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皇上能力挽狂澜。”李宏宇闻言不由得幽幽说了一句,很显然东林党这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给埋了起来,进而丧失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不过,他确实看不惯东林党的一些行事,大明的境况之所以落到如今的地步,跟东林党密不可分,毕竟这几年是东林党的官员在朝堂上主政。
如果不是因为减免和贪墨了江南的税收,那么朝廷何至于要提高全国的税赋来填补这个窟窿,连原本困苦西北也要算上,以至于百姓造反事件迭起,地方局势不稳。
果然,没过几天,崇祯皇帝以皇太极率军进犯京师为由,下诏免除了内阁中韩爌、李标和钱龙锡三位东林党大学士的职务,让其为此事负责。
与此同时,温体仁、周延儒、钱象坤以及成基命皆以东哥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取代了韩爌三人。
此时,内阁中仅有钱谦益这个东林党的内阁首辅留任,新任的阁员中温体仁和钱象坤非东林党,周延儒虽然是东林党但跟钱谦益关系恶劣,只有跟钱谦益有师徒之情的成基命是钱谦益的帮手。
说起来,周延儒与钱谦益的矛盾源于崇祯皇帝登基后选拔阁员,本来,那次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有机会入阁,但被钱谦益暗中阻止,结果钱谦益入阁成为了首辅,两人之间由此结缘。
如此一来的恶化,钱谦益在内阁中无疑处于了下风的位子,而得到崇祯皇帝支持的温体仁对内阁首辅之位虎视眈眈。
不仅内阁,崇祯皇帝随后还对各大部院进行了一番人事调动,自崇祯元年被贬的“阉党”官员不少都得以重用,使得朝堂上的派系势力逐渐处于了一种平衡状态。
在李宏宇看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在担忧,失去了内廷这个屏障后,会使得崇祯皇帝在平衡派系争斗时被推到了最前面,造成君权与臣权的直接对垒,双方之间的关系肯定会逐渐恶化。
而且,崇祯皇帝显得太过浮躁,忽然之间就给了东林党一记重拳,不仅使得东林党措手不及,也使得朝堂之上的局势因为这次仓促的人事变动而纷乱一阵子。
如果换成天启皇帝的话,即便是想要对付东林党肯定也是循序渐进地来,要知道魏忠贤直到“东林七君子”事件后才真正地压住了东林党,期间有一个缓冲期,使得天启皇帝能从容应对人事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经历了京城这么多的事情,李宏宇已经无心在朝堂上的那些纷繁党争上,而且崇祯皇帝与天启皇帝不同,对外人有着一种天然的戒心,喜欢事事躬亲,这也使得李宏宇没有留在京城的必要。
因此,崇祯四年八月底,趁着蜗居安南国东北的莫氏政权派使者进京,恳请崇祯皇帝帮其复国之际,李宏宇向崇祯皇帝请旨前去收复正统年间丢掉的安南国。
由于安南国地处西南高山森林之地,故而李宏宇此次平叛决定走水路,以水师为征讨的主力,军费由海关司筹集。
崇祯皇帝被李宏宇说动了,如果能把安南国给收复了,那么可是大功一件,足以告慰永乐皇帝的在天之灵。
因此,崇祯皇帝很快就赞同了此事,下令李宏宇平定西南,节制西南诸省文武官员。
得到崇祯皇帝的御准后,李宏宇九月上旬就离开了京城,走之前他神色复杂地环视了一眼高大巍峨、雄伟壮观的北京城,此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但愿京城不会再发生什么惊天的大事。
(本章完)
………………………………
第八百六十六章 中南攻略
? 崇祯五年四月,在李宏宇的支持下,南方的阮氏政权与东北的莫氏政权结盟,同时向北方的郑氏政权发难,安南国的内战缓缓拉开了帷幕。
六月的一天,安南国南方,费福港。
费福港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军港,里面听着不少大明水师的船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三桅帆船战舰了。
海龙号。
海龙号自从加入大明水师的序列就一直是李宏宇的坐船,实际上已经是大明水师的旗舰。
李宏宇在船上设宴,招待从安南国东北部高平地区赶来的莫敬德,两人自上次一别已有数年未见。
莫敬德这次前来是代表莫氏政权的首领,他的叔叔莫敬宽向李宏宇道谢,这些年在李宏宇的暗中支持下莫氏政权组建了一支人数可观的军队,在五月上旬成功攻陷了名义上通知安南的黎氏政权所在的升龙府,活捉了王室成员。
如今,莫氏政权的军队正在休整,不日即将南下与阮氏政权夹击郑氏政权。
按照莫氏政权与阮氏政权达成的协议,双反在打败郑氏政权后将分享郑氏政权的地盘,其中郑氏政权占三分之一,莫氏政权占三分之二,双方各自立国,结成兄弟之邦。
实际上,李宏宇和水师并没有参与到安南国的这场内战,他只是负责给莫氏政权和阮氏政权提供军用物资罢了,使得双方能全力攻打郑氏政权。
李宏宇真正出手是在郑氏政权被消灭后,届时他将联合安南国南边的占城国,与莫氏政权南北夹击阮氏政权,进而一举将其歼灭,使得亲近大明的莫氏政权执掌安南国。
当然了,阮氏政权现在根本想不到李宏宇竟然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阮氏政权的首领阮福源错判了眼前的形势,以为大明对安南国没有兴趣,故而也想借着大明的力量消灭郑氏政权这个心头之患。
可阮福源也不想想,李宏宇的便宜是那么好占的吗?岂会白白给他提供如此多的军用物资?
为了使得莫氏政权有着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李宏宇不仅向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而且还派出了水师的武官去整军,使得莫氏政权的军力得以显著提升,也使得李宏宇间接掌控了这支队伍。
实际上,李宏宇这次请旨前来这里并不单单为了安南国,他的目标是整个中南半岛,想将中南半岛收入囊中。
李宏宇这样做肯定不是心血来潮,随着海外贸易的繁盛他手下的力量已经在中南半岛进行了全面渗透,对中南半岛的形势是了如指掌,故而到了攻取中南半岛的时机。
在李宏宇看来,要想控制中南半岛,先解决安南国是其中的关键,作为中南半岛的军事强国,只要能控制安南国那么其余的国家就好对付得多。
不过,鉴于安南国特殊的特殊地形,灭了郑氏政权和阮氏政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恐怕要需要几年的时间,然后才能扶持莫氏政权上位。
可话又说回来了,远离朝堂事务的李宏宇现在有的是时间,不怕跟郑氏政权和阮氏政权耗下去,而且还可以顺势处理海外贸易的事宜,他可不想回京城那个是非漩涡。
由于在安南国交战的是安南国的军阀势力,故而李宏宇就显得比较清闲,可以带着赵欣等人在南洋四处溜达,对于他而言当务之急是巩固南洋的势力,南洋将成为他以后发展的根基所在。
有了李宏宇的坐镇,海关司在南洋的势力逐渐扩张,尤其是新港宣慰司,更是成为了南洋一个商业繁茂的城市,逐渐变得繁荣起来。
崇祯七年,经过历时两年的激战后,阮氏政权和莫氏政权终于击溃了郑氏政权的主力军队,在清化府顺利会师,合兵包围了郑氏政权的老巢清化城。
李宏宇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在新港宣慰司,立刻启程赶了过去,准备调动水师以及联络占城国来攻打阮氏政权,以助莫氏政权执掌安南国。
不过,由于郑氏政权的一些将领感到前途无望,因此联合起来发生了兵变,把清化城以及郑氏族人交到了莫氏和阮氏的手里,曾经在按南国辉煌一时的郑氏政权正式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李宏宇原本想着采用蛙跳战术,等阮氏军队撤回后从海路偷袭阮氏政权的老巢顺化城。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只要把阮氏一族抓住,那么阮氏控制地区的军队就将群龙无首,很容易被击溃。
可令李宏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郑氏政权的叛将把清化城献出的当晚,莫氏政权的军队突袭了驻扎在城里的阮氏政权的军队,想要将其一举歼灭。
可惜事前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结果莫氏军队的偷袭成为了一场遭遇战,双方在清化城里大打了一场。
因为阮氏军队的数量是莫氏军队的两倍,故而莫氏军队不敌,狼狈地撤离了清化城,被阮氏的军队猛追了一百多里。
这一下,安南国的局势再度变得紧张了起来,曾经并肩作战的莫氏与阮氏正式撕破脸拔刀相向。
李宏宇对此是大为恼火,这样一来的话要想结束安南国的这场战事又要花费不少时间。
本来,阮氏军队撤军后,阮氏的高官都会在顺化城里,这样一来李宏宇就能把阮氏政权的中枢一举摧毁。
可现在由于要对付莫氏,阮氏的一批高级官员和将领都在外作战,即便李宏宇突袭了顺化城,抓住了阮氏政权的首领,那么阮氏的军队也会在那些高官的指挥下继续作战。
由于事情已经发生无法进行挽回,故而李宏宇唯有正视眼前的这个麻烦,按计划偷袭顺化城,同时让占城军队做好北上攻击的准备。
当然了,李宏宇不会让占城国白白出兵,届时将把安南国从占城国手里抢夺的地盘还给占城国,这可是占城国上上下下期盼已久的事情。
在李宏宇看来,要想保证中南半岛的稳定,必须使得中南半岛诸国的军力和国力处于平衡,因此削弱安南扶持占城就是必然。
阮氏政权的人根本想不到李宏宇会让人从海上发动攻势,突袭其老巢所在地顺化城,故而当水师的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登陆海岸并出现在顺化城时,顺化城里的守军没有丝毫准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连城门都没能关上。
如果换做李宏宇的话,肯定会防备海上的攻击,毕竟安南国的疆土是一个临海的斜长区域,面对大明这种海上强国自然要小心谨慎。
经过一番混战后,明军水师顺利控制了顺化城,阮氏政权的首领阮福源以及城里的阮氏族人悉数被擒。
得知顺化城被攻破的消息后,与莫氏军队交战的阮氏军队随即掉转头来前来救援,在行军中几名高级将领发生内讧,一部分继续前去顺化城,另一部分则往西走躲进山里打起了游击。
李宏宇最不愿看见的就是阮氏军队进山,因为如此一来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才能剿灭这股武装。
至于前去救援顺化城的阮氏军队,在顺化地区被明军和占城联军击败,非死即降,尔后李宏宇让莫氏军队前去追击躲进山里的阮氏军队,既然这个祸是他们闯出来的,那么就应该由他们来收尾。
随着救援顺化城阮氏军队的覆灭,阮氏政权所统治的地区纷纷投降莫氏政权,整个安南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崇祯八年二月,莫氏政权首领莫敬宽以安南都统使的名义随着李宏宇前去北京城觐见崇祯皇帝,献安南国的地图和人口花名册,以示归附之意。
此时,距离李宏宇离开京城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再次回到京城后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和感慨,因为当年他离开时的内阁阁员和各部院大臣很多已经被撤换。
温体仁现在已经贵为内阁首辅,现在没人知道,温体仁会成为崇祯朝任职时间最长的首辅。
李宏宇的回来使得犹如一潭死水般的京城官场逐渐恢复了些许生气,崇祯皇帝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李宏宇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竟然真的收复了安南国。
为了奖赏莫敬宽的归附之举,崇祯皇帝下令重赏了莫敬宽,不仅赏银千两而且还加其太子太保衔,可谓荣宠无限。
到了京城几日后,李宏宇敏锐地发现崇祯皇帝越来越强势,这使得朝臣们对其是愈发地敬畏,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对崇祯皇帝避之唯恐不及,在他看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大明的历史上,除了开国的洪武皇帝和靖难的永乐皇帝杀了不少官员外,大明历史上排在第三的皇帝恐怕就是崇祯皇帝。
通常而言,永乐皇帝后大明的皇帝皆善待朝中的文武官员,即便被激怒了通常也是打一顿板子了事,能被杖毙的官员很少。
可崇祯皇帝不同,登基后很快就展现出了铁血的一面,杀了朝中不少大臣,例如萨尔浒之战后一直被关在诏狱里的杨镐、蓟辽都御史刘策、都御史孙元化、漕运总督杨一鹏等一大批官员。
正是崇祯皇帝的这种铁血手腕,使得他与臣子们的关系越来越僵硬,也越来越疏远,这要是换做天启皇帝绝对不会这样做,孤家寡人的滋味可不好受。
不过,让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