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京城还有三万禁军,可选良将统帅,出关破敌。”见崇祯皇帝脸色变得黯然,陈新甲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听闻此言,现场的众大臣齐刷刷望向了崇祯皇帝,这恐怕是现在唯一的一个选择,在北方的军队中也只剩下禁军能担此重任。
“诸位卿家,你们说何人能担此重任?”崇祯皇帝的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后面无表情地沉声问道,禁军是他用来守卫京城的利剑,如果不是情非得已他真的不想动用。
说起来,禁军的所需的军费还是海关司提供的,只不过海关司并不是直接出的这笔钱,而是先打进崇祯皇帝的内库,然后由内库进行拨付。
每年,海关司都会按时把军费上交到内库,内库再拨付给禁军,李宏宇这样做自然是要表明禁军沐浴的皇家的天恩,与海关司无关。
听了崇祯皇帝的问话后现场的官员们不由得面面相觑,现场一时间陷入了沉默,从萨尔浒大战时开始,二十多年来大明能征善战的官员战死的战死,病亡的病亡,已经没有哪名官员能担此重任。
否则的话,也轮不到洪承畴这个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主政关外成为蓟辽总督。
洪承畴以前从未与关外的后金打过交道,他之所以接任蓟辽总督是因为在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中表现出色,而后金军很显然与那些农民军不同。
时至今日,大明真的是内忧外患,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各地百姓早饭不断并且逐渐形成了气候,使得崇祯皇帝颇为头疼。
原本,崇祯皇帝指望着这次关外之战能一举击溃清军,顺势收复了关外的失地,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关外的麻烦,然后集中精力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可谁成想被他寄予厚望的明军却被清军给困在了松锦地区,使得他不得不想办法前去救援。
“如果李太傅在就好了。”
见现场的臣僚们纷纷陷入了沉默,崇祯皇帝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李宏宇的影像,心中顿时暗叹了一声,如果李宏宇在的话何至于使得事态变得如此不堪。
与天启皇帝不同,崇祯皇帝既依仗李宏宇但同时又对李宏宇充满了戒心,担心李宏宇回京后结党营私,那样一来京城的文武官员肯定会以李宏宇马首是瞻。
为此,李宏宇一走这么多年从未回京,一直南方处理海关司的事务,崇祯皇帝甚至给李宏宇下了恩旨,恩准公务繁忙的李宏宇勿需回京述职。
有了崇祯皇帝的这道恩旨,李宏宇就算是想回京也没有办法,必须要等到崇祯皇帝的圣旨传召后才能回京。
实际上,崇祯皇帝去年之所以会下诏传李宏宇回京,这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朝臣们商议后的结果,认为此等大事需要李宏宇来京坐镇,有什么事的话也好与之商量。
开始时崇祯皇帝并不在意,也没把李宏宇回京的事情放在心上,认为洪承畴等人肯定可以击败清军,等洪承畴等人被清军围困后这才期望李宏宇能尽快回京收拾眼前的这个烂摊子。
“禀皇上,李太傅回来了,在门外等候召见。”就在崇祯皇帝心烦意乱的时候,一名宦官急匆匆地进来,躬身禀报道。
“李太傅来了?”崇祯皇帝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开口说道,“快,传李太傅觐见。”
李日宣和陈新甲等重臣纷纷面露喜色,齐刷刷地望向了门外,李宏宇一来他们就有了主心骨,现场紧张的气氛随之变得缓和。
“臣李宏宇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在众人关切的注视下,李宏宇大步走进了殿门,来到崇祯皇帝面前后跪下,郑重其事行了叩首礼。
“爱卿快快起来。”崇祯皇帝微笑着向李宏宇虚空一托手,沉声吩咐一旁的内侍,“赐座!”
“谢皇上。”李宏宇闻言向崇祯皇帝一躬身,起身后走过去坐在了内侍搬来的一把凳子上。
“太傅大人!”
等李宏宇落座,现场在座的文武官员纷纷躬身向其行礼,现在李宏宇的“太傅”加衔已经是大明官场上官位最尊贵的人,不折不扣的百官之首。
李宏宇微笑着躬身回礼,心中有着颇多感慨,他这么些年没回京眼前出现的官员都是一些比较生疏的面孔,以前的那些官员死的死、撤的撤、贬的贬,可谓物是人非。
想想也是,连洪承畴这个只不过比李宏宇高一届的进士都已经贵为统帅二十万大军的蓟辽总督,朝廷现在哪里还有什么老人。
有一件事情李宏宇心中感到非常无奈,崇祯皇帝自从登基来频繁撤换不满意的官员,以内阁大学士为例,迄今为止已经撤换了四十多个,撤换的刑部尚书也高达十几个。
这些官员的任职犹如走马灯一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使得朝堂人心浮动,所指定的政策朝夕相左,各大部院衙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不少官吏都在怀念当年天启皇帝病重时李宏宇代为处理政务的那段时期,不仅各大部院有着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而且所经办的事情无不令各方满意,哪里像现在这样无所事事,死气沉沉。
在李宏宇看来,虽然崇祯皇帝有着中兴大明的宏图大志,但却没有天启皇帝的头脑和心胸,为人颇为刚愎自用,信不过朝堂上的官员事必躬亲,以至于每天都活得很累。
与天启皇帝相比,崇祯皇帝显得更为勤于朝政,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别说饮酒玩乐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是历史上有名勤政皇帝。
没错,李宏宇承认崇祯皇帝非常勤政,但其却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天子,可以说其能力远远不如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绝对不会批阅奏章到深夜,因为能到他面前的奏章都是需要其拿主意的国家大事,其余的奏章都交给司礼监和内阁去处置,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也更全面妥善地解决问题。
毕竟内阁和司礼监的人比崇祯皇帝更了解那些奏章所涉及的事务,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更加合理。
而且,天启皇帝绝对不会频繁撤换官员,而是知人善任,确保朝堂的稳定以及国家政策的连贯。
“陈大人,你把关外的战局告知李太傅。”李宏宇心中正在暗自感慨时,崇祯皇帝沉声向陈新甲说道。
关外的战报属于机密事项,除了在座的朝堂重臣,外界并不知道战事的进展,朝廷很显然不会把失利的战报公布出去。
“李太傅,我军现在被困在松山、杏山和塔山等地,建奴已经切断了南下的道路,他们的粮草不多,恐怕难以支持太久。”
陈新甲闻言向天启皇帝一躬身,神色有些尴尬地向李宏宇说道,身为兵部尚书他自然对关外的战事负有责任。
不过,谁能想到堂堂二十万明军主力竟然拿建奴没办法,以至于在对峙中撤军的时候崩盘,逃至松山、杏山和塔山等城,结果被建奴分割包围成为了孤军。
“皇上,臣觉得应该立刻派军前去救援,一旦粮草消耗殆尽那么军心必乱,后果不堪设想。”
李宏宇在进京的路上已经得知了关外的战报,他自然有着自己的情报渠道,听了陈新甲的话后沉吟了一下正色向崇祯皇帝说道。
“李太傅以为该如何抽调兵马?派何人领军?”崇祯皇帝闻言微微颔首,不动声色地问道。
“回皇上,建奴为了围困我军肯定分兵置之,因此此次救援的兵力贵精不贵多,臣以为调禁军前去即可,突袭之下必能撕开建奴的防线。”
李宏宇早就有所准备,闻言起身向崇祯皇帝一拱手,沉声说道,“皇上,臣与建奴交手多次,对其也算是知根知底,故而臣恳请领军出关,与之一战。”
“李太傅,你乃朝之重臣,岂能只身犯险,还是另觅他人前往为好。”
崇祯皇帝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欣慰的神色,现在朝中大臣对出关御敌是避之唯恐不及,敢主动请缨的也就李宏宇一个,不过李宏宇身份太过尊贵他心中对此有些犹豫。
毕竟关外战事凶险,一旦李宏宇有什么意外的话那么不仅关外的明军完了,水师和海外贸易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届时可就得不偿失了,在崇祯皇帝的心中李宏宇比关外的明军更加重要。
在座的众位大臣们暗中对视了一眼,他们早就猜到了李宏宇会主动请战,否则李宏宇也就不是大明的太傅。
他们与崇祯皇帝不同,并没有开口阻拦的意思,事到如今能力挽狂澜的也唯有李宏宇了,他们实在找不到其他人来代替。
不说别的,单单那些骄横的禁军,除了李宏宇外就没人能指挥得动。
“皇上,臣正是因为是朝之重臣,这个时候才更应该率军前往救援,岂能坐视关外的官军被困?”
李宏宇闻言再度向崇祯皇帝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况且,建奴积蓄力量多年,此次是来势汹汹,倘若他们攻下了锦州势必会驻军经营,如此一来朝廷苦心经营的关锦防线就会被毁。”
“既然如此,那么朕就恩准此事,一切事宜由李太傅决断。”崇祯皇帝见李宏宇态度决然,因此沉吟了一下后最终点了点头,再怎么说关外还有十余万被困的大军,就这么让他放弃了实在是不甘心。
“谢皇上恩典,臣定当全力以赴,击败建奴。”李宏宇闻言向崇祯皇帝一拱手,躬身应道。
(本章完)
………………………………
第八百六十九章 为时已晚
? 夜深人静,太傅府。
李宏宇搂着秦月躺在床上说着悄悄话,四年前秦月去了一趟南方与李宏宇团聚,而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自然相思绵绵有很多话要说。
“相公,此次建奴来势汹汹,关外的官军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单凭三万禁军如何能击败建奴?”
秦月依偎在李宏宇的胸膛上,忧心忡忡地说道,现在的满清可比当年的后金强大得多,皇太极自从继位后可谓励精图治,对外扩张疆土,对内打压派系之争强化集权,国力突飞猛进。
否则的恶化,皇太极也不会打关锦防线的主意,他这次摆明了就是要拔掉关锦防线这颗钉子,把明军赶回山海关,这样的话关外的土地将尽归满清所有。
尤为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满清就会在跟大明的对峙中占据优势,迫使大明从以前的进可攻退可守变成被动的守势,皇太极就可以把防备大明的军队抽调回来另作他用,避免了时刻保持戒备状态,进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谓一举数得。
因此,皇太极这次肯定会拼尽全力跟明军一战,而不会像以前的努尔哈赤那样有所顾忌而保存实力。
单从兵力上而言,清军的兵力并不比关外的明军少,这也是明军现在如此被动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清军兵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女真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汉军八旗,总兵力约莫二十万左右,跟当年完全依靠女真兵打天下完全不同。
皇太极与努尔哈赤最大的区别就是对蒙古人和汉人的使用,他意识到女真人人口基数太少,所以大力吸纳蒙古人和汉人,大大化解了努尔哈赤时期严重对立的********。
虽然皇太极是敌人,但李宏宇不得不佩服皇太极的能力,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把一盘散沙似的后金整组成现在这般强盛,实属难得。
本来,皇太极的对手应该是天启皇帝,可是天意弄人,天启皇帝竟然英年早逝,否则的话皇太极岂能如此顺利地把满清打造成现在这般强盛?
“皇太极对关锦防线是势在必得,禁军自然无法阻挡住清军,不过相公这次是有惊无险,恐怕不会与皇太极正面较量。”
闭目养神的李宏宇微微一笑,一边轻抚着秦月的秀发一边淡淡地说道,“皇太极知道关外的战事要速战速决,所以一定会全力攻打被困的官军,尤其是洪承畴所在的松山城更是进攻的重点,说不定没等相公出关松山城就已经破了。”
“祖大寿现在缺兵少粮,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松山城的官军身上,松山城一破锦州城的官军肯定撑不住,那样一来关锦防线可就破了。”
秦月闻言顿时面露惊讶的神色,她既然留在京城坐镇那么自然对关外的战局非常清楚,没想到事情会如此之糟。
如果失去了松山城和锦州城的明军,李宏宇就算是救出了杏山和塔山的明军,那么他手里的兵力也会严重不足,要想击溃清军谈何容易?况且朝廷也不会让李宏宇在关外跟清军死拼。
因此,李宏宇这次出关并不是击溃来犯的清军,而是更可能多的救出被清军围困的明军。
“月儿,京城不是久留之地,我出关前会奏请皇上让你回家侍奉母亲。”