷相比她最大的优势就是身上有着一股子常人不具备的狠劲,与三教九流打交道时不会拖泥带水。

    这一点儿至关重要,说白了秦月关键时刻为了李府的利益将不择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而赵欣、柔儿和朱婉婷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她们的心底太过善良了。

    李宏宇十分注重情报的获取,因此在他的帮助下秦月已经在京城布下了一张情报网,用以收集京城官场和各行各业的最新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情报网将逐渐得以完善。

    有秦月来掌控情报的运作李宏宇非常放心,以秦月的聪慧应该能从容掌控这个情报网络,危险时刻敢向敌人痛下杀手救李府于水火之中。

    因此,这种至关重要的暗中调查李宏宇自然会教给秦月去办,秦月肯定会全力以赴,派出最好的手下前去打探那三名亲军武官的信息。

    虽然心中有所疑惑,不过秦月是个聪明人并没有向李宏宇追问这样做的原因,他相信李宏宇不告诉她自有原因。

    李宏宇并不是不相信秦月,而是为了避免使得她的心境受到影响,圣旨的事情只是他的一个猜测而已,他不想秦月届时在那上面耗费太多的精力,毕竟以后的事情还多着秦月分心的话无疑就无法集中精神办事。

    七月二十日中午,翰林院。

    “李翰林,皇上有旨,宣你进宫。”翰林院的翰林们三五成群地聚在饭堂里谈笑着吃午饭时,一名内侍忽然步履匆匆地闯进了房间,气喘吁吁地向李宏宇说道。

    正与人说笑的李宏宇闻言微微怔了一下,随后意识到万历皇帝的病情不妙,要不然岂会如此匆忙地前来传召他?

    因此,李宏宇没有丝毫的怠慢立刻放下手里的碗筷,简单梳洗了一下后跟着那名内侍离开。

    随着李宏宇的离开,鸦雀无声的饭堂轰的一下就炸了锅,翰林们交头接耳地议论了起来,谁都猜到万历皇帝出事了,要不然也不会这么急地找李宏宇和翰林学士王翰。

    不仅李宏宇,王翰也被一起传进了宫里,作为翰林学士王翰在文官集团有着超然的地位,代表了大明的士大夫阶层,故而万历皇帝的病情一旦不容乐观的话他肯定要在身旁伺候。

    进入紫禁城的时候,李宏宇注意到城门处值守的亲军至少是以前的两倍,而且一个个顶盔贯甲,神色严肃,一副如临大敌的架势,使得现场的气氛变得无比紧张和压抑。

    乾清宫外聚集着一二十名等待召见的文武大臣,有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吏部尚书周嘉谟等等,皆为朝中的文武重臣,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说着话,议论着万历皇帝的身体状况。

    李宏宇是翰林院的人因此自然跟着王翰了,王翰与众人打了招呼后走向了内阁首辅方从哲,他于是不动声色地尾随在后面。

    说起来,万历朝后期的内阁恐怕是土木堡之战后大明历朝最弱的,整个内阁只有方从哲一个人,他既是内阁首辅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位内阁阁员。

    趁着王翰与方从哲在那里低声谈论时,李宏宇抬步走向了吏部尚书周嘉谟,周嘉谟身边围着几名京城部院的堂官,对躬身行礼的李宏宇态度甚是和蔼。

    周嘉谟是湖广汉川人,隆庆五年的进士,在朝堂上可谓资历深厚,是湖广出身的朝堂之上又一大朝廷重官。

    与杨涟和熊廷弼这两位出身湖广的官场大佬不同,周嘉谟在朝堂上属于中立派的官员,在他身边的那几名部院堂官也都是中立派的人,他们很少掺和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深得万历皇帝的信赖。

    这样一来的话,现场的官员里属于楚党的人唯有李宏宇,楚党的三大党魁户科都给事中官应震、兵科都给事中吴亮嗣以及右佥都御史黄彦士由于品级不高,故而没能出现在这里。

    与楚党相比,齐党的情况要好上许多,虽然齐党的两个党魁魁亓诗教和周永春未能前来,但齐党出身的兵部尚书崔景荣却在现场。

    被万历皇帝召集的这些高官中,浙党和东林党出身的官员最多,例如浙党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和东林党的礼部尚书何宗彦等,都是大明朝堂上一等一的重臣。

    有上不难看出,在明末的党争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各派系的党魁通常不是各派系中官位最高的人,而是以两榜出身的言官为主,带领着各派系的官员冲锋陷阵。

    除了担忧万历皇帝的病情外,乾清宫外的文武官员们此时还担心一件事,那就是太子朱常洛能否顺利登基,承继大统。

    以万历皇帝的性格,再加上郑贵妃在一旁吹枕边风,倘若万历皇帝下诏废了太子朱常洛改立福王朱常洵为储君,那么这将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虽然太子在担任储君的期间并没什么过错,但有一句话说的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有心的话可以随随便便找出太子行为失当的十大罪状来。

    要知道朝堂上那些寒窗苦读的官员靠的就是嘴皮子和笔杆子混饭吃,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可是手到擒来。

    李宏宇倒不担心万历皇帝一时间心血来潮改立福王为太子,万历皇帝并不是那种轻易改变心迹的人,而且还是改立储君这种对大明安稳至关重要的国之重事。

    “皇上有旨,宣各位大人进宫见驾!”就在众人在那里低声谈论着的时候,一名内侍从宫门出走,尖着嗓子高声喝道。

    听闻此言,现场的文武百官立刻安静了下来,有条不紊地按照官场上的地位列成了一文一武两队,文官中领队的是内阁首辅方从哲,武官中领队的是英国公张惟贤。

    李宏宇虽然是状元出身但资历浅薄,因此唯有老老实实地排在文官队列中最末尾的份儿,实际上他能出现在这种场合已经是一个意外,是万历皇帝给他的恩典,否则以他现在的官位根本没资格跟方从哲等大员一同去乾清宫面圣,傻子都能猜出来十有**万历皇帝要交待后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